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法。
未曾忽忘。
其意自然。
而無所倚著。
所生之處。
無所適莫。
其志深妙。
普能得入微妙之慧。
念已信解。
解諸佛法。
是為菩薩十事性也。
菩薩性和有十事。
何謂為十。
菩薩性和。
意在尊豪。
而不退轉。
積累一切衆德善法。
不疑諸佛。
谘嗟如來本末性行。
處於總攝。
為大師行。
聞所願俱。
念在頂相。
普能周入。
於諸佛法。
性自然淨。
於諸佛法。
而得由己。
其意微妙。
能入若幹諸法道門。
菩薩元首。
超越一切。
所在因緣。
於道自恣。
於諸三昧定意正受。
嚴淨變化。
其意堅祝攝取前世之所誓願。
教化衆生未曾休息。
是為菩薩十性淨和。
菩薩應時有十事。
何謂為十。
菩薩布施,則為應時。
施諸所有。
無所希望。
一切奉戒。
其禁德限。
閑淨精修。
奉行應時。
不蔑他人。
為衆生故。
忍諸瞋恚。
患厭懷恨。
除去吾我及他人想。
普修精進。
随時無轉。
将護身口。
心無所忘。
廢衆事業。
禅定三昧。
遵諸解門。
神通之正。
不舍愛欲塵勞眷屬。
若能奉行諸度無極。
積累衆德。
未曾懈廢。
修行大慈。
解無衆生。
身負衆苦。
五品應身。
不舍大哀。
解知諸法。
自然寂靜。
如來十力。
覺了随時。
以無限宜。
顯示黎庶。
而轉法輪。
未曾懷還。
見他志性。
而教誨之。
是為菩薩十事應時。
菩薩住此。
逮佛無上無極大慧。
便能随時。
菩薩信解。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信於微妙。
而常随宜。
難及德本。
笃無央數若幹淨行。
其好廣普。
見於衆生。
無央數心。
造信寂然。
入於深奧無極法門。
樂於清淨。
興廣遠心。
愛敬所望。
諸佛建立。
十種力故。
謙恭無雙。
降伏衆魔。
及與官屬。
究竟好業。
等於報應。
笃于近門。
随其所喜。
而示現之。
受於所受。
謂欲逮得。
諸佛授決。
神足自在。
恣意所樂。
欲得佛道。
便成正覺。
是為菩薩十事信解也。
菩薩信入世界。
亦有十事。
何謂為十。
信諸佛土。
入一世界。
以一世界。
入諸佛土。
信一蓮華。
如大千界。
一如來身。
遍坐其上。
十方佛土。
解信一切。
自然如空。
一切世界。
普悉莊嚴。
信遍入中十方世界。
其菩薩身。
能周其中。
信十方國。
建著一迹。
一切世界。
入一人身。
而自申暢。
諸佛境土。
至如來樹。
周一道常以一音聲。
告十方界。
一切衆生。
聞之心悅。
是為十事菩薩信入世界。
能住於此遍入如來無量境土。
菩薩有十事入衆生境界。
何謂為十。
一切身形。
自然無身諸群生界,則為一身。
自恣講堂。
信所入處。
諸群萌品,則以得入一菩薩腹。
衆黎庶界。
受諸釋梵。
及四天王形體像貌。
信衆生界入如來身。
十方人民。
蚑行喘息。
人物之土入一人身。
一切衆生。
能得處在。
一佛法品。
顯群萌界。
現為聲聞。
緣覺形貌像類。
永無想念。
十方世界。
悉現菩薩莊嚴功勳。
諸衆生界。
示現如來色像相好若幹種身威儀禮節。
訓誨衆人。
是為菩薩十事入衆生界菩薩居止有十事。
何謂為十。
發菩薩意,則是其處。
