佛教史略

關燈
之中,文章學識,混而不知辨,此當時學者之大謬也。

    張商英,儒而深于禅者,嘗著論曰護法論,條列韓歐辟佛諸說而深斥之。

    至夫周、程、朱、張輩,固非韓歐吠影吠聲之比,空谷論嘗略揭其淵源與心術,其學問之得自佛固不容掩也。

    然以朝三暮四之技,弄後人于不覺,無過乎晦庵。

    試原其學佛而排佛之意,蓋欲後世學者莫窺其學識之自來,以崇拜其為天人為神聖而不敢逾越其識見而已。

    但其心雖苦其志實愚,天下之聰明,豈皆為一手所能障也。

    

  至夫陸、王諸子,其造詣之高明精微,實較程、朱為尤,故其得于佛而似于禅者亦尤之。

    蓋程、朱雖浸淫于佛,而禅之一道則尚徜徉乎門外,陸、王則言到行到,較之古禅德亦不多讓。

    其示别于佛,實似之者愈甚、防之者愈深,所以自衛有不得不然者耳!要之儒得佛而益明,佛得儒而益通。

    宋明之際之佛教,以僧界之形式論之,較隋唐為衰,以儒佛之精神論之,實由變而通、由通而轉盛耳。

    何耶?蓋宋、明之學說,皆合儒佛為一爐而冶出者。

    其言語文字上雖落落不合,其意思理想上固莫不息息相通者也。

    雖謂其衛儒而排佛者皆衛佛而排儒者,蔑不宜也。

    雖謂其學于儒者皆學于佛者,蔑不宜也。

    故曰,宋明為佛教之變通時代。

    

  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瀕于亡矣。

    從全球運開,泰西文明過渡東亞,我國之政教學術莫不瞠焉其後,而佛教實後而尤後者。

    中國之佛教,固早失代表全亞之勢力矣。

    然度入世界時代之後,非我國雄飛突興于天演界,執萬國之牛耳以主張此無上之宗教哲學輸灌而融洽之,佛學終不能大昌明于天下而速進人群于大同也!其原理于下當淺述之。

    

  3.亞州時代贊語

  夫渡入亞州時代之後,亞州諸國雖皆為佛教國,而或僅保其餘喘,或祗承其緒流,或但傳其皮相;惟我中國輝煌俊偉,發揚光大,獨能概佛教之全體大用而無遺,斯亦足豪矣!然僧侶之自局為化外,豎儒之相歧為異端,以緻影響未能大著,效功不甚足觀,浸及今日大有江河日下之勢也。

    第宋、明而下,佛儒道三教均漸有一道同風之概,而入于睡眠态度,要亦緻衰之一原因欤?今國家政體變更,社會思潮複雜,刺激既深,醒覺亦多,吾佛教其庶幾蹶而複興乎!

  丙、世界時代

  最近二十年中,日本僧侶之四出傳教,歐美各洲皆已有佛迹流入。

    且研究佛學者實繁有徒。

    印度嘗設有一摩诃菩提會,入會者不下數十萬,多歐美人;其大勢固已骎骎然趨入世界之時代。

    然日本雖振興一時,人民薄于宗教性質,弱于道德思想,縱知識學問,有足高者,而瑰玮之行冰霜之操,尚未及我國隋、唐高僧之萬一!其不足風慈祥勇哲之流,載信載仰、式崇式拜、抑可前知。

    印度之人民雖富于宗教思想,而學識又不逮。

    且大乘經籍散失已久,摩诃菩提會會長嘗緻書金陵楊文會居士,拟邀我國之精于大乘者詣彼學習梵文,取中國諸大乘典轉譯入印度雲雲。

    此可以知印度之佛教雖有中興之兆,必待我國為之贊助,庶幾成功耳。

    

  夫世界佛教之昌明,世界衆生之幸福也,而關系我國如是其重。

    顧我國之佛教徒,方沈酣于甚深之醉夢三昧,于世界之大趨勢茫無所覺,不亦悲夫!已矣,中國之僧侶,于前途唯有任天演之淘汰而已,尚何足以冀其光大佛教于世界負救世之大使命乎!但猶未敢絕望者,今既有佛教總會之設,冀廣興教育有以造成于将來耳。

    況我佛教等視衆生猶如一子,且未嘗軒轾于天、龍、鬼、畜,豈規規然拘親疏于缁白之間哉。

    維摩诘、李通玄,皆在家之菩薩也;今世之學士,苟有抱偉大之思想、沈重之志願、深遠之智慧、宏毅之魄力者,荷擔此救世之大使命,是則尤喁喁深望者也!

  然而今後之佛教,勢必日趨于通便精辟,凡有學問頭腦者,皆能言其理趣,心其信仰、而不複拘拘于僧之一部份,可斷言矣。

    我國佛教之不發達,以佛學局于僧界,以僧界局于方外阻之也。

    雖然,中國而著宗教史,舍佛教必無足記述;中國而著學術史,周、秦之後,舍佛教必無足顔色。

    晉、唐六七百年間,學界中稍可人意者僅一文中子而已。

    然此亦據儒學一方面而言之耳,若兼佛學言之,雖較之春秋戰國時代亦不稍減。

    故斯時也,乃中國學術史上最衰之時代,亦中國學術史上最盛之時代。

    宋、明之際,已具如前論;庸可以僧界局方外拘哉!其以僧界局方外拘者,皆取形式而不取精神者耳。

    然今日之中華民國既度入世界時代,政教學術無一不變,佛教固非變不足以通矣。

    宋、明之際一變而儒學益以明,佛學益以通;今能乘世界之思潮再一變之,古今東西之政教學術,皆将因之而愈明!全球慧日,于是乎為不僭耳。

    

  (見佛教日報第一期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