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各鎮将紛纭互角衆武弁疲癃可憐
關燈
小
中
大
烽煙無盡處,山水連天碧。
江頭旗幟亭亭立,北騎渡江來,江兵退急。
浮雲生遠浦,遮卻扶桑日。
英雄有用無人識。
縱有介胄名,疲癃殘疾。
《喬手兒》 話說朝中事體日壞一日。
不但文武不同心,大小官不同志,連那各鎮将、各文臣,也你争我鬧,你忌我猜。
及至敵來,沒人阻擋,百萬養兵,竟成紙虎。
朝廷弄成銀子世界,阃外釀成厮鬧乾坤,哪得江山如故,人民樂業? 馬閣老失于算計,忽把何騰蛟升了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四川、湖廣、雲南、貴州、廣西軍務。
湖廣巡撫楊鹗,卻着他回部管事。
楊鹗抗疏自陳道:“臣與良玉旗鼓相當,英雄本色。
況臣等丈夫肝腸,青天白日。
伏乞皇上申饬臣工,收斂精神,用之剿寇禦清。
釋此不必然之疑,省此不可然之事。
若知之不明,處之不當,聽細人之言,薄勞苦功高之士,識者灰心,人人解體,殆非所以鼓忠勇而鞏朝廷也。
”這本上了,楊鹗也不回部,隻待旨意下來,就挂冠去了。
左良玉亦上一本道:“罪帥方國安,假冒臣左營旗号,遍地騷擾,浸浸不受中朝節制矣。
”忽奉聖旨,蔭左良玉子左夢庚,世襲錦衣衛指揮使。
其時隻有總兵黃斌卿,号虎臣,是福建鎮海衛人,乃尚書黃道周近族,世笃忠貞,文武并濟。
馬士英聽了阮大铖的言語,不肯用為列鎮,升他為征蠻大将軍,總鎮廣西。
人人都道:“用人之際,為何把一員虎将反調開去?”哪知馬士英忌才,阮大铖又與東林不睦,自然怕用黃道周的侄兒獨當一面了。
總兵劉良佐上一本道:“太子、童氏兩案,未協輿情。
懇求曲全兩朝彜倫,毋贻天下後世口實。
”弘光批道:“童氏妖婦,冒朕結發。
據供系河南周王府宮人,尚未悉真僞。
王之明系驸馬王侄孫,避難南來,與序班高夢箕家人穆虎,沿途狎昵,冒認東宮,妄圖不軌,正在嚴究。
朕與先帝素無嫌隙,不得已勉從群臣之請,膺茲重寄。
豈有利天下之心,毒害其血胤?舉朝文武,誰非先帝舊臣,誰不如卿,肯昧心至此?法司官即将兩案刊布,以息群疑。
” 吏部尚書張捷上一本,乞表章附鄭戚諸臣。
奉旨:“劉廷元、呂純如、王德完、黃克缵、王永光、楊所修、章光嶽、徐大化、範濟世,各谥蔭祭葬。
徐揚先、劉廷宣、許鼎臣、嶽駿聲、徐卿伯、姜麟,各贈官祭葬。
王紹徽、徐兆魁、喬應甲、陸澄源,各複原官。
”這本一下,中外越疑惑了。
左良玉上一本,請保全東宮,以安臣民之心。
本上道:“東宮之來,吳三桂有符驗。
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豈大臣之道?滿朝諸臣,但知逢君,不谙大體。
前者李賊逆亂,尚錫王封,不忍遽加刑害。
何止一家,反視為仇?明知窮究并無别情,必欲輾轉誅求,遂使皇上忘屋烏之德,臣下絕委裘之義。
普天同怨,皇上獨與二三奸臣保守天下,無是理也。
親親而仁民,願皇上留意。
”弘光不得已,批道:“東宮果真,當不失王封。
但王之明被穆虎使冒太子,正在根究奸黨。
其吳三桂、史可法等語,尤系訛傳。
法司将審明略節,先谕該藩。
”工部侍郎何楷上一本道:“鎮疏東宮甚明,乞賜詳察。
”弘光遽批道:“此疏豈可流傳?必非鎮臣之意。
令提塘官立行追毀。
敢有鼓煽者,兵部立擒正法。
”湖廣巡撫何騰蛟,見左鎮本不準,憤憤求解任。
弘光不允。
又上一本道:“太子到南,何人奏聞?何人物色,取召至京?馬士英何以獨知其僞?既是王侄孫,何人舉發?内官、公侯多北來之人,何無一人确認,而泛雲自供?高夢箕前後二疏,何以不發抄傳?明旨愈宣,則臣下愈惑。
此關系天下萬世是非,不可不慎也。
”弘光這番批本,不比各鎮的本上帶些和解言語,乃狠狠地批道:“王之明自供甚明,百官、士民萬目昭然。
