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英雄誰是英雄?(陳釀三國之四)

關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一聽這歌聲,就知道電視劇《三國演義》又開播一集了。

    有趣的是自打電視劇播出,“擁曹”之聲大為高漲。

    一位導演說:“拍完《三國》,更喜歡曹操了”。

    一位演員則說:“把這個人物演成奸雄,覺得挺對不起他的。

    ”觀衆反映裡面,喜歡曹操一派也占了上風。

     奇怪的是,電視劇的本旨是“忠實于原著”,包括原著“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但竟然出現了這樣的收視效果,倒使人想起那句“南轅北轍”的成語來。

     當然,“為曹操翻案”的呼聲不自今日始,不少大家早已懸有雄文警語,其中郭沫若不但撰有長文(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從郭氏全集《曆史編》第三冊翻檢,此處不贅),而且還寫了一部話劇《蔡文姬》,塑造了一個曹操全新的舞台形象,來表現他的雄才大略,溫文爾雅,善解人意。

     這真是“時與勢移”。

    大家知道,傳統戲曲舞台上的曹操永遠是張大白臉,類似的人物還有“指鹿為馬”的趙高,“謙恭未篡時”的王莽,明代權相嚴嵩,以及步曹操後轍的司馬懿。

    這是一個人物類型的系列。

    這張大白臉一上台,就是陰鸷奸險的标記。

     西諺雲:“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這是講莎士比亞筆下塑造的是一個複雜的,可以多方面诠釋的形象。

    老曹比小哈年長得多,也比小哈出現在舞台為早,即使不算現今的電視劇,中國的觀衆人數也要比西人多,但似乎隻有兩個反差極大的曹操。

    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隻具備“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否!中國一向秉“中庸”之道,深知“過猶不及”。

    是中國人隻會表現單純的人物形象?否!《四郎探母》和《吳剛殺妻》,就是以表現人物在特定情勢下的兩難處境,而使觀衆如醉如癡的。

     對“兩個曹操”現象的解釋,一般是從“曆史人物與文學人物的區别”,或者“封建正統觀念使然”兩方面立論的。

    但其結論都不否定曹操的曆史形象,反有責備文學形象的意思。

    這其實是可疑的。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演義史書《三國志》,向有“七實三虛”之說。

    中國史學以其獨特的傳統和運作方式,為現代西方史學所稱道。

    其中一點,就是隔代修史,以避開寫“當代史”難免之人際關系的尴尬,和“隻緣身在此山中”的片面偏頗。

    《三國志》的撰述者陳壽雖是蜀人,但其父在諸葛亮手下受過處分,他入晉作了史官,自然以晉為正統,也必然要追溯将天下“禅讓”予司馬氏的曹魏為正統。

    所以人物傳記的規格也大有不同,曹操是帝王級别的“武帝紀”,劉備孫權雖稱“先主”“大帝”,但已貶入下一級别的“傳”了。

    如按“紀”寫戲,曹操最受優待,自然不會是大白臉。

     但請諸君特别注意的是,構成三國正史内容的,還包括南朝裴松之“奉旨”作注,征引的二百餘種公私史籍。

    最後給曹操塗成大白臉的“基因”,正是源自裴注,以及沿此而來的曆代無數民間藝人創作的“三虛”。

     比如陳志說曹操“少機敏,有權數”,裴注就引《曹瞞傳》說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叔叔屢次在他爹面前告他,曹操就故意裝中風,讓叔叔告訴爹。

    老曹急呼他出來,發現一切正常,問何故,小曹說“初不中風,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陷害)耳。

    ”“自後叔父有所告,嵩(曹父)終不複信。

    太祖于是益得肆意耳。

    ” 不知如今欣賞曹操,又身為家長的朋友,如何看這段故事中欺父誣叔的小曹操? 再比如,陳志寫董卓進京後“欲與計事”,隻說曹操“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裴注則引《世說新語》說曹操投呂伯奢,“備賓主禮”以後,曹“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和孫盛《雜記》“……既而凄然曰:‘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的結語。

    不知如今贊揚曹操,又喜歡交友的朋友,如何看待這段故事中身為貴客,卻因疑心而盡殺主家的曹操? 類似的細節差别還有,但關鍵也正是“細節差别”。

    正是這種差别才使人們做出了相反的判斷,尤其是“甯我負人,毋人負我”一句話,可謂曹氏性格的點睛之筆,損透了。

    中國自古有“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以極端犧牲精神奉獻他人的墨子,也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以極端的“不利他”名言著稱的楊朱,正是有了曹操此語,才出現了這樣極端”損人利己”的警世名言。

    後來《三國演義》和戲劇《捉放曹》都扣住這句話,鋪墊加工,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說實話,曹操的白臉,也正是在這時侯才塗上去的。

    這難道是“正統觀念”的偏見,和“文學形象”的歪曲,才使曹操出現了正負兩個映像嗎? 南北朝為何出現大量的貶曹記載,原因也複雜,中華書局《三國志》校點本的“出版說明”雲:”東晉之後,史料的發現已經漸漸多起來了”,可以補正陳志之缺失。

    我想還去除了陳壽“為尊者諱”的忌憚。

     曹操下過“求賢令”,但後來又殺過不肯為他所用的名士彌衡(“借刀殺人”一語典故出處),殺過不肯為他專用的名醫華陀,殺過聰明勝他一籌的名吏楊修。

    到他子孫時,“九品中正”的門閥制度代替了舉薦賢才,“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