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

關燈
腰”,用“間柱”分成格子,每格中刻一淺龛,中有浮雕,上面用一周磚刻鬥拱和欄杆,故極富于裝飾性。

    座以上隻有一單層的塔身,托在仰翻的大蓮瓣上,塔身四正面有拱門,四斜面有窗,還有浮雕力神像等。

    塔身以上是十三層密密重疊着的瓦檐。

    第一層檐以上,各檐中間不露塔身,隻見鬥拱;檐的寬度每層縮小,逐漸向上遞減,使塔的輪廓成緩和的弧線。

    塔頂的“刹”是佛教的象征物,本有“覆缽”和很多層“相輪”,但天甯寺塔上隻有寶頂,不是一個刹,而十三層密檐本身卻有了相輪的效果。

     這種類型的塔,輪廓甚美,全部穩重而挺拔。

    層層密檐的支出使檐上的光和檐下的陰影構成一明一暗;重疊而上,和素面塔身起反襯作用,是最引人注意的宜于遠望的處理方法。

    中間塔身略細,約束在檐以下、座以上,特别顯得窈窕。

    座的輪廓也因有伸出和縮緊的部分,更美妙有趣。

    塔座是塔底部的重點,遠望清晰伶俐;近望則見浮雕的花紋、走獸和人物,精緻生動,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裝飾效果。

    它是磚造建築藝術中的極可寶貴的處理手法。

     分析和比較祖國各時代各類型的塔,我們知道南北朝和隋的木塔的形狀,但實物已不存。

    唐代遺物主要是磚塔,都是多層方塔,如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唐代雖有單層密檐塔,但平面為方形,且無須彌座和鬥拱,如嵩山的永泰寺塔。

    中原山東等省以南,山西省以西,五代以後雖有八角塔,而非密檐,且無鬥拱,如開封的“鐵塔”。

    在江南,五代兩宋雖有八角塔,卻是多層塔身的,且塔身雖磚造,每層都用木造鬥拱和木檩托檐,如蘇州虎丘塔,羅漢院雙塔等。

    檢查天甯寺塔每一細節,我們今天可以确鑿地斷定它是遼代的實物,清代石碑中說它是“隋塔”是錯誤的。

     這種單層密檐的八角塔隻見于河北省和東北。

    最早有年月可考的都屬于遼金時代(十一至十三世紀),如房山雲居寺南塔北塔,正定青塔,通州塔,遼陽白塔寺塔等。

    但明清還有這形制的塔,如北京八裡莊塔。

    從它們分布的地域和時代看來,這類型的塔顯然是契丹民族(滿族祖先的一支)的勞動人民和當時移居遼區的漢族匠工們所合力創造的偉績,是他們對于祖國建築傳統的一個重大貢獻。

    天甯寺塔經過這九百多年的考驗,仍是一座完整而美麗的紀念性建築,它是今天北京最珍貴的藝術遺産之一。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剛寶座塔” ——西直門外五塔寺塔、德勝門外西黃寺塔和香山碧雲寺塔 北京西直門外五塔寺的大塔,形式很特殊;它是建立在一個巨大的台子上面,由五座小塔所組成的。

    佛教術語稱這種塔為“金剛寶座塔”。

    它是摹仿印度佛陀伽藍的大塔建造的。

     金剛寶座塔的圖樣,是一四一三年(明永樂時代)西番班迪達來中國時帶來的。

    永樂帝朱棣,封班迪達做大國師,建立大正覺寺——即五塔寺——給他住。

    到了一四七三年(明成化九年)便在寺中仿照了中印度式樣,建造了這座金剛寶座塔。

    清乾隆時代又仿照這個類型,建造了另外兩座。

    一座就是現在德勝門外的西黃寺塔,另一座是香山碧雲寺塔。

    這三座塔雖同屬于一個格式,但每座各有很大變化,和中國其他的傳統風格結合而成。

    它們具體地表現出祖國勞動人民靈活運用外來影響的能力,他們有大膽變化、不限制于摹仿的創造精神。

    在建築上,這樣主動地吸收外國影響和自己民族形式相結合的例子是極值得注意的。

    同時,介紹北京這三座塔并指出它們的顯著的異同,也可以增加遊覽者對它們的認識和興趣。

     五塔寺在西郊公園北面約二百公尺。

    它的大台高五丈,上面立五座密檐的方塔,正中一座高十三層,四角每座高十一層。

    中塔的正南,階梯出口的地方有一座兩層檐的亭子,上層瓦頂是圓的。

    大台的最底層是個“須彌座”,座之上分五層,每層伸出小檐一周,下雕并列的佛龛,龛和龛之間刻菩薩立像。

    最上層是女兒牆,也就是大台的欄杆。

    這些上面都有雕刻,所謂“梵花、梵寶、梵字、梵像”。

    大台的正門有門洞,門内有階梯藏在台身裡,盤旋上去,通到台上。

     這塔全部用漢白石建造,密密地布滿雕刻。

    石裡所含鐵質經過五百年的氧化,呈現出淡淡的橙黃的顔色,非常溫潤而美麗。

    過于繁瑣的雕飾本是印度建築的弱點,中國匠人卻創造了自己的适當的處理。

    他們智慧地結合了祖國的手法特征,努力控制了凹凸深淺的重點。

    每層利用小檐的伸出和佛龛的深入,做成陰影較強烈的部分,其餘全是極淺的浮雕花紋。

    這樣,便糾正了一片雜亂繁缛的感覺。

     西黃寺塔,也稱做班禅喇嘛淨化城塔,建于一七七九年。

    這座塔的形式和大正覺寺塔一樣,也是五座小塔立在一個大台上面。

    所不同的,在于這五座塔本身的形式。

    它的中央一塔為西藏式的喇嘛塔(如北海的白塔),而它的四角小塔,卻是細高的八角五層的“經幢”;并且在平面上,四小塔的座基突出于大台之外,南面還有一列石階引至台上。

    中央塔的各面刻有佛像、草花和鳳凰等,雕刻極為細緻富麗,四個幢主要一層素面刻經,上面三層刻佛龛與蓮瓣。

    全組呈窈窕玲珑的印象。

     碧雲寺塔和以上兩座又都不同。

    它的大台共有三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