不日即将口詞章疏刊行。
何騰蛟不必滋擾。
江頭旗幟亭亭立,北騎渡江來,江兵退急。
浮雲生遠浦,遮卻扶桑日。
英雄有用無人識。
縱有介胄名,疲癃殘疾。
《喬手兒》 話說朝中事體日壞一日。
不但文武不同心,大小官不同志,連那各鎮将、各文臣,也你争我鬧,你忌我猜。
及至敵來,沒人阻擋,百萬養兵,竟成紙虎。
朝廷弄成銀子世界,阃外釀成厮鬧乾坤,哪得江山如故,人民樂業? 馬閣老失于算計,忽把何騰蛟升了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四川、湖廣、雲南、貴州、廣西軍務。
湖廣巡撫楊鹗,卻着他回部管事。
楊鹗抗疏自陳道:“臣與良玉旗鼓相當,英雄本色。
況臣等丈夫肝腸,青天白日。
伏乞皇上申饬臣工,收斂精神,用之剿寇禦清。
釋此不必然之疑,省此不可然之事。
若知之不明,處之不當,聽細人之言,薄勞苦功高之士,識者灰心,人人解體,殆非所以鼓忠勇而鞏朝廷也。
”這本上了,楊鹗也不回部,隻待旨意下來,就挂冠去了。
左良玉亦上一本道:“罪帥方國安,假冒臣左營旗号,遍地騷擾,浸浸不受中朝節制矣。
”忽奉聖旨,蔭左良玉子左夢庚,世襲錦衣衛指揮使。
其時隻有總兵黃斌卿,号虎臣,是福建鎮海衛人,乃尚書黃道周近族,世笃忠貞,文武并濟。
馬士英聽了阮大铖的言語,不肯用為列鎮,升他為征蠻大将軍,總鎮廣西。
人人都道:“用人之際,為何把一員虎将反調開去?”哪知馬士英忌才,阮大铖又與東林不睦,自然怕用黃道周的侄兒獨當一面了。
總兵劉良佐上一本道:“太子、童氏兩案,未協輿情。
懇求曲全兩朝彜倫,毋贻天下後世口實。
”弘光批道:“童氏妖婦,冒朕結發。
據供系河南周王府宮人,尚未悉真僞。
王之明系驸馬王侄孫,避難南來,與序班高夢箕家人穆虎,沿途狎昵,冒認東宮,妄圖不軌,正在嚴究。
朕與先帝素無嫌隙,不得已勉從群臣之請,膺茲重寄。
豈有利天下之心,毒害其血胤?舉朝文武,誰非先帝舊臣,誰不如卿,肯昧心至此?法司官即将兩案刊布,以息群疑。
” 吏部尚書張捷上一本,乞表章附鄭戚諸臣。
奉旨:“劉廷元、呂純如、王德完、黃克缵、王永光、楊所修、章光嶽、徐大化、範濟世,各谥蔭祭葬。
徐揚先、劉廷宣、許鼎臣、嶽駿聲、徐卿伯、姜麟,各贈官祭葬。
王紹徽、徐兆魁、喬應甲、陸澄源,各複原官。
”這本一下,中外越疑惑了。
左良玉上一本,請保全東宮,以安臣民之心。
本上道:“東宮之來,吳三桂有符驗。
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豈大臣之道?滿朝諸臣,但知逢君,不谙大體。
前者李賊逆亂,尚錫王封,不忍遽加刑害。
何止一家,反視為仇?明知窮究并無别情,必欲輾轉誅求,遂使皇上忘屋烏之德,臣下絕委裘之義。
普天同怨,皇上獨與二三奸臣保守天下,無是理也。
親親而仁民,願皇上留意。
”弘光不得已,批道:“東宮果真,當不失王封。
但王之明被穆虎使冒太子,正在根究奸黨。
其吳三桂、史可法等語,尤系訛傳。
法司将審明略節,先谕該藩。
”工部侍郎何楷上一本道:“鎮疏東宮甚明,乞賜詳察。
”弘光遽批道:“此疏豈可流傳?必非鎮臣之意。
令提塘官立行追毀。
敢有鼓煽者,兵部立擒正法。
”湖廣巡撫何騰蛟,見左鎮本不準,憤憤求解任。
弘光不允。
又上一本道:“太子到南,何人奏聞?何人物色,取召至京?馬士英何以獨知其僞?既是王侄孫,何人舉發?内官、公侯多北來之人,何無一人确認,而泛雲自供?高夢箕前後二疏,何以不發抄傳?明旨愈宣,則臣下愈惑。
此關系天下萬世是非,不可不慎也。
”弘光這番批本,不比各鎮的本上帶些和解言語,乃狠狠地批道:“王之明自供甚明,百官、士民萬目昭然。
不日即将口詞章疏刊行。
何騰蛟不必滋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