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與“演義”——陳釀三國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一句話:“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
”(《京夲馮玉梅團圎》)現在看來,這裡的“話”指表現方式,包括象電視劇這樣依賴技術傳播的表現方式,是必須在“通俗”,即大衆“喜聞樂見”上下功夫的;“語”是内容,“風”同“諷”,内容必須有益于世道人心,才能打動感動消費大衆。
考慮到提出者已經是500年前的古人,這種總結相當透僻。
咬文嚼字地說來,《三國志通俗演義》所以叫“演義”,就是透過“七實三虛”的史實人物故事傳述(即“演”),表達出褒貶懲揚的曆史價值取向(即“義”)來。
“戲說”則是另一種“姑妄談之”的方式,從這個意義講,《西遊記》就可謂“戲說玄奘”。
玄奘取經在佛教史、中外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上,都可謂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但這部小說的人物故事顯然都與史實無關,不過借玄奘這個曆史人物和取經曆程的大緻故事作為輪廓,抒寫作者的看法感慨。
我以為《戲說乾隆》會寫戲,所以熱鬧好看,但卻不俗,清代鹽、漕兩幫淵源及貢繡等曆史掌故叙來頭頭是道,其中自有作者的曆史觀,其才學識力,顯然高于靠着名著還寫不出戲的《三國演義》的“編劇”,和缺乏曆史常識的《唐明皇》編劇。
别的且不說,一部《三國》戲,拍完看完人們都欣賞曹操去了,顯然就沒有“演”出這段史實應有之“義”。
順便一說,現時流行“顧客就是上帝”的說法,據說是舶來品,不知出于何典?據我所知,西方銷售學有“顧客永遠正确”或“顧客就是國王”,意思是産品和銷售都應當順從顧客的意願,極而言之,形容顧客能享受象伺候國王一樣的周到服務。
此語源自“國王不會錯”(Akingcandonowrong),是英倫一位專橫國王的名言,與中國“口含天憲”的說法相得益彰。
而上帝(God)則是西方世界的價值源頭,顯然從來就不會去參與消費,“顧客”和“上帝”因之不能構成類比。
這或許是以訛傳訛的又一例證。
話說回來,中國電視劇市場已然形成,競争也實際上展開了,隻是還不夠公開,所以作為“非上帝”的消費者多是被動接受,不願接收的就隻能“換頻道”,換來換去仍不如意,就睡覺,或搓麻去了。
中國名著無疑應在電視劇中展示其風采,也有現成觀衆和基本的市場,但為什麼不可以用比如“招标競投”的方式,來遴選更合适的人選,更理想的搭配,更謹嚴的構思,更深刻的開掘,更完滿的表現,和更長遠的社會經濟效益呢? 我想,電視劇钜片的決策過程仍然有大力改進的必要,不能隻攥在少數人手裡,把民族文化的寶貴财富,“玩兒”成“普及”的電視連環畫了事。
說到這裡,又想起前些年拍的《西遊記》。
已故戲劇史專家吳曉鈴先生曾對我“戲說”,“以前看《西遊記》,沒有鬧懂妖精是什麼樣兒,看完電視劇,才知道什麼是‘妖精’,而且還真妖精!”我想,這是對創作者沒有搞清《西遊記》的真正内涵的感言,除了不成功的特技,就是在“女兒國”、“盤絲洞”等“以色試心”的情節中賣露色相,充填故事的噱頭。
這種“戲說”,實在還比不上《戲說乾隆》,以及相類似的《包青天》(可謂“戲說包公”)。
可見“戲說”得好不好,還是要看創作者的綜合功力,而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實際上更難把握的形式。
”(《京夲馮玉梅團圎》)現在看來,這裡的“話”指表現方式,包括象電視劇這樣依賴技術傳播的表現方式,是必須在“通俗”,即大衆“喜聞樂見”上下功夫的;“語”是内容,“風”同“諷”,内容必須有益于世道人心,才能打動感動消費大衆。
考慮到提出者已經是500年前的古人,這種總結相當透僻。
咬文嚼字地說來,《三國志通俗演義》所以叫“演義”,就是透過“七實三虛”的史實人物故事傳述(即“演”),表達出褒貶懲揚的曆史價值取向(即“義”)來。
“戲說”則是另一種“姑妄談之”的方式,從這個意義講,《西遊記》就可謂“戲說玄奘”。
玄奘取經在佛教史、中外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上,都可謂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但這部小說的人物故事顯然都與史實無關,不過借玄奘這個曆史人物和取經曆程的大緻故事作為輪廓,抒寫作者的看法感慨。
我以為《戲說乾隆》會寫戲,所以熱鬧好看,但卻不俗,清代鹽、漕兩幫淵源及貢繡等曆史掌故叙來頭頭是道,其中自有作者的曆史觀,其才學識力,顯然高于靠着名著還寫不出戲的《三國演義》的“編劇”,和缺乏曆史常識的《唐明皇》編劇。
别的且不說,一部《三國》戲,拍完看完人們都欣賞曹操去了,顯然就沒有“演”出這段史實應有之“義”。
順便一說,現時流行“顧客就是上帝”的說法,據說是舶來品,不知出于何典?據我所知,西方銷售學有“顧客永遠正确”或“顧客就是國王”,意思是産品和銷售都應當順從顧客的意願,極而言之,形容顧客能享受象伺候國王一樣的周到服務。
此語源自“國王不會錯”(Akingcandonowrong),是英倫一位專橫國王的名言,與中國“口含天憲”的說法相得益彰。
而上帝(God)則是西方世界的價值源頭,顯然從來就不會去參與消費,“顧客”和“上帝”因之不能構成類比。
這或許是以訛傳訛的又一例證。
話說回來,中國電視劇市場已然形成,競争也實際上展開了,隻是還不夠公開,所以作為“非上帝”的消費者多是被動接受,不願接收的就隻能“換頻道”,換來換去仍不如意,就睡覺,或搓麻去了。
中國名著無疑應在電視劇中展示其風采,也有現成觀衆和基本的市場,但為什麼不可以用比如“招标競投”的方式,來遴選更合适的人選,更理想的搭配,更謹嚴的構思,更深刻的開掘,更完滿的表現,和更長遠的社會經濟效益呢? 我想,電視劇钜片的決策過程仍然有大力改進的必要,不能隻攥在少數人手裡,把民族文化的寶貴财富,“玩兒”成“普及”的電視連環畫了事。
說到這裡,又想起前些年拍的《西遊記》。
已故戲劇史專家吳曉鈴先生曾對我“戲說”,“以前看《西遊記》,沒有鬧懂妖精是什麼樣兒,看完電視劇,才知道什麼是‘妖精’,而且還真妖精!”我想,這是對創作者沒有搞清《西遊記》的真正内涵的感言,除了不成功的特技,就是在“女兒國”、“盤絲洞”等“以色試心”的情節中賣露色相,充填故事的噱頭。
這種“戲說”,實在還比不上《戲說乾隆》,以及相類似的《包青天》(可謂“戲說包公”)。
可見“戲說”得好不好,還是要看創作者的綜合功力,而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實際上更難把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