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禦史交章論救,請研審。
久之,供為王之明。
後呼其名,不應;曰:『何不呼為明之王』!上以之示士英;士英反複詳辨,且言『臣愚宜更窮究主使,與臣民共見而棄之』。
頃又有故妃童氏自其傑所送至京,上目為妖婦,付錦衣衛監候;氏從獄中細書入宮年月、離情甚悉。
士英頗進勸言,謂『非至情所關,誰敢冒死與陛下認敵體』!上卒命屈尚忠嚴刑拷掠,氏宛轉詛号以死。
獄既具,上出兩案獄詞宣示中外;而衆論益藉藉,謂士英等朋奸,導上滅絕倫理。
黃澍在左營,因日夜言太子冤狀;請引兵除君側惡。
良玉亦上疏請全太子,斥士英奸;不報。
良玉乃移檄遠近,舉兵而東。
袁繼鹹乞赦太子遏止之;不可。
遣阮大铖、劉孔昭會朱大典、黃得功軍截江分禦,撤江北劉良佐等兵從之西上。
我大清兵乘之逼徐州,抵亳、泗。
可法飛章告急,大理卿姚思孝、禦史喬可聘等言『良玉非叛,請毋撤江北兵,亟守淮、揚』!可法複奏:『上遊志在除奸,原不敢與君父為難;北兵一至,宗社堪虞』!士英内怯于左,堅不應。
越日,上言:『左兵雖不該聲逼南都,然看他本上原不曾反;江北防兵且不可撤』!士英指思孝等厲聲曰:『若輩東林,皆良玉死黨;為之遊說,欲縱其入犯邪!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吾君臣獨死耳。
吾君臣甯死于清,不可死良玉手。
異議者斬』!上默然,無如何也。
會良玉抵九江死;報至,士英忻然謂天奪其魄。
大铖、孔昭方虛報捷音、邀爵賞,而我大清兵已破揚州,可法殉之,總兵鄭鴻逵張帆東遁。
龍潭驿卒報雲:『北軍編木為筏!乘風而下;江中炮中京口城,去其四垛』。
士英不之信。
最後,監軍巡撫楊文骢令箭至;言『城上發一炮,江筏齑粉』。
士英因笞驿卒,而重賞楊使。
緣是,警報無複至者。
五月,大清兵由老鹳河渡。
京城戒嚴,集文武于朝門會議;大臣竊竊偶語,則相約納款也。
辛卯(十五日)夜半,上出奔,孔昭斬關遁。
翌日,士英以黔兵四百人為衛,聲稱護太後駕渡江,由蕪湖徑廣德入浙江。
廣德知州趙景和曰:『彼不奉君而奉母後,詐也』!閉門堅拒。
士英攻破之,殺景和。
抵杭州,守臣以總兵府為太後行宮,潞王及群臣往朝。
劉宗周、熊汝霖痛責士英當從上;士英無以應,惟日盼江上之捷。
不數日,大铖、大典及總兵方國安俱踉跄至,則得功兵敗已死,上已就擒;遂請潞王監國。
而王已從巡撫張秉貞及陳洪範等謀,決計迎款;士英乃與國安等走錢塘,距杭城十裡立五營。
我兵追蹑之,斬五百級。
魯王監國紹興,士英将赴谒;張國維首劾其誤國十大罪。
紹興王思任,前九江佥事也;于士英初至浙時,出疏曆數其罪,緻書勸令自刎以謝天下。
至是,魯諸臣又堅拒之;乃逡巡東走,依國安于嚴州。
我兵擊諸姚江兵潰,國安亦潰于富春山間。
無何,合軍重渡錢塘,窺杭城,沿江列陣;大敗,溺死者無算。
既乃收餘衆,于江東赭山、朱橋、範村等處縱肆勡敓。
