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面,遠處的黛色的會稽山,兩個孩子一下子怔住了。
她們停止了瘋鬧,悄悄地走近去,她們不懂她的意思,怔着。
女人沒得到回答,微笑着複又回過頭去。
她們有些怯生了,站住腳,再不敢往前去。
那幾個女人,有年老的,有年輕的,還有一個小孩子,也拿了一把小刷子,在大人肋下鑽來鑽去,給木掾與橫架的接縫處填着黃漆。
她們并不交談,很安靜地做着活。
陽光從河面上斜過去,河水顯得清澈,甚至有了薄薄一層粼光。
女人們的臉都顯得安詳與和善。
木架上漆過黃漆的部分就像罩上了陽光,未漆到的部分則像罩在陰地裡。
終于又湊上前去,不是說過,蔣芽包是一個特别的小孩子嗎?她走上前,悄聲喊方才問她們話的女人,她喊她:姐妹!姐妹回過頭來,笑容更加和善了:做什麼?這是什麼?蔣芽兒點點她們手裡的活,問。
姐妹告訴她,這是在蓋一座教堂,兄弟姐妹們集資二十萬,其中一萬,去蕭山請了一個設計師畫的圖樣。
那姐妹并不嫌她們是小孩子,很耐心地向她們解釋。
又告訴她們,那裡原先就有一有座教堂,她朝身後地方指了一下,大約有一百年了,破敗得不成樣子,對上帝很不敬的,這次,終于下決心推倒重新翻蓋。
教堂造好了,他們就要去蕭山請牧師來布道,到時候,兩位小妹妹,也來聽啊!順着她的指點,蔣芽兒和秧寶寶離開河岸,向南走了一百米,一片舊平盲文中間,果然有一個工地。
石頭牆基打好了,紅磚砌到齊腰處。
工人們正歇息,坐在磚石堆上吃面。
一個臨時搭的竈屋裡,兩個女人在竈上忙着,大鍋裡蒸騰出熱氣,遮住了她們的面容。
這是一樁奇遇。
過後,她們想再去找那座施工中的教堂,看看它是否完工,完工了又是什麼樣子,可就是繞不到那裡去。
而在尋找它的路上,又會有新的奇遇,吸引了她們的注意。
有一次,她們走過鎮北角的一領水泥橋。
橋當中放了一把竹躺椅,椅上坐了一個老公公,搖着一把蒲扇,很熱情和她們打招呼,要她們留在橋上玩玩。
她們說還要到别處去,老公公就說:玩一會兒再去,玩一會兒再去。
她們隻得站在老公公身邊,聽他說話。
他告訴她們,他是橋頭那片國營織綢廠的,現在織綢廠倒閉,人跑光了,設備賣掉了,隻剩下一個空殼子,讓他在這裡看門。
果然,橋頭是一排破舊的車間倉房,窗戶上釘了生鏽的鐵條,又罩上了蜘蛛網。
廠房的石灰外牆上,紅漆寫着标語,有年頭了,風吹雨淋,但因為油漆厚,字又寫得大,還可看出形迹:“抓革命,促生産”,“深挖洞,廣積糧”,三字經樣的文字。
其中也夾着一些新寫上去的字,多是用黑墨汁寫的,一條是“紹興正宗吹打道士,呼機……”,又一條是“連村樂隊,越劇清唱,手機……“。
沿了石灰牆看過去,有幾扇木門,門上訂着白漆紅字的木牌,寫着:供應科,财務科的字樣。
門關着,貼了封條。
門窗上的雨檐,都垮了下來,車間頂上鋪着油毛氈,一片片披挂下來。
車間後邊的鍋爐房上,立着的煙囪,斷了一截,有麻雀從裡面飛出來。
橋下的水也是靜止不動,積了污垢,厚起來了。
橋的那一頭,是人家的後牆。
院子築在一個高台上,牆就格外的高聳,擋住了西去的日頭,将水泥橋罩在陰涼的影地裡。
這裡,就有了一股森然的氣氛。