修諸德本。
衆惡休息。
開化衆生。
随時導示。
常見諸佛。
不離衆聖。
其所欲生。
辄得處在。
清淨之界。
奉修道行。
不違正真。
恒懷正願。
不随邪誓。
佥能遵奉六度無極。
專精思惟。
平等道法。
所可遊居。
與諸佛會。
是為菩薩十宿止處也。
菩薩住此。
棄諸塵勞。
無有遺馀。
逮成如來無量慧處是為居止。
菩薩興發有十事。
菩薩以此。
斷諸起行。
何謂為十。
衆生界起。
開化度之。
令之究竟。
世界若起。
滅除其穢。
常使嚴淨如來。
興現逮菩薩行起衆。
德本積累。
相好習佛。
功勳興于大哀。
消除衆生苦惱五陰熾盛之衰。
發于大哀。
勸立衆生。
安一切智。
諸度無極。
合集菩薩嚴淨之行。
起權方便。
普為一切。
現道德之門。
興於道意。
其心坦然。
不可稱限取要言之。
一切諸法。
菩薩所興。
在所現化。
神通解達。
是為菩薩十興起也。
菩薩有十事奉行何謂為十。
恒自思念諸度無極。
奉修禁戒而無缺漏。
遵承聖慧不随邪見。
順從禮義未曾失節。
遵崇道法。
不随邪見。
随時品第不違高節。
應時示現不犯道教。
親近行義不厭訓誨。
奉修正覺不随小乘。
遵承聖行而轉法輪。
是為菩薩十事奉行也菩薩成就有十事。
何謂為十。
常懷笃信。
奉敬善友。
逮成佛法。
殷勤愛樂。
如來所說,未曾謗毀。
正典訓教。
其心無量。
在於無際。
勸助德本。
逮如來境。
而無齊限。
信樂不疑。
普能遊入十方世界。
成為佛法。
又於法界。
不可動遙心如泰山。
動魔境界。
不得自在。
自然降伏。
恒悉識念諸佛境界。
訓誨衆生。
當自懷念。
如來至真。
十種慧力。
是為菩薩。
十事成就菩薩有十事失佛道法常當遠之。
何謂為十。
其自憍慢。
輕善親友。
失佛道法。
畏懼生死窮苦之惱。
患厭衆行。
違菩薩心。
勞惓天下。
周旋止頓。
行必固性。
違於正定。
便失等迹。
所作德本。
名是我所作。
嫉妒诽謗正法。
翳匿覆蓋諸菩薩行。
愛樂聲聞緣覺之法。
憎於弘履。
不喜宣暢菩薩大法。
是為菩薩十失道法。
常當遠之。
乃入菩薩無上聖賢菩薩寂然有十事。
何謂為十。
能常勤修智度無極。
瞻察衆生除諸颠倒。
度脫一切諸邪見縛。
未曾發意。
求諸妄想。
開化衆著。
貪妄想者,行過三界。
周旋一切十方世界。
遊居其中。
改變衆生。
貪諸塵勞習放逸者,離愛欲法。
興大悲哀。
愍諸群黎。
除諸所有。
而複示現一切眷屬。
動諸世界。
現有終始。
為顯修行。
遊世俗法。
而無所著。
而複随時。
入其中教。
具見佛道。
不斷大行。
不畏本願。
是為菩薩十事寂然。
賢聖度世。
攝護黎庶。
過諸聲聞緣覺之業。
菩薩有十事得究竟法。
何謂為十。
這生堕地。
自在如來。
以緻究暢諸佛境界。
以獲成就諸菩薩業。
具足一切諸度無極。
興盛充滿諸佛種姓。
而逮超越如來俦類。
常得建立諸佛十力。
永得究暢如來大道。
解知諸佛皆一法身。
如來至真行無有二。
是為菩薩十究竟法。
菩薩有十事生諸佛法。
何謂為十。
一心自歸。
奉善親友。
興諸佛法。
至一德本。
信樂佛法,則生道迹。
發意之頃。
皆能變現諸如來行。
以得懷來無極大願。
生廣大心。
樂己德本。
如所造立。
終不忘失。
未曾患厭。
無央數劫。
所可積行。
悉攝當來一切無際。
