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由、決定論與選擇論
關燈
小
中
大
機一樣強烈。
它們的強烈程度會到達一個點,個體在這個點上将無法克服它的欲望,除非他内心的各種力量發生劇烈的相互作用而達到某種平衡。
若非如此,我們就可以說,他已經認識到哪個選項更好,但他實際上并沒有選擇它的自由。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設想有個頗成熟、頗具生産力又不貪婪的人,他将不會違背理性和自己真正的利益行事;但他同樣沒有&ldquo自由&rdquo,他不能吸煙,因為他并沒有這方面的愛好。
(14) 作選擇的自由不是一種形式上的抽象能力,不是個體&ldquo有&rdquo或&ldquo沒有&rdquo,而是人性格結構的一種機能。
有些人沒有選擇善的自由,因為他們的性格結構已經失去了依善行事的能力。
有些人已經失去了選擇惡的能力,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結構已經失去對惡的渴望。
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這兩類人所行之事都是被決定了的,因為他們性格中各種力量之間達成的平衡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選擇。
然而在大多數人身上,我們都面臨着多種彼此沖突的傾向,它們相互之間達成的平衡狀态給我們留有作選擇的空間。
個體的行為就是他性格中各個彼此沖突傾向之力相互作用的結果。
至此,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可以在兩種不同的意義上使用&ldquo自由&rdquo這個概念:其一,自由是一種态度、一種傾向,是成熟的、完全發展的、具有生産力的個體其性格結構的組成部分。
在這個意義上,我所說的&ldquo自由&rdquo人就相當于我認為的充滿了愛、具有生産力和獨立的人。
這個意義上的自由不關乎個體在兩種可能的行動之間作出特别的選擇,而關乎當事人的性格結構。
而且在這個意義上,&ldquo沒有選擇惡的自由&rdquo的這個人,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
自由的第二層意義,是我們一直以來主要談論的自由概念,即個體在對立的兩個選項之間作選擇的能力。
然而這些選項總是意味着個體必須在生命中理性與非理性利益之間、生命的成長與停滞和死亡之間二選其一。
就這層意義上的自由而言,最好和最壞的人并沒有作選擇的自由;而正是内心懷着多種彼此沖突傾向的普通人,對他們來說,選擇自由問題才真實存在。
倘若我們在第二種意義上讨論自由,那麼問題來了:在彼此沖突的傾向之間作選擇的這種自由,究竟取決于哪些因素呢? 顯而易見的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彼此沖突的各種傾向各自具有的力量,尤其在于這些傾向的無意識部分所具有的力量。
然而倘若我們問,即便是非理性傾向更為強烈,又是哪些因素會支撐選擇的自由呢?我們會發現,在選擇更好而非更壞之事上,決定性因素在于個體的認識:(1)對什麼構成善、什麼構成惡的認識;(2)對在具體情況下哪種行動是實現個體既定欲望的适當手段的認識;(3)對顯見的願望背後存在的各種力量的認識,這意味着個體對自身無意識欲望的發現;(4)對個體可以選擇的、真實存在的多種可能性的認識;(5)對個體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後造成何種局面的認識;(6)對下面這一事實的認識:就算個體有了這些認識,除非同時具備行動意志,且因為個體采取了有違其非理性激情的行動而必然産生挫敗之痛,而個體對此做好了心理準備,否則這些認識就是無效的。
現在讓我們來探究這種種認識。
個體對何為善、何為惡的認識,有别于在大多數道德體系中什麼被稱作善、什麼被稱作惡的理論知識。
傳統灌輸給他的是,愛、獨立和勇氣是好的,恨、屈服和懦弱是不好的;但這幾乎沒什麼意義,因為這些知識是他從權威人士或部門、常規教學等地方得來的異化知識,被視為真實可信也僅僅是因其來源之故。
