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台紀略

關燈
林别營獅頭山背,逆番時來争戰,互有傷亡。

    唐定奎既定進剿内獅頭社,周志本承檄并起,以劉朝林從已當中路,而梁善明居左,餘光德暨右軍左營姚天霖居右。

    各督所部,并力進攻,斬殺數十人。

    逆番遂棄社寨往大甘仔力社奔逸。

    唐定奎乃檄諸将分營駐守,以防逆番侵劫,而巡察溪壑間白骨甚多,鄉兵指為王開俊所部陣亡處也。

    其後竟得開俊屍于社左密林,懸竿中,面目尚如生雲。

     始開俊進剿失利,唐定奎以為撫番開山為海防自強要圖。

    開俊此失,深于撫局有妨。

    如逆番授首,諸社輸誠,乃台灣全局之幸。

    及進兵入山,檄鳳山知縣孫繼祖随營相機辦撫,而先期曉谕各番社,以獅頭社番虐殺官兵之罪,毋惑,毋恐,毋助逆。

    洎駐營内外獅頭番社,天讨于是大張。

    各番社震恐乞降,乃有率芒社、董的社、南片社、草山社、中心侖社、媽梨也社、阿栽米息社、大籠藕社、謝阿閣社、龜仔籠藕社、内龜紋社、外龜紋社、射不力社、中紋社、周武濫社諸番目陸續歸命。

    唐定奎均給衣、履、酒食,命譯宣示朝廷恩感,鹹稽首願受約束。

    于是設立招撫局,饬田勤生、孫繼祖董之,示約七條:曰遵薙發,曰編戶口,曰交兇逆,曰禁仇殺,曰立總目,曰墾番地,曰設番塾,以龜紋社番目為諸社頭人,充總目統之。

    諸社違約,總目送官究治。

    三年無違,從優給賞。

    其獅頭社餘孽随在竄伏,即與擒獻,如有漏網,亦不許複業,以昭炯戒。

    随更竹坑社曰永平,本武社曰永福,草山社曰永安,内外獅頭社曰内外永化,各赦其脅從前罪,仍給屯墾。

    先擇枋寮左右建義塾一區,令諸番社各送番童入塾,習語言文字以達其情,學拜跪禮讓以柔其氣。

    于是台南剿撫事定。

    沈葆桢奏陳始末,诏如所請,仍着保獎出力人員,以示鼓勵。

    而淮軍統将自王德成、張光亮病殁,其統營駐琅峤、楓港之李常孚、胡國恒亦相次病殁,員弁士卒報故者日相續不絕。

    田勤生以營務處兼統左軍,于剿撫二事推為首功,又病殁于鳳山。

    沈葆桢乃馳奏台南撫番就緒,淮軍将士苦戰之餘,加以疫疾物故,抑已不少,深秋蒸郁,為日正長,大支勁旅,關國家元氣,非及早量移,恐有不堪涉想者,應即陸續凱撤内渡,以蘇士氣。

    得旨報可。

    時沈葆桢已奉總督兩江之命,福建陸路提督羅公亦以疫疾開缺,巡撫王凱泰奉旨渡台,辦理善後事宜。

    六月,唐定奎檄饬營務處知縣朱學沂率親兵副營、武毅左軍左營、右營、銘字中軍左營為頭隊,統帶銘字中軍三營周志本率武毅左軍正營、右軍正營、左營、右營為次隊,而唐定奎自督親兵正營、後營暨局所文武員弁夫役為後隊,各相次至旗後乘輪舟駛至揚州,分地駐營,以資休養。

    秋八月一日,唐定奎奉命補授直隸正定鎮總兵。

    十五日,奉命升授福建陸路提督。

    其随營立功文武員弁,沈葆桢奏奉谕旨,各以次升賞有差。

    而故統帶武毅左軍提督張光亮、統帶武毅右軍提督王德成、統帶武毅右軍前營提督李常孚、管帶武毅右軍後營副将胡國恒、總理營務處兼帶武毅左軍知府田勤生及銘中副營哨官遊擊束維清,均奏奉谕旨,予谥建祠,生平事迹宣付史館立傳。

    其餘在台陣亡病殁諸文武員弁一百有餘,勇夫二千有餘,亦奏奉谕旨,予贈蔭恤賞,而建立淮軍昭忠祠于鳳山縣,由地方官春秋緻祭。

    唐定奎遂籌購田畝,以供歲修常祀,并護枋寮冢,凡萬金有奇。

    歲屬閩省安徽會館稽察出入,以垂信守,請福建大府檄令施行。

     是時,江南籌備海防,擇江海要隘,建立炮台,而江陰南北兩岸為由海入江門戶,據地最重,役方未竣。

    會沈葆桢莅任江南,履勘形勢,遂有奏留唐定奎緩赴新任之議。

    而唐定奎自旋軍揚州,恤孤撫傷,進切簡良,力圖整複舊觀,以明軍紀。

    于是以提督姚天霖幫帶親兵正營,提督餘光德管帶親兵副營,提督周志本統帶武毅左軍兼正營,而提督解先祥管帶副營,參将陳有元管帶左營,副将何迪華管帶右營,均隸之;提督章高元統帶武毅右軍兼正營,而總兵宋先聘管帶右營,副将畢長和帶管副營,總兵唐先品管帶左營,均隸之;總兵劉朝林統帶銘字中軍兼副營,而提督梁善明管帶左營,遊擊唐鳴琴管帶前營,均隸之。

    十三營職志為一新焉。

    冬十二月,沈葆桢奏稱唐定奎統領淮軍十三營,上年台防一役,航海誓師,中外信服。

    臣與之共事,深知其果毅樸誠,足當大任。

    本年旋師内渡,駐紮揚州五台山等處,紀律嚴明,屹然為江南重鎮。

    仰沐聖恩,畀以實缺,洵足獎有功而資觀感。

    惟目前整頓江海防務,必須統将與兵弁心志相習,庶幾緩急足恃。

    前令前赴新任,殊乏接手之人,懇留江蘇,統領防營,以專責成。

    疏入,得旨允行。

    明年三月,唐定奎督步隊十三營移駐江陰南北岸,兼理炮台事務;而統帶馬隊三營提督陳鳳樓仍率所部駐徐、宿,如北洋大臣李鴻章原奏雲。

     &mdash&mdash錄自「續修廬州府志」卷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