遊
未曾忽忘。
其意自然。
而無所倚著。
所生之處。
無所適莫。
其志深妙。
普能得入微妙之慧。
念已信解。
解諸佛法。
是為菩薩十事性也。
菩薩性和有十事。
何謂為十。
菩薩性和。
意在尊豪。
而不退轉。
積累一切衆德善法。
不疑諸佛。
谘嗟如來本末性行。
處於總攝。
為大師行。
聞所願俱。
念在頂相。
普能周入。
於諸佛法。
性自然淨。
於諸佛法。
而得由己。
其意微妙。
能入若幹諸法道門。
菩薩元首。
超越一切。
所在因緣。
於道自恣。
於諸三昧定意正受。
嚴淨變化。
其意堅祝攝取前世之所誓願。
教化衆生未曾休息。
是為菩薩十性淨和。
菩薩應時有十事。
何謂為十。
菩薩布施,則為應時。
施諸所有。
無所希望。
一切奉戒。
其禁德限。
閑淨精修。
奉行應時。
不蔑他人。
為衆生故。
忍諸瞋恚。
患厭懷恨。
除去吾我及他人想。
普修精進。
随時無轉。
将護身口。
心無所忘。
廢衆事業。
禅定三昧。
遵諸解門。
神通之正。
不舍愛欲塵勞眷屬。
若能奉行諸度無極。
積累衆德。
未曾懈廢。
修行大慈。
解無衆生。
身負衆苦。
五品應身。
不舍大哀。
解知諸法。
自然寂靜。
如來十力。
覺了随時。
以無限宜。
顯示黎庶。
而轉法輪。
未曾懷還。
見他志性。
而教誨之。
是為菩薩十事應時。
菩薩住此。
逮佛無上無極大慧。
便能随時。
菩薩信解。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信於微妙。
而常随宜。
難及德本。
笃無央數若幹淨行。
其好廣普。
見於衆生。
無央數心。
造信寂然。
入於深奧無極法門。
樂於清淨。
興廣遠心。
愛敬所望。
諸佛建立。
十種力故。
謙恭無雙。
降伏衆魔。
及與官屬。
究竟好業。
等於報應。
笃于近門。
随其所喜。
而示現之。
受於所受。
謂欲逮得。
諸佛授決。
神足自在。
恣意所樂。
欲得佛道。
便成正覺。
是為菩薩十事信解也。
菩薩信入世界。
亦有十事。
何謂為十。
信諸佛土。
入一世界。
以一世界。
入諸佛土。
信一蓮華。
如大千界。
一如來身。
遍坐其上。
十方佛土。
解信一切。
自然如空。
一切世界。
普悉莊嚴。
信遍入中十方世界。
其菩薩身。
能周其中。
信十方國。
建著一迹。
一切世界。
入一人身。
而自申暢。
諸佛境土。
至如來樹。
周一道常以一音聲。
告十方界。
一切衆生。
聞之心悅。
是為十事菩薩信入世界。
能住於此遍入如來無量境土。
菩薩有十事入衆生境界。
何謂為十。
一切身形。
自然無身諸群生界,則為一身。
自恣講堂。
信所入處。
諸群萌品,則以得入一菩薩腹。
衆黎庶界。
受諸釋梵。
及四天王形體像貌。
信衆生界入如來身。
十方人民。
蚑行喘息。
人物之土入一人身。
一切衆生。
能得處在。
一佛法品。
顯群萌界。
現為聲聞。
緣覺形貌像類。
永無想念。
十方世界。
悉現菩薩莊嚴功勳。
諸衆生界。
示現如來色像相好若幹種身威儀禮節。
訓誨衆人。
是為菩薩十事入衆生界菩薩居止有十事。
何謂為十。
發菩薩意,則是其處。
修諸德本。
衆惡休息。
開化衆生。
随時導示。
常見諸佛。
不離衆聖。
其所欲生。
辄得處在。
清淨之界。
