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台紀略

關燈
料軍書、饷械,以利遄行。

     當是時,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以日本盤踞台灣牡丹社一帶,後患方長,各直省沿海口岸亟宜一體設防,聯絡聲勢,以操勝算。

    請旨敕下奉天、直隸、江、廣、閩、浙各将軍、督、撫會議複奏施行。

    于是唐定奎援軍東去,而江南修築炮台之議遂起。

     始唐定奎駐防徐州,紀律甚嚴,軍民習久而安。

    當溽暑出征,徐民念之而不忍其去,士卒亦頗以重洋為苦。

    唐定奎勉谕諸将,以大義譬曉,而豫給口食以助其裝,散出私财以贍其家。

    由是讙然聽命,以次乘輪東渡,号為節制之師。

    秋七月,唐定奎親督四營至台灣旗後,陸行抵鳳山,擇地分屯。

    餘營陸續尾進,至九月畢至。

     先是沈葆桢籌防陸路,以台南與倭營逼近,調募七營,屬台灣鎮總兵張其光統之,以遏沖突。

    而台北要地,尤為倭人窺伺,即屬夏獻綸統所部諸營會同前署台灣鎮曾元福,提唱南北漳、泉、粵三鄉團勇,以杜旁竄,而戢内奸。

    幫辦潘霨亦駐營鳳山,兼辦招撫生番事宜。

    日将乃據營不出,惟勾緻近番,給以号旗、錢布。

    繼購得琉球國人首級,以洋銀重酬之。

    會刺桐腳莊民與龜紋社尋仇,勾引日将往攻。

    日将即移營刺桐腳以待。

    而唐定奎援兵适至,潘霨迎勞,旌旗壁壘一新。

    其前廣東南澳鎮總兵吳光亮,為沈葆桢奏派募勇二千,又相繼抵旗後赴郡。

    日将亦頗有戒心矣。

     初,唐定奎奉旨歸沈葆桢調遣。

    沈葆桢性嚴重,不以詞色假人,見者惴惴,辄相告曰,難乎為下。

    有舉以戒唐定奎者。

    定奎曰:公以實心治事,仰之久矣。

    吾以實心應公,事其集乎!至是,相見論軍事進止,悉合,各大喜過望。

    沈葆桢稱為沈毅勇敢,得之如久旱甘霖,形諸奏牍。

    又以淮軍向章,歲給九關饷銀,今遠涉重海,勞逸回殊,按月加足三關,藉資撫慰雲。

     是時,淮軍諸将既畢渡而東,争欲一戰驅敵,以竟大功。

    而朝議不欲肇開兵端。

    日本公使柳原前光既已入都,而日國自奉總理事務衙門照會诘問兵端,又派公使大久保利通續來議約。

    唐定奎分部諸将,各固營壘,以防窺釁。

    遇有倭人,不得淩犯。

    而深戒士卒毋秋毫擾及民番,以贻倭人口實。

    既入郡谒辭沈葆桢,亦堅約蓄銳養精,以俟朝命。

    于是日督将士浚濠修壘,習陣練技,台局一振。

     八月,日軍疫氣流行,死者日四、五人,病者不可勝計。

    其兵官數人卧不能興。

    有美人機慎者,為入牡丹社繪地圖,病危而返。

    然日将在營增修兵房,工作不息,軍器糧食,亦輪運源源不絕,诳稱萬餘勁兵将至,以聳民番觀聽。

    而龜山地當風沖,秋高飓起,營房時有坍塌。

    琅峤海峤巨浪激發,輪船亦頗難寄椗焉。

     幫辦潘霨之招撫番社也,以日将初攻牡丹番社時,探有卑南七十二番社,丁壯萬餘皆強悍有力,購奸民潛鈎番目陳安生與和。

    沈葆桢深念欲弭外患,先固内疆,開山撫番,實自治上策。

    議分中、南、北三路辦理。

    乃首招陳安生赴郡,薙發受約束惟謹。

    唐定奎既至,凡台南防撫事宜,屹然倚以為重。

    于是南去鳳山三十裡,進營東港,以援前駐枋寮台軍,直刺桐腳倭營之沖。

    時當九月初旬矣。

     先是,日本兵興,泰西諸國兵船時往來台灣洋面,觀其進止,以為有犯萬國公法。

    嗣聞日人佐藤利八等,上年于鳳山縣後山生番地方遭風碎船,逃入卑南番社,其頭目陳安生送鳳山縣資緻上海日本領事府收回,今乃藉琉球屬人為詞,以怨報德,益不直之。

    泊柳原前光、大久保利通入都,外狃公論,内詟軍威,其始謀益以大沮。

    于是定議退兵。

    诏給琉球被殺難民撫恤銀帛。

    其日本在台修建道路、房舍,歸台防屯兵酌予工資有差。

    十月十日,日本公使大久保利通至琅峤,谕西鄉從道歸國。

    二十五日,日本兵退。

     沈葆桢議以鳳山東港、枋寮以達琅峤,民番雜處,伏莽多憂,非勁兵宿将難資鎮撫,檄武毅右軍兩營馳往戍守,而全部駐鳳山者,時有旗後海口建築炮台之役,以班從工。

    十二月,沈葆桢奏稱唐定奎統領銘武等軍十三營到台,布置周密,紀律嚴明,倭氛斂戢,全台為之一定。

    七、八月間,時疫流行,士多物故,拊循備至,兵氣不衰。

    現今一面分營扼紮琅峤、東港,一面規築旗後炮壘,以固海防,均屬調度有方。

    惟系統兵大員,如何獎叙,未敢擅議。

    疏入,适奉大行皇帝遺诏。

    明年,唐定奎乃拜賞穿黃馬褂之命焉。

     初,日本退兵議定,沈葆桢屢奉廷旨,以台灣事雖權結,後患堪虞,海防事宜,亟須認真講求,以期有備無患。

    其撫番開山各節,尤應妥為籌辦,卑番衆悉為我用,藉可自固藩籬,毋得以日本兵退,畏難思阻。

    會沈葆桢密疏,論台灣善後,亦力主撫番開山之要。

    請移福建巡撫駐台經理,以重海防。

    而前此三路并舉之策,北路則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南路則台灣鎮總兵張其光、署台防同知袁聞柝,中路則有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而台道夏獻綸督之,各以所部深入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