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雅與通俗 (1939)
關燈
小
中
大
的&lsquo濫&rsquo書&rdquo(good&ldquobad&rdquobooks)。
在他的書裡,我挑《不可違抗的她》。
要是我自問,為什麼樂此不疲地去讀《不可違抗的她》,我就會發覺,應該如此去做的理由是多之又多。
首先,這部故事做了一項可貴探索;在開頭幾章,其核心主題就吸引我們跨過巨大的時空距離。
我們在結束章節會看到的東西,在開頭章節,可以說通過望遠鏡的錯誤的一端,就看到了。
就引人入勝而論,這是一種巧妙手法&mdash&mdash在《烏托邦》一開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第二幕,《奧德賽》的頭幾卷,你也可以看到同類技巧。
其次,這是一部追尋故事(aqueststory),這就會吸引人。
追尋對象,結合了兩大引人之處&mdash&mdash将&ldquo青春之泉&rdquo(fountainofyouth)主題與&ldquo異國公主&rdquo(princesselointaine)主題合二為一。
最後,收場或結局,一直是追尋故事的難題。
這個難題,以一種别開生面的手法加以克服。
這個手法,在作者看來,怎麼說都說得通。
故事行文裡,細節最是令人信服。
意在和藹,那人物就和藹可親;意在陰險,那人物就陰險毒辣。
《不可違抗的她》的傑出之處,跟任何傑作一樣,都是牢牢基于想象的基本法則(thefundmentallawsofimagination)。
不過其中瑕瑜互見。
因為以下兩點,我們不能将之納入令人頗為滿意的浪漫傳奇。
一個瑕疵就是文風之單調。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它不合乎某些定法(apriorirules),而是指筆觸之倦怠或無力。
因為對于打算呈現的情感、思想或形象,作者總是滿足于一種大緻不差。
于是,語焉不詳及陳詞濫調,就散布各處。
另一個瑕疵則是,借&ldquo她&rdquo之口說給我們的那些智慧,淺薄而又愚蠢。
對此故事而言,避世幽居的&ldquo她&rdquo應該成為一名哲人(asage),這不僅入情入理,而且是本質所系。
然而,哈葛德本人卻沒有足夠的智慧,供她援用。
一個有但丁之深度的詩人,能為她提供真正的警語;有莎士比亞之才氣的詩人,不勞親自指點,就會讓我們信服她的智慧。
假如我的分析沒錯,《不可違抗的她》就不是濫書中的好标本意義上的那種&ldquo好的&lsquo濫&rsquo書”它隻是有好有壞,跟許多别的圖書一樣,在某方面好,在某方面不好。
興緻勃勃讀此書的那些人,樂享着真正的文學美好(literarymerit),是它跟《奧德賽》或《伊阿宋的生與死》共有的美好。
當然,這并不是一部上好的書,但由于瑕不掩瑜(正如比我聰明的讀者已經證明的那樣),比方說吧,就比《萊奧尼達斯》(Leonidas)或《冥王史詩》要好。
換句話說,這本A類圖書,要比一些B類圖書要好。
它的好,經得住多方檢驗。
作者表現了更好的技巧,讀者也得到了更多的快樂;它更切合我們的想象力的恒常本性(thepermanentnatureofourimagination);它讓讀過它的那些人更豐富。
正因為此,将A類B類之分等同于好壞之分或較好較壞之分的企圖,無疑會破産。
因而對于這兩類圖書,我們必須四下尋找别的可能界定。
這時,我立即想到的是第一個事例中的那位女士,她以&ldquo無足輕重&rdquo為名将《彼得兔》排除在外。
或許,A類包含的是無足輕重之作,而B類則是嚴肅、有分量或重大之作。
我想,使用AB二元對立的那些人,雖然心裡常有這樣的想法,但卻很難确定,他們用以表達此想法的那些詞的準确含義。
明擺着的是,這對立不單是滑稽(comic)與嚴肅(serious)之對立。
因為這樣的話,我們的教區雜志就會被列入B類,而《憤世嫉俗》則列入A類。
無疑有人會分辯說,莫裡哀的這部戲,雖滑稽卻重大,因為它多方位觸及生命,因為它探究人性之奧赜。
這就為重述這一區分提供了基礎:B類圖書在上述意義上&ldquo重大&rdquo,而A類圖書隻觸及我們之皮毛,隻關系到我們意識裡高度專門的領域。
