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加督撫權,示相維勢』。
士英終不省。
繼鹹乃因賀元旦,上疏曰:『元朔者,人臣拜手稱觞之日,陛下當以為嘗膽卧薪之時。
念大恥未雪,宜以周宣之未央問夜為法,以晚近長夜之飲、角抵之戲為戒。
省土木之工,節浮淫之費。
儆谕臣工,後私鬥而急公雠。
臣每歎三十年來徒以「三案」葛藤不已,「要典」一書先帝已經焚毀,何必複理其說。
書未進,亟寝之;書已進,亟毀之。
至王者代興,從古亦多異同:平、勃迎立,漢文不聞窮治朱虛之過;房、杜決策,秦邸不聞力究魏征之非。
固其君豁達大度,亦其大臣公忠善謀翊贊其美。
請再下寬大之诏,解圜扉疑入之囚、斷草野株連之案』!上降旨俞其言。
而士英等方以「要典」排善類,益不喜;裁其饷六萬,軍中有怨言。
繼鹹争之不得,因力求罷;又不許。
黃澍再被逮不至,袁宏勳因劾繼鹹庇護「三案」,公然忤逆;繼鹹疏辨,上曰:『袁繼鹹身任封疆,自有本等職業;不必藉題尋釁』。
會繼鹹議造戰艦,檄九江佥事葉士彥于江流截買材木;士彥家蕪湖,與諸商昵,封還其檄。
繼鹹恥令不行,疏劾士彥。
士彥同年禦史黃耳鼎亦劾繼鹹,疏中有「繼鹹心腹将校勸良玉立他宗,良玉不從」。
之語;蓋欲構繼鹹于良玉也。
而良玉常以不拜監國诏自疑,聞耳鼎疏中語,益懼;因上疏明與繼鹹無隙,耳鼎受人指使,且言「要典」宜再焚。
上谕解之。
由是群小益銜繼鹹,将召入害之,推為刑部右侍郎;上曰:『彼地須繼鹹耳』。
不允。
又推為戶部右侍郎;上慮無以牽制良玉,亦不許。
已而有北來太子事,繼鹹疏言:『太子居移氣、養移體,必非外間兒童所能假襲。
王昺原系貴族、高陽未聞屠害,何事隻身流轉到南?既走紹興,于朝廷有何關系,遣人蹤迹召來?望陛下勿信偏詞,使一人免向隅之悲,則宇宙享蕩平之福矣』!又疏言:『東宮真僞,亦非臣所能臆揣;真則望行良玉言,假則請多召東宮舊臣識認,以釋中外之疑』。
疏未達而良玉軍已東下矣。
初,繼鹹聞闖賊南渡,令其部将郝效忠、鄧林奇等守九江,自統副将汪碩畫、李士元等援吉安。
甫登舟而左兵至,複還。
士民泣言:『我兵不及十之三,激之禍且不測;且令諸将斂兵入守』!繼鹹曰:『入城示之弱,不可』。
良玉抵北岸,書來:願一握手為别。
繼鹹至其舟,言及太子事,良玉大哭,袖出太子密谕集諸将盟。
繼鹹正色曰:『先帝舊德不可忘,今上新恩亦不可負。
密谕從何來?公今以檄行之,是雠國也;請改為疏』。
良玉不得已,約不破城,駐軍候旨。
繼鹹歸集諸将城樓,涕泣曰:『兵谏,非正也;晉陽之甲,「春秋」所惡,我可同亂乎!當與諸君城守,以俟朝命』!而兩營諸将有相通者,左營蓦入縱火,袁營張世勳、郝效忠夜半斬關出。
繼鹹冠帶欲自盡;黃澍入,泣拜曰:『甯南無異圖。
公以死激成之,大事去矣』!副将李士春亦密白繼鹹:『隐忍到前途,王文成之事可成也』。
