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空蕩蕩的宇宙 (1952)
關燈
小
中
大
。
然而現在,他當然沒了&ldquo内心&rdquo(inside),除了你把他解剖之後所發現的那種。
要是我不得不把一個人活活燒死,我想,我會發覺這一教義讓我心安理得。
就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真正的困難可能是一種身心交瘁(aphysicaldifficulty):我們發現,不可能讓我們的心靈(ourminds)扭曲成該哲學所要求的那種形狀,哪怕僅僅隻是十秒鐘。
說句公道話,休谟作為該哲學的祖師爺,也警告我們不要做此嘗試。
他倒推薦去玩雙陸棋;他坦然承認,在适量娛樂之後,再返回到思辨,就會發現它&ldquo冷酷、牽強、可笑&rdquo。
而且很明顯,假如我們确實必須接受虛無主義(ni-hilism),那麼我們将不得不如此生活:恰如我們患糖尿病,就必須攝取胰島素。
但是,人們更願意不患糖尿病,不需要胰島素。
假如除了那種隻有借助重複使用(而且劑量遞升)一定劑量的雙陸棋而得到支持的哲學之外,還有别的哲學選項,那麼我想,絕大部分人都會樂于聽聞。
誠然(或者說有人告訴我)也有一種遵照此哲學卻無需雙陸棋的生活方式,但它并不是人們願意嘗試的。
我曾聽說,在一些恍惚狀态下,這種虛無主義教義就變得着實可靠:恰如瑞恰慈博士會說的那樣,給它附加上一些&ldquo信仰感受&rdquo(belieffeelings)。
承受者曾有過,在無何有之鄉作為無何有之人的體驗。
那些從此種境地中回來的承受者,說它極不稱心。
試圖阻止這一進程&mdash&mdash即帶領我們走出有生命的宇宙,其中人遭遇神靈,步入終極空無(finalvoid),其中無何有之人發現他弄錯了無何有之事&mdash&mdash并不新鮮。
那一進程中的每一步,都飽含争議。
曾經打響許多保衛戰。
現在依然在打。
但這都隻是阻止此動向,而不是反轉。
哈丁先生(Mr.Harding)著作之重要,就在于此。
假如它&ldquo成功&rdquo,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反轉之開端:并非此立場,亦非彼立場,而是努力重啟整個問題的一種思考。
我們确信,隻有這種思考才于事有補。
那種使我們滑向虛無主義的緻命滑坡,必定出現在開端處。
當然沒有可能重返&ldquo衰敗&rdquo之前的那種泛靈論(Animism)。
也沒人以為,前哲學時期的人類信念能夠或應當得到恢複,就像它們未受批判之前那樣。
問題在于,第一批思想家藉批判以修正(而且是正确修正)它們時,是否有過輕率或不必要的妥協。
他們的本意,當然不是将我們帶向實際導緻的那一荒唐後果。
這類錯誤,在争論中或冥思苦想中,當然是屢見不鮮。
一開始,我們的看法包含許多真理,盡管表述模糊或略有誇張。
而後有人提出反對,于是我們就收回了它。
然而數小時後,我們發覺自己把洗澡水連同小孩一起倒掉,發覺起初的看法一定包含某些真理,正因為缺少這些真理現在才陷入荒謬。
這裡也是如此。
在清空樹神和諸神(必須承認祂們其實并不可信)時,我們好像扔掉了整個宇宙,包括我們自身。
我們必須返回去,從頭再來:這次更有機會成功,因為我們現在當然可以運用一切特定真理(allparticulartruths)和一切方法改進(allimprovementsofmethod),而在那個毀滅性的思維進程中,我們可能會把它們當作副産品全部扔掉。
說我自己就知道,哈丁先生現在這樣的嘗試能否奏效,這有些裝腔作勢。
極有可能不行。
我們不能指望首次向月球發射火箭,或者第二十一次,就能成功着陸。
但這是個開端。
即便它最終隻是某個體系的遠祖,該體系将還我們一個住着可靠行動者與觀察者的可靠宇宙,此書也實在是大功一件。
這本書也給了我令人激動及令人滿意的經驗,而這種經驗,在一些理論著作中,看起來都部分地獨立于我們最終的同意與不同意。
隻要我們記起,當我們從某理論體系的低級倡導者轉向其大師(greatdoctors),即便是我們所反對的理論,這時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什麼,就很容易解析出這種經驗。
當我從普通的存在主義者轉向薩特先生本人,從加爾文主義轉向《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從&ldquo超驗主義&rdquo轉向愛默生,從有關&ldquo文藝複興柏拉圖主義&rdquo的論著轉向費奇諾,我曾有此經曆。
我們可以仍不同意(我打心底不同意上述作者),但是現在,我們第一次看到,為什麼曾經有人确實同意。
我們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在新的國度自由行走。
這國度你可能無法居住,但你現在知道,為什麼本國人還愛着它。
你因而對所有理論體系另眼相看,因為你曾經深入(inside)這一國度。
由此看來,哲學與藝術作品有着某些共同品質。
我說的一點都不是,哲學觀點能得到表達或不能得到表達的文學技巧。
我說的是藝術本身,由思想的均衡布局和思想歸類所産生的奇特的統一效果:一種愉悅,很像黑塞筆下的玻璃球(出自同名著作)能給我們的愉悅,假如它真的存在的話。