而認識指的是個體自己得出的東西,通過親身體會、自我實驗、觀察他人,最後獲得一種信念,而不是擁有某種不負責任的&ldquo看法&rdquo。
然而,隻在一般性原則上作決定是不夠的。
除了這個層面的認識,個體還需要認識到自己内心各種力量的平衡以及暗藏的各種無意識力量的多種合理化表現。
我們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作分析:有個男人被一個女人深深吸引,并産生了想與其性交的強烈願望。
他意識到的想法是:他有這種願望是因為她真的太美了,或者她太善解人意了,或者她太需要被愛了,或者他太性饑渴了,或者他太需要愛了,或者他太寂寞了,或者&hellip&hellip他可能會認識到,如果和她發生暧昧關系,他們兩人的生活或許都會因為他而攪得一團糟;她會感到害怕而尋找保護力量,并因此不輕易放他脫身。
方方面面他都認識到了,但他還是不管不顧地與她有了婚外情。
為什麼?因為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欲望,卻沒意識到欲望之下的各種力量。
這些力量會是什麼呢?在衆多類型之中,我将提到其中的一種,雖然隻是其一,但它經常起着很大作用,那就是個體的虛榮自戀。
倘若他決意征服這名女孩,以此證明他的吸引力和價值,那麼他通常不會意識到這一真實的動機。
他會陷于上文提到的那些合理化想法而不自知,而且不止那些,還有更多類似的合理化托辭。
他因此依照自己真實的動機采取行動,而這恰恰是因為他看不見自己真實的動機,産生了錯覺,誤以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基于其他更合理的各種動機。
認識的第二步,是個體對其行為會造成哪些後果的透徹認識。
在作決定的時刻,他的心思充滿了欲望和自我安慰的合理化想法。
然而,倘若他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哪些後果,舉例來說,倘若他能看到那是一種曠日持久、無法擺脫的虛情假意的婚外情;看到因為他的自戀心理隻能通過不斷征服新的女人才能得到滿足,而自己漸漸對她心生厭煩;看到即便如此自己也因為心有愧疚和害怕承認自己從未真正愛過她、害怕内心的矛盾使自己和她都變得麻木和軟弱,而不斷許下種種虛假諾言,等等諸如此類,那麼他的決定可能會不一樣。
可是,就算個體認識到了自己潛藏的真實動機,認識到了會造成哪些後果,對于使其更傾向于作出正确的決定來說,還是不夠。
另一重要認識同樣必不可少,那就是個體認識到他作出真實選擇的時刻以及認識到他能選擇的真實的可能性有哪些。
假設他能認識到自己所有的動機和一切後果,假設他已經&ldquo決定&rdquo不和這個女人上床。
然後,他邀請她看一場演出,在送她回家之前提議道:&ldquo我們一起喝一杯吧。
&rdquo表面看來,這根本無傷大雅,男女一起喝一杯,聽起來無可非議;然而事實上,倘若他内心各力量之間的平衡還沒發展到如此不堪一擊的地步,這一切确實無可非議;倘若在那一刻,他能認識到&ldquo一起喝一杯&rdquo後将必然發生什麼,他或許不會這麼提議。
他會看到二人對飲的氣氛是暗生情愫的浪漫,入口的飲品會削弱他的意志力,他會無法抗拒下一步進入她公寓再喝一杯,然後幾乎可以肯定他會在不知不覺中與她共行雲雨之事。
倘若他認識透徹,他便可以預見到這一系列事件幾乎無可避免;而倘若他能預見,他就可以做到不&ldquo一起喝一杯&rdquo。
然而,他的欲望蒙蔽了他的雙眼,使他看不到其後必然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在他有可能作出正确選擇的時候,他沒有這麼做。
換言之,此處真實的選擇,是在他請她喝一杯時所作(也可能是在他邀請她看演出時所作),而并非兩人男歡女愛時所作。
在決定之鍊的最後節點,他不再自由;倘若早些時候他能認識到真實的決定應該就在當時當地作出,他或許是自由的。
有些人認為,在選擇更好、不選更壞的這方面,人沒有任何自由可言;這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這樣一個事實:他們通常關注的,是個體在一連串事件鍊條的最後節點上所作的決定,而不是第一或第二個決定。
的确,在最終的決定這個節點上,選擇的自由通常已經消失了。