可是,這會讓《不可兒戲》淪為A類。
而且目前尚不清楚,已經列入A類的圖書就膚淺。
那些圖書,經常得到的指控是&ldquo濫情&rdquo(sentimental)。
這一指控,細看一下,常常是暗暗承認,它們訴諸很基本很普遍的情感;這些情感,就是偉大悲劇所關之情。
即便是瑞恰慈博士的《布西的歌謠》(BooseyBallad),不但屬于A類,而且确實低劣,但其主題,彼特拉克或許都不會鄙夷。
說實話,我看得越久就越是深信,重與輕(weightyandfrivolous)、厚與薄(solidandslight)、深與淺(deepandshallow),正好打破了A類與B類之區隔。
完美至極之物中,不知有多少都是率意而為!厚重與輕盈(weightyandfrivolous),是文學之種類;在每一種裡面,我們都會找到好的A類和濫的A類,好的B類和濫的B類。
這一分際,不是我們所要尋找的。
在凡夫們中間,我發現這一分際經常基于風格。
當普通百姓(theplainman)坦承自己所喜歡的圖書不是&ldquo真正文學&rdquo,你要是追問,他經常會解釋說,那些書&ldquo沒有風格&rdquo或&ldquo風格如何等情&rdquo。
當這位普通百姓被逮住,被弄成一個不情不願又稀裡糊塗的大學生,對那些自己有閱讀義務卻無閱讀享受的偉大作品,則常常會誇贊其風格卓絕。
他錯過了戲劇中的笑點,對悲劇無動于衷,對抒情詩的言外之意沒有反應,發覺浪漫傳奇中的事件興味索然;這些東西對他而言如此乏味,傳統卻賦予它們價值,他對此茫然無措。
于是他将此事交托給自己幾乎一無所知的東西,交托給一個名為&ldquo風格&rdquo的神秘實體;這個神秘實體之于他,就相當于隐秘力量(occultforces)之于老輩科學家&mdash&mdash是一種&ldquo傻人避難所&rdquo(asylumignorantiae)。
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對風格有個極端錯誤的理解。
他以為風格并不是煉字煉句(linguisticmeans),作家藉以制造
在他的書裡,我挑《不可違抗的她》。
要是我自問,為什麼樂此不疲地去讀《不可違抗的她》,我就會發覺,應該如此去做的理由是多之又多。
首先,這部故事做了一項可貴探索;在開頭幾章,其核心主題就吸引我們跨過巨大的時空距離。
我們在結束章節會看到的東西,在開頭章節,可以說通過望遠鏡的錯誤的一端,就看到了。
就引人入勝而論,這是一種巧妙手法&mdash&mdash在《烏托邦》一開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第二幕,《奧德賽》的頭幾卷,你也可以看到同類技巧。
其次,這是一部追尋故事(aqueststory),這就會吸引人。
追尋對象,結合了兩大引人之處&mdash&mdash将&ldquo青春之泉&rdquo(fountainofyouth)主題與&ldquo異國公主&rdquo(princesselointaine)主題合二為一。
最後,收場或結局,一直是追尋故事的難題。
這個難題,以一種别開生面的手法加以克服。
這個手法,在作者看來,怎麼說都說得通。
故事行文裡,細節最是令人信服。
意在和藹,那人物就和藹可親;意在陰險,那人物就陰險毒辣。
《不可違抗的她》的傑出之處,跟任何傑作一樣,都是牢牢基于想象的基本法則(thefundmentallawsofimagination)。
不過其中瑕瑜互見。
因為以下兩點,我們不能将之納入令人頗為滿意的浪漫傳奇。
一個瑕疵就是文風之單調。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它不合乎某些定法(apriorirules),而是指筆觸之倦怠或無力。
因為對于打算呈現的情感、思想或形象,作者總是滿足于一種大緻不差。
于是,語焉不詳及陳詞濫調,就散布各處。
另一個瑕疵則是,借&ldquo她&rdquo之口說給我們的那些智慧,淺薄而又愚蠢。
對此故事而言,避世幽居的&ldquo她&rdquo應該成為一名哲人(asage),這不僅入情入理,而且是本質所系。
