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大事記

關燈
,敗績,死之。

     王頒監國三年(戊子)大統曆于海上。

     清順治五年(戊子。

    明永曆二年。

    魯王在閩安鎮,稱監國三年。

    海上朱成功稱隆武四年) 正月丁酉朔,王在閩安鎮。

     癸亥,明前大學士朱繼祚起兵,會魯同安伯楊耿複興化。

     是時監國在閩安鎮,鄰境多下故繼祚亦舉兵應之。

     二月辛卯,以錢肅樂為東閣大學士。

     三月,清兵取福建。

     自監國入閩,先後克複建甯、邵武、興化三府、福甯一州及漳浦、海澄、連江、長樂等二十七縣,溫、台響應,軍聲頗振。

    至是大清召兩廣、江、浙之兵三路進讨,所得府縣破失殆盡,僅存甯德、福安兩邑而已。

     清順治六年(己醜。

    明永曆三年。

    魯王次沙埕,稱監國四年) 正月庚申朔,王次福甯之沙埕。

     三月,清兵破甯德。

     四月,清兵破福安,閩地悉陷。

     六月甲辰,定西侯張名振複健跳所,遣使迎王。

     七月壬戌,王複入浙,次健跳所,建國公鄭彩棄王去。

     十月乙巳,王駐舟山。

     清順治七年(庚寅。

    明永曆四年。

    魯王在舟山,稱監國五年) 正月乙卯朔,王在舟山。

     清順治八年(辛卯。

    明永曆五年。

    魯王在舟山,稱監國六年) 九月丙子,清兵陷舟山,元妃張氏、大學士張肯堂、禮部尚書吳锺巒、兵部尚書李向中、吏部侍郎朱永佑等皆死之。

    定西侯張名振奉王航于海(按張妃之死,小腆紀年重見于丙戌三年,誤。

    考張妃傳,當以是年為合)。

     清順治九年(壬辰。

    明永曆六年。

    魯王次廈門,稱監國七年) 九月,定西侯張名振、大學士沈宸荃、兵部侍郎張煌言等奉王再内閩,次中左所。

     清順治十年(癸巳。

    明永曆七年。

    是歲三月,魯王去監國号) 三月,王徙居金門,自去監國号。

     清順治十一年(甲午。

    明永曆八年) 王徙居南澳。

     清康熙元年(壬寅。

    明永曆十六年。

    是歲滇亡) 十一月二十三日辛卯,王薨于金門。

     監國魯王事略(附) 王諱以海,字巨川,高帝十世孫,魯肅王壽镛之第五子也。

    兄以派以長子襲封。

    崇祯六年七月,封王為鎮國将軍。

    十五年,清兵破兖州,以派自缢。

    王年幼,詭稱魯王牧兒。

    見清兵入王邸,眦目流淚,怪而察之,知為王,刃之三,皆不中。

    駭曰:『汝有大福,我不駭汝』。

    因得脫。

    十七年春二月甲戌,嗣魯王位。

    北都陷,諸藩皆南下。

    弘光命移駐台州。

    既而杭州降,餘姚、會稽、鄞縣之兵錯起,奉表請王監國。

    同時以兵饷來歸者,總兵王之仁自定海,黃斌卿道将自滃州,張名振自石浦,沈宸荃、馮元飗應之慈溪,聲勢振興。

    時張國維與宋之溥、陳函輝、柯夏卿等亦具表迎王。

    即日移駐紹興,以分守署為行在。

