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雅與通俗 (1939)
關燈
小
中
大
逝會給一本書帶來什麼,我們就應該會弄清,A類B類之分的真實本性所在了;而且明顯的是,時間給一本書帶來的,恰恰是讓此問題難于追索。
的确,時間還有别的作用。
它會讓一本書廣為人知,或給它塗上厚厚一層光澤,就是我們如今在維吉爾或馬羅禮的作品中所樂享的那個光澤。
可是這兩者,沒有一個會構成B類之基礎,因為B類也包括當代之作。
我們要找的那種品質,一些書一度擁有,原本不擁有的那些書時間也會授予;艱深(difficulty),看上去就是那種品質。
假如&ldquo文學&rdquo、&ldquo好書&rdquo或經典的真實标準,原來就是艱深,那就有意思了。
這就好比,一出喜劇,隻要每個人都會看到其中笑點,就隻是商業藝術(commercialart);當你需要解說員來為你解釋笑點,它就立即成了審美的或精神的藝術。
我想,這就比已經讨論過的那些假設,更接近AB兩類圖書區分之根據了。
圖書的淺易與艱深之分,倒是有些道理;而且有能力樂享這兩類圖書,當然比限于淺易類要好。
一個人此前隻品味淺易圖書,如今學着品味艱深類,我們說他趣味提高了,或許就沒錯。
因為,在别的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擴大就是提高。
不過,有兩種意義上的提高,其間差别巨大。
在一種意義上,提高即趣味範圍擴大,而此趣味在原先的範圍内已經臻于完美;在另一種意義上,提高則意味着由壞到好的糾正或反轉。
淺易圖書跟濫書之間,也差别巨大。
沒有哪本書因其淺易而濫,或因其艱深而好。
一本書是濫書,或許就是因為艱深。
假如淺易與艱深,就是A類與B類圖書之分背後的真正對立所在,那麼,A類B類之分就被廣泛濫用,而且,有些人會從正确前提&ldquo假如力所能及(不用抛棄淺易圖書),最好前進到艱深圖書&rdquo,得出錯誤結論,說艱深圖書更好,說你隻能通過抛棄淺易圖書才能進至艱深圖書。
這一錯誤的心理原因,我們很快就能看到。
跟難易之分緊密緊密相連的是,将&ldquo俗&rdquo(vulgarity)作為A類圖書之标準。
要回應這一說法,隻需追問一下,将&ldquo俗&rdquo字用于碧翠克斯·波特、約翰·巴肯、喬治·伯明翰(GeorgeBirmingham)、P.G.伍德豪斯、&ldquo薩默維爾和羅斯&rdquo(SomervilleandRoss)以及成打的A類作家,這詞可能會是什麼意思。
然而,&ldquo俗&rdquo這個詞如此難于界定,在當代又是無處不在,以至于我們或許應該對之細加端詳。
在我看來,它主要有兩個意涵。
在第一個含義裡,它是個純否定用語,指的是&ldquo不雅&rdquo、&ldquo不夠精微、雅緻或玲珑&rdquo。
這個意義上的&ldquo俗&rdquo(跟&ldquo俗語&rdquo對參),或許就是臻于完美:無需文雅或精微之時,缺少文雅或精微,算不得瑕疵。
因而這行詩: 二十麗姝,請來吻我。
在其語境中,既好又&ldquo俗&rdquo,因為它表達的愛情,既未得到提升,也不加揀擇。
這正是那首歌所要的。
同一行詩,要是有人将其放在郎世樂口中,讓他在劫了刑場之後說給桂妮薇;或将其放在宙斯口中,讓他在一陣金雨中現身之時說給達娜厄&mdash&mdash那就是荒唐透頂。
由此視點來看,我們或會承認,A類文學都&ldquo俗&rdquo,而且&ldquo俗&rdquo得無可厚非。
對于粗暴簡單的情感,它就應該給以粗暴簡單之待遇;對易于辨認之現實的那些熟知方面,其刻畫之直截了當,不費心思,就不是缺點,除非它意在别處。
倘若它是要求雅緻的随筆(essays),卻并不雅緻,那就是該受诟病的&ldquo俗”可是優秀的A類作家的全部藝術,就在于不用如此。
不過,&ldquo俗&rdquo還有第二個含義。
它可以用來去指,本質之壞,說到頭也即道德之壞:卑鄙(thebase),低劣(themean),下流(theignoble)。