然而,哈葛德本人卻沒有足夠的智慧,供她援用。
一個有但丁之深度的詩人,能為她提供真正的警語;有莎士比亞之才氣的詩人,不勞親自指點,就會讓我們信服她的智慧。
假如我的分析沒錯,《不可違抗的她》就不是濫書中的好标本意義上的那種&ldquo好的&lsquo濫&rsquo書”它隻是有好有壞,跟許多别的圖書一樣,在某方面好,在某方面不好。
興緻勃勃讀此書的那些人,樂享着真正的文學美好(literarymerit),是它跟《奧德賽》或《伊阿宋的生與死》共有的美好。
當然,這并不是一部上好的書,但由于瑕不掩瑜(正如比我聰明的讀者已經證明的那樣),比方說吧,就比《萊奧尼達斯》(Leonidas)或《冥王史詩》要好。
換句話說,這本A類圖書,要比一些B類圖書要好。
它的好,經得住多方檢驗。
作者表現了更好的技巧,讀者也得到了更多的快樂;它更切合我們的想象力的恒常本性(thepermanentnatureofourimagination);它讓讀過它的那些人更豐富。
正因為此,将A類B類之分等同于好壞之分或較好較壞之分的企圖,無疑會破産。
因而對于這兩類圖書,我們必須四下尋找别的可能界定。
這時,我立即想到的是第一個事例中的那位女士,她以&ldquo無足輕重&rdquo為名将《彼得兔》排除在外。
或許,A類包含的是無足輕重之作,而B類則是嚴肅、有分量或重大之作。
我想,使用AB二元對立的那些人,雖然心裡常有這樣的想法,但卻很難确定,他們用以表達此想法的那些詞的準确含義。
明擺着的是,這對立不單是滑稽(comic)與嚴肅(serious)之對立。
因為這樣的話,我們的教區雜志就會被列入B類,而《憤世嫉俗》則列入A類。
無疑有人會分辯說,莫裡哀的這部戲,雖滑稽卻重大,因為它多方位觸及生命,因為它探究人性之奧赜。
這就為重述這一區分提供了基礎:B類圖書在上述意義上&ldquo重大&rdquo,而A類圖書隻觸及我們之皮毛,隻關系到我們意識裡高度專門的領域。
可是,這會讓《不可兒戲》淪為A類。
而且目前尚不清楚,已經列入A類的圖書就膚淺。
那些圖書,經常得到的指控是&ldquo濫情&rdquo(sentimental)。
這一指控,細看一下,常常是暗暗承認,它們訴諸很基本很普遍的情感;這些情感,就是偉大悲劇所關之情。
即便是瑞恰慈博士的《布西的歌謠》(BooseyBallad),不但屬于A類,而且确實低劣,但其主題,彼特拉克或許都不會鄙夷。
說實話,我看得越久就越是深信,重與輕(weightyandfrivolous)、厚與薄(solidandslight)、深與淺(deepandshallow),正好打破了A類與B類之區隔。
完美至極之物中,不知有多少都是率意而為!厚重與輕盈(weightyandfrivolous),是文學之種類;在每一種裡面,我們都會找到好的A類和濫的A類,好的B類和濫的B類。
這一分際,不是我們所要尋找的。
在凡夫們中間,我發現這一分際經常基于風格。
當普通百姓(theplainman)坦承自己所喜歡的圖書不是&ldquo真正文學&rdquo,你要是追問,他經常會解釋說,那些書&ldquo沒有風格&rdquo或&ldquo風格如何等情&rdquo。
當這位普通百姓被逮住,被弄成一個不情不願又稀裡糊塗的大學生,對那些自己有閱讀義務卻無閱讀享受的偉大作品,則常常會誇贊其風格卓絕。
他錯過了戲劇中的笑點,對悲劇無動于衷,對抒情詩的言外之意沒有反應,發覺浪漫傳奇中的事件興味索然;這些東西對他而言如此乏味,傳統卻賦予它們價值,他對此茫然無措。
于是他将此事交托給自己幾乎一無所知的東西,交托給一個名為&ldquo風格&rdquo的神秘實體;這個神秘實體之于他,就相當于隐秘力量(occultforces)之于老輩科學家&mdash&mdash是一種&ldquo傻人避難所&rdquo(asylumignorantiae)。
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對風格有個極端錯誤的理解。
他以為風格并不是煉字煉句(linguisticmeans),作家藉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