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四

關燈
易傳」數不傳理,其分為四千九十六卦,實統諸六十四卦;是一卦具六十四卦之占,非别有四千九十六卦之畫也。

    兩間氣化自有盈縮,陰陽或互有多少。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造化之參差,義理之所由以立也。

    如邵子是一定之「易」也,非不可典要之「易」也;故曰邵子乃求為焦、京而未逮者也』。

    其辨圓圖曰:『邵子以幹一、兌二、離三、震四為已生之卦數往,順天左旋;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未生之卦知來,逆天右旋。

    鑿空立說,分卦背馳。

    數當以自一而下為順,今反以四、三、二、一為順;以自八而上為逆,今反以五、六、七、八為逆』。

    又曰:『「易」數由逆成,若逆知四時之謂;然則震、巽、兌、幹無當于「易」,是冘員也。

    「易」道非專為曆法而設,曆法亦本無取乎卦氣。

    至日閉關,偶舉象之一節耳;今必以六十四卦配二十四氣,則亦須一氣得二卦有奇而後适均也。

    乃自冬至之後,閱頤屯、益震至臨凡十七卦,始得二陽;已是卯半為春分矣。

    又閱損節、中孚至泰凡八卦,始得三陽;已是巳初為立夏矣。

    從此閱大畜、需小畜而為大壯之四陽,是巳半為小滿矣;乃閱大有即為五陽之夬,是午初之芒種;即比連為六陽之幹,是午半之夏至。

    六陰亦然,何其不均也!邵子蓋欲取「長男代父、長女代母」之義,以震、巽居中。

    震順天左行自複至幹三十二卦,遇姤而息;巽逆天右行自姤至坤三十二卦,遇複而息。

    夫兩間氣運循環,其來也非突然而來,即其去而來已豫征;其去也非決然而去,即其來而去已下伏:焉得分疆别界如此』!其辨方圖曰:『方圖之說,曰天地定位,否泰反類;山澤通氣,鹹損見意;雷風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濟未濟。

    蓋所謂十六事者,但取老長中少、陰陽正對,稍比諸圖可觀;然何不确守乾坤一再三索之序而演之為勝也!且以西北置幹、東南置坤,又與先天卦位故武不同,何也』?其辨皇極經世曰:『邵子所雲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寒暑晝夜、風雨露電、性情形體、草木飛走、耳目口鼻、聲色臭味、元會運世、歲日月辰、皇帝王霸,「易」、「詩」、「書」、「春秋」似校說卦為詳;然不知愈詳而挂漏疏罔愈甚』!其辨太極圖說曰:『河上公作「無極圖」,魏伯陽得之以着「參同」者也。

    圖自下而上,其第一層曰元牝之門,即太極圖之第五層也;其第二層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即太極圖之第四層也;其第三層曰五氣朝元,即太極圖之第三層也;其第四層曰取坎填離,即太極圖之第二層也;第五層曰煉氣還虛、複歸無極,即太極圖之第一層也。

    方士之秘在逆而成丹,故自下而上;周子在順而成人,故自上而下。

    夫老、莊以「虛無」為宗、「靜笃」為用;今方士之術,又其旁門。

    周子之圖,窮其本而返之老、莊;可謂拾瓦礫而得精蘊者矣。

    但遂以為「易」之太極,則不可也』!其解「易離」之三曰:『人至日昃,任達之士托物情外,則自謂觀化之樂;故鼓缶而歌。

    不然,則憂生嗟老,戚戚寡歡。

    此二種,皆兇道也。

    君子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衛武公之所以賢也』。

    其論小學謂:『楊雄識奇字,不知常字乃奇字所自出』。

    着「六書會通」,謂奇而不詭于法也。

    生平作詩幾萬首,沈冤凄結。

    晚更頹唐,性極僻;雖其伯兄,時有不滿意處。

    晚年作一石函锢著述,懸之梁上;謂其子曰:『有急,則埋之安化山丙舍』。

    身後,果有索之者;其子遂埋之(或言不戒于火,非也)。

     弟宗會字澤望,從者稱石田先生;性更狷介。

    國變後,嘗髡發作頭陀狀,浪遊名山。

    後俱以抑塞而卒。

     王錫闡字寅旭,号曉庵;吳江人。

    少友張履祥,講學以濂、洛為宗。

    精究推步,兼通中西之學。

    崇祯中,尚書徐光啟等修新法;時聚訟盈庭,錫闡獨閉戶著書,潛心測算。

    遇天色晴霁,辄登屋卧鸱吻間,仰觀星象,竟夕不寐;務求精符天象,不屑屑于門戶之分。

     性耿介拔俗,詩才清妙。

    國變後卒,年五十五。

    着有「大曆統」、「公曆啟蒙」、「丁未曆稿」、「推步交食測日小記」、「三辰晷志圜解」、「曉庵新法曆說」、「曆策」、「左右旋問答」諸書。

    顧炎武雲:『學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梅文鼎曰:『從來言交食者,隻有食甚分數,未及其邊。

    惟王寅旭則以日月圓體分為三百六十度,而論其食甚時所虧之邊凡幾何度。

    今推衍其法,頗精确雲』。

    迨康熙中,禦定「曆象考成」所釆文鼎以上下左右算交食方向法,蓋實本于錫闡矣(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