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各鎮将紛纭互角衆武弁疲癃可憐

關燈
”這時節諸鎮紛紛起疑,交相上本。

    黃得功一本,隻求且勿加刑,再加詳審。

    弘光批:“朕知道了。

    ”江防總督、巡撫袁繼鹹日夜悲憤道:“各鎮武夫尚懷忠義,隻為先帝一脈,紛纭承奉。

    我等讀聖賢書,識君臣義,何可依違苛且,與馬、阮諸人,同負罪于先帝?”遂憤憤上一本道:“大家真僞自明。

    君子居移氣養,必非外間兒童所能假襲。

    王原系富族,高陽未聞屠害,豈無父兄群從,何事隻身流轉到南?既走紹興,于朝廷有何關系,遣人蹤迹召來,詐冒從何因起?望陛下勿信偏詞,使一人免向隅之恨,則宇宙享萬年之福矣!”這本一上,朝裡都說:“從來為王之明一件事,隻有此本說得痛快。

    再沒有解說了。

    ”弘光商量了兩三日,才批道:“王之明不刑自認,高夢箕、穆虎合口輸情。

    朕正期天下共見至公,不欲轉滋異議。

    諸臣無端過疑,何視朕太薄,視廷臣太淺!袁繼鹹身為大臣,不得過聽訛言,别生臆揣。

    ”雖然這等推了,馬士英有些不安,隻得具本告退。

    弘光再三慰留,仍舊供職。

    隻是洶洶人情,不能懾伏了。

     馬閣老雖是告退,其實中藏掩人耳目之心。

    卻恐一朝失勢,被阮大铖挨身入閣,一時翻過臉來,自己反被所算,身家不保。

    故此假意辭職,實非本心。

    況兼受那文武官起用、超補的賄賂,不止百十萬了,難于藏貯。

    遂委了掌班堂候官吳一元、掌家王來蘇,商議傾大銀之事。

    乃喚銀匠到家,每五百兩要傾一錠。

    譬如五十兩的元寶,十個并成一個;五兩的小錠,百個湊成一個。

    他的算計,不過為銀子大了,又不占所在,又沒人敢偷。

    誰知被吳一元、王來蘇串同銀匠作弊,每一大錠中間,或銅或鐵,倒有一百兩。

    先将銀子澆了一殼,然後或銅或鐵,放在中間。

    再澆上去,一模生成,再看不出。

    況且明知此銀是藏貯的,又不是要用的,怎得出醜?隻是元寶大了,極是難傾。

    打了大鐵镬,架起大爐竈,十個銀匠每日隻傾得四個。

    足足傾了一個月,隻傾得一百個大元寶,共重五萬兩。

    他兩人倒先去了一萬。

    工價又多,後來鑿用又難。

    這才是賊摸笑眼前花。

    當時有一癡公子,打聽用八成銀最有便宜。

    亦将元寶一個,吩咐家人們,要傾來使用。

    家人素知其呆,乃将四十兩與之。

    公子見其少而訝之,家人曰:“五八得四十,此通算也。

    ”公子徐徐曰:“如此說,反覺便宜不多了。

    ”不料今日馬士英,亦犯此症,有詩為證: 盈樓白镪總何涯,元寶傾成作善家。

     隻恐身逃付誰手,原來貪賄不如賒。

     如此傾完了一百個大銀,那吳一元、王來蘇随即禀明道:“蒙老爺委托傾銀,今已傾完一百個,求老爺收貯明白。

    如要傾,再求老爺發出小錠來。

    ”馬閣老道:“銀子倒也不必傾了。

    還有些金子,也要照樣熔成大錠。

    隻是這兩日朝裡事忙,心事不甯,暫且打發回去,過幾日再去喚他便了。

    隻是吩咐他,切不可外面張揚。

    若我這雞鵝巷大宅子裡有什麼疏失,衆人一概不得幹淨。

    ”吳、王兩人傳出話來,吩咐了銀匠。

    又打發了賞銀,衆銀匠謝了自去。

     馬閣老對着一元道:“你在我衙門十分小心。

    我也不賞你銀子,有兄弟子侄做得武弁的,我老爺賞他個官兒做罷。

    銀子我也夠了,再有買官的,文官細查出身,武官親試武藝。

    須不要把人談論。

    ”吳一元跪下禀道:“小官正有句話,要禀老爺。

    文官小官不曉得,外邊傳說陸吏部賣官,也未知真假。

    隻這些武官,老爺收用的還看看身材,就上不得陣,破不得賊,中看不中用還好。

    阮老爺咨到兵部來的,隻論銀子多少,或是小奶奶們薦的,或是戲子們認做親戚的,一概與了他劄付。

    咨到部裡,要奏叙欽依,十個到有九個疲癃殘疾。

    南京人幾乎笑破了口。

    昨聽見本府蕙江班戲子說,有阮府班裝旦的,小奶奶喜歡他,把他個哥子讨了張參将劄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