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第二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物成長為大英雄的過程,才應該被寫下來啊!既然社會上還有人尚未具備社會意識,我們就該去關心這種人,而且隻該關心他們!」
當時我就這樣推想。
我滿腦義憤,投入寫作,将我至親好友的面容性格加以扭曲。
曾有好幾個月,我就是和這一批好朋友分享一隻爛罐的闆栗,以及死亡即至的威脅。
我曾經擔怕這些友伴的運命;當他們焚燒走過的橋梁時,我好崇拜他們毫不在乎的模樣;我欽羨他們置個人私我于度外的生活方式。
而我卻為他們制作面具,時時為他們戴上扭曲的臉孔,裝上怪誕的身形。
在他們的故事裡,我創造出明暗對照的濃密雲朵──或者該說,我當時年幼無知,以為那就是明暗對照的雲……(注14)到頭來,卻覺得一種懊悔感跟随着我好幾年…… ※ 我還是要再一次重寫這篇序文,從頭開始。
我根本還沒有寫到重點。
我說過,乍看之下,藉由書寫這部小說,我好像可以厘清腦海裡的整套想法:理由、論點、對手、文字美學……可是,假若這整套想法仍在存在,就必然停滞于混亂無形的狀态。
實際上,這本書之所以出現,實在出于偶然;我在着手寫下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并沒有明确的情節。
我從頑童主人翁下手,從對于事實的一段直接觀察下手,從挪移、談吐、與大人世界建立關系的方式下手。
小說需要虛構的基礎,于是我發想出頑童的姐姐,以及從德國人手中偷來手槍的故事。
接下來,遊擊隊員的部分是比較難寫的──我要從頑童的浪徒故事(注15)跳接至遊擊隊的群體史詩,這個大動作簡直要毀壞一切。
我隻好發明一項工具,好讓我将整部小說維持在同一個層面上──于是我創造出「德曆托」這個角色,德曆托的疏離感讓我方便寫作。
一如以往,我所寫的故事逼使我想出幾至強迫的解決之道。
不過,在這個寫作計劃中,寫作的模式似乎自行生成。
我将自己剛出爐的經驗、一串聲音和臉孔、滔滔的論辯、閱讀與經驗的交織物,全都傾倒進這個寫作計劃中。
閱讀以及人生體驗,并非兩種不同的宇宙,而是同一種。
任何一種生活體驗,一旦需要加以诠釋的時候,就該仰賴閱讀,兩者熔合為一。
事實上,任何書本都是其它書本的産物,這可算是一條真理;隻不過,這條真理看來是和另一條真理起了矛盾:另一條真理指出,書本是真實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的産物。
才剛結束遊擊隊的活動時,我們發現了(先是讀到發表在雜志上的片段,後來才讀到整本書)一本關于西班牙境内戰事的小說,是海明威在六、七年前寫的:《戰地鐘聲》。
這是第一本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書。
在這本書裡頭,我們轉化成為我們看過、感受、體驗的叙事、主題、文句。
帕布羅和碧拉就是我們。
(注16)(但,現在我最不喜歡的海明威作品恐怕也正是《戰地鐘聲》;事實上,那時候我們發現了海明威的其它作品──尢其是他的早期短篇小說──之後,有感于他寫作風格帶來的真實啟發,我們才将海明威視為我們的作者。
) 那時候我們感興趣的文學,充盈了人性、殘酷與自然。
在内戰時期,俄羅斯人也吸引我們注意──在蘇維埃文學還沒有變得精雕細琢、一副維多利亞德性之前──我們将俄國人當成同志。
巴勃(注17)尢其讓人留意,他的《紅色基督受難像》(RedCavalry)意大利文譯本甚至是我們在戰前就讀過的;此作堪稱本世紀寫實主義文學的奇書之一,算是知識分子和革命暴力互動關系之下的産物。
這樣的文學,就是《蛛巢小徑》的背景。
不過在年輕時代,隻要又讀了一本書,就像又張開了一隻眼;以往的肉眼視覺,以及藉由閱讀而來的認知,都一概改變。
認識了文學新觀念之後,我渴望能夠創造幼年以來一路誘惑我的各種文學宇宙……于是,我除了驅使自己寫出海明威《戰地鐘聲》之類的作品,我也想寫史蒂文森《金銀島》(注18)之類的書。
帕維瑟很快就理解我了,他光看《蛛巢小徑》就可以猜出我所有的文學喜好。
帕維瑟是第一個指出拙作具有童話質素的人;而我,本來還不了解自己作品的特性,後來才大徹大悟,之後便試圖實現他對我的定義。
我就要寫下自己的作品了;如今我發現,早在寫作初期,一切元素均已齊備。
或許,到頭來,一個作家的第一本書才是唯一重要的書。
或許作家隻該寫出這第一本書。
寫作第一本書的時候,是作家跨步跳躍的機會。