    明年,清兵迫浙江,鄭彩奉王次中左所(亦名鹭門,即廈門),尋改次長垣,遣兵收複鄰境各州縣,遂次閩安鎮。

    清兵複來攻,閩地盡失。

    張名振奉王複入浙,駐舟山,遣使乞師于日本,不應。

    城陷,王奔廈門。

    朱成功以宗人府府正禮觐王甚恭。

    會有構王于成功者,禮漸疏。

    王乃徙居金門,自削其号,飄泊島嶼間,賴舊臣王忠孝、郭貞一、盧若騰、沈佺期、徐孚遠、紀石青、林複齊輩調護之。

    未幾,成功送王于粵中行在(桂王處),遇風回居南澳。

    自是在海上者七年。

    己亥秋,永曆帝手敕命仍監國,而成功不欲,遷王澎湖。

    尋悔之,迎歸金門,供給如初。

    洎永曆帝就俘,成功亦卒,閩南遺臣謀複奉王監國,贻書張煌言、鄭經會師大舉。

    會台灣多事,不果。

    壬寅冬十一月,王薨,諸臣禮葬之于金門後埔。

    是年二月,陳妃生世子。

    台灣之入版圖,世子繳金冊降焉(按台灣外紀,施琅奏魯監國世子朱桓降,蓋國變後不能依世系之二十字矣)。

     長垣考(附) 餘輯海濱大事五,其一監國魯王入閩始末記。

    初,錢肅樂以在籍部郎起兵,迎王監國于紹興。

    明年,江防潰,清兵入浙,王航海。

    永勝伯鄭彩者,芝龍從子也,以其軍扈王發舟山,入閩,次中左所。

    尋改次長垣,禡牙誓師。

    六月,駐跸琅江。

    七月,複次長垣,會各路師攻福州。

    八月以後,沿海諸城多下,監國遂次閩安鎮。

    時順治五年戊子也。

     嘗讀張元妃傳,有雲,蛟關之掠,長垣之困,琅崎之潰,健跳之圍;蓋長垣之困,謂會城敗績也;琅崎之潰,指漳州失利也。

    夫琅崎為閩江下遊巨島,今固屹然海上也,獨長垣者遍檢圖志不可得。

    按連江志載新安裡有鄉曰大桃源、小桃源,注雲,俗呼大小長門。

    餘維閩音輕僄?轉,或訛桃源為長垣,又轉為長門,蓋源、垣、門疊韻也。

    似此訛轉,實為數見,何獨于長垣而疑之?況考是時監國往返長門、琅崎間,逮聲勢既振,乃進駐閩安,于事理亦不為誖。

    可決昔之長垣,即今之長門也。

    嗟嗟!海上天子,舟中國公,落日狂濤,冠裳相對,蛎灘鲸背間别一天地,臣主播遷,式微載賦。

    雖清元學者見聞親切,紀述足傳,而海曲山陬文獻無征,歸于泯沒者,殆複良多。

    豈不悲哉! 魯王葬處考異(附) 魯王以有明宗室于南都崩潰之後,間聯颠沛,漂泊海上數十年,唯鄭氏是依。

    然世傳王在金門自削監國号,日益窮蹙,成功禮意寖衰,王不能平,将移居南澳。

    成功銜之,使人要于道而沈諸海。

    三藩紀事載之。

    考聖武記、台海紀事、魯春秋,南疆繹史、鲒埼亭集各書,皆雲殂于台灣,而海濱紀錄、鹭島道人夢庵海上見聞錄、續閩書各編,并雲王葬金門。

    續閩書為林霍子濩撰。

    霍,同安榄裡人,自少遁鹭島,稱遺民。

    其書載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薨,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四十有五,葬于金門,王所嘗遊地。