喧嘩的華舍鎮裡,竟然還有這樣冷清的地方,真是不可思議。
老公公講完一個段落,起身下橋到門房裡搬椅子給她們坐。
當他提了兩把竹椅出來的時候,橋上已沒了兩個孩子的蹤影。
她們手拉手飛快地返身下了橋,繞過高台上的院子,跑了。
空氣重新變得燥熱,太陽還很高呢!耳邊湧進起伏的人聲,還有店鋪裡高音喇叭播放的歌曲。
又有一次,她們來一個巷口,口上有一間鋪子裡,箍桶匠正箍桶,箍一個量米升。
箍着,箍着,那人忽然擡起頭對着秧寶寶說:我認得你,你是沈婁夏介民的囡! 還有一次,她們又來鎮東邊的那座茅草頂的木廊橋,就是蔣芽兒的媽媽去唱菩薩戲登船的婁頭。
但這一次,她們沒有過橋,而是在橋這頭的山牆下邊。
山牆下栽了幾株桃樹,花期已過,葉子也凋零了些,餘下枝杈細細的,生着些硬紮紮的節,紛亂地伸着,有點三月霧雨的情景。
枝杈間,山牆上的一扇窗内,忽然呈現出一個女人的臉,十分的嬌好。
兩個孩子不覺一驚,那臉便笑了一笑,翩然而去。
窗戶裡仍是黑洞洞的。
這個鎮子,奇怪的事物真是多得不得了。
看上去沒什麼,可是一會兒卻冒出一個,一會兒又冒出一個。
不曉得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撒下的奇妙的種子,到時候就露頭,發芽,長成了。
每天近晚的時候,天空鋪開了紅,紫,藍,灰的雲彩,這兩個孩子便帶着滿足和疲憊的神色往回走。
路邊的小炒已經開張,那間賣冷飲,日用雜貨,又兼帶出租書刊錄像帶的小店,将電視機移到櫃台上,面向街,開始播放本地新聞了。
她們心裡灌滿了新奇的經曆,對尋常的景象視而不見。
天長了,她們的漫遊也延長了,經曆更豐富了。
這一日,她們正往回走,忽然聽有人叫她們。
站定了,四下裡找一周,見路南邊樹底下,小炒鋪前,一張矮方桌邊,有一個人向她們招手。
她們疑惑地走過去,才看見,那人是黃久香。
依然是一雙夾趾的木拖鞋,夾趾帶是鮮紅的綢帶。
她也還是不太說話,隻是聽那幾個江西人說,有時候轉過臉向兩邊兩個丫頭笑一笑,牙齒便閃出貝殼般潤澤的光亮。
她将鉛桶交接班在身邊,過一會兒拎出一瓶啤酒出來,試試冰不冰。
試了幾次,覺得可以了,便一瓶一瓶放到桌上。
旁邊立即有手伸過來,搶了瓶去,也不用開瓶器,往桌沿上一磕,瓶蓋就飛了出去。
還有一個,連桌沿也不碰,而是直接用牙齒一咬,咬開了。
兩罐可樂是黃久捍親手拉開的,又向老闆要了吸管,插好,一手一個遞給秧寶寶和蔣芽兒。
其中一個江西人就說:你不在,就好像把她們的魂帶走了,到處找你。
她們一起白他一眼,不理睬,黃久香隻是笑。
這時候,菜炒好了兩盤,端上來。
黃久香又讓給兩個小的添兩副筷。
大家一同吃喝起來。
天暗了,稀疏的幾盞街燈亮了。
他們這裡正有一盞,照着小桌。
桌後的爐子上繼續爆開着油鍋。
爐火一亮一亮的,正對着黃久香的臉。
她的臉就一明一暗,一明一暗。
街上人多起來了,對面小店櫃台上的電視機前,也圍上了人,店主搬出兩條闆凳,供人們坐。
電視機裡開演了一部香港連續劇,不時有“嗨,嗨“的武打發力聲傳過來。
有認識的人從他們這裡走過去,會說:黃久香,什麼時候回來了?有幾個就停下來,坐在身後,看他們吃喝,一起聊天。
漸漸地,這裡也圍攏起人來。
