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略
關燈
小
中
大
宋體size=3> 三國時,西域康居國康僧曾遊化至吳都,獻舍利于吳主權,使建塔供之,吳民乃翕焉歸信。
同時魏有昙柯迦羅者,初傳戒律之學,教儀漸彰。
降及晉代,有佛圖澄、道安、慧遠、竺道潛之俦,接踵而起,皆能譯述玄籍,宏闡妙旨,負一時碩望者。
又有沙門法顯,曆冰雪,冒險危,遠探天竺,卒赍經典以歸,其功尤偉也。
稍後、而傳教之大龍象龜茲鸠摩羅什亦應運而至。
随譯随講法華、維摩、大品般若、彌陀等經,成實、中觀、婆娑、智度等論,凡數十部。
門弟子三千,高足七十,生、肇、融、睿,其傑出者耳。
爾後又有求那跋摩、昙無谶、菩提流支等,譯出華嚴、金光明、大涅盤、勝鬘諸摩诃衍經,佛典用是赅備。
而王臣人民信仰亦因之益笃。
惟魏武、周武嘗毀滅之,然未逾歲月即歸興複,法界彌光。
蓋其時佛澤之濡涵浃瀹民心者已深,非一二人之勢力所能撲息者矣。
粱隋之間,若僧佑、若達摩、若真谛、若菩提流支、若慧思、智顗,各豎法幢,普宣真義。
律宗、禅宗、三論宗、俱舍宗、成實宗、攝論宗、天台宗,于是乎蔚作骈興,參互偃骞;習者皆擅長其門學焉。
迨夫有唐三藏法師玄奘,跋涉萬裡,周遊五印。
值其時印度統攝于戒日王,有戒賢、智光二大士,宏無著、天親之大業,空有兼闡,淺深并宏。
戒日王信之綦笃,佛教得此大保護人,因複大振于五印。
未久戒日王薨,戒賢、智光亦相繼示寂,印度佛教,茲後遂無複能光大之者。
玄奘嘗師事戒賢,受法相宗之學,盡窺西土真奧,運載以歸。
譯有大般若、瑜伽師地、成唯識等數百經論。
維時相為前後者,若法藏、若善無畏、若金剛智、若道宣、若善導、若窺基、若佛陀扇多、若澄觀、若慧能、若神秀,各舒厥高深微妙之理,互發其靈秘玄密之藏;而華嚴、真言、淨土、慈恩唯識諸宗,蟬聯成立。
總其流派分彙為家者,一十有三。
千載流傳,不外此數。
而衆聖靈光,充實支那!法運之隆盛,古今無逾此也!至十三宗之派别源流,非枚舉能盡,具在各宗譜系。
好事者當别尋之。
今試溯此數百年論斷之:自東漢至初唐,為印度、中國之過渡時代。
自梁至唐初,為中國各宗派之創辟時代。
唐初,為佛教大成時代。
自陳、隋至唐末,為中國佛教之全盛時代。
過茲以往,即為鎖關為守成為漸衰為衰極之時代矣。
抑唐代之前,道教徒妒佛教之蒸蒸日上,每興狂诋;佛教諸大師亦不惜與之明辯折诤,故宜名之曰佛道之競争時代。
從五代而入宋、明,則變為儒釋之競争時代矣。
2.變通到衰落時代
然兩文明相遇,不競争則不足以調和。
道教初無文明之價值,故幾經折挫之後,便深形不競。
唯儒佛兩教,各以正當之旗鼓,高邃之學理,愈競争而愈光榮。
自宋明以來,殆如金丹換骨,一氣同宣,其根柢上已不複能離而二之也。
其所以緻此之理由,固何在哉?蓋儒之與佛皆具有高妙深廣之真理者。
使其儒之為真儒也,既知佛理之深廣高妙,未有不心折神服,五體投地于佛者。