深銜魯君臣弗納之怨,密與國安計,将劫監國來獻;監國脫去。
及明年大兵渡江,國安一軍盡殲,與方逢年薙發降。
士英逸之台州,擁殘卒求入閩;隆武帝以其罪大,不許。
又遁入太湖,投長興伯吳易軍中;及明年,為官軍所擒,僇于市(或曰國安敗降後士英遁至天台山寺為僧,搜獲之。
或曰與方、阮同時降;隆武被執,搜龍杠得四人連名疏,事在已降後,遂骈斬于延平城下,妻子給被甲為奴)。
張捷,丹陽進士;以知縣入為禦史。
泰昌元年(一六二○),疏論中官以譏切王安。
天啟元年(一六二一),薦董應舉等十二人皆人望;論姚宗文排陷熊廷弼罪,又請恤遼陽死事諸臣:所建白多可稱。
四年(一六二四),趙南星出為江西副使,不赴;自是,嫉東林次骨。
其冬,魏忠賢勢大振,諸以年例外遷者盡複故官;捷亦還為禦史。
明年,擢太仆少卿。
尋忤忠賢,削籍。
崇祯三年(一六三○),起大理右少卿,拜左副都禦史。
明年,遷吏部右侍郎。
又明年,進左侍郎。
捷故仇東林而與首輔周延儒友善,驟引居要地;延儒敗,又附溫體仁為羽翼。
禦史梁雲構劾其憸邪,帝不聽。
吏部尚書李長庚,左都禦史張延登之罷也,體仁及王應熊謀之捷,将用故兵部尚書呂純如。
帝禦平台,谕群臣各舉所知;應熊目捷,捷遂舉純如。
帝以純如麗「逆案」,不宜舉;捷呶呶不已。
給事中姜應甲叱捷巧辯,帝命之退。
科道交章論劾;卒以體仁、應熊力,置不問。
先是,捷所親賀儒修為成都知縣,捷屬巡按劉宗祥令舉卓異,中有「時事漸非,借内傾外;中焰披猖,朝政苛急」等語;以宗
久之,供為王之明。
後呼其名,不應;曰:『何不呼為明之王』!上以之示士英;士英反複詳辨,且言『臣愚宜更窮究主使,與臣民共見而棄之』。
頃又有故妃童氏自其傑所送至京,上目為妖婦,付錦衣衛監候;氏從獄中細書入宮年月、離情甚悉。
士英頗進勸言,謂『非至情所關,誰敢冒死與陛下認敵體』!上卒命屈尚忠嚴刑拷掠,氏宛轉詛号以死。
獄既具,上出兩案獄詞宣示中外;而衆論益藉藉,謂士英等朋奸,導上滅絕倫理。
黃澍在左營,因日夜言太子冤狀;請引兵除君側惡。
良玉亦上疏請全太子,斥士英奸;不報。
良玉乃移檄遠近,舉兵而東。
袁繼鹹乞赦太子遏止之;不可。
遣阮大铖、劉孔昭會朱大典、黃得功軍截江分禦,撤江北劉良佐等兵從之西上。
我大清兵乘之逼徐州,抵亳、泗。
可法飛章告急,大理卿姚思孝、禦史喬可聘等言『良玉非叛,請毋撤江北兵,亟守淮、揚』!可法複奏:『上遊志在除奸,原不敢與君父為難;北兵一至,宗社堪虞』!士英内怯于左,堅不應。
越日,上言:『左兵雖不該聲逼南都,然看他本上原不曾反;江北防兵且不可撤』!士英指思孝等厲聲曰:『若輩東林,皆良玉死黨;為之遊說,欲縱其入犯邪!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吾君臣獨死耳。
吾君臣甯死于清,不可死良玉手。
異議者斬』!上默然,無如何也。
會良玉抵九江死;報至,士英忻然謂天奪其魄。
大铖、孔昭方虛報捷音、邀爵賞,而我大清兵已破揚州,可法殉之,總兵鄭鴻逵張帆東遁。