兩個小孩子已經忘記了回家,一個是家裡本來不大牽記的,另一個則因不是自己的家,就可以不牽記。
人們說着閑話。
鎮上哪一家廠裡出了工傷,一個廣西妹替人代班,連做二十四小時,最後打了瞌充,軋掉四個手指頭。
那廣西妹才十六歲,不懂人事,因為歇在醫院,老闆又送去電風扇,西反,賠她一萬塊錢,很開心的樣子。
倒是那個找她頂班的同鄉人,年長些,想到那小妹妹的将來,一直在口頭。
還有,也是一家紡織廠,一個老關系,德清的一個布商,被隔壁廠搶走了,貨堆積在車間裡,發不出去,隻好歇工一天。
這一天,工人們相約着去紹興,杭州玩。
結果一早就下雨,下到第二天早上,正好接着開工了,計劃泡湯。
而這兩片廠的老闆其實還是同學,可是生意場上,親兄弟都不認的。
再接着,有人報告了最新消息:管墅鄉販毛竹老頭的案子破了,不是三個人,也不是外鄉打工仔,而是當地的一個宵小,欠了賭帳,沒辦法了,去偷老頭的錢。
手裡的刀隻是壯膽的,不想一進茅草棚,老頭就叫起來。
他也是慌神了,一刀下去,殺個正着,卻還沒忘記找錢。
找到錢,又找了老頭的一雙鞋瑰下自己的血鞋。
大概是穿着不舒服,又換了一雙。
所以,地上有三個人的鞋印,就因為他換了兩次鞋。
菜炒好了,老闆用煤壓住火,隻留一點點火頭,火光便在黃久香臉上暗下去。
黃久香回來了,鎮碑下的乘涼會又熱鬧起來。
黃久香總是中心,秧寶寶和蔣芽兒一邊坐一個,已經成了固定的格局,有些以往不來鎮碑的人,現在也來了。
另一些以往來鎮碑的人,卻悄悄地退出了。
若是留心,便會發現這些退出的人多是夫妻,戀人,還有女工。
但是,也有例外,那個江西人的頭,窄瘦的臉上,有着一雙銳利的眼睛,凹在突出的眉棱底下,他還是來,坐在黃久香對面的石欄杆上,這也是固定的格局之一。
他那個清秀的小妻子,有時來,有時不來。
來,就側身坐在男人身邊,低頭織着什麼東西。
雖然天黑,可她也能織。
江西人的頭,也是少說話的,隻是用眉棱下的那雙眼睛,看着黃久香。
黃久香則把眼睛移開去,看着側面欄杆上的人,幾個幾乎還是少年模樣的外鄉人,擠簇在尋裡。
一些要地人來到這裡,看看鐵箍般的人圍,又走到别處乘涼了。
在暗夜裡,那黑壓壓的一團人,散發着一種危險的氣息,有點叫人害怕。
其實,圈子裡的氣氛也是有些緊張。
那江西人的頭,看黃久香的眼光很奇怪。
即便在黑暗中,也能覺出它的尖刻,像是要看穿什麼。
黃久香,真是在躲他呢!偶爾地,他開口與黃久香說話,不是叫她黃久香,而是叫“黃小姐”。
這稱呼也是奇怪的,衆人就都停下來,等他接下去說什麼。
結果,他不過是說:黃小姐,給我一把瓜子。
黃久香并不直接遞給他,而是交到秧寶寶,或者蔣芽兒手裡,讓她們送過去。
還有時,人們談論到柯橋或者紹興的玩處,什麼KV包房,桑拿浴室,歌舞廳,有些争執不下的地方,江西人的頭,就會忽出一句:問黃小姐,黃小姐知道。
這時,黃處香就轉過頭來,頭一次看着他的眼睛,還是笑着:我倒不知道。
江西人的頭就“哦”一聲。
黃久香複又轉回頭去。
兩人有些心照不宣,又有些暗鬥的意思。
再有一次,大家說到杭州,雖然此地離杭州隻兩小時路程,可誰也沒有去過,有的至多是在杭州火車站停留一下,又走了。
大家曆數杭州的名勝,數到斷橋,不明白它是斷兩頭,還是斷中間。
