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曹明倫
愛倫·坡(EdgarAllanPoe,1809—1849)的文學生涯雖然始于詩歌并終于詩歌,但他卻被世人尊為偵探小說的鼻祖、科幻小說的先驅和恐怖小說大師。
愛倫·坡一生寫了70篇(部)小說(含殘稿《燈塔》),除長達12萬字的《阿·戈·皮姆的故事》和4.8萬字的《羅德曼日記》(未完稿)屬長篇小說之外,其餘68篇都符合他在《創作哲學》(ThePhilosophyofComposition,1846)中制定的長度标準,都是“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短篇小說。
後人對愛倫·坡的小說有不同的分類,有的将其分為幻想小說、恐怖小說、死亡小說、複仇兇殺小說和推理小說。
有的将其分為死亡傳奇、舊世界傳奇、道德故事、拟科學故事和推理故事。
不過當代評論家對愛倫·坡小說的分類已日趨統一,大緻分為四類,即死亡恐怖小說、推理偵探小說、科學幻想小說和幽默諷刺小說。
死亡恐怖小說是愛倫·坡小說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類。
其中著名的篇什有《厄舍府之倒塌》《威廉·威爾遜》《瓶中手稿》《紅死病的假面具》《陷坑與鐘擺》《洩密的心》《麗姬娅》《橢圓形畫像》《一桶蒙特亞白葡萄酒》和《黑貓》等等。
這些小說的背景多被置于萊茵河畔的都市、亞平甯半島上的城堡、荒郊野地裡的古宅,以及作者心中那片變化莫測的“黑暗海洋”,其情節多為生者與死者的糾纏、人面臨死亡時的痛苦、人類的反常行為以及内心的矛盾沖突。
這類小說氣氛陰郁、情節精巧,有一種夢魇般的魔力。
但這種魔力是不确定的,所以長久以來,評論家們對這些小說的看法總是見仁見智。
有人認為這些小說内容頹廢,形象怪誕,基調消沉,表現的是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有人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解讀這些小說,認為愛倫·坡在這些小說中表現了一種比人類現實情感更深沉的幻覺體驗。
具體舉例來說,過去有人認為《瓶中手稿》和《阿·戈·皮姆的故事》寫的不過是驚心動魄的海上曆險,而現在卻有人認為前者象征人類靈魂從母體子宮到自我發現和最終消亡的一段旅程,後者則象征一段人類精神從黑暗到光明的漫長求索;過去有人認為《厄舍府之倒塌》是美國南方蓄奴制社會必然崩潰的預言,而今天則有人認為《倒塌》實際上是宇宙終将從存在化為烏有的圖示。
總而言之,當代西方學者認為愛倫·坡的死亡恐怖小說之解讀範圍非常寬泛,他們甚至從中發現了他與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親緣關系。
不過筆者在研讀和翻譯愛倫·坡的作品時有一種深切的體會,那就是他描寫恐懼是想查尋恐懼的根源,他描寫死亡是想探究死亡的奧秘,而這種查尋探究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能坦然地直面死亡。
正如他在《我發現了》的篇末所說:“……當我們進一步想到上述過程恰好就是每一個體智能和其他所有智能(也就是整個宇宙)被吸收回其自身的過程,我們因想到将失去自我本體而産生的痛苦便會馬上停息。
”[144] 愛倫·坡是推理偵探小說的鼻祖,這早已是舉世公認的定論。
不過在愛倫·坡的時代,英語中還沒有偵探小說(detectivestories)這個說法,愛倫·坡自己将這類作品稱為推理小說(talesofratiocination)。
一般認為他的推理小說共有4篇,即《莫格街兇殺案》《瑪麗·羅熱疑案》《被竊之信》和《金甲蟲》。
但就故事情節而論,他那篇“油腔滑調”的《你就是兇手》似乎也應歸入此類。
愛倫·坡在前三篇推理小說中塑造了業餘偵探迪潘的形象,并創造了推理偵探小說的基本模式。
盡管他的初衷隻是想證明自己具有分析推理的天賦,而不是要創造一種新的小說類别,但事實上他這幾篇小說卻對推理偵探小說的興起和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福爾摩斯這位家喻戶曉的大偵探實際上就脫胎于愛倫·坡的迪潘。