故朱晦翁曰:“儒者若欲待看通佛典,再來辟佛,佛典未看通,早被佛降服去矣!如人在關河上行,不知不覺,便行入番界’。
斯言也誠名言也,非親身閱曆過者不能道其隻字。
晦庵流覽佛經,至繁極博,此語其一生之供狀乎!然儒者不欲與佛競則已耳,苟欲與佛相競而辭以辟之,必得研究佛理,深知佛故,庶足以搗其中堅,攻其要害;否則鮮有不如昌黎之見窮于大颠者。
然待其既知佛理之深廣高妙,又鮮有不如晦庵之供狀者。
佛者之于儒,亦複如是。
此佛之與儒,所以愈競争而愈調和,愈别異而愈融通也。
今試将有唐以來,佛教之辟系更略陳之。
我國佛教,自唐初各宗派大成之後,降至晚唐、禅宗之風彌暢。
真言、俱舍、三論、成實諸宗,漸歸湮沒,而戒律、淨土入各宗兼帶行之,專修已少。
天台、華嚴、慈恩三宗,雖尚足相雄并峙,經過五代雜亂,亦多散失入朝鮮、日本者。
獨禅宗經慧能、道一、百丈諸祖之後,化溢山海,氣吞河嶽,煥然燦然,若梅花之瓣,一裂成五:曰臨濟、曰曹洞、曰沩仰、曰雲門、曰法眼,道香芳馥慧照輝煌,殆有眼耳鼻舌者所不能自掩也。
故有宋有明之間,儒釋之競争與調和,關系于禅宗者獨多焉。
禅宗之衰也,漸于南宋,甚于元明,明之末葉,有紫柏、憨山、密雲諸尊宿,又稍稍振起。
而淨土之有蓮池,教觀之有幽溪、藕益、雪浪、交光、龍象濟濟,殆與陽明諸賢同一氣運生者。
今則禅刹滿禹域,欲少睹古德之流風餘韻,亦不複可得矣。
儒者之辟佛始于韓愈。
然愈雖工于文章,而性情剛愎,見識淺陋,當世之人鮮有信尚其說者。
宋時歐陽修特負學者之碩望,因愛韓愈文章,泛重其品行學識,至頌其辟佛諸說與孟子同功,九州學子于是乎競以辟佛為第一急務,一若非辟佛則不足以為儒生者。
不能求學識于文章之外,求文章于學識
同時魏有昙柯迦羅者,初傳戒律之學,教儀漸彰。
降及晉代,有佛圖澄、道安、慧遠、竺道潛之俦,接踵而起,皆能譯述玄籍,宏闡妙旨,負一時碩望者。
又有沙門法顯,曆冰雪,冒險危,遠探天竺,卒赍經典以歸,其功尤偉也。
随譯随講法華、維摩、大品般若、彌陀等經,成實、中觀、婆娑、智度等論,凡數十部。
門弟子三千,高足七十,生、肇、融、睿,其傑出者耳。
爾後又有求那跋摩、昙無谶、菩提流支等,譯出華嚴、金光明、大涅盤、勝鬘諸摩诃衍經,佛典用是赅備。
而王臣人民信仰亦因之益笃。
惟魏武、周武嘗毀滅之,然未逾歲月即歸興複,法界彌光。
蓋其時佛澤之濡涵浃瀹民心者已深,非一二人之勢力所能撲息者矣。
粱隋之間,若僧佑、若達摩、若真谛、若菩提流支、若慧思、智顗,各豎法幢,普宣真義。
律宗、禅宗、三論宗、俱舍宗、成實宗、攝論宗、天台宗,于是乎蔚作骈興,參互偃骞;習者皆擅長其門學焉。
值其時印度統攝于戒日王,有戒賢、智光二大士,宏無著、天親之大業,空有兼闡,淺深并宏。
戒日王信之綦笃,佛教得此大保護人,因複大振于五印。
未久戒日王薨,戒賢、智光亦相繼示寂,印度佛教,茲後遂無複能光大之者。
玄奘嘗師事戒賢,受法相宗之學,盡窺西土真奧,運載以歸。