但在早些時候,個體尚未深陷于自己的各種激情不可自拔時,選擇的自由或許還是完好無損存在着的。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總結:大多數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沒能把握住選擇的自由,原因之一恰恰在于他們沒能在自己尚且擁有依理性行事的自由的時刻清楚地意識到這一時間節點;也因為等他們意識到的時候,要作決定已經為時晚矣。
與個體在作真實的決定時預見到什麼這件事密切相關的,還有另一個問題。
我們的選擇能力常常随着生活實踐發生變化。
我們越是持續作出錯誤的決定,我們的心腸就越堅硬;越是經常作正确的決定,心腸就越柔軟&mdash&mdash或者可以說越好,變得生機勃勃。
此處涉及的原則,可以在國際象棋中找到很貼切的說明。
假設兩位棋藝相當的棋手開始對弈,兩位勝算差不多(執白者勝算稍高,為方便讨論,暫且忽略不計);換言之,兩位都有同樣的自由赢得這盤棋。
假設五步之後,局面已然出現變數:兩位仍是輸赢未定,但是甲有一步兵行妙招,因此有了更大的勝算;可以說,他比乙擁有更大的自由去打敗對方,但此時乙仍有自由赢過甲。
更多步之後,甲已經持續正确走子多步,乙并未予以有效反擊,甲差不多肯定要赢,但也隻是差不多而已,乙仍然有赢的可能。
再多走幾步之後,成敗已定。
倘若乙是一名技藝高超的棋手,他就會意識到自己再無赢棋的自由,他會看到在自己被真正将死之前就已經輸了這盤棋。
隻有無法正确分析各種決定性因素的差勁的棋手,才會心存幻想,以為在喪失了赢棋的自由之後自己仍有翻盤的可能;因為這種錯覺和幻想,他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悲慘的結局,最後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王被将死。
(15) 以國際象棋作類比,其中的啟發意義顯而易見。
自由不是一種我們&ldquo有&rdquo或者&ldquo沒有&rdquo的恒定屬性。
事實上,我們除了有&ldquo自由&rdquo這個詞及其表達的抽象概念,根本不存在&ldquo自由&rdquo這種事物,有的隻是一個現實:個體在作選擇的過程中把自己解放出來以享有自由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選擇的能力大小因每一次具體行為、因我們的生活實踐而存在差異。
生活中走的每一步,其間能增強我的自信心、完整性、勇氣和信念的東西,同時也能增強我選擇可取之項的能力,最終會發展成:在不可取與可取的行動之間,對我來說,選擇前者的難度更大。
而在另一方面,每一次屈服和懦弱的行為都會令我變得軟弱,為更多的屈服行為開辟道路,最終自由一去不複返。
一頭是我不能再出現錯誤的行為,另一頭是我已經失去采取正确行動的自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着程度各異且無以計數的選擇自由。
在生活實踐中,選擇自由處于何種程度在任何給定時刻都是不一樣的。
倘若選擇自由的程度很高,個體為選擇善需要付出的努力相對較小;倘若程度很低,個體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他人的幫助以及有利的環境。
這種現象中的一個經典例子,是《聖經》故事中法老對讓希伯來人離開埃及的要求所作的反應。
他害怕越來越嚴重的災難降臨到他和他的人民身上,于是答應讓希伯來人離開;然而迫在眉睫的災禍一旦消失,&ldquo他的心剛硬起來&rdquo,又一次決定不放希伯來人離去。
硬起心腸的這個過程,是法老所作所為的核心問題。
他越是拒絕作出正确選擇,他的心就變得越剛硬。
多大的災禍也不會改變這一災難性的發展,最後導緻他和他百姓的毀滅。
他的心從未變過,因為他的決定不僅基于恐懼,也因為缺少這種變化,他的心變得更加剛硬,直到最後一絲選擇的自由也不再留給他。
看看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發展就會明白,法老心腸變硬的故事隻是對我們日常所見之事的詩意表達。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