辯得很熱鬧。
這一回,江西人的頭,倒沒有讓去問“黃小姐”,而是說了一則發生在斷橋的故事:許仙和白娘娘。
從他們相遇開始,說到端午,許仙要白娘娘陪他喝雄黃酒,白娘娘高低不喝,最後實在推不過,隻得喝了,結果,便顯了真形,還原成一條白蛇。
說到此處,又着重說了一下:端午,是不可大意的!多面手打住,故事結束。
黃久香臉向着别處,許久,忽然“噗”地笑了一聲。
問她笑什麼,她就說:好笑。
下弦月從雲後邊走着,雲像煙一樣,于是,清楚一陣,模糊一陣。
身後秧田裡,蛙聲一片。
人漸漸散了些,黃久香拍拍兩個已經在瞌睡的孩子,說:睡覺去吧,站起身也走了。
她走下台階,走到路對面,從華舍大酒店底下,向東走了一段。
她的白襯衣映上一些霓虹燈微弱的光影,旋即便掩滅在暗裡了。
有一些流言在漸漸地起來。
有一日,秧寶寶和蔣芽兒走過小小影樓,老闆娘妹囡把秧寶寶拉進去,悄聲說:華威廠有個四川女人,要認你做幹女兒啊?秧寶寶朝她翻翻眼睛:什麼幹女兒?妹囡說:人家都說那女人是從北面滬青平公路邊上來避風的。
秧寶寶再翻翻眼睛,跑出來了。
北面,滬青平公路邊的地方,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那裡的時間是睡颠倒的。
白天,了無生氣。
一入黑,便活過來了。
燈火通明,汽車從滬青平公路上汩汩流來,轉眼間湧滿大街小巷。
餐館前大玻璃缸裡,是碧藍的海水,養殖着鮮活的海生動作,也睡醒了,張牙舞爪地爬行,吐着氣泡。
樓頂上挂着大紅燈籠,門前,窗前,倚着美麗的小姐。
歌廳裡唱歌的,是
她們停止了瘋鬧,悄悄地走近去,她們不懂她的意思,怔着。
女人沒得到回答,微笑着複又回過頭去。
她們有些怯生了,站住腳,再不敢往前去。
那幾個女人,有年老的,有年輕的,還有一個小孩子,也拿了一把小刷子,在大人肋下鑽來鑽去,給木掾與橫架的接縫處填着黃漆。
她們并不交談,很安靜地做着活。
陽光從河面上斜過去,河水顯得清澈,甚至有了薄薄一層粼光。
女人們的臉都顯得安詳與和善。
木架上漆過黃漆的部分就像罩上了陽光,未漆到的部分則像罩在陰地裡。
終于又湊上前去,不是說過,蔣芽包是一個特别的小孩子嗎?她走上前,悄聲喊方才問她們話的女人,她喊她:姐妹!姐妹回過頭來,笑容更加和善了:做什麼?這是什麼?蔣芽兒點點她們手裡的活,問。
姐妹告訴她,這是在蓋一座教堂,兄弟姐妹們集資二十萬,其中一萬,去蕭山請了一個設計師畫的圖樣。
那姐妹并不嫌她們是小孩子,很耐心地向她們解釋。
又告訴她們,那裡原先就有一有座教堂,她朝身後地方指了一下,大約有一百年了,破敗得不成樣子,對上帝很不敬的,這次,終于下決心推倒重新翻蓋。
教堂造好了,他們就要去蕭山請牧師來布道,到時候,兩位小妹妹,也來聽啊!順着她的指點,蔣芽兒和秧寶寶離開河岸,向南走了一百米,一片舊平盲文中間,果然有一個工地。
石頭牆基打好了,紅磚砌到齊腰處。
工人們正歇息,坐在磚石堆上吃面。
一個臨時搭的竈屋裡,兩個女人在竈上忙着,大鍋裡蒸騰出熱氣,遮住了她們的面容。
這是一樁奇遇。
過後,她們想再去找那座施工中的教堂,看看它是否完工,完工了又是什麼樣子,可就是繞不到那裡去。
