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台紀略
關燈
小
中
大
社,抗者死,降者撫,功緒漸張矣。
嗣以楓港有徑達山後卑南番社,沈葆桢檄原駐防枋寮台将遊擊王開俊任之。
楓港背山面海,逼近獅頭番社,夙與刺桐腳鄉民蓄仇已久,日兵前欲為民往攻龜紋社中之一也。
日兵既退,獅頭番社又疊出戕民,王開俊移營楓港後,谕令獻罪人備抵,久抗不應。
光緒元年春正月,率兵進剿。
迨入叢山,迷路中伏,力戰死,弁兵相從者百數十人。
于是内外獅頭社結連黨羽,在刺桐腳一帶狙伏劫殺,楓港、枋寮一帶道路,為之不通,而琅峤各社受撫者亦懷觀望,有異心。
唐定奎聞報,立遣提督王德成、張光亮、周志本先率七營進紮東港、枋寮、南勢湖、枋山等處,而自統四營扼刺桐腳以當其沖。
當是時,沈葆桢以船政報銷,歲暮内渡,二月始莅台灣,奏請易撫為剿,檄令南路各軍悉聽唐定奎調度。
奎乃上書陳兵事,略曰:伏查逆番晝則伏于莽中,狙擊行人,夜則燎于山頂,誘我出隊。
連日潛遣偵探入山,甫五、六裡,竹木蘙荟,岩壑崎岖,逆番精于标槍,伺間辄發,往往中人要害,不知所由。
其升木緣岩,若履平地,專恃深林密箐以為護符。
我進彼隐,我退彼見,與中原之剿發、撚回不相同。
欲殲豺狼,必翦荊棘。
法宜增募土著,導引勇丁,随山刊木,務絕根株,然後分道進兵,草薙擒猕,以收一鼓蕩平之效。
并細訪奸民接濟鹽、米、火藥,按以軍法。
沈葆桢以為洞合機宜,據奏檄行。
乃饬枋寮巡檢周有基、千總郭占鳌各招領鄉兵五百人,專備斤斧,伐木開路,而以營勇左右護之。
起南勢湖,止刺桐腳,凡開寬三十餘丈、直三千餘丈,伏莽一清。
遂望山而進,節次翦辟。
随獲奸諜,訊知逆番同惡,凡十有二社:曰内龜紋社,曰外龜紋社,曰内獅頭社,曰外獅頭社,曰竹坑社,曰阿栽未息社,曰中心侖社,曰鳴黎吧社,曰草山社,日千仔社,曰阿養益社,曰中汶社,皆地毘連。
因定進剿之路,一出刺桐腳,一出南勢湖。
唐定奎切誡諸将,勿貪近功,而蹈伏禍。
仍自逐節廓清,連環進紮,以固根本。
然将士航海荷戈,深以不獲建功為恥。
兩路既進,逆番要劫格鬥,時見傷亡,益切齒憤恨,不與俱生矣。
南勢湖之進剿也,提督周志本時改統銘字中軍三營,會統帶武毅右軍王德成親率所部魚貫而入,鳥道一線,左山右溪,突與衆番相接,揮旗直前鏖戰,逾二時獲勝,陳斬悍逆十數人。
因攻草山社,克之。
而銘中副營左哨官遊擊束維清以首先沖鋒陣亡。
是時,唐定奎親督各營由刺桐腳循溪進至竹坑社山口,嚴陣登山,焚草寮,燃巨炮,以為銘中諸營聲援。
既逾日,乃饬武毅右軍右營宋先聘建營守之。
又進至大龜紋溪口,饬武毅左軍右營何迪華建營守之。
遂繞至竹坑山坡,饬武毅左軍營陳有元建營守之。
而南勢湖銘中諸營亦進屯獅頭社,往來要隘,守以左營梁善明。
翻營滾進,逆番始深防備,日夕燎于大山巅,待旦不息。
于是唐定奎饬統帶武毅左軍張光亮暨營務處田勤生等督率諸将,分路登山,直攻竹坑社寨,岡回箐邃,番逆奮死相抵。
我軍用連珠槍相排競進,立斃兇首,遂奪竹坑社踞之。
又進克龜紋社所屬本武社,斬獲無算。