有個八歲的白人男孩,他要好的小夥伴是黑人女傭的兒子。
男孩母親不喜歡他與小黑孩一起玩耍,囑咐兒子不要再和對方見面。
男孩不同意,母親便答應他,如果聽話便帶他去看馬戲表演;男孩屈服了。
他感到羞愧,他的完整性受到損害,失去了自信心。
不過,此時尚未發生任何無可挽回的事。
十年之後,他愛上一個女孩。
兩人不是一時意亂情迷,而是彼此惺惺相惜、用情至深。
可是女孩出身不如男孩高貴,他父母對這段戀情感到極為不滿,勸他分手。
他堅決不從,于是父母答應他,隻要他同意等一段時日,他們便送他去歐洲旅行半年,待他回來再正式确定這段戀愛關系。
他接受了這項提議。
在他的意識中,他相信這趟旅行對他大有裨益,而且毫不懷疑待他歸來之時,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意肯定不會減少半分。
可結果并非如此。
他遇到很多其他女孩,且頗受歡迎,他的虛榮心得到滿足,愛情和結婚念頭最終越來越淡薄。
在回國之前,他給從前的她寫了封信,這段戀情無疾而終。
他是什麼時候作這個決定的呢?他自以為是提筆寫分手信那一天嗎?實則并非如此;他的這個決定,是在他接受父母所贈的歐洲之旅那天做的。
雖然不是有意識的想法,但他覺得自己接受了賄賂就等于把自己賣了&mdash&mdash他得交付答應給父母的東西:分手。
他在歐洲的所作所為并不是導緻兩人分手的原因,而是他成功履行上述交付承諾的機制。
在這一節點上,他背叛了自己,這是第二次了,造成的後果就是他的自我鄙視之心(隐藏在新征服戰績帶給他的滿足背後)、内心的軟弱和自信心的缺乏都愈發嚴重。
我們還需要繼續詳細追蹤他的生活嗎?他最終子承父業,舍棄了原本自己頗有些天賦的物理學;他娶的妻子是父母富人朋友的女兒;他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和政治領袖,但他違背自己的良心作出一些緻命的決定,原因是他害怕與人政見不合。
他的人生曆史就是心腸變硬的曆史。
道德上的一次挫敗,使他更易于遭受下一次挫敗,直到最後再也無法回頭。
八歲的時候,他原本可以堅定立場,拒絕賄賂,那時他還是自由的。
或許某個朋友、祖父或者師長在了解到他的難處之後,可能伸手幫他一把。
十八歲的時候,他已經不如從前自由了;他此後的生活就是自由不斷減少的過程,直到他敗了生命這盤棋。
大多數沒有道德原則、心腸硬的人,即便是希特勒手下的那些官員,在他們人生之初都有機會成為一個好人。
對他們的人生展開細緻入微的分析,或許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心在任一特定時刻硬到何種程度,又是在什麼時候失去了保留其人性的最後機會。
與此相反的情況同樣存在:一次勝利使下一次勝利變得更容易,直到作正确的選擇不再需要個體付出努力。
這個例子說明,大多數人在生命的藝術中一敗塗地,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就壞,或者他們太缺乏意志乃至無法擁有更好的人生;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覺醒,在置身于十字路口和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自己卻看不到。
生命給他們抛出一個問題,在他們尚有較大選擇餘地的時候卻無知無覺。
之後在歧路上每多走一步,要他們承認自己已然誤入歧途就變得愈發困難,這通常隻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必須回到第一次拐錯彎的岔路口,而且必須接受自己已然浪費了精力和時間的事實。
對社會和政治生命來說,個中道理是一樣的。
希特勒上台獨攬大權是勢在必然嗎?德國人民在任何節點上都有推翻他的自由嗎?1929年出現了使德國人倒向納粹的多重因素:社會上存在着一群滿腹牢騷、殘酷成性的中産階級下層民衆,他們的心态早在1918年至1923年之間就已經成型;1929年經濟大蕭條導緻大規模失業;早在1918年社會民主派領袖們默許發展壯大的德國軍國主義力量日益增強;重工業領域的領導者們對反資本主義運動憂心忡忡;德國共産黨在戰略上把社會民主黨人列為頭号勁敵;還有一位人物,雖然有些天賦,但人已半瘋、善于投機且極具煽動力;