福爾摩斯的塑造者柯南道爾曾感歎,在愛倫·坡之後,任何寫偵探小說的作者
愛倫·坡一生寫了70篇(部)小說(含殘稿《燈塔》),除長達12萬字的《阿·戈·皮姆的故事》和4.8萬字的《羅德曼日記》(未完稿)屬長篇小說之外,其餘68篇都符合他在《創作哲學》(ThePhilosophyofComposition,1846)中制定的長度标準,都是“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短篇小說。
後人對愛倫·坡的小說有不同的分類,有的将其分為幻想小說、恐怖小說、死亡小說、複仇兇殺小說和推理小說。
有的将其分為死亡傳奇、舊世界傳奇、道德故事、拟科學故事和推理故事。
不過當代評論家對愛倫·坡小說的分類已日趨統一,大緻分為四類,即死亡恐怖小說、推理偵探小說、科學幻想小說和幽默諷刺小說。
死亡恐怖小說是愛倫·坡小說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類。
其中著名的篇什有《厄舍府之倒塌》《威廉·威爾遜》《瓶中手稿》《紅死病的假面具》《陷坑與鐘擺》《洩密的心》《麗姬娅》《橢圓形畫像》《一桶蒙特亞白葡萄酒》和《黑貓》等等。
這些小說的背景多被置于萊茵河畔的都市、亞平甯半島上的城堡、荒郊野地裡的古宅,以及作者心中那片變化莫測的“黑暗海洋”,其情節多為生者與死者的糾纏、人面臨死亡時的痛苦、人類的反常行為以及内心的矛盾沖突。
這類小說氣氛陰郁、情節精巧,有一種夢魇般的魔力。
但這種魔力是不确定的,所以長久以來,評論家們對這些小說的看法總是見仁見智。
有人認為這些小說内容頹廢,形象怪誕,基調消沉,表現的是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有人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解讀這些小說,認為愛倫·坡在這些小說中表現了一種比人類現實情感更深沉的幻覺體驗。
具體舉例來說,過去有人認為《瓶中手稿》和《阿·戈·皮姆的故事》寫的不過是驚心動魄的海上曆險,而現在卻有人認為前者象征人類靈魂從母體子宮到自我發現和最終消亡的一段旅程,後者則象征一段人類精神從黑暗到光明的漫長求索;過去有人認為《厄舍府之倒塌》是美國南方蓄奴制社會必然崩潰的預言,而今天則有人認為《倒塌》實際上是宇宙終将從存在化為烏有的圖示。
總而言之,當代西方學者認為愛倫·坡的死亡恐怖小說之解讀範圍非常寬泛,他們甚至從中發現了他與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親緣關系。
不過筆者在研讀和翻譯愛倫·坡的作品時有一種深切的體會,那就是他描寫恐懼是想查尋恐懼的根源,他描寫死亡是想探究死亡的奧秘,而這種查尋探究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能坦然地直面死亡。
正如他在《我發現了》的篇末所說:“……當我們進一步想到上述過程恰好就是每一個體智能和其他所有智能(也就是整個宇宙)被吸收回其自身的過程,我們因想到将失去自我本體而産生的痛苦便會馬上停息。
”[144] 愛倫·坡是推理偵探小說的鼻祖,這早已是舉世公認的定論。
不過在愛倫·坡的時代,英語中還沒有偵探小說(detectivestories)這個說法,愛倫·坡自己将這類作品稱為推理小說(talesofratiocination)。
一般認為他的推理小說共有4篇,即《莫格街兇殺案》《瑪麗·羅熱疑案》《被竊之信》和《金甲蟲》。
但就故事情節而論,他那篇“油腔滑調”的《你就是兇手》似乎也應歸入此類。
愛倫·坡在前三篇推理小說中塑造了業餘偵探迪潘的形象,并創造了推理偵探小說的基本模式。
盡管他的初衷隻是想證明自己具有分析推理的天賦,而不是要創造一種新的小說類别,但事實上他這幾篇小說卻對推理偵探小說的興起和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福爾摩斯這位家喻戶曉的大偵探實際上就脫胎于愛倫·坡的迪潘。
福爾摩斯的塑造者柯南道爾曾感歎,在愛倫·坡之後,任何寫偵探小說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