這個機會讓作家得以一口氣表達自我,讓作家趁此時機打開心結。
如果沒有把握這一次,就沒有下一回了。
或許一生之中隻有某個年紀可以寫詩;對大多數人來說,
我滿腦義憤,投入寫作,将我至親好友的面容性格加以扭曲。
曾有好幾個月,我就是和這一批好朋友分享一隻爛罐的闆栗,以及死亡即至的威脅。
我曾經擔怕這些友伴的運命;當他們焚燒走過的橋梁時,我好崇拜他們毫不在乎的模樣;我欽羨他們置個人私我于度外的生活方式。
而我卻為他們制作面具,時時為他們戴上扭曲的臉孔,裝上怪誕的身形。
在他們的故事裡,我創造出明暗對照的濃密雲朵──或者該說,我當時年幼無知,以為那就是明暗對照的雲……(注14)到頭來,卻覺得一種懊悔感跟随着我好幾年…… ※ 我還是要再一次重寫這篇序文,從頭開始。
我根本還沒有寫到重點。
我說過,乍看之下,藉由書寫這部小說,我好像可以厘清腦海裡的整套想法:理由、論點、對手、文字美學……可是,假若這整套想法仍在存在,就必然停滞于混亂無形的狀态。
實際上,這本書之所以出現,實在出于偶然;我在着手寫下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并沒有明确的情節。
我從頑童主人翁下手,從對于事實的一段直接觀察下手,從挪移、談吐、與大人世界建立關系的方式下手。
小說需要虛構的基礎,于是我發想出頑童的姐姐,以及從德國人手中偷來手槍的故事。
接下來,遊擊隊員的部分是比較難寫的──我要從頑童的浪徒故事(注15)跳接至遊擊隊的群體史詩,這個大動作簡直要毀壞一切。
我隻好發明一項工具,好讓我将整部小說維持在同一個層面上──于是我創造出「德曆托」這個角色,德曆托的疏離感讓我方便寫作。
一如以往,我所寫的故事逼使我想出幾至強迫的解決之道。
不過,在這個寫作計劃中,寫作的模式似乎自行生成。
我将自己剛出爐的經驗、一串聲音和臉孔、滔滔的論辯、閱讀與經驗的交織物,全都傾倒進這個寫作計劃中。
閱讀以及人生體驗,并非兩種不同的宇宙,而是同一種。
任何一種生活體驗,一旦需要加以诠釋的時候,就該仰賴閱讀,兩者熔合為一。
事實上,任何書本都是其它書本的産物,這可算是一條真理;隻不過,這條真理看來是和另一條真理起了矛盾:另一條真理指出,書本是真實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的産物。
才剛結束遊擊隊的活動時,我們發現了(先是讀到發表在雜志上的片段,後來才讀到整本書)一本關于西班牙境内戰事的小說,是海明威在六、七年前寫的:《戰地鐘聲》。
這是第一本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書。
在這本書裡頭,我們轉化成為我們看過、感受、體驗的叙事、主題、文句。
帕布羅和碧拉就是我們。
(注16)(但,現在我最不喜歡的海明威作品恐怕也正是《戰地鐘聲》;事實上,那時候我們發現了海明威的其它作品──尢其是他的早期短篇小說──之後,有感于他寫作風格帶來的真實啟發,我們才将海明威視為我們的作者。
) 那時候我們感興趣的文學,充盈了人性、殘酷與自然。
在内戰時期,俄羅斯人也吸引我們注意──在蘇維埃文學還沒有變得精雕細琢、一副維多利亞德性之前──我們将俄國人當成同志。
巴勃(注17)尢其讓人留意,他的《紅色基督受難像》(RedCavalry)意大利文譯本甚至是我們在戰前就讀過的;此作堪稱本世紀寫實主義文學的奇書之一,算是知識分子和革命暴力互動關系之下的産物。
這樣的文學,就是《蛛巢小徑》的背景。
不過在年輕時代,隻要又讀了一本書,就像又張開了一隻眼;以往的肉眼視覺,以及藉由閱讀而來的認知,都一概改變。
認識了文學新觀念之後,我渴望能夠創造幼年以來一路誘惑我的各種文學宇宙……于是,我除了驅使自己寫出海明威《戰地鐘聲》之類的作品,我也想寫史蒂文森《金銀島》(注18)之類的書。
帕維瑟很快就理解我了,他光看《蛛巢小徑》就可以猜出我所有的文學喜好。
帕維瑟是第一個指出拙作具有童話質素的人;而我,本來還不了解自己作品的特性,後來才大徹大悟,之後便試圖實現他對我的定義。
我就要寫下自己的作品了;如今我發現,早在寫作初期,一切元素均已齊備。
或許,到頭來,一個作家的第一本書才是唯一重要的書。
或許作家隻該寫出這第一本書。
寫作第一本書的時候,是作家跨步跳躍的機會。
這個機會讓作家得以一口氣表達自我,讓作家趁此時機打開心結。
如果沒有把握這一次,就沒有下一回了。
或許一生之中隻有某個年紀可以寫詩;對大多數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