它們的強烈程度會到達一個點,個體在這個點上将無法克服它的欲望,除非他内心的各種力量發生劇烈的相互作用而達到某種平衡。
若非如此,我們就可以說,他已經認識到哪個選項更好,但他實際上并沒有選擇它的自由。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設想有個頗成熟、頗具生産力又不貪婪的人,他将不會違背理性和自己真正的利益行事;但他同樣沒有&ldquo自由&rdquo,他不能吸煙,因為他并沒有這方面的愛好。
(14) 作選擇的自由不是一種形式上的抽象能力,不是個體&ldquo有&rdquo或&ldquo沒有&rdquo,而是人性格結構的一種機能。
有些人沒有選擇善的自由,因為他們的性格結構已經失去了依善行事的能力。
有些人已經失去了選擇惡的能力,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結構已經失去對惡的渴望。
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這兩類人所行之事都是被決定了的,因為他們性格中各種力量之間達成的平衡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選擇。
然而在大多數人身上,我們都面臨着多種彼此沖突的傾向,它們相互之間達成的平衡狀态給我們留有作選擇的空間。
個體的行為就是他性格中各個彼此沖突傾向之力相互作用的結果。
至此,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可以在兩種不同的意義上使用&ldquo自由&rdquo這個概念:其一,自由是一種态度、一種傾向,是成熟的、完全發展的、具有生産力的個體其性格結構的組成部分。
在這個意義上,我所說的&ldquo自由&rdquo人就相當于我認為的充滿了愛、具有生産力和獨立的人。
這個意義上的自由不關乎個體在兩種可能的行動之間作出特别的選擇,而關乎當事人的性格結構。
而且在這個意義上,&ldquo沒有選擇惡的自由&rdquo的這個人,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
自由的第二層意義,是我們一直以來主要談論的自由概念,即個體在對立的兩個選項之間作選擇的能力。
然而這些選項總是意味着個體必須在生命中理性與非理性利益之間、生命的成長與停滞和死亡之間二選其一。
就這層意義上的自由而言,最好和最壞的人并沒有作選擇的自由;而正是内心懷着多種彼此沖突傾向的普通人,對他們來說,選擇自由問題才真實存在。
倘若我們在第二種意義上讨論自由,那麼問題來了:在彼此沖突的傾向之間作選擇的這種自由,究竟取決于哪些因素呢? 顯而易見的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彼此沖突的各種傾向各自具有的力量,尤其在于這些傾向的無意識部分所具有的力量。
然而倘若我們問,即便是非理性傾向更為強烈,又是哪些因素會支撐選擇的自由呢?我們會發現,在選擇更好而非更壞之事上,決定性因素在于個體的認識:(1)對什麼構成善、什麼構成惡的認識;(2)對在具體情況下哪種行動是實現個體既定欲望的适當手段的認識;(3)對顯見的願望背後存在的各種力量的認識,這意味着個體對自身無意識欲望的發現;(4)對個體可以選擇的、真實存在的多種可能性的認識;(5)對個體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後造成何種局面的認識;(6)對下面這一事實的認識:就算個體有了這些認識,除非同時具備行動意志,且因為個體采取了有違其非理性激情的行動而必然産生挫敗之痛,而個體對此做好了心理準備,否則這些認識就是無效的。
現在讓我們來探究這種種認識。
個體對何為善、何為惡的認識,有别于在大多數道德體系中什麼被稱作善、什麼被稱作惡的理論知識。
傳統灌輸給他的是,愛、獨立和勇氣是好的,恨、屈服和懦弱是不好的;但這幾乎沒什麼意義,因為這些知識是他從權威人士或部門、常規教學等地方得來的異化知識,被視為真實可信也僅僅是因其來源之故。
而認識指的是個體自己得出的東西,通過親身體會、自我實驗、觀察他人,最後獲得一種信念,而不是擁有某種不負責任的&ldquo看法&rdquo。