而在尋找它的路上,又會有新的奇遇,吸引了她們的注意。
有一次,她們走過鎮北角的一領水泥橋。
橋當中放了一把竹躺椅,椅上坐了一個老公公,搖着一把蒲扇,很熱情和她們打招呼,要她們留在橋上玩玩。
她們說還要到别處去,老公公就說:玩一會兒再去,玩一會兒再去。
她們隻得站在老公公身邊,聽他說話。
他告訴她們,他是橋頭那片國營織綢廠的,現在織綢廠倒閉,人跑光了,設備賣掉了,隻剩下一個空殼子,讓他在這裡看門。
果然,橋頭是一排破舊的車間倉房,窗戶上釘了生鏽的鐵條,又罩上了蜘蛛網。
廠房的石灰外牆上,紅漆寫着标語,有年頭了,風吹雨淋,但因為油漆厚,字又寫得大,還可看出形迹:“抓革命,促生産”,“深挖洞,廣積糧”,三字經樣的文字。
其中也夾着一些新寫上去的字,多是用黑墨汁寫的,一條是“紹興正宗吹打道士,呼機……”,又一條是“連村樂隊,越劇清唱,手機……“。
沿了石灰牆看過去,有幾扇木門,門上訂着白漆紅字的木牌,寫着:供應科,财務科的字樣。
門關着,貼了封條。
門窗上的雨檐,都垮了下來,車間頂上鋪着油毛氈,一片片披挂下來。
車間後邊的鍋爐房上,立着的煙囪,斷了一截,有麻雀從裡面飛出來。
橋下的水也是靜止不動,積了污垢,厚起來了。
橋的那一頭,是人家的後牆。
院子築在一個高台上,牆就格外的高聳,擋住了西去的日頭,将水泥橋罩在陰涼的影地裡。
這裡,就有了一股森然的氣氛。
喧嘩的華舍鎮裡,竟然還有這樣冷清的地方,真是不可思議。
老公公講完一個段落,起身下橋到門房裡搬椅子給她們坐。
當他提了兩把竹椅出來的時候,橋上已沒了兩個孩子的蹤影。
她們手拉手飛快地返身下了橋,繞過高台上的院子,跑了。
空氣重新變得燥熱,太陽還很高呢!耳邊湧進起伏的人聲,還有店鋪裡高音喇叭播放的歌曲。
又有一次,她們來一個巷口,口上有一間鋪子裡,箍桶匠正箍桶,箍一個量米升。
箍着,箍着,那人忽然擡起頭對着秧寶寶說:我認得你,你是沈婁夏介民的囡! 還有一次,她們又來鎮東邊的那座茅草頂的木廊橋,就是蔣芽兒的媽媽去唱菩薩戲登船的婁頭。
但這一次,她們沒有過橋,而是在橋這頭的山牆下邊。
山牆下栽了幾株桃樹,花期已過,葉子也凋零了些,餘下枝杈細細的,生着些硬紮紮的節,紛亂地伸着,有點三月霧雨的情景。
枝杈間,山牆上的一扇窗内,忽然呈現出一個女人的臉,十分的嬌好。
兩個孩子不覺一驚,那臉便笑了一笑,翩然而去。
窗戶裡仍是黑洞洞的。
這個鎮子,奇怪的事物真是多得不得了。
看上去沒什麼,可是一會兒卻冒出一個,一會兒又冒出一個。
不曉得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撒下的奇妙的種子,到時候就露頭,發芽,長成了。
每天近晚的時候,天空鋪開了紅,紫,藍,灰的雲彩,這兩個孩子便帶着滿足和疲憊的神色往回走。
路邊的小炒已經開張,那間賣冷飲,日用雜貨,又兼帶出租書刊錄像帶的小店,将電視機移到櫃台上,面向街,開始播放本地新聞了。
她們心裡灌滿了新奇的經曆,對尋常的景象視而不見。
天長了,她們的漫遊也延長了,經曆更豐富了。
這一日,她們正往回走,忽然聽有人叫她們。