而東望阿栽米息、中心侖兩社,南望風港,以至刺桐腳海岸行徑,悉如指掌,實形勢要區,始議移動内外獅頭社矣。
于是刺桐腳一路進至大橋頭,章高元以親兵副營駐守;南勢湖一路進至衡山,餘光德以武毅右軍左營駐守,各距内外獅頭等社不過數裡。
其山徑适中處所,則分哨聯駐,以防抄襲。
而山中磚石均缺,諸營步步逼紮,則挈麻布囊袋以趨,得險即守,實土立壁,須臾而就。
逆番為之氣奪,然猶負隅不下,壘石為牆,遍插鹿角于外,而建哨台哨旗于中,以壯聲勢。
間出二、三百人,分途伏伺,放槍迎擊。
我軍亦不敢憑衆前犯矣。
先是淮軍東渡以來,值秋霖濕熱交乘,瘴疠時作,而海風暴迎,稍覺中寒,即病不能興。
至于春初,員弁勇夫後先隕命凡七百餘人。
唐定奎始為醫藥拊循,繼為成斂合葬,乞沈葆桢請恤于朝如典。
未幾,張光亮殁于營,田勤生代領其衆。
王德成又以病殁。
二人皆淮軍百戰舊将,唐定奎所深倚者,恸之如失左右手。
于是簡選精銳,更易将領,以搗巢擒渠勵,衆用命。
夏四月十六日,唐定奎自督親兵正營進剿内獅頭社,以左軍左營陳有元為左翼,右軍右營宋先聘為右翼,而别将畢長和率隊伏山後以斷龜紋社逆援,田勤生督右軍正營繼之。
又以左軍右營何迪華扼山岡,以斷外獅頭社往來之沖。
部署既定,乘曙銜枚而入,逆番迎拒中路,炮動肉飛,而左右翼各已踰嶺而前。
逆番驚擾,遂乘銳猛攻,合搗其巢。
番逆猶負險死守,以待龜紋社外援。
随為畢長和伏隊所破。
于是田勤生等分兵由山後遶出,合圍三時,将内獅頭番社攻破,斬獲三百餘名,餘竄龜紋社而去。
适周志本亦已攻破外獅頭社,馳使獻捷。
先是餘光德駐營衡山時,中軍前營副将劉朝
嗣以楓港有徑達山後卑南番社,沈葆桢檄原駐防枋寮台将遊擊王開俊任之。
楓港背山面海,逼近獅頭番社,夙與刺桐腳鄉民蓄仇已久,日兵前欲為民往攻龜紋社中之一也。
日兵既退,獅頭番社又疊出戕民,王開俊移營楓港後,谕令獻罪人備抵,久抗不應。
光緒元年春正月,率兵進剿。
迨入叢山,迷路中伏,力戰死,弁兵相從者百數十人。
于是内外獅頭社結連黨羽,在刺桐腳一帶狙伏劫殺,楓港、枋寮一帶道路,為之不通,而琅峤各社受撫者亦懷觀望,有異心。
唐定奎聞報,立遣提督王德成、張光亮、周志本先率七營進紮東港、枋寮、南勢湖、枋山等處,而自統四營扼刺桐腳以當其沖。
當是時,沈葆桢以船政報銷,歲暮内渡,二月始莅台灣,奏請易撫為剿,檄令南路各軍悉聽唐定奎調度。
奎乃上書陳兵事,略曰:伏查逆番晝則伏于莽中,狙擊行人,夜則燎于山頂,誘我出隊。
連日潛遣偵探入山,甫五、六裡,竹木蘙荟,岩壑崎岖,逆番精于标槍,伺間辄發,往往中人要害,不知所由。
其升木緣岩,若履平地,專恃深林密箐以為護符。
我進彼隐,我退彼見,與中原之剿發、撚回不相同。
欲殲豺狼,必翦荊棘。
法宜增募土著,導引勇丁,随山刊木,務絕根株,然後分道進兵,草薙擒猕,以收一鼓蕩平之效。
并細訪奸民接濟鹽、米、火藥,按以軍法。
沈葆桢以為洞合機宜,據奏檄行。
乃饬枋寮巡檢周有基、千總郭占鳌各招領鄉兵五百人,專備斤斧,伐木開路,而以營勇左右護之。
起南勢湖,止刺桐腳,凡開寬三十餘丈、直三千餘丈,伏莽一清。
遂望山而進,節次翦辟。