    金門盧若騰牧洲,子濩師也,嘗從王于島上,所撰島噫集,有壬寅仲夏作泰山高壽魯王詩,王之生辰與續閩書合。

    惟阮文錫夕陽寮存槁雲,王薨于金門,歲在庚子;無名氏台灣外史亦雲,王以庚子十一月殂于金門,鄭成功令兵部侍郎王忠孝禮葬于後埔。

    二書皆以王薨于庚子,葬于金門。

    壬寅、庚子相間三年,豈有王已薨而遺臣猶為壽者,則壬寅可為據矣。

    又考成功卒于壬寅五月,而王薨于十一月,在成功卒後之六閱月,則沈海之說誠稗史家言也。

    周凱内自訟齋集謂王墓前有鼓岡湖,廣四十餘丈,湖南多石,镌王手書「漢影雲根」四字,并刻從亡諸公題詠,其為王所嘗遊者似又可信。

    且雲台灣之大湖,即今鯉魚潭,凱嘗遊其處,王墓亦無考。

    金門志:王薨于金門,遺臣王忠孝、盧若騰輩為葬于古坑後埔,湖上墓久湮失。

    道光壬辰,裡人林樹梅訪得之,為請于興泉永道周凱,立碑加封植焉。

    小腆紀年雲:己亥秋,永曆帝手敕命仍監國,而成功不欲,遷王澎湖,尋悔之,迎歸金門,供給如初。

    而蠡測彙鈔又辨王未嘗渡台,墓不應在台,指鲒埼亭為錯。

    是王縱有至台,亦已返金門矣。

    然則薨于海外之說,傳訛也。

    噫!天潢貴胄,生丁陽九,乃至埋骨荒島,榛莽成墟,春霜秋露,麥飯無聞,殊可憫已! ?鄭成功攻福州始末記 清順治三年(丙戌。

    是歲明福京亡,魯監國元年) 九月,明平虜侯鄭芝龍降,子成功率陳輝、張進等九十餘人,乘二艦,屯兵南澳,攻同安及泉州。

     清順治四年(丁亥。

    明永曆元年。

    魯監國二年。

    朱成功稱隆武三年) 三月,攻福清,據海口城,清兵克之。

    成功退屯鼓浪嶼,命黃恺等索饷安平鎮。

     十月,朱成功頒隆武四年(戊子)大統曆于海上(按是歲魯監國亦頒監國三年(戊子)大統曆于海上,于是海上有二朔)。

     清順治五年(戊子。

    明永曆二年。

    魯監國三年。

    朱成功稱隆武四年) 朱成功據同安。

     七月,清兵複同安,殺守将邱缙、林壯猷等。

     清順治六年(己醜。

    明永曆三年。

    魯監國四年。

    是歲,朱成功始奉永曆正朔) 七月,明永曆帝封朱成功為廣平公。

     清順治七年(庚寅。

    明永曆四年。

    魯監國五年) 八月,朱成功奪鄭聯、鄭彩軍,據廈門、浯州兩島,分其軍為五,鎮守各地,自為中軍。

     清順治十年(癸巳。

    明永曆七年。

    是歲三月,魯王去監國号) 三月,攻福清鎮東海口、長樂松下、大祉、小祉等處,焚劫鄉社,并攻海壇。

     八月,陷連江黃岐堡。

     清順治十一年(甲午。

    明永曆八年) 清遣鄭芝龍撫成功,不就。

     六月,圍連江東岱堡,遊擊宋天祿敗之,遁入海,溺死無算,積屍乘潮至通濟橋,江水數月不堪食。

     清順治十二年(乙未。

    明永曆九年) 朱成功自置官屬,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清順治十三年(丙申。

    明永曆十年) 四月,攻閩安鎮,守将遁。

    成功親率大隊舟師逼福州,奪南台橋,登岸劄營。

    分兵東守烏龍江,以禦漳、泉救援之師;西據洪塘水口,以截延、建饷道;北守連江北嶺,以遏溫、台;惟南面近水不備焉。

    清兵馳援,甘輝等遂掠南台、潭尾等處,退保閩安鎮羅星塔(按行朝錄誤作牛心塔)。

     七月,陷連江縣治,以兵屯北嶺,窺福州。

     八月,陷東岱堡。

    清提督馬得功複縣城,移兵東岱,屠其民衆,毀城遁。

     九月,成功至閩安鎮,并羅星塔增築土堡塞城,以林勝、萬禮守閩安鎮,以陳斌、林銘、林輝等守羅星塔。

    馬江蕭家渡設水師,以裴德守之。

    成功出屯壺江、定海、鳳埔等處,攻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