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居生在無量佛土。

    開化衆生。

    常随時節。

    興菩薩行。

    不斷所履。

    常發大哀。

    顯無量心。

    發一意時。

    普見虛空。

    以得超入殊妙大行。

    生至真願。

    不失本意奉持一切如來訓誨。

    照耀衆生以發道心。

    具衆德法。

    是為菩薩興十道法。

     菩薩有十事号為正士。

    何謂為十。

    菩薩解了佛慧。

    為一法身。

    故曰開士。

    堅住大乘。

    号曰大士。

    奉行豪法。

    故曰尊人。

    覺成妙法。

    故曰聖士。

    入殊勝慧。

    故曰超士。

    勸人精進。

    故曰上人。

    宣豪勝法。

    故曰無上。

    具足解了十種力慧。

    故曰力士。

    除諸一切闇冥覆蔽。

    故曰無雙。

    無俦匹士。

    心得由己辄成佛道。

    号無思議。

    是為菩薩号十正士也。

     菩薩行路有十事。

    何謂為十。

    諸菩薩衆。

    與一乘路。

    一無等倫。

    不舍一心。

    菩薩有行。

    智慧善權。

    為二性路。

    複有三路奉修空行無相之本,則無元際。

    不猗無願。

    遊於三界。

    無所沾污。

    複有四路。

    修開士行。

    講無盡業。

    皆能勸助一切功德。

    稽颡如來。

    奉敬無懈。

    勸助聖慧。

    善宣道教。

    增五根路。

    谛建立於信根大精進於諸行不退轉祝一心而不亂。

    善覺了随定意。

    常曉了智慧行。

    修六通事。

    以為道路。

    其天眼者,見諸色像。

    睹諸世界衆生之類。

    若有生者,及於死者,則以天耳。

    聞諸佛所說經典,則受持之。

    見他衆生。

    為能分别。

    自見己心。

    亦睹他意。

    本末衆念。

    不可稱限。

    而得由己。

    念往古世無央數劫。

    所造德本。

    進益之宜。

    悉識知之。

    得大神足。

    随衆生本。

    所應化者,現若幹變則以正法。

    訓誨衆生。

    慧盡諸漏。

    自睹本際。

    不斷菩薩所興立行。

    行七思念。

    為菩薩路。

    常念於佛。

    導衆生者,無有邊際以一切句。

    見辄受持。

    勸化他人。

    使自歸佛。

    思念經法。

    如來至真。

    於一道常未曾動移。

    普在一切諸佛衆會。

    現己說法。

    音暢十方。

    知諸群黎心根所在。

    而開化之。

    其意思念。

    僧在無數諸菩薩不退轉睹不離數。

    皆見衆生。

    諸菩薩身。

    常念施與。

    施諸菩薩。

    等禦其心。

    思於大施。

    使德增長。

    常念禁戒。

    不舍菩薩心。

    以諸德本。

    施諸衆生。

    常念諸天。

    菩薩生在於兜術天。

    當一補處。

    饑虛思德。

    常念衆生。

    以大權慧。

    開化衆生。

    無能廢辯。

    其八正路。

    奉於正見。

    棄諸邪見。

    棄諸妄想衆貪之求。

    皆念一切諸通之慧。

    道德種姓。

    舍口四過。

    修賢聖種。

    宣傳正語。

    身諸所行為衆生施。

    訓誨衆人。

    無有休懈。

    不舍正律。

    其正業者,堅住自在。

    閑靜知足。

    修其道德。

    住於禮節威儀。

    住於正法。

    皆不誤失。

    其正方便。

    以諸菩薩。

    同産兄弟。

    所見眷屬。

    無有損耗。

    遵修如來十種力行。

    其正意者,所聞音聲。

    悉能執持。

    普見十方諸佛世界。

    定意愦亂。

    其正定者,諸菩薩等。

    不可思議。

    以為脫門。

    聰明之故。

    以一定意。

    遍無數定。

    本定正受。

    定未曾舍。

    為菩薩路。

    離於欲界危害之迹。

    所講說法。

    口所宣講。

    一切無礙。

    說所思念。

    衆想之著。

    開化衆生。

    入一切智。

    舍於希望。

    舍衆貪愛。

    常欲思見一切如來。

    以歡悅心。

    未曾懈廢。

    舍於世俗苦樂之業。

    顯示菩薩賢聖度世。

    永安道慧。

    修解無常。

