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十回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朱若虛見衆賢散去,每日焚香注水,靜坐觀心見性。
天中境界,愈窮愈妙。
到了九月初七日,偶染寒疾,天錫、天祿請攻醫治。
若虛百般不肯服藥,将書箱中小小一個綿包袱取出來,叫那九歲孫女朱木蘭出來,命之曰:“此書傳至李靖,出自龍宮,肇于軒皇風後,演于尚父、留侯。
内卷曰《陰符》,外卷曰《遁甲》。
吾相爾根器不凡,料可傳授,風後、留侯諒不我責。
”木蘭頓首受命。
到了初八日,九位賢人相繼而至。
若虛命二子出迎,到内室相見。
喪吾曰:“吾兄抱恙,我等一來問候,二來不負前日觀音寺之約。
”若虛曰:“兄長高明遠見,今日齊來舍下相聚者,知吾明日當與兄等永訣也。
”衆人曰:“吾兄善自保重,吉人天相,休為意外之虞。
”若虛到了初九日,謂衆賢人曰:“死生有定,天命難挽。
今日之生,乃前日之死。
今日之死,乃後世之生。
生死不明,徒來人世。
出得生死,是為仙子。
吾夢文昌帝君,召我為南宮香殿主簿史,吾複何優?願諸公善養元真,保正性命,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
他日功成果熟,同作南宮仙子。
” 又招天錫、天祿而言曰:“人生在世,如花開謝,如月缺圓。
君臣遇合,原于天命。
父子笃恩,兄弟笃愛,出自性天。
夫妻良緣,雖由命定,然淑女可逑,良配可擇,妒婦可出,惟有朋友,乃擇善之助。
身心性命,可以相輔;死生利害,可以相救。
交匪其人,終身之垢。
故國之興廢,關乎權臣;家之成敗,視乎密友。
古人雲:能媚予者,必能害予,斯人勿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此士當交。
更有一等矯情飾貌之人,口吐經詞,心若蛇蠍,因人喜好,窺人性情,出言投機,作事合意。
此所謂靜言庸違,象恭滔天,是不免于君子之誅者也。
宜避之如仇,遠之如虎,若與之交接,身家性命,為其所累。
”二子叩頭領命。
又招秦氏、楊氏謂之曰:“女子不知《詩》、《書》,難于言孝弟,但知敬公婆,慎言語,便為賢婦。
能慎言語者,自然能順丈夫,能和妯娌,再勤紡績,守家教,非賢婦而何?”二媳叩頭而起。
忽然白鶴集于階前,異香發于庭所。
若虛急索紙筆,題雲: 以心達心,以性化性。
知身是客,得吾之真。
若虛寫畢,以目視喪吾,喪吾即附耳念了數聲“南無阿彌陀佛”,若虛遂瞑目而逝。
朱氏全家舉哀。
諸賢一個個傷感不已。
相與理喪助葬。
事畢,各回。
天錫、天祿守墓三年。
家人失于提防,家物、财帛,一火而空。
又過二年,就一貧如洗。
幸弟兄二人貧而立志,毫不妄為,秦氏、楊氏與木蘭織機度日,按下不表。
再說先年炀帝自下揚州觀玩瓊花之後,流連忘返,饑馑薦臻,盜賊四起。
天下諸侯,各據州縣,宇文化及竟弑帝自立,稱為夏王。
李靖見天下大亂,遂與魏征、房玄齡、徐敬業、尉遲恭、三公子商議,欲起仗義之兵,聲宇文化及之罪,以清宇宙。
三公子遣玄齡卑辭重币,去見突厥,借兵五千,以援聲勢。
他日功成,割冀州八十一州縣為勞。
突厥與其弟颉和商議,颉和曰:“目今中原變亂,三災并興,安天下者,非世民而誰?吾主其許之。
”右長康和阿奏曰:“唐公借兵,主公斷然不可許他。
”突厥曰:“卿家老成練達,惟正詞是吐,危語為陳,寡人靜以待命。
”康和阿曰:“公子世民素有大志,今欲舉兵南向。
來我國借兵者,其計有三便:一者彼興兵中原,太原空虛,恐我國襲其巢袕,非來我國借兵,心欲我國遣大臣上将,于彼為質也;二者借我國聲勢,使各鎮反王望風而回;三者許割冀州一帶地方與我國為勞,是非重利誘我君臣與彼為力。
他日功成,卻道中原土地,與北國山川,若馬牛之不相及也。
”突厥曰:“相國所見極是。
但彼國君臣在此,何以謝之?”康和阿曰:“主公設筵餞行,與來使對天盟誓,不但不來入寇,倘别國侵太原,我國必然發兵救護。
他日成功,以冀州一帶地方為勞,而被國感恩。
”突厥聽了,喜形于色,謂百官而言曰:“孤有康和阿,猶秦穆公之有百裡奚也。
”次日,突厥如康和阿之言,與房玄齡盟。
乃謂玄齡曰:“孤今與爾既立盟誓,永結唇齒,公子南征,不但無内顧之憂,并有泰山之靠,勝發兵十萬也。
他日功成,爾主負孤,孤負爾主,皇天厭絕!”玄齡索了回書,望太原而回,見了公子,備道如此如此。
呈上回書,世民大喜。
李靖曰:“公子可聲言為主報仇,先讨宇文化及之罪。
再傳檄各鎮反王:歸命者,賜爵封侯;逆命者,吊民伐罪。
如此,則不怒而威,天下可定也。