然而,隻在一般性原則上作決定是不夠的。
除了這個層面的認識,個體還需要認識到自己内心各種力量的平衡以及暗藏的各種無意識力量的多種合理化表現。
我們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作分析:有個男人被一個女人深深吸引,并産生了想與其性交的強烈願望。
他意識到的想法是:他有這種願望是因為她真的太美了,或者她太善解人意了,或者她太需要被愛了,或者他太性饑渴了,或者他太需要愛了,或者他太寂寞了,或者&hellip&hellip他可能會認識到,如果和她發生暧昧關系,他們兩人的生活或許都會因為他而攪得一團糟;她會感到害怕而尋找保護力量,并因此不輕易放他脫身。
方方面面他都認識到了,但他還是不管不顧地與她有了婚外情。
為什麼?因為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欲望,卻沒意識到欲望之下的各種力量。
這些力量會是什麼呢?在衆多類型之中,我将提到其中的一種,雖然隻是其一,但它經常起着很大作用,那就是個體的虛榮自戀。
倘若他決意征服這名女孩,以此證明他的吸引力和價值,那麼他通常不會意識到這一真實的動機。
他會陷于上文提到的那些合理化想法而不自知,而且不止那些,還有更多類似的合理化托辭。
他因此依照自己真實的動機采取行動,而這恰恰是因為他看不見自己真實的動機,産生了錯覺,誤以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基于其他更合理的各種動機。
認識的第二步,是個體對其行為會造成哪些後果的透徹認識。
在作決定的時刻,他的心思充滿了欲望和自我安慰的合理化想法。
然而,倘若他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哪些後果,舉例來說,倘若他能看到那是一種曠日持久、無法擺脫的虛情假意的婚外情;看到因為他的自戀心理隻能通過不斷征服新的女人才能得到滿足,而自己漸漸對她心生厭煩;看到即便如此自己也因為心有愧疚和害怕承認自己從未真正愛過她、害怕内心的矛盾使自己和她都變得麻木和軟弱,而不斷許下種種虛假諾言,等等諸如此類,那麼他的決定可能會不一樣。
可是,就算個體認識到了自己潛藏的真實動機,認識到了會造成哪些後果,對于使其更傾向于作出正确的決定來說,還是不夠。
另一重要認識同樣必不可少,那就是個體認識到他作出真實選擇的時刻以及認識到他能選擇的真實的可能性有哪些。
假設他能認識到自己所有的動機和一切後果,假設他已經&ldquo決定&rdquo不和這個女人上床。
然後,他邀請她看一場演出,在送她回家之前提議道:&ldquo我們一起喝一杯吧。
&rdquo表面看來,這根本無傷大雅,男女一起喝一杯,聽起來無可非議;然而事實上,倘若他内心各力量之間的平衡還沒發展到如此不堪一擊的地步,這一切确實無可非議;倘若在那一刻,他能認識到&ldquo一起喝一杯&rdquo後将必然發生什麼,他或許不會這麼提議。
他會看到二人對飲的氣氛是暗生情愫的浪漫,入口的飲品會削弱他的意志力,他會無法抗拒下一步進入她公寓再喝一杯,然後幾乎可以肯定他會在不知不覺中與她共行雲雨之事。
倘若他認識透徹,他便可以預見到這一系列事件幾乎無可避免;而倘若他能預見,他就可以做到不&ldquo一起喝一杯&rdquo。
然而,他的欲望蒙蔽了他的雙眼,使他看不到其後必然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在他有可能作出正确選擇的時候,他沒有這麼做。
換言之,此處真實的選擇,是在他請她喝一杯時所作(也可能是在他邀請她看演出時所作),而并非兩人男歡女愛時所作。
在決定之鍊的最後節點,他不再自由;倘若早些時候他能認識到真實的決定應該就在當時當地作出,他或許是自由的。
有些人認為,在選擇更好、不選更壞的這方面,人沒有任何自由可言;這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這樣一個事實:他們通常關注的,是個體在一連串事件鍊條的最後節點上所作的決定,而不是第一或第二個決定。
的确,在最終的決定這個節點上,選擇的自由通常已經消失了。
