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雅與通俗 (1939)
關燈
小
中
大
類;再畫很多很多條橫線,跟豎線交叉,代表着每類作品各自的優劣層級。
這樣,&ldquo純曆險故事&rdquo(SimpleAdventureStory)就自成一列,《奧德賽》在其頂巅,埃德加·華萊士在其底端。
至于萊特·哈葛德、R.L.斯蒂文森、司各特、威廉·莫裡斯,則置于跟&ldquo曆險故事&rdquo交叉的橫線以上,其高度由我們來确定。
&ldquo心理小說&rdquo(PsychologicalStory)是另外一列,有其自身之頂巅(托爾斯泰或别人)和底端。
心中有了這幅畫面,我們就該避免犯渾,不應給學童說:&ldquo你不應讀《所羅門王的寶藏》這類垃圾讀物。
讀一下梅瑞狄斯吧!&rdquo這樣的勸告,會将他趕向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你是叫他立即橫向移動,從這一類移向另一類;又縱向移動,從不太好的移向更好的。
不過,你還在做着某種壞事。
你正在給他的心靈注入這樣一個觀念(以後往往抹除不掉):他在那些不太好的圖書裡已經享有的快樂,跟他指望着在&ldquo真正的文學&rdquo裡得到的任何東西,性質差别極大&mdash&mdash後者是他&ldquo在校&rdquo要讀的,關乎分數,關乎畢業,關乎自豪(conceit),關乎自我提升。
我相信,這一誤解極有可能擴張,而且終有一日不再局限于學童。
有許多環境,助長其擴張。
直至特别晚近的時間,讀母語寫作的想象文學(imaginativeliterature),才被認為可圈可點。
過去的偉大作家,為同時代成年人之閑暇消遣而寫作;關心文學的人,無需鞭策,也沒指望着由于坐下吃了為他準備的飯而得到操行分數。
學童小小年紀,學校就教他們去讀拉丁文詩歌和希臘文詩歌;至于發現英語詩人,其偶然與自然而然,跟他們今日發現本土電影如出一轍。
我那一代人的絕大多數,也但願你這一代的許多人,都以此方式誤打誤撞闖入文學。
我們那代人,個個在穿伊頓公服的年紀,就跟一些偉大詩人暧過昧。
假如我們斷言,我們從一開始就愛的絕大多數圖書都是好書,對我們的早年所愛依然無怨無悔,你是否會認為我們太不謙虛?假如你這樣認為,這個事實恰好證明了現代境遇之怪異;對于我們,宣稱我們一直愛着濟慈,就跟宣稱我們一直喜歡臘肉和鹹蛋一樣,談不上驕傲。
許多變化正在發生。
大學的英文學科,畢業證書以及教育梯級(theEducationalLadder),都有增無減。
這雖都是美好事物,或許卻會導緻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預計,一種新型讀者和批評家,會越來越多。
對于他們,文學從一開始就是一項成就(accomplishment),而不是一樣樂趣(delight);他們一直感到,在習得趣味(theacquiredtaste)之下,總有什麼東西在牽扯拖拽,他們得抵抗,卻在抵抗中感受到那東西之美好。
說一些書不好或不太好,不會令他們滿意;他們會專門分類,分出&ldquo通俗&rdquo藝術(&ldquolowbrow&rdquoart),供他們诋毀、嘲笑、隔離,(生病或疲倦時)偶爾也供他們樂享。
他們确信,大衆的必定總是不好的;于是他們認定,人類趣味天生乖謬,因而不僅需要提升和發展,而且需要矯正。
對于他們,一個好批評家,套用神學家的話來說,本質上是經過&ldquo二次降生&rdquo的批評家,他洗心更面,從自己的原有趣味中得到重生。
對于天機自發的入目會心(spontaneousdelightinexcellence),他們因為毫無經驗,也就毫無概念。
他們的&ldquo良好&rdquo趣味,是通過眉頭汗水獲得的;獲此趣味,經常(而且合法地)跟爬上社會梯級及經濟梯級挂鈎,因而他們對此趣味總是戰戰兢兢。
由于瞧不起大衆圖書,所以任何假内行和邋遢鬼裝模作樣來到他們面前,他們都會逆來順受,忍受其蠢笨,忍受其難堪;既然一切文學都一樣費勁,費勁程度不亞于一種習得趣味,所以他們就看不到文學之差異。