這些語詞本身雖都有些含混,但有個例子,可讓此事明白。
就惡&ldquo俗&rdquo而言,我所知道的範例,出現在查普曼的《伊利亞特》譯本裡。
荷馬這樣說城牆上的那些老人們: 特洛亞的領袖們就是這樣坐在望樓上, 他們望見海倫來到望樓上面, 便彼此輕聲說出有翼飛翔的話語: 查普曼則譯為: 當他們領略了美的力量,在那王後身上 來到望樓,即便這些冷淡的貴族 這些聰慧卻幾近枯萎之人,發覺自己 兩眼放光,他們禁不住(輕聲細語)說: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查普曼給原文強加的這種年老色迷的暗示,本身就俗,必然就俗;即便就此題材,還是有人會寫出好的詩行,無論是悲劇的還是喜劇的。
可是,讓它滲入這裡的每一處,渾然不覺它與荷馬所要說的之間的鴻溝,就證明了一顆粗鄙心靈,證明了對人類感情世界之高下尊卑(thewholehierarchyofhumanfeelings)的野獸般的無知。
這不隻是在要求雅緻之處,缺了雅緻(盡管當然還真是這樣);這是在卑賤正要篡奪高貴之位時,卻在無意中向卑賤示好,為其開道,這是&ldquo下流欲望,泥地打滾&rdquo。
這裡我們免不了要用卑賤和高貴之類語詞,因為&ldquo俗&rdquo,往深處說,其實就是道德譴責用語。
它跟通俗與經典之分,沒有關系。
&ldquo俗&rdquo指的是低賤心靈(lowhearts),而不是凡夫俗子(lowbrows)。
至此,關于将文學分為經典與大衆、&ldquo好書&rdquo與&ldquo書&rdquo、&ldquo文學的&rdquo與&ldquo商業的&rdquo、&ldquo高雅&rdquo與&ldquo通俗&rdquo,我們痛下決心,力圖找出此類二分的切實含義,卻都無功而返。
這類區分,事實上是基于混淆價值層級(degreesofmerit)與種類層級(degreesofkind)。
我們所畫的文學地圖,看上去就像一份皇榜&mdash&mdash人名排成豎列,再畫一道橫線,線上是考中的,線下是落榜的。
我們理應畫一系列的豎線,代表作品的不同種
的确,時間還有别的作用。
它會讓一本書廣為人知,或給它塗上厚厚一層光澤,就是我們如今在維吉爾或馬羅禮的作品中所樂享的那個光澤。
可是這兩者,沒有一個會構成B類之基礎,因為B類也包括當代之作。
我們要找的那種品質,一些書一度擁有,原本不擁有的那些書時間也會授予;艱深(difficulty),看上去就是那種品質。
假如&ldquo文學&rdquo、&ldquo好書&rdquo或經典的真實标準,原來就是艱深,那就有意思了。
這就好比,一出喜劇,隻要每個人都會看到其中笑點,就隻是商業藝術(commercialart);當你需要解說員來為你解釋笑點,它就立即成了審美的或精神的藝術。
我想,這就比已經讨論過的那些假設,更接近AB兩類圖書區分之根據了。
圖書的淺易與艱深之分,倒是有些道理;而且有能力樂享這兩類圖書,當然比限于淺易類要好。
一個人此前隻品味淺易圖書,如今學着品味艱深類,我們說他趣味提高了,或許就沒錯。
因為,在别的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擴大就是提高。
不過,有兩種意義上的提高,其間差别巨大。
在一種意義上,提高即趣味範圍擴大,而此趣味在原先的範圍内已經臻于完美;在另一種意義上,提高則意味着由壞到好的糾正或反轉。
淺易圖書跟濫書之間,也差别巨大。
沒有哪本書因其淺易而濫,或因其艱深而好。
一本書是濫書,或許就是因為艱深。
假如淺易與艱深,就是A類與B類圖書之分背後的真正對立所在,那麼,A類B類之分就被廣泛濫用,而且,有些人會從正确前提&ldquo假如力所能及(不用抛棄淺易圖書),最好前進到艱深圖書&rdquo,得出錯誤結論,說艱深圖書更好,說你隻能通過抛棄淺易圖書才能進至艱深圖書。
這一錯誤的心理原因,我們很快就能看到。
跟難易之分緊密緊密相連的是,将&ldquo俗&rdquo(vulgarity)作為A類圖書之标準。