随獲奸諜,訊知逆番同惡,凡十有二社:曰内龜紋社,曰外龜紋社,曰内獅頭社,曰外獅頭社,曰竹坑社,曰阿栽未息社,曰中心侖社,曰鳴黎吧社,曰草山社,日千仔社,曰阿養益社,曰中汶社,皆地毘連。
因定進剿之路,一出刺桐腳,一出南勢湖。
唐定奎切誡諸将,勿貪近功,而蹈伏禍。
仍自逐節廓清,連環進紮,以固根本。
然将士航海荷戈,深以不獲建功為恥。
兩路既進,逆番要劫格鬥,時見傷亡,益切齒憤恨,不與俱生矣。
南勢湖之進剿也,提督周志本時改統銘字中軍三營,會統帶武毅右軍王德成親率所部魚貫而入,鳥道一線,左山右溪,突與衆番相接,揮旗直前鏖戰,逾二時獲勝,陳斬悍逆十數人。
因攻草山社,克之。
而銘中副營左哨官遊擊束維清以首先沖鋒陣亡。
是時,唐定奎親督各營由刺桐腳循溪進至竹坑社山口,嚴陣登山,焚草寮,燃巨炮,以為銘中諸營聲援。
既逾日,乃饬武毅右軍右營宋先聘建營守之。
又進至大龜紋溪口,饬武毅左軍右營何迪華建營守之。
遂繞至竹坑山坡,饬武毅左軍營陳有元建營守之。
而南勢湖銘中諸營亦進屯獅頭社,往來要隘,守以左營梁善明。
翻營滾進,逆番始深防備,日夕燎于大山巅,待旦不息。
于是唐定奎饬統帶武毅左軍張光亮暨營務處田勤生等督率諸将,分路登山,直攻竹坑社寨,岡回箐邃,番逆奮死相抵。
我軍用連珠槍相排競進,立斃兇首,遂奪竹坑社踞之。
又進克龜紋社所屬本武社,斬獲無算。
而東望阿栽米息、中心侖兩社,南望風港,以至刺桐腳海岸行徑,悉如指掌,實形勢要區,始議移動内外獅頭社矣。
于是刺桐腳一路進至大橋頭,章高元以親兵副營駐守;南勢湖一路進至衡山,餘光德以武毅右軍左營駐守,各距内外獅頭等社不過數裡。
其山徑适中處所,則分哨聯駐,以防抄襲。
而山中磚石均缺,諸營步步逼紮,則挈麻布囊袋以趨,得險即守,實土立壁,須臾而就。
逆番為之氣奪,然猶負隅不下,壘石為牆,遍插鹿角于外,而建哨台哨旗于中,以壯聲勢。
間出二、三百人,分途伏伺,放槍迎擊。
我軍亦不敢憑衆前犯矣。
先是淮軍東渡以來,值秋霖濕熱交乘,瘴疠時作,而海風暴迎,稍覺中寒,即病不能興。
至于春初,員弁勇夫後先隕命凡七百餘人。
唐定奎始為醫藥拊循,繼為成斂合葬,乞沈葆桢請恤于朝如典。
未幾,張光亮殁于營,田勤生代領其衆。
王德成又以病殁。
二人皆淮軍百戰舊将,唐定奎所深倚者,恸之如失左右手。
于是簡選精銳,更易将領,以搗巢擒渠勵,衆用命。
夏四月十六日,唐定奎自督親兵正營進剿内獅頭社,以左軍左營陳有元為左翼,右軍右營宋先聘為右翼,而别将畢長和率隊伏山後以斷龜紋社逆援,田勤生督右軍正營繼之。
又以左軍右營何迪華扼山岡,以斷外獅頭社往來之沖。
部署既定,乘曙銜枚而入,逆番迎拒中路,炮動肉飛,而左右翼各已踰嶺而前。
逆番驚擾,遂乘銳猛攻,合搗其巢。
番逆猶負險死守,以待龜紋社外援。
随為畢長和伏隊所破。
于是田勤生等分兵由山後遶出,合圍三時,将内獅頭番社攻破,斬獲三百餘名,餘竄龜紋社而去。
适周志本亦已攻破外獅頭社,馳使獻捷。
先是餘光德駐營衡山時,中軍前營副将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