一個真正愛文學的人,則會令他們惱怒。
他們稱那人是外行(dilettante),因為那人不會去勞神費力解決晚近的詩歌謎團(thelatestpoeticalpuzzle)。
付出巨大代價才在帕納塞斯山獲得自由,因而他們就受不了,那些天生自由之人的從容自若。
救治此病,不在于移除教育梯級,也不在于取消英文學科和畢業考試。
倘若認識到危險,通過教育,通過批評,你就會在每一個點上防範危險。
那些陷于我所描寫之困局的人,假如願意,自己就可以防範。
稍加留心,很快就會發現任何&ldquo通俗&rdquo圖書真正好在哪裡壞在哪裡,這也能向我們顯示,并不&ldquo通俗&rdquo的圖書中間那些同樣種類的好與壞。
一點點耐心,一點點人性,足矣。
是新近習得之虛榮和思維之懶惰,才讓成百上千的圖書,一些無可救藥地濫,一些精妙絕倫地好,面臨着被囚禁于評論家從不光顧之門類以内的危險。
一個人讀了一本好書,不應因它既簡單又通俗而引以為恥;對于一本濫書,也不應因它既簡單又通俗而網開一面。
他應該有能力說(其中人名可換,以切合自己的判斷):&ldquo我讀巴肯和艾略特,理由是一樣的,因為我認為他們寫得好;我不讀埃德加·華萊士和艾茲拉·龐德,理由也是一樣,因為我認為他們寫得濫。
&rdquo我期望取消&ldquo高雅&rdquo與&ldquo通俗&rdquo之分,一點都不是為了保護濫書。
那個區分本身,才保護了濫書。
恰如它讓傑出的A類圖書與應得之誇贊無緣,它也教導自己的受害者去容忍糟糕的A類圖書。
感冒了,瑞恰慈博士為何去讀一本濫書(abadbook)?難道不是因為病中的他,需要一本淺易的書,卻又将一切淺易圖書都打包看不起,不做進一步的區分?這是擁有一個賤民階層,通常會有的後果。
奴隸制,當它壓制了品格高尚的奴隸,就會縱容惡奴對自由仆從(freeservant)決不讓步。
最最鄙視娼妓所從來之階層的那夥人,并不必然就是戒絕嫖娼的那些人。
而且說實話,對大衆藝術之鄙薄嚴厲至極、對自己贊許的藝術不求快樂的那些人,偶爾洩露出來的閱讀消遣,往往令我震驚。
這樣,&ldquo純曆險故事&rdquo(SimpleAdventureStory)就自成一列,《奧德賽》在其頂巅,埃德加·華萊士在其底端。
至于萊特·哈葛德、R.L.斯蒂文森、司各特、威廉·莫裡斯,則置于跟&ldquo曆險故事&rdquo交叉的橫線以上,其高度由我們來确定。
&ldquo心理小說&rdquo(PsychologicalStory)是另外一列,有其自身之頂巅(托爾斯泰或别人)和底端。
心中有了這幅畫面,我們就該避免犯渾,不應給學童說:&ldquo你不應讀《所羅門王的寶藏》這類垃圾讀物。
讀一下梅瑞狄斯吧!&rdquo這樣的勸告,會将他趕向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你是叫他立即橫向移動,從這一類移向另一類;又縱向移動,從不太好的移向更好的。
不過,你還在做着某種壞事。
你正在給他的心靈注入這樣一個觀念(以後往往抹除不掉):他在那些不太好的圖書裡已經享有的快樂,跟他指望着在&ldquo真正的文學&rdquo裡得到的任何東西,性質差别極大&mdash&mdash後者是他&ldquo在校&rdquo要讀的,關乎分數,關乎畢業,關乎自豪(conceit),關乎自我提升。
我相信,這一誤解極有可能擴張,而且終有一日不再局限于學童。
有許多環境,助長其擴張。
直至特别晚近的時間,讀母語寫作的想象文學(imaginativeliterature),才被認為可圈可點。
過去的偉大作家,為同時代成年人之閑暇消遣而寫作;關心文學的人,無需鞭策,也沒指望着由于坐下吃了為他準備的飯而得到操行分數。
學童小小年紀,學校就教他們去讀拉丁文詩歌和希臘文詩歌;至于發現英語詩人,其偶然與自然而然,跟他們今日發現本土電影如出一轍。
我那一代人的絕大多數,也但願你這一代的許多人,都以此方式誤打誤撞闖入文學。
我們那代人,個個在穿伊頓公服的年紀,就跟一些偉大詩人暧過昧。