    無色定意。

    生於欲界及在色界。

    初不動移。

    以度一切諸想所遭。

    音聲正受。

    其菩薩行。

    不以為勞。

    若能思惟如來十力。

    佛子發遣。

    為菩薩路。

    常能曉了有處無處。

    限與無限。

    見諸衆生過去當來現在報應罪福所趣。

    知於一切神識諸根。

    了了分别。

    察其心本。

    而為說法。

    别若幹種不可計數身體各異。

    如是上願。

    志在中間。

    又或下志。

    識其無際。

    為班宣法。

    一切刹土。

    諸有衆生。

    三世所在。

    無央數劫。

    諸菩薩身。

    悉遍其中。

    如來至真。

    現無想念。

    而不違舍諸菩薩行。

    諸禅定意。

    一心正受。

    塵勞瞋恚。

    觀察進退。

    知所因生。

    住菩薩門。

    睹諸黎庶。

    死生所趣。

    為說本末。

    知於三世衆想諸念。

    入於一世。

    了諸群萌。

    塵勞罣礙。

    志性結解。

    悉令盡索。

    不舍菩薩所興顯行。

    是為十路。

    菩薩住此。

    悉逮無上如來權道菩薩行路無量。

    道至無限。

    行道無數淨不可計。

    所以者何。

    菩薩行道無量有十事。

    何謂為十。

    察於虛空不可計矣。

    法界中間。

    向玄之有玄。

    悉無量矣。

    衆生之種甚多故不可荊世界無際故曰無限。

    諸惡思想亦複無底。

    一切民庶言辭亦無底元。

    如來之身無能計校。

    諸佛所演音聲言教亦莫能荊如來道力無能窮者,一切智明慧達聖元亦無能極。

    是為菩薩路十無量。

    所以者何。

    如虛空無量。

    修道無量。

    亦當如之。

    如法界玄之有玄。

    奉合道義無量亦如。

    如衆生界甚多無荊菩薩奉道無盡亦如。

    若其世界無有邊際。

    進道亦如。

    若衆惡思想不可計說。

    順道化人。

    亦若茲矣。

    如民庶辭無有崖際。

    其合道如。

    若如來行無能計校。

    一切群黎無有二國。

    所念悉周。

    道行亦如。

    若佛音聲言教莫能盡者,修道亦如。

    以一言訓。

    普告一切。

    法界人種。

    若如來力。

    無能窮者,進如來力。

    修道亦然。

    如一切智不可計者,菩薩積德修道亦然。

    是為菩薩行路無量也菩薩行路有十事。

    何謂為十。

    無行不行。

    應與不應。

    其身口心。

    無所至湊。

    無舉無下。

    其慧本淨。

    故使其然。

    無奉不奉。

    修與不修。

    入於自然猶如幻夢。

    影響芭蕉電現野馬。

    水中之月。

    皆解此已無一倚求。

    達知三界空無相願。

    悉無處所。

    因其想見。

    而有三處。

    積斯功德。

    不荒其行。

    心無所有。

    而不可見。

    無言無教。

    離於諸法。

    衆所遊居。

    奉修法界。

    無所破壞。

    能知觀察入一切法。

    不失如來真谛本際。

    斯真谛者,則以普周虛空之際。

    入菩薩慧諸行力業。

    未曾懈惓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一切智藏。

    察諸平等。

    觀一切法。

    不懷沈吟。

    是為十事菩薩行道。

     菩薩有十行道嚴淨何謂為十。

    佛子。

    菩薩在於欲界。

    而不動移。

    忽在色界。

    在其像行。

    一心脫門。

    定意正受。

    其所生處。

    無有放逸。

    是一淨路。

    又複佛子菩薩目見聲聞之乘。

    以慧度之。

    不堕彼路。

    是二淨路。

    又複佛子。

    菩薩觀知緣覺之乘。

    曉了随時。

    興大悲哀。

    逮諸力願。

    而不懈廢。

    是三淨路。

    又複佛子。

    菩薩大士。

    與大群從。

    眷屬圍繞。

    諸天人民。

    清淨端政。

    鼓百千樂。

    諸玉女琴瑟。

    亦不可計。

    其音清和。

    參駕大車。

    菩薩在中。

    禅定脫門。

    三昧正受。

    如道無違。

    是四淨路。

    又複佛子。

    菩薩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