繼鹹乃止,出城欲面責之;而良玉病革,尋死。
乃勸其子夢庚旋師;不聽,則已與黃澍輸款于我大清矣。
繼鹹遣人語部将鄧林奇、汪碩畫、李士元等:『毋為不忠』!林奇等避湖中,遣逆繼鹹;而繼鹹為郝效忠所绐,赴其軍,劫之北去。
軍中自銘曰:『死事也易!成事也難;為嬰弗克,為臼維艱。
張死匪先、許死匪後,臣心靡他,靖獻我後』。
抵大勝關,我豫王傳語『袁總督随行,與以大官作』。
又自銘曰:『大官好作,大節難移。
成仁取義,前訓是依;文山、袁山,仰止庶幾』(袁山,繼鹹自号也)。
見豫王,長揖不拜;為設宴,不飲、亦不言。
在道自缢,不死;絕粒八日,又不死。
入京,就館内院。
學士剛林勸之朝,且曰:『朝廷為明讨賊。
今賊未絕,君入仕可為明帝報雠』。
繼鹹曰:『讨賊,新朝之惠也。
今弘光何在,而臣子圖富貴乎』?剛林又言弘光不道事;曰:『君父之過,臣子何敢知』!乃改館,邏卒守之。
幅巾衲衣,兀坐讀書,終不薙發。
明年六月二十四日,出至菜市就刑;曰:『吾得死所矣』!年四十九。
鄉人李元鼎為我兵部右侍郎,收其骸骨歸袁州。
子一藻,不仕;亦早卒。
我朝賜專谥,曰「忠毅」。
張亮,四川人;崇祯某科舉人。
曆官榆林兵備參議,有能聲;薦改安廬兵備,讨賊有功,擢右佥都禦史,巡撫其地。
南都立,亮疏言:『南北隻隔一河,賊若從山東來,則淮、徐據黃河之險,我能守之,若從河南來,則無險可守。
今茫無稽察,緻壟斷者飽載而販于賊巢;濱河者所司何事
士英終不省。
繼鹹乃因賀元旦,上疏曰:『元朔者,人臣拜手稱觞之日,陛下當以為嘗膽卧薪之時。
念大恥未雪,宜以周宣之未央問夜為法,以晚近長夜之飲、角抵之戲為戒。
省土木之工,節浮淫之費。
儆谕臣工,後私鬥而急公雠。
臣每歎三十年來徒以「三案」葛藤不已,「要典」一書先帝已經焚毀,何必複理其說。
書未進,亟寝之;書已進,亟毀之。
至王者代興,從古亦多異同:平、勃迎立,漢文不聞窮治朱虛之過;房、杜決策,秦邸不聞力究魏征之非。
固其君豁達大度,亦其大臣公忠善謀翊贊其美。
請再下寬大之诏,解圜扉疑入之囚、斷草野株連之案』!上降旨俞其言。
而士英等方以「要典」排善類,益不喜;裁其饷六萬,軍中有怨言。
繼鹹争之不得,因力求罷;又不許。
黃澍再被逮不至,袁宏勳因劾繼鹹庇護「三案」,公然忤逆;繼鹹疏辨,上曰:『袁繼鹹身任封疆,自有本等職業;不必藉題尋釁』。
會繼鹹議造戰艦,檄九江佥事葉士彥于江流截買材木;士彥家蕪湖,與諸商昵,封還其檄。
繼鹹恥令不行,疏劾士彥。
士彥同年禦史黃耳鼎亦劾繼鹹,疏中有「繼鹹心腹将校勸良玉立他宗,良玉不從」。
之語;蓋欲構繼鹹于良玉也。
而良玉常以不拜監國诏自疑,聞耳鼎疏中語,益懼;因上疏明與繼鹹無隙,耳鼎受人指使,且言「要典」宜再焚。
上谕解之。
由是群小益銜繼鹹,将召入害之,推為刑部右侍郎;上曰:『彼地須繼鹹耳』。
不允。
又推為戶部右侍郎;上慮無以牽制良玉,亦不許。