假如我們斷言,我們從一開始就愛的絕大多數圖書都是好書,對我們的早年所愛依然無怨無悔,你是否會認為我們太不謙虛?假如你這樣認為,這個事實恰好證明了現代境遇之怪異;對于我們,宣稱我們一直愛着濟慈,就跟宣稱我們一直喜歡臘肉和鹹蛋一樣,談不上驕傲。
許多變化正在發生。
大學的英文學科,畢業證書以及教育梯級(theEducationalLadder),都有增無減。
這雖都是美好事物,或許卻會導緻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預計,一種新型讀者和批評家,會越來越多。
對于他們,文學從一開始就是一項成就(accomplishment),而不是一樣樂趣(delight);他們一直感到,在習得趣味(theacquiredtaste)之下,總有什麼東西在牽扯拖拽,他們得抵抗,卻在抵抗中感受到那東西之美好。
說一些書不好或不太好,不會令他們滿意;他們會專門分類,分出&ldquo通俗&rdquo藝術(&ldquolowbrow&rdquoart),供他們诋毀、嘲笑、隔離,(生病或疲倦時)偶爾也供他們樂享。
他們确信,大衆的必定總是不好的;于是他們認定,人類趣味天生乖謬,因而不僅需要提升和發展,而且需要矯正。
對于他們,一個好批評家,套用神學家的話來說,本質上是經過&ldquo二次降生&rdquo的批評家,他洗心更面,從自己的原有趣味中得到重生。
對于天機自發的入目會心(spontaneousdelightinexcellence),他們因為毫無經驗,也就毫無概念。
他們的&ldquo良好&rdquo趣味,是通過眉頭汗水獲得的;獲此趣味,經常(而且合法地)跟爬上社會梯級及經濟梯級挂鈎,因而他們對此趣味總是戰戰兢兢。
由于瞧不起大衆圖書,所以任何假内行和邋遢鬼裝模作樣來到他們面前,他們都會逆來順受,忍受其蠢笨,忍受其難堪;既然一切文學都一樣費勁,費勁程度不亞于一種習得趣味,所以他們就看不到文學之差異。
一個真正愛文學的人,則會令他們惱怒。
他們稱那人是外行(dilettante),因為那人不會去勞神費力解決晚近的詩歌謎團(thelatestpoeticalpuzzle)。
付出巨大代價才在帕納塞斯山獲得自由,因而他們就受不了,那些天生自由之人的從容自若。
救治此病,不在于移除教育梯級,也不在于取消英文學科和畢業考試。
倘若認識到危險,通過教育,通過批評,你就會在每一個點上防範危險。
那些陷于我所描寫之困局的人,假如願意,自己就可以防範。
稍加留心,很快就會發現任何&ldquo通俗&rdquo圖書真正好在哪裡壞在哪裡,這也能向我們顯示,并不&ldquo通俗&rdquo的圖書中間那些同樣種類的好與壞。
一點點耐心,一點點人性,足矣。
是新近習得之虛榮和思維之懶惰,才讓成百上千的圖書,一些無可救藥地濫,一些精妙絕倫地好,面臨着被囚禁于評論家從不光顧之門類以内的危險。
一個人讀了一本好書,不應因它既簡單又通俗而引以為恥;對于一本濫書,也不應因它既簡單又通俗而網開一面。
他應該有能力說(其中人名可換,以切合自己的判斷):&ldquo我讀巴肯和艾略特,理由是一樣的,因為我認為他們寫得好;我不讀埃德加·華萊士和艾茲拉·龐德,理由也是一樣,因為我認為他們寫得濫。
&rdquo我期望取消&ldquo高雅&rdquo與&ldquo通俗&rdquo之分,一點都不是為了保護濫書。
那個區分本身,才保護了濫書。
恰如它讓傑出的A類圖書與應得之誇贊無緣,它也教導自己的受害者去容忍糟糕的A類圖書。
感冒了,瑞恰慈博士為何去讀一本濫書(abadbook)?難道不是因為病中的他,需要一本淺易的書,卻又将一切淺易圖書都打包看不起,不做進一步的區分?這是擁有一個賤民階層,通常會有的後果。
奴隸制,當它壓制了品格高尚的奴隸,就會縱容惡奴對自由仆從(freeservant)決不讓步。
最最鄙視娼妓所從來之階層的那夥人,并不必然就是戒絕嫖娼的那些人。
而且說實話,對大衆藝術之鄙薄嚴厲至極、對自己贊許的藝術不求快樂的那些人,偶爾洩露出來的閱讀消遣,往往令我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