龍潭驿卒報雲:『北軍編木為筏!乘風而下;江中炮中京口城,去其四垛』。
士英不之信。
最後,監軍巡撫楊文骢令箭至;言『城上發一炮,江筏齑粉』。
士英因笞驿卒,而重賞楊使。
緣是,警報無複至者。
五月,大清兵由老鹳河渡。
京城戒嚴,集文武于朝門會議;大臣竊竊偶語,則相約納款也。
辛卯(十五日)夜半,上出奔,孔昭斬關遁。
翌日,士英以黔兵四百人為衛,聲稱護太後駕渡江,由蕪湖徑廣德入浙江。
廣德知州趙景和曰:『彼不奉君而奉母後,詐也』!閉門堅拒。
士英攻破之,殺景和。
抵杭州,守臣以總兵府為太後行宮,潞王及群臣往朝。
劉宗周、熊汝霖痛責士英當從上;士英無以應,惟日盼江上之捷。
不數日,大铖、大典及總兵方國安俱踉跄至,則得功兵敗已死,上已就擒;遂請潞王監國。
而王已從巡撫張秉貞及陳洪範等謀,決計迎款;士英乃與國安等走錢塘,距杭城十裡立五營。
我兵追蹑之,斬五百級。
魯王監國紹興,士英将赴谒;張國維首劾其誤國十大罪。
紹興王思任,前九江佥事也;于士英初至浙時,出疏曆數其罪,緻書勸令自刎以謝天下。
至是,魯諸臣又堅拒之;乃逡巡東走,依國安于嚴州。
我兵擊諸姚江兵潰,國安亦潰于富春山間。
無何,合軍重渡錢塘,窺杭城,沿江列陣;大敗,溺死者無算。
既乃收餘衆,于江東赭山、朱橋、範村等處縱肆勡敓。
深銜魯君臣弗納之怨,密與國安計,将劫監國來獻;監國脫去。
及明年大兵渡江,國安一軍盡殲,與方逢年薙發降。
士英逸之台州,擁殘卒求入閩;隆武帝以其罪大,不許。
又遁入太湖,投長興伯吳易軍中;及明年,為官軍所擒,僇于市(或曰國安敗降後士英遁至天台山寺為僧,搜獲之。
或曰與方、阮同時降;隆武被執,搜龍杠得四人連名疏,事在已降後,遂骈斬于延平城下,妻子給被甲為奴)。
張捷,丹陽進士;以知縣入為禦史。
泰昌元年(一六二○),疏論中官以譏切王安。
天啟元年(一六二一),薦董應舉等十二人皆人望;論姚宗文排陷熊廷弼罪,又請恤遼陽死事諸臣:所建白多可稱。
四年(一六二四),趙南星出為江西副使,不赴;自是,嫉東林次骨。
其冬,魏忠賢勢大振,諸以年例外遷者盡複故官;捷亦還為禦史。
明年,擢太仆少卿。
尋忤忠賢,削籍。
崇祯三年(一六三○),起大理右少卿,拜左副都禦史。
明年,遷吏部右侍郎。
又明年,進左侍郎。
捷故仇東林而與首輔周延儒友善,驟引居要地;延儒敗,又附溫體仁為羽翼。
禦史梁雲構劾其憸邪,帝不聽。
吏部尚書李長庚,左都禦史張延登之罷也,體仁及王應熊謀之捷,将用故兵部尚書呂純如。
帝禦平台,谕群臣各舉所知;應熊目捷,捷遂舉純如。
帝以純如麗「逆案」,不宜舉;捷呶呶不已。
給事中姜應甲叱捷巧辯,帝命之退。
科道交章論劾;卒以體仁、應熊力,置不問。
先是,捷所親賀儒修為成都知縣,捷屬巡按劉宗祥令舉卓異,中有「時事漸非,借内傾外;中焰披猖,朝政苛急」等語;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