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空蕩蕩的宇宙 (1952)

關燈
TheEmptyUniverse 我相信,這本書是扭轉哲學發端以來的思維動向的首次嘗試。

     人藉以認識宇宙的過程,從一種觀點來看極其繁複,從另一觀點看則很是明了。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單向進程。

    一開始,宇宙仿佛充滿意志(will)、靈氣(intelligence)、生命(life)及諸多積極品質(positivequalities)。

    每一棵樹都是一個甯芙,每顆星球都是一個神靈。

    人自身與衆神相類(akinto)。

    知識之增進逐漸清空了這一多彩而親切之宇宙(thisrichandgenialuniverse)。

    首先清空其神靈,接着清空其顔色、氣味、聲音及味道,最終原本所想的牢靠本身也不再牢靠(solidity)。

    這些東西既然從世界中拿了出來,就改頭換面放在主體一方:歸結為我們的感受、思想、想象或情感。

    于是,主體酒足飯飽,有些飄飄然,其代價則是客體。

    但是,事情還沒有到此為止。

    曾經用以清空世界的方法,也用來清空我們自己。

    掌握這一法門的大師們,不久就宣布,當我們把&ldquo靈魂&rdquo(souls)、&ldquo自我&rdquo(selves)或&ldquo心靈&rdquo(minds)歸于人類機體時,我們也犯了跟把樹神歸于樹同樣的錯誤。

    泛靈論顯然根深蒂固。

    将其他事物人格化的我們,最終卻發現,自己也隻不過是拟人産物(personifications)。

    人的确與衆神相類:也就是說,他跟他們一樣虛幻。

    正如樹神是個&ldquo幽靈&rdquo(ghost),隻是一個縮略符号(abbreviatedsym-bol),象征的是我們自己所知的關于樹的所有事實,我們卻愚蠢地誤認為是事實之外及之上的神秘實體;同樣,人的&ldquo心靈&rdquo或&ldquo意識&rdquo,也是一個縮略符号,象征的是有關其行為的某些可以證實的事實,但我們卻将符号錯當作事物。

    正如我們已經破除将樹人格化(personifyingtrees)的那個壞習慣,我們現在也必須破除将人人格化(personifyingmen)的壞習慣:在政治領域,一項變革已經落實。

    我們可以将客體所遺失的那些東西改頭換面放進去的那種主觀論,從來就沒有。

    沒有&ldquo意識&rdquo(consciousness)可供容納遺失的神靈、色彩和概念,即便作為意象或私人經驗被容納。

    &ldquo意識&rdquo不是&ldquo可以這樣去用的那類名詞&rdquo。

     因為我們被教導說,我們所犯錯誤是語言錯誤。

    此前所有神學、形而上學以及心理學,都是糟糕語法的副産品。

    于是,馬克斯·米勒的公式&ldquo神話乃語言之疾&rdquo卷土重來,其範圍之廣卻非他所能夢見。

    我們甚至都不是在想象這些物事,我們隻是稀裡糊塗地談論。

    人類迄今最熱衷于答案為何的所有問題,原來沒有答案(unanswerable)。

    這不是因為答案像&ldquo天機&rdquo一樣深隐,而是因為它們是無理取鬧的問題,就跟問&ldquo從倫敦橋到聖誕節有多遠&rdquo一模一樣。

    當我們愛一個女人或一個朋友之時,我們自以為在愛的對象,甚至都比不上餓得發暈的水手自以為在水天相接處看到的帆船幻影。

    它更像是一個雙關語(pun)或一個披着語言外衣的詭辯。

    這就好比一個人,上了&ldquo我自己&rdquo和&ldquo我的眼鏡&rdquo二者之間語言相似性的當,早晨離開卧室之前,竟然開始四處尋找他的自我,好裝進口袋,以備白日之需。

    即使我們因朋友沒有古老意義上的&ldquo自我&rdquo而悲歎,我們的舉止也與此人大同小異:他因在妝鏡台上抑或台下怎麼也不能找到他的&ldquo自我&rdquo,從而流下苦澀眼淚。

     我們所得的結果,因而就匪夷所思地相當于零(uncommonlylikezero)。

    當我們把世界幾乎還原為無有(nothing)的時候,我們還以此幻覺欺騙自己,說它所遺失的全部品質都将作為&ldquo在我們自己心靈中的事物&rdquo(thingsinourownmind)而悉數保全(盡管有些捉襟見肘)。

    我們明顯沒有所需的那種心靈。

    主體像客體一樣空洞(TheSubjectisasemptyastheObject)。

    幾乎在所有事情上,幾乎所有人都犯過語言錯誤。

    大體而言,這就是曾經發生過的唯一的事。

     爾今,這一結論所帶來的麻煩,可不隻是我們情感上難以接受。

    可不是在任何時間或任何人群中,它都不受歡迎。

    這種哲學,跟别的哲學一樣,自有其快意之處。

    我揣測,它會跟禦人之術意氣相投。

    與古老的&ldquo自由言論&rdquo(libera-ltalk)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是這一觀念:正如統治者内心(insidetheruler)有個世界,臣民内心(insidethesubject)也有個世界,這一世界對他而言是所有世界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無盡的苦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