奉修道行。
不違正真。
恒懷正願。
不随邪誓。
佥能遵奉六度無極。
專精思惟。
平等道法。
所可遊居。
與諸佛會。
是為菩薩十宿止處也。
菩薩住此。
棄諸塵勞。
無有遺馀。
逮成如來無量慧處是為居止。
菩薩興發有十事。
菩薩以此。
斷諸起行。
何謂為十。
衆生界起。
開化度之。
令之究竟。
世界若起。
滅除其穢。
常使嚴淨如來。
興現逮菩薩行起衆。
德本積累。
相好習佛。
功勳興于大哀。
消除衆生苦惱五陰熾盛之衰。
發于大哀。
勸立衆生。
安一切智。
諸度無極。
合集菩薩嚴淨之行。
起權方便。
普為一切。
現道德之門。
興於道意。
其心坦然。
不可稱限取要言之。
一切諸法。
菩薩所興。
在所現化。
神通解達。
是為菩薩十興起也。
菩薩有十事奉行何謂為十。
恒自思念諸度無極。
奉修禁戒而無缺漏。
遵承聖慧不随邪見。
順從禮義未曾失節。
遵崇道法。
不随邪見。
随時品第不違高節。
應時示現不犯道教。
親近行義不厭訓誨。
奉修正覺不随小乘。
遵承聖行而轉法輪。
是為菩薩十事奉行也菩薩成就有十事。
何謂為十。
常懷笃信。
奉敬善友。
逮成佛法。
殷勤愛樂。
如來所說,未曾謗毀。
正典訓教。
其心無量。
在於無際。
勸助德本。
逮如來境。
而無齊限。
信樂不疑。
普能遊入十方世界。
成為佛法。
又於法界。
不可動遙心如泰山。
動魔境界。
不得自在。
自然降伏。
恒悉識念諸佛境界。
訓誨衆生。
當自懷念。
如來至真。
十種慧力。
是為菩薩。
十事成就菩薩有十事失佛道法常當遠之。
何謂為十。
其自憍慢。
輕善親友。
失佛道法。
畏懼生死窮苦之惱。
患厭衆行。
違菩薩心。
勞惓天下。
周旋止頓。
行必固性。
違於正定。
便失等迹。
所作德本。
名是我所作。
嫉妒诽謗正法。
翳匿覆蓋諸菩薩行。
愛樂聲聞緣覺之法。
憎於弘履。
不喜宣暢菩薩大法。
是為菩薩十失道法。
常當遠之。
乃入菩薩無上聖賢菩薩寂然有十事。
何謂為十。
能常勤修智度無極。
瞻察衆生除諸颠倒。
度脫一切諸邪見縛。
未曾發意。
求諸妄想。
開化衆著。
貪妄想者,行過三界。
周旋一切十方世界。
遊居其中。
改變衆生。
貪諸塵勞習放逸者,離愛欲法。
興大悲哀。
愍諸群黎。
除諸所有。
而複示現一切眷屬。
動諸世界。
現有終始。
為顯修行。
遊世俗法。
而無所著。
而複随時。
入其中教。
具見佛道。
不斷大行。
不畏本願。
是為菩薩十事寂然。
賢聖度世。
攝護黎庶。
過諸聲聞緣覺之業。
菩薩有十事得究竟法。
何謂為十。
這生堕地。
自在如來。
以緻究暢諸佛境界。
以獲成就諸菩薩業。
具足一切諸度無極。
興盛充滿諸佛種姓。
而逮超越如來俦類。
常得建立諸佛十力。
永得究暢如來大道。
解知諸佛皆一法身。
如來至真行無有二。
是為菩薩十究竟法。
菩薩有十事生諸佛法。
何謂為十。
一心自歸。
奉善親友。
興諸佛法。
至一德本。
信樂佛法,則生道迹。
發意之頃。
皆能變現諸如來行。
以得懷來無極大願。
生廣大心。
樂己德本。
如所造立。
終不忘失。
未曾患厭。
無央數劫。
所可積行。
悉攝當來一切無際。
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