譯有大般若、瑜伽師地、成唯識等數百經論。
維時相為前後者,若法藏、若善無畏、若金剛智、若道宣、若善導、若窺基、若佛陀扇多、若澄觀、若慧能、若神秀,各舒厥高深微妙之理,互發其靈秘玄密之藏;而華嚴、真言、淨土、慈恩唯識諸宗,蟬聯成立。
總其流派分彙為家者,一十有三。
千載流傳,不外此數。
而衆聖靈光,充實支那!法運之隆盛,古今無逾此也!至十三宗之派别源流,非枚舉能盡,具在各宗譜系。
好事者當别尋之。
自梁至唐初,為中國各宗派之創辟時代。
唐初,為佛教大成時代。
自陳、隋至唐末,為中國佛教之全盛時代。
過茲以往,即為鎖關為守成為漸衰為衰極之時代矣。
抑唐代之前,道教徒妒佛教之蒸蒸日上,每興狂诋;佛教諸大師亦不惜與之明辯折诤,故宜名之曰佛道之競争時代。
從五代而入宋、明,則變為儒釋之競争時代矣。
道教初無文明之價值,故幾經折挫之後,便深形不競。
唯儒佛兩教,各以正當之旗鼓,高邃之學理,愈競争而愈光榮。
自宋明以來,殆如金丹換骨,一氣同宣,其根柢上已不複能離而二之也。
其所以緻此之理由,固何在哉?蓋儒之與佛皆具有高妙深廣之真理者。
使其儒之為真儒也,既知佛理之深廣高妙,未有不心折神服,五體投地于佛者。
故朱晦翁曰:“儒者若欲待看通佛典,再來辟佛,佛典未看通,早被佛降服去矣!如人在關河上行,不知不覺,便行入番界’。
斯言也誠名言也,非親身閱曆過者不能道其隻字。
晦庵流覽佛經,至繁極博,此語其一生之供狀乎!然儒者不欲與佛競則已耳,苟欲與佛相競而辭以辟之,必得研究佛理,深知佛故,庶足以搗其中堅,攻其要害;否則鮮有不如昌黎之見窮于大颠者。
然待其既知佛理之深廣高妙,又鮮有不如晦庵之供狀者。
佛者之于儒,亦複如是。
此佛之與儒,所以愈競争而愈調和,愈别異而愈融通也。
今試将有唐以來,佛教之辟系更略陳之。
真言、俱舍、三論、成實諸宗,漸歸湮沒,而戒律、淨土入各宗兼帶行之,專修已少。
天台、華嚴、慈恩三宗,雖尚足相雄并峙,經過五代雜亂,亦多散失入朝鮮、日本者。
獨禅宗經慧能、道一、百丈諸祖之後,化溢山海,氣吞河嶽,煥然燦然,若梅花之瓣,一裂成五:曰臨濟、曰曹洞、曰沩仰、曰雲門、曰法眼,道香芳馥慧照輝煌,殆有眼耳鼻舌者所不能自掩也。
故有宋有明之間,儒釋之競争與調和,關系于禅宗者獨多焉。
禅宗之衰也,漸于南宋,甚于元明,明之末葉,有紫柏、憨山、密雲諸尊宿,又稍稍振起。
而淨土之有蓮池,教觀之有幽溪、藕益、雪浪、交光、龍象濟濟,殆與陽明諸賢同一氣運生者。
今則禅刹滿禹域,欲少睹古德之流風餘韻,亦不複可得矣。
然愈雖工于文章,而性情剛愎,見識淺陋,當世之人鮮有信尚其說者。
宋時歐陽修特負學者之碩望,因愛韓愈文章,泛重其品行學識,至頌其辟佛諸說與孟子同功,九州學子于是乎競以辟佛為第一急務,一若非辟佛則不足以為儒生者。
不能求學識于文章之外,求文章于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