要回應這一說法,隻需追問一下,将&ldquo俗&rdquo字用于碧翠克斯·波特、約翰·巴肯、喬治·伯明翰(GeorgeBirmingham)、P.G.伍德豪斯、&ldquo薩默維爾和羅斯&rdquo(SomervilleandRoss)以及成打的A類作家,這詞可能會是什麼意思。
然而,&ldquo俗&rdquo這個詞如此難于界定,在當代又是無處不在,以至于我們或許應該對之細加端詳。
在我看來,它主要有兩個意涵。
在第一個含義裡,它是個純否定用語,指的是&ldquo不雅&rdquo、&ldquo不夠精微、雅緻或玲珑&rdquo。
這個意義上的&ldquo俗&rdquo(跟&ldquo俗語&rdquo對參),或許就是臻于完美:無需文雅或精微之時,缺少文雅或精微,算不得瑕疵。
因而這行詩: 二十麗姝,請來吻我。
在其語境中,既好又&ldquo俗&rdquo,因為它表達的愛情,既未得到提升,也不加揀擇。
這正是那首歌所要的。
同一行詩,要是有人将其放在郎世樂口中,讓他在劫了刑場之後說給桂妮薇;或将其放在宙斯口中,讓他在一陣金雨中現身之時說給達娜厄&mdash&mdash那就是荒唐透頂。
由此視點來看,我們或會承認,A類文學都&ldquo俗&rdquo,而且&ldquo俗&rdquo得無可厚非。
對于粗暴簡單的情感,它就應該給以粗暴簡單之待遇;對易于辨認之現實的那些熟知方面,其刻畫之直截了當,不費心思,就不是缺點,除非它意在别處。
倘若它是要求雅緻的随筆(essays),卻并不雅緻,那就是該受诟病的&ldquo俗”可是優秀的A類作家的全部藝術,就在于不用如此。
不過,&ldquo俗&rdquo還有第二個含義。
它可以用來去指,本質之壞,說到頭也即道德之壞:卑鄙(thebase),低劣(themean),下流(theignoble)。
這些語詞本身雖都有些含混,但有個例子,可讓此事明白。
就惡&ldquo俗&rdquo而言,我所知道的範例,出現在查普曼的《伊利亞特》譯本裡。
荷馬這樣說城牆上的那些老人們: 特洛亞的領袖們就是這樣坐在望樓上, 他們望見海倫來到望樓上面, 便彼此輕聲說出有翼飛翔的話語: 查普曼則譯為: 當他們領略了美的力量,在那王後身上 來到望樓,即便這些冷淡的貴族 這些聰慧卻幾近枯萎之人,發覺自己 兩眼放光,他們禁不住(輕聲細語)說: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查普曼給原文強加的這種年老色迷的暗示,本身就俗,必然就俗;即便就此題材,還是有人會寫出好的詩行,無論是悲劇的還是喜劇的。
可是,讓它滲入這裡的每一處,渾然不覺它與荷馬所要說的之間的鴻溝,就證明了一顆粗鄙心靈,證明了對人類感情世界之高下尊卑(thewholehierarchyofhumanfeelings)的野獸般的無知。
這不隻是在要求雅緻之處,缺了雅緻(盡管當然還真是這樣);這是在卑賤正要篡奪高貴之位時,卻在無意中向卑賤示好,為其開道,這是&ldquo下流欲望,泥地打滾&rdquo。
這裡我們免不了要用卑賤和高貴之類語詞,因為&ldquo俗&rdquo,往深處說,其實就是道德譴責用語。
它跟通俗與經典之分,沒有關系。
&ldquo俗&rdquo指的是低賤心靈(lowhearts),而不是凡夫俗子(lowbrows)。
至此,關于将文學分為經典與大衆、&ldquo好書&rdquo與&ldquo書&rdquo、&ldquo文學的&rdquo與&ldquo商業的&rdquo、&ldquo高雅&rdquo與&ldquo通俗&rdquo,我們痛下決心,力圖找出此類二分的切實含義,卻都無功而返。
這類區分,事實上是基于混淆價值層級(degreesofmerit)與種類層級(degreesofkind)。
我們所畫的文學地圖,看上去就像一份皇榜&mdash&mdash人名排成豎列,再畫一道橫線,線上是考中的,線下是落榜的。
我們理應畫一系列的豎線,代表作品的不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