已而有北來太子事,繼鹹疏言:『太子居移氣、養移體,必非外間兒童所能假襲。
王昺原系貴族、高陽未聞屠害,何事隻身流轉到南?既走紹興,于朝廷有何關系,遣人蹤迹召來?望陛下勿信偏詞,使一人免向隅之悲,則宇宙享蕩平之福矣』!又疏言:『東宮真僞,亦非臣所能臆揣;真則望行良玉言,假則請多召東宮舊臣識認,以釋中外之疑』。
疏未達而良玉軍已東下矣。
初,繼鹹聞闖賊南渡,令其部将郝效忠、鄧林奇等守九江,自統副将汪碩畫、李士元等援吉安。
甫登舟而左兵至,複還。
士民泣言:『我兵不及十之三,激之禍且不測;且令諸将斂兵入守』!繼鹹曰:『入城示之弱,不可』。
良玉抵北岸,書來:願一握手為别。
繼鹹至其舟,言及太子事,良玉大哭,袖出太子密谕集諸将盟。
繼鹹正色曰:『先帝舊德不可忘,今上新恩亦不可負。
密谕從何來?公今以檄行之,是雠國也;請改為疏』。
良玉不得已,約不破城,駐軍候旨。
繼鹹歸集諸将城樓,涕泣曰:『兵谏,非正也;晉陽之甲,「春秋」所惡,我可同亂乎!當與諸君城守,以俟朝命』!而兩營諸将有相通者,左營蓦入縱火,袁營張世勳、郝效忠夜半斬關出。
繼鹹冠帶欲自盡;黃澍入,泣拜曰:『甯南無異圖。
公以死激成之,大事去矣』!副将李士春亦密白繼鹹:『隐忍到前途,王文成之事可成也』。
繼鹹乃止,出城欲面責之;而良玉病革,尋死。
乃勸其子夢庚旋師;不聽,則已與黃澍輸款于我大清矣。
繼鹹遣人語部将鄧林奇、汪碩畫、李士元等:『毋為不忠』!林奇等避湖中,遣逆繼鹹;而繼鹹為郝效忠所绐,赴其軍,劫之北去。
軍中自銘曰:『死事也易!成事也難;為嬰弗克,為臼維艱。
張死匪先、許死匪後,臣心靡他,靖獻我後』。
抵大勝關,我豫王傳語『袁總督随行,與以大官作』。
又自銘曰:『大官好作,大節難移。
成仁取義,前訓是依;文山、袁山,仰止庶幾』(袁山,繼鹹自号也)。
見豫王,長揖不拜;為設宴,不飲、亦不言。
在道自缢,不死;絕粒八日,又不死。
入京,就館内院。
學士剛林勸之朝,且曰:『朝廷為明讨賊。
今賊未絕,君入仕可為明帝報雠』。
繼鹹曰:『讨賊,新朝之惠也。
今弘光何在,而臣子圖富貴乎』?剛林又言弘光不道事;曰:『君父之過,臣子何敢知』!乃改館,邏卒守之。
幅巾衲衣,兀坐讀書,終不薙發。
明年六月二十四日,出至菜市就刑;曰:『吾得死所矣』!年四十九。
鄉人李元鼎為我兵部右侍郎,收其骸骨歸袁州。
子一藻,不仕;亦早卒。
我朝賜專谥,曰「忠毅」。
張亮,四川人;崇祯某科舉人。
曆官榆林兵備參議,有能聲;薦改安廬兵備,讨賊有功,擢右佥都禦史,巡撫其地。
南都立,亮疏言:『南北隻隔一河,賊若從山東來,則淮、徐據黃河之險,我能守之,若從河南來,則無險可守。
今茫無稽察,緻壟斷者飽載而販于賊巢;濱河者所司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