站定了,四下裡找一周,見路南邊樹底下,小炒鋪前,一張矮方桌邊,有一個人向她們招手。
她們疑惑地走過去,才看見,那人是黃久香。
依然是一雙夾趾的木拖鞋,夾趾帶是鮮紅的綢帶。
她也還是不太說話,隻是聽那幾個江西人說,有時候轉過臉向兩邊兩個丫頭笑一笑,牙齒便閃出貝殼般潤澤的光亮。
她将鉛桶交接班在身邊,過一會兒拎出一瓶啤酒出來,試試冰不冰。
試了幾次,覺得可以了,便一瓶一瓶放到桌上。
旁邊立即有手伸過來,搶了瓶去,也不用開瓶器,往桌沿上一磕,瓶蓋就飛了出去。
還有一個,連桌沿也不碰,而是直接用牙齒一咬,咬開了。
兩罐可樂是黃久捍親手拉開的,又向老闆要了吸管,插好,一手一個遞給秧寶寶和蔣芽兒。
其中一個江西人就說:你不在,就好像把她們的魂帶走了,到處找你。
她們一起白他一眼,不理睬,黃久香隻是笑。
這時候,菜炒好了兩盤,端上來。
黃久香又讓給兩個小的添兩副筷。
大家一同吃喝起來。
天暗了,稀疏的幾盞街燈亮了。
他們這裡正有一盞,照着小桌。
桌後的爐子上繼續爆開着油鍋。
爐火一亮一亮的,正對着黃久香的臉。
她的臉就一明一暗,一明一暗。
街上人多起來了,對面小店櫃台上的電視機前,也圍上了人,店主搬出兩條闆凳,供人們坐。
電視機裡開演了一部香港連續劇,不時有“嗨,嗨“的武打發力聲傳過來。
有認識的人從他們這裡走過去,會說:黃久香,什麼時候回來了?有幾個就停下來,坐在身後,看他們吃喝,一起聊天。
漸漸地,這裡也圍攏起人來。
兩個小孩子已經忘記了回家,一個是家裡本來不大牽記的,另一個則因不是自己的家,就可以不牽記。
人們說着閑話。
鎮上哪一家廠裡出了工傷,一個廣西妹替人代班,連做二十四小時,最後打了瞌充,軋掉四個手指頭。
那廣西妹才十六歲,不懂人事,因為歇在醫院,老闆又送去電風扇,西反,賠她一萬塊錢,很開心的樣子。
倒是那個找她頂班的同鄉人,年長些,想到那小妹妹的将來,一直在口頭。
還有,也是一家紡織廠,一個老關系,德清的一個布商,被隔壁廠搶走了,貨堆積在車間裡,發不出去,隻好歇工一天。
這一天,工人們相約着去紹興,杭州玩。
結果一早就下雨,下到第二天早上,正好接着開工了,計劃泡湯。
而這兩片廠的老闆其實還是同學,可是生意場上,親兄弟都不認的。
再接着,有人報告了最新消息:管墅鄉販毛竹老頭的案子破了,不是三個人,也不是外鄉打工仔,而是當地的一個宵小,欠了賭帳,沒辦法了,去偷老頭的錢。
手裡的刀隻是壯膽的,不想一進茅草棚,老頭就叫起來。
他也是慌神了,一刀下去,殺個正着,卻還沒忘記找錢。
找到錢,又找了老頭的一雙鞋瑰下自己的血鞋。
大概是穿着不舒服,又換了一雙。
所以,地上有三個人的鞋印,就因為他換了兩次鞋。
菜炒好了,老闆用煤壓住火,隻留一點點火頭,火光便在黃久香臉上暗下去。
黃久香回來了,鎮碑下的乘涼會又熱鬧起來。
黃久香總是中心,秧寶寶和蔣芽兒一邊坐一個,已經成了固定的格局,有些以往不來鎮碑的人,現在也來了。
另一些以往來鎮碑的人,卻悄悄地退出了。
若是留心,便會發現這些退出的人多是夫妻,戀人,還有女工。
但是,也有例外,那個江西人的頭,窄瘦的臉上,有着一雙銳利的眼睛,凹在突出的眉棱底下,他還是來,坐在黃久香對面的石欄杆上,這也是固定的格局之一。