我為這類新經驗而感謝哈丁先生。
然而現在,他當然沒了&ldquo内心&rdquo(inside),除了你把他解剖之後所發現的那種。
要是我不得不把一個人活活燒死,我想,我會發覺這一教義讓我心安理得。
就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真正的困難可能是一種身心交瘁(aphysicaldifficulty):我們發現,不可能讓我們的心靈(ourminds)扭曲成該哲學所要求的那種形狀,哪怕僅僅隻是十秒鐘。
說句公道話,休谟作為該哲學的祖師爺,也警告我們不要做此嘗試。
他倒推薦去玩雙陸棋;他坦然承認,在适量娛樂之後,再返回到思辨,就會發現它&ldquo冷酷、牽強、可笑&rdquo。
而且很明顯,假如我們确實必須接受虛無主義(ni-hilism),那麼我們将不得不如此生活:恰如我們患糖尿病,就必須攝取胰島素。
但是,人們更願意不患糖尿病,不需要胰島素。
假如除了那種隻有借助重複使用(而且劑量遞升)一定劑量的雙陸棋而得到支持的哲學之外,還有别的哲學選項,那麼我想,絕大部分人都會樂于聽聞。
誠然(或者說有人告訴我)也有一種遵照此哲學卻無需雙陸棋的生活方式,但它并不是人們願意嘗試的。
我曾聽說,在一些恍惚狀态下,這種虛無主義教義就變得着實可靠:恰如瑞恰慈博士會說的那樣,給它附加上一些&ldquo信仰感受&rdquo(belieffeelings)。
承受者曾有過,在無何有之鄉作為無何有之人的體驗。
那些從此種境地中回來的承受者,說它極不稱心。
試圖阻止這一進程&mdash&mdash即帶領我們走出有生命的宇宙,其中人遭遇神靈,步入終極空無(finalvoid),其中無何有之人發現他弄錯了無何有之事&mdash&mdash并不新鮮。
那一進程中的每一步,都飽含争議。
曾經打響許多保衛戰。
現在依然在打。
但這都隻是阻止此動向,而不是反轉。
哈丁先生(Mr.Harding)著作之重要,就在于此。
假如它&ldquo成功&rdquo,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反轉之開端:并非此立場,亦非彼立場,而是努力重啟整個問題的一種思考。
我們确信,隻有這種思考才于事有補。
那種使我們滑向虛無主義的緻命滑坡,必定出現在開端處。
當然沒有可能重返&ldquo衰敗&rdquo之前的那種泛靈論(Animism)。
也沒人以為,前哲學時期的人類信念能夠或應當得到恢複,就像它們未受批判之前那樣。
問題在于,第一批思想家藉批判以修正(而且是正确修正)它們時,是否有過輕率或不必要的妥協。
他們的本意,當然不是将我們帶向實際導緻的那一荒唐後果。
這類錯誤,在争論中或冥思苦想中,當然是屢見不鮮。
一開始,我們的看法包含許多真理,盡管表述模糊或略有誇張。
而後有人提出反對,于是我們就收回了它。
然而數小時後,我們發覺自己把洗澡水連同小孩一起倒掉,發覺起初的看法一定包含某些真理,正因為缺少這些真理現在才陷入荒謬。
這裡也是如此。
在清空樹神和諸神(必須承認祂們其實并不可信)時,我們好像扔掉了整個宇宙,包括我們自身。
我們必須返回去,從頭再來:這次更有機會成功,因為我們現在當然可以運用一切特定真理(allparticulartruths)和一切方法改進(allimprovementsofmethod),而在那個毀滅性的思維進程中,我們可能會把它們當作副産品全部扔掉。
說我自己就知道,哈丁先生現在這樣的嘗試能否奏效,這有些裝腔作勢。
極有可能不行。
我們不能指望首次向月球發射火箭,或者第二十一次,就能成功着陸。
但這是個開端。
即便它最終隻是某個體系的遠祖,該體系将還我們一個住着可靠行動者與觀察者的可靠宇宙,此書也實在是大功一件。
這本書也給了我令人激動及令人滿意的經驗,而這種經驗,在一些理論著作中,看起來都部分地獨立于我們最終的同意與不同意。
隻要我們記起,當我們從某理論體系的低級倡導者轉向其大師(greatdoctors),即便是我們所反對的理論,這時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什麼,就很容易解析出這種經驗。
當我從普通的存在主義者轉向薩特先生本人,從加爾文主義轉向《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從&ldquo超驗主義&rdquo轉向愛默生,從有關&ldquo文藝複興柏拉圖主義&rdquo的論著轉向費奇諾,我曾有此經曆。
我們可以仍不同意(我打心底不同意上述作者),但是現在,我們第一次看到,為什麼曾經有人确實同意。
我們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在新的國度自由行走。
這國度你可能無法居住,但你現在知道,為什麼本國人還愛着它。
你因而對所有理論體系另眼相看,因為你曾經深入(inside)這一國度。
由此看來,哲學與藝術作品有着某些共同品質。
我說的一點都不是,哲學觀點能得到表達或不能得到表達的文學技巧。
我說的是藝術本身,由思想的均衡布局和思想歸類所産生的奇特的統一效果:一種愉悅,很像黑塞筆下的玻璃球(出自同名著作)能給我們的愉悅,假如它真的存在的話。
我為這類新經驗而感謝哈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