”世民謝曰:“先生金玉之論,天下之福也。
”如是奏知唐公,起兵十萬,拜李靖為帥,徐敬業為參謀,尉遲
天中境界,愈窮愈妙。
到了九月初七日,偶染寒疾,天錫、天祿請攻醫治。
若虛百般不肯服藥,将書箱中小小一個綿包袱取出來,叫那九歲孫女朱木蘭出來,命之曰:“此書傳至李靖,出自龍宮,肇于軒皇風後,演于尚父、留侯。
内卷曰《陰符》,外卷曰《遁甲》。
吾相爾根器不凡,料可傳授,風後、留侯諒不我責。
”木蘭頓首受命。
到了初八日,九位賢人相繼而至。
若虛命二子出迎,到内室相見。
喪吾曰:“吾兄抱恙,我等一來問候,二來不負前日觀音寺之約。
”若虛曰:“兄長高明遠見,今日齊來舍下相聚者,知吾明日當與兄等永訣也。
”衆人曰:“吾兄善自保重,吉人天相,休為意外之虞。
”若虛到了初九日,謂衆賢人曰:“死生有定,天命難挽。
今日之生,乃前日之死。
今日之死,乃後世之生。
生死不明,徒來人世。
出得生死,是為仙子。
吾夢文昌帝君,召我為南宮香殿主簿史,吾複何優?願諸公善養元真,保正性命,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
他日功成果熟,同作南宮仙子。
” 又招天錫、天祿而言曰:“人生在世,如花開謝,如月缺圓。
君臣遇合,原于天命。
父子笃恩,兄弟笃愛,出自性天。
夫妻良緣,雖由命定,然淑女可逑,良配可擇,妒婦可出,惟有朋友,乃擇善之助。
身心性命,可以相輔;死生利害,可以相救。
交匪其人,終身之垢。
故國之興廢,關乎權臣;家之成敗,視乎密友。
古人雲:能媚予者,必能害予,斯人勿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此士當交。
更有一等矯情飾貌之人,口吐經詞,心若蛇蠍,因人喜好,窺人性情,出言投機,作事合意。
此所謂靜言庸違,象恭滔天,是不免于君子之誅者也。
宜避之如仇,遠之如虎,若與之交接,身家性命,為其所累。
”二子叩頭領命。
又招秦氏、楊氏謂之曰:“女子不知《詩》、《書》,難于言孝弟,但知敬公婆,慎言語,便為賢婦。
能慎言語者,自然能順丈夫,能和妯娌,再勤紡績,守家教,非賢婦而何?”二媳叩頭而起。
忽然白鶴集于階前,異香發于庭所。
若虛急索紙筆,題雲: 以心達心,以性化性。
知身是客,得吾之真。
若虛寫畢,以目視喪吾,喪吾即附耳念了數聲“南無阿彌陀佛”,若虛遂瞑目而逝。
朱氏全家舉哀。
諸賢一個個傷感不已。
相與理喪助葬。
事畢,各回。
天錫、天祿守墓三年。
家人失于提防,家物、财帛,一火而空。
又過二年,就一貧如洗。
幸弟兄二人貧而立志,毫不妄為,秦氏、楊氏與木蘭織機度日,按下不表。
再說先年炀帝自下揚州觀玩瓊花之後,流連忘返,饑馑薦臻,盜賊四起。
天下諸侯,各據州縣,宇文化及竟弑帝自立,稱為夏王。
李靖見天下大亂,遂與魏征、房玄齡、徐敬業、尉遲恭、三公子商議,欲起仗義之兵,聲宇文化及之罪,以清宇宙。
三公子遣玄齡卑辭重币,去見突厥,借兵五千,以援聲勢。
他日功成,割冀州八十一州縣為勞。
突厥與其弟颉和商議,颉和曰:“目今中原變亂,三災并興,安天下者,非世民而誰?吾主其許之。
”右長康和阿奏曰:“唐公借兵,主公斷然不可許他。
”突厥曰:“卿家老成練達,惟正詞是吐,危語為陳,寡人靜以待命。
”康和阿曰:“公子世民素有大志,今欲舉兵南向。
來我國借兵者,其計有三便:一者彼興兵中原,太原空虛,恐我國襲其巢袕,非來我國借兵,心欲我國遣大臣上将,于彼為質也;二者借我國聲勢,使各鎮反王望風而回;三者許割冀州一帶地方與我國為勞,是非重利誘我君臣與彼為力。
他日功成,卻道中原土地,與北國山川,若馬牛之不相及也。
”突厥曰:“相國所見極是。
但彼國君臣在此,何以謝之?”康和阿曰:“主公設筵餞行,與來使對天盟誓,不但不來入寇,倘别國侵太原,我國必然發兵救護。
他日成功,以冀州一帶地方為勞,而被國感恩。
”突厥聽了,喜形于色,謂百官而言曰:“孤有康和阿,猶秦穆公之有百裡奚也。
”次日,突厥如康和阿之言,與房玄齡盟。
乃謂玄齡曰:“孤今與爾既立盟誓,永結唇齒,公子南征,不但無内顧之憂,并有泰山之靠,勝發兵十萬也。
他日功成,爾主負孤,孤負爾主,皇天厭絕!”玄齡索了回書,望太原而回,見了公子,備道如此如此。
呈上回書,世民大喜。
李靖曰:“公子可聲言為主報仇,先讨宇文化及之罪。
再傳檄各鎮反王:歸命者,賜爵封侯;逆命者,吊民伐罪。
如此,則不怒而威,天下可定也。
”世民謝曰:“先生金玉之論,天下之福也。
”如是奏知唐公,起兵十萬,拜李靖為帥,徐敬業為參謀,尉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