但在早些時候,個體尚未深陷于自己的各種激情不可自拔時,選擇的自由或許還是完好無損存在着的。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總結:大多數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沒能把握住選擇的自由,原因之一恰恰在于他們沒能在自己尚且擁有依理性行事的自由的時刻清楚地意識到這一時間節點;也因為等他們意識到的時候,要作決定已經為時晚矣。
與個體在作真實的決定時預見到什麼這件事密切相關的,還有另一個問題。
我們的選擇能力常常随着生活實踐發生變化。
我們越是持續作出錯誤的決定,我們的心腸就越堅硬;越是經常作正确的決定,心腸就越柔軟&mdash&mdash或者可以說越好,變得生機勃勃。
此處涉及的原則,可以在國際象棋中找到很貼切的說明。
假設兩位棋藝相當的棋手開始對弈,兩位勝算差不多(執白者勝算稍高,為方便讨論,暫且忽略不計);換言之,兩位都有同樣的自由赢得這盤棋。
假設五步之後,局面已然出現變數:兩位仍是輸赢未定,但是甲有一步兵行妙招,因此有了更大的勝算;可以說,他比乙擁有更大的自由去打敗對方,但此時乙仍有自由赢過甲。
更多步之後,甲已經持續正确走子多步,乙并未予以有效反擊,甲差不多肯定要赢,但也隻是差不多而已,乙仍然有赢的可能。
再多走幾步之後,成敗已定。
倘若乙是一名技藝高超的棋手,他就會意識到自己再無赢棋的自由,他會看到在自己被真正将死之前就已經輸了這盤棋。
隻有無法正确分析各種決定性因素的差勁的棋手,才會心存幻想,以為在喪失了赢棋的自由之後自己仍有翻盤的可能;因為這種錯覺和幻想,他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悲慘的結局,最後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王被将死。
(15) 以國際象棋作類比,其中的啟發意義顯而易見。
自由不是一種我們&ldquo有&rdquo或者&ldquo沒有&rdquo的恒定屬性。
事實上,我們除了有&ldquo自由&rdquo這個詞及其表達的抽象概念,根本不存在&ldquo自由&rdquo這種事物,有的隻是一個現實:個體在作選擇的過程中把自己解放出來以享有自由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選擇的能力大小因每一次具體行為、因我們的生活實踐而存在差異。
生活中走的每一步,其間能增強我的自信心、完整性、勇氣和信念的東西,同時也能增強我選擇可取之項的能力,最終會發展成:在不可取與可取的行動之間,對我來說,選擇前者的難度更大。
而在另一方面,每一次屈服和懦弱的行為都會令我變得軟弱,為更多的屈服行為開辟道路,最終自由一去不複返。
一頭是我不能再出現錯誤的行為,另一頭是我已經失去采取正确行動的自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着程度各異且無以計數的選擇自由。
在生活實踐中,選擇自由處于何種程度在任何給定時刻都是不一樣的。
倘若選擇自由的程度很高,個體為選擇善需要付出的努力相對較小;倘若程度很低,個體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他人的幫助以及有利的環境。
這種現象中的一個經典例子,是《聖經》故事中法老對讓希伯來人離開埃及的要求所作的反應。
他害怕越來越嚴重的災難降臨到他和他的人民身上,于是答應讓希伯來人離開;然而迫在眉睫的災禍一旦消失,&ldquo他的心剛硬起來&rdquo,又一次決定不放希伯來人離去。
硬起心腸的這個過程,是法老所作所為的核心問題。
他越是拒絕作出正确選擇,他的心就變得越剛硬。
多大的災禍也不會改變這一災難性的發展,最後導緻他和他百姓的毀滅。
他的心從未變過,因為他的決定不僅基于恐懼,也因為缺少這種變化,他的心變得更加剛硬,直到最後一絲選擇的自由也不再留給他。
看看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發展就會明白,法老心腸變硬的故事隻是對我們日常所見之事的詩意表達。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
有個八歲的白人男孩,他要好的小夥伴是黑人女傭的兒子。
男孩母親不喜歡他與小黑孩一起玩耍,囑咐兒子不要再和對方見面。