他那個清秀的小妻子,有時來,有時不來。
來,就側身坐在男人身邊,低頭織着什麼東西。
雖然天黑,可她也能織。
江西人的頭,也是少說話的,隻是用眉棱下的那雙眼睛,看着黃久香。
黃久香則把眼睛移開去,看着側面欄杆上的人,幾個幾乎還是少年模樣的外鄉人,擠簇在尋裡。
一些要地人來到這裡,看看鐵箍般的人圍,又走到别處乘涼了。
在暗夜裡,那黑壓壓的一團人,散發着一種危險的氣息,有點叫人害怕。
其實,圈子裡的氣氛也是有些緊張。
那江西人的頭,看黃久香的眼光很奇怪。
即便在黑暗中,也能覺出它的尖刻,像是要看穿什麼。
黃久香,真是在躲他呢!偶爾地,他開口與黃久香說話,不是叫她黃久香,而是叫“黃小姐”。
這稱呼也是奇怪的,衆人就都停下來,等他接下去說什麼。
結果,他不過是說:黃小姐,給我一把瓜子。
黃久香并不直接遞給他,而是交到秧寶寶,或者蔣芽兒手裡,讓她們送過去。
還有時,人們談論到柯橋或者紹興的玩處,什麼KV包房,桑拿浴室,歌舞廳,有些争執不下的地方,江西人的頭,就會忽出一句:問黃小姐,黃小姐知道。
這時,黃處香就轉過頭來,頭一次看着他的眼睛,還是笑着:我倒不知道。
江西人的頭就“哦”一聲。
黃久香複又轉回頭去。
兩人有些心照不宣,又有些暗鬥的意思。
再有一次,大家說到杭州,雖然此地離杭州隻兩小時路程,可誰也沒有去過,有的至多是在杭州火車站停留一下,又走了。
大家曆數杭州的名勝,數到斷橋,不明白它是斷兩頭,還是斷中間。
辯得很熱鬧。
這一回,江西人的頭,倒沒有讓去問“黃小姐”,而是說了一則發生在斷橋的故事:許仙和白娘娘。
從他們相遇開始,說到端午,許仙要白娘娘陪他喝雄黃酒,白娘娘高低不喝,最後實在推不過,隻得喝了,結果,便顯了真形,還原成一條白蛇。
說到此處,又着重說了一下:端午,是不可大意的!多面手打住,故事結束。
黃久香臉向着别處,許久,忽然“噗”地笑了一聲。
問她笑什麼,她就說:好笑。
下弦月從雲後邊走着,雲像煙一樣,于是,清楚一陣,模糊一陣。
身後秧田裡,蛙聲一片。
人漸漸散了些,黃久香拍拍兩個已經在瞌睡的孩子,說:睡覺去吧,站起身也走了。
她走下台階,走到路對面,從華舍大酒店底下,向東走了一段。
她的白襯衣映上一些霓虹燈微弱的光影,旋即便掩滅在暗裡了。
有一些流言在漸漸地起來。
有一日,秧寶寶和蔣芽兒走過小小影樓,老闆娘妹囡把秧寶寶拉進去,悄聲說:華威廠有個四川女人,要認你做幹女兒啊?秧寶寶朝她翻翻眼睛:什麼幹女兒?妹囡說:人家都說那女人是從北面滬青平公路邊上來避風的。
秧寶寶再翻翻眼睛,跑出來了。
北面,滬青平公路邊的地方,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那裡的時間是睡颠倒的。
白天,了無生氣。
一入黑,便活過來了。
燈火通明,汽車從滬青平公路上汩汩流來,轉眼間湧滿大街小巷。
餐館前大玻璃缸裡,是碧藍的海水,養殖着鮮活的海生動作,也睡醒了,張牙舞爪地爬行,吐着氣泡。
樓頂上挂着大紅燈籠,門前,窗前,倚着美麗的小姐。
歌廳裡唱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