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丹忱碧血消難盡,蕩作寒煙總不磨』!端坐受刑。

    五人同見殺。

    是日,風沙四起,卷市棚于雲際,屋瓦皆飛;觀者泣下。

    門下士葬之彰義門白馬寺。

    陳用極,昆山人;王一斌,甯國人;張良佐、王廷佐、劉統,皆上元人。

    我朝賜懋第專谥曰「忠貞」,用極通谥曰「忠節」,一斌、良佐、統俱「節愍」。

     袁繼鹹字季通,号臨侯;宜春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授行人;遷廣東道禦史。

    以監會試疏縱,谪南京行人司副;遷禮部員外郎。

     癸酉(一六三三),典廣東鄉試,遷山西提學。

    科臣李世祺以劾溫體仁左遷;繼鹹未出都,上言曰:『養雞欲鳴、養鷹欲擊;今鳴而箝其口、擊而绁其羽,臣所深憂也』!中官張彜憲總理戶、工二部,檄諸曹郎以谒尚書儀注見;鹹争之曰:『士有廉恥,然後有風俗;有氣節,然後有事功。

    今諸臣未觐天子之光、先拜内官之座,安得有廉恥邪』!崇祯帝切責之。

    既莅任,巡按禦史張孫振以請托不應,銜之;誣劾以贓,逮問。

    陽曲諸生傅山者以學行師表晉中,約其同學曹良直等詣阙訟冤,得釋。

    由武昌參議,薦升鄖陽巡撫;以賊陷襄陽,逮問遣戍。

     明年,起總理河北屯政。

    大學士吳甡将出視師,議設總督于九江;加繼鹹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九江軍務。

    至蕪湖,遇左良玉索饷東下;繼鹹激以忠義,挽良玉西行。

    時張獻忠蹂躏楚地,繼鹹指江中屍示良玉曰:『将軍忍見此乎』!左變色。

    因責之曰:『将軍功雖多,過亦不少。

    朝廷不督過之,一歲兩遣中使宣谕,開國徐中山所未有也;奈何不圖報稱!且人孰無死,張睢陽、賀蘭進明亦死;吾甯為睢陽死,不為賀蘭生也』!良玉大感動,遂旋師複武昌。

    繼鹹至九江,申明軍實,聯絡柯、陳諸大姓兵扼瑞州,窺賊所向。

    會吳甡得罪,又改屯田,以呂大器代之;與良玉不睦,軍中大哄。

    帝曰:『今日袁、明日呂,諸臣何紛紛也』!乃複以繼鹹代大器。

     京師陷,史可法遣人約勤王;繼鹹遽率師至安慶,而福王監國诏至。

    繼鹹慮良玉左右無正人,必生異議;亟緻書言福王倫序之正,邀同入朝。

    良玉得诏果不拜聞繼鹹言,開讀如禮。

    既晉四鎮伯爵,繼鹹入見面陳:『封爵以勸有功,無功而伯,則有功者不勸:跋扈而伯,則跋扈者愈多』。

    上深然之。

    繼鹹又言:『皇上即位之初,雖以恩澤收人心,尤當以紀綱肅衆志。

    蓋君德剛毅為先,不可使太阿倒持。

    竊慮冬、春之間,淮上未必無事。

    臣雖驽,願奉六龍為澶淵之行』。

    上有難色。

    閣臣姜曰廣在側,曰:『所言非遽為此事,要不可不存此心』!又詣榻前密奏曰:『左良玉雖無異圖,然所部多降将。

    陛下初登大實,人心危疑;意外不可不防,臣當馳還汛地』。

    上是之。

    繼鹹赴閣,責史可法不當封高傑等。

    疏陳緻治守邦大計,言『金陵之界限在大江,而淮南、江北為之屏蔽;金陵之咽喉在浔陽,而湖南、襄樊為之門戶。

    今淮南、江北無恙也,叛将潰兵盤踞其間;小民嚣然,喪其樂生之心:此不可不加意措置!湖南新經喪亂,千裡蒿萊;宜遣重臣撫治,選補廉吏緝和難民、招徕商賈,通巴蜀、黔粵之貨。

    襄陽為古今必争之地,必設重鎮。

    重鎮必宿兵,兵必責饷、修城、置器,諸費不赀;皆不可不早計也。

    夫襄、樊守,則可由宛葉以圖關中;淮南、江北守,則可由歸德以圖河南,亦可由彭城以圖河北:攻守之大勢如此也』。

    又言:『緻治必先得人。

    高宗知李綱、趙鼎之賢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而以汪伯彥、黃潛善、秦桧、湯思退諸小人參之。

    以緻主勢日卑,親恥不雪;其得偏安一隅,猶幸耳。

    國難雖殷,老成未謝。

    以臣所知,若劉宗周、吳甡、黃道周、楊廷麟、葉廷秀諸人,著名先朝;至今思其議論,于後之禍敗灼如蓍龜。

    使先帝早用其言,豈有今日』!馬士英以為刺己,深恨之。

    會湖廣巡按禦史黃澍監良玉軍,挾其勢劾士英罪可斬;士英遣缇騎逮之。

    澍乃諷将士嘩;繼鹹為留江漕十萬石、饷十三萬金給之,且代澍申理。

    劉澤清之誣奏姜曰廣也,繼鹹又馳疏申辨。

    士英愈怒,欲敗壞其事;凡所陳奏及題用監司郡縣官,悉停寝。

    而阮大铖在兵部,于繼鹹奏調部将,必俟行賄方給敕印。

    由是,諸将愈解體。

     先是,楚将楊國棟、張先璧、黃朝宣等潰兵數萬人劫掠蕲、黃間。

    繼鹹陰以恩撫之,使無為良玉用;疏請湖南總督速莅任,收士卒心。

    而士英不聽,令良玉鎮全楚;良玉得盡收先璧等軍,勢愈張。

    繼鹹贻書朝臣:『左兵不可不備;宜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