男孩不同意,母親便答應他,如果聽話便帶他去看馬戲表演;男孩屈服了。
他感到羞愧,他的完整性受到損害,失去了自信心。
不過,此時尚未發生任何無可挽回的事。
十年之後,他愛上一個女孩。
兩人不是一時意亂情迷,而是彼此惺惺相惜、用情至深。
可是女孩出身不如男孩高貴,他父母對這段戀情感到極為不滿,勸他分手。
他堅決不從,于是父母答應他,隻要他同意等一段時日,他們便送他去歐洲旅行半年,待他回來再正式确定這段戀愛關系。
他接受了這項提議。
在他的意識中,他相信這趟旅行對他大有裨益,而且毫不懷疑待他歸來之時,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意肯定不會減少半分。
可結果并非如此。
他遇到很多其他女孩,且頗受歡迎,他的虛榮心得到滿足,愛情和結婚念頭最終越來越淡薄。
在回國之前,他給從前的她寫了封信,這段戀情無疾而終。
他是什麼時候作這個決定的呢?他自以為是提筆寫分手信那一天嗎?實則并非如此;他的這個決定,是在他接受父母所贈的歐洲之旅那天做的。
雖然不是有意識的想法,但他覺得自己接受了賄賂就等于把自己賣了&mdash&mdash他得交付答應給父母的東西:分手。
他在歐洲的所作所為并不是導緻兩人分手的原因,而是他成功履行上述交付承諾的機制。
在這一節點上,他背叛了自己,這是第二次了,造成的後果就是他的自我鄙視之心(隐藏在新征服戰績帶給他的滿足背後)、内心的軟弱和自信心的缺乏都愈發嚴重。
我們還需要繼續詳細追蹤他的生活嗎?他最終子承父業,舍棄了原本自己頗有些天賦的物理學;他娶的妻子是父母富人朋友的女兒;他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和政治領袖,但他違背自己的良心作出一些緻命的決定,原因是他害怕與人政見不合。
他的人生曆史就是心腸變硬的曆史。
道德上的一次挫敗,使他更易于遭受下一次挫敗,直到最後再也無法回頭。
八歲的時候,他原本可以堅定立場,拒絕賄賂,那時他還是自由的。
或許某個朋友、祖父或者師長在了解到他的難處之後,可能伸手幫他一把。
十八歲的時候,他已經不如從前自由了;他此後的生活就是自由不斷減少的過程,直到他敗了生命這盤棋。
大多數沒有道德原則、心腸硬的人,即便是希特勒手下的那些官員,在他們人生之初都有機會成為一個好人。
對他們的人生展開細緻入微的分析,或許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心在任一特定時刻硬到何種程度,又是在什麼時候失去了保留其人性的最後機會。
與此相反的情況同樣存在:一次勝利使下一次勝利變得更容易,直到作正确的選擇不再需要個體付出努力。
這個例子說明,大多數人在生命的藝術中一敗塗地,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就壞,或者他們太缺乏意志乃至無法擁有更好的人生;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覺醒,在置身于十字路口和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自己卻看不到。
生命給他們抛出一個問題,在他們尚有較大選擇餘地的時候卻無知無覺。
之後在歧路上每多走一步,要他們承認自己已然誤入歧途就變得愈發困難,這通常隻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必須回到第一次拐錯彎的岔路口,而且必須接受自己已然浪費了精力和時間的事實。
對社會和政治生命來說,個中道理是一樣的。
希特勒上台獨攬大權是勢在必然嗎?德國人民在任何節點上都有推翻他的自由嗎?1929年出現了使德國人倒向納粹的多重因素:社會上存在着一群滿腹牢騷、殘酷成性的中産階級下層民衆,他們的心态早在1918年至1923年之間就已經成型;1929年經濟大蕭條導緻大規模失業;早在1918年社會民主派領袖們默許發展壯大的德國軍國主義力量日益增強;重工業領域的領導者們對反資本主義運動憂心忡忡;德國共産黨在戰略上把社會民主黨人列為頭号勁敵;還有一位人物,雖然有些天賦,但人已半瘋、善于投機且極具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