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風上為四體書,擅其藝者莫能及,号為嚴氏奇童。
昔白香山七月識“之、無”,元王恂三歲識“風、丁”,蓋亦經人指授,且僅識此二字耳。
若夫生而識字,則嚴先生而外,未之有聞。
先生父樹萼,聚書至數萬卷,其涵育有自來矣。
仁和葉登南,乾隆十六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補江西建昌令,居官口不言阿堵物,避俗如仇,人以為迂,而民甚安之。
藩狀貌臞瘠甚,趨府白事,在公所罕與人言,人常怪之。
一日,值赀郎在坐,藩殊不耐,閉目坐久。
同官問何為,閉目不答,微語曰:“癡人去否?”郎大恨,卒為所中,以微譴罷歸。
夫赀郎誠癡,亦複可人;赀郎而不癡,則益弗可耐耳。
曾文正官翰林時,一日,閱海王村書肆。
同時買書者先有二人在。
其一人遺一錢于地,一人亟蹑之。
俟遺錢者行,亟俯而拾之,亦遂行,意若甚得者。
文正微詢肆中人,皆得二人姓名。
迨後文正開府江南,有知縣新到省來見者,閱其姓名,則當年拾錢人也。
文正愀然曰:“若人一錢如命,一旦膺民社,欲無剝民脂膏,得乎?”亟劾罷之。
大臣留意人才,淑慝之鑒,操之有素。
即其憶力過人,亦迥乎弗可及已。
滬語謂男女私識曰姘頭。
按:《倉颉篇》:“男女私合曰姘。
”茲字意乃絕古。
《漢律》雲:“與妻婢奸曰姘。
”又别一義。
友人某君告餘,某日送某參政北行,歸途宴集某所,晤東陽方伯。
東陽自言:“日來甚欲填詞,因叩以近作,則拟賦《鹧鸪天》,僅得起句雲:‘從此蕭郎是路人。
’适案頭有《北山移文》,雒誦至再。
俄而客至,遂不竟作。
”此七字含意無盡,真黃絹幼婦也。
吾廣右古文家,平南彭子穆,永福呂月淪,馬平王定甫,臨桂唐子實、朱伯韓、龍翰臣皆得桐城嫡傳,所作多名言精理,不同率爾操觚。
地本偏僻,士唯治樸學,不屑标榜通聲氣,以故姓名或不出裡闬,而其流弊所極,乃至不唯不标榜,而反相傾軋。
一二穎異少俊稍脫略邊幅,辄局蹐不見容,往往垂老殊鄉,不敢言旋邦族,言之增于邑焉。
因論諸鄉先生,不能無感。
定甫先生有《龍壁山房文集》梓行,其《計豢龍傳》一首,事屬異聞,移錄如左。
“計豢龍,馬平人。
先世山東,祖國選,從征粵西蠻,至柳州,以功授五都都亳鎮巡檢。
卒,子仲政貧不能以歸,家焉,而熟知瑤壯情。
知縣張霖薦其材,以諸生承父職。
溪洞反者,多所擒滅,諸蠻畏之。
仲政卒,子永清業于農,日行龍溪隴上,拾巨卵異之。
歸翼以鵝,生龍子,畜之缽,缽盈,泳以池,将溢焉,乃縱之沖豪山潭間,日投飲以牛羊之血,人皆馴之。
一日,女紅裳者過潭側,龍謂血也,起吞之。
永清怒,僞為投牛羊血者,龍出飲,而遽手刃斷其尾,龍自是潛不出。
或言大風雨晦冥之日,升天行矣。
永清死,将出葬,龍降于庭,家人駭奔,徐寤其為缽中物也。
前而祝曰:“爾不忘豢者耶?”則往蔔諸幽。
将舁葬焉,龍蜿蜒,衆尾之,龍伏計東寨山之崖下,衆以永清窆焉。
” 餘幼聞諸父老言,與志傳小異。
籲,亦神怪矣哉。
嗣計氏子孫,為馬平望族,天順、成化間,登甲乙科者不絕雲。
閱蕭山湯紀尚《盤薖文乙集》,有《紫缰頌》一首,為合肥相國李文忠作。
偶與漚尹談及,謂羌無故實,殊難工也。
漚尹因言近有一紫缰掌故。
先是,浙中某閨秀矢志,非極品大臣不嫁,職是桃夭梅摽,芳期屢愆,迨後仁和相國王文勤由樞相告歸,有續膠之舉,竟如願相償焉。
文勤曾蒙賞用紫缰,結褵日,其公子某先意承歡,備極優禮,彩輿八座,特換紫缰,其它鹵簿稱是。
旁觀者鹹啧啧稱羨,新夫人尤躊躇滿志雲。
海虞沈石友自号鈍居士,有硯癖,藏硯絕夥。
比贻餘二拓本,因記之。
玉溪生像硯,高七寸五分,寬五寸二分,厚一寸三分。
琢池方式,近趾處稍狹,背面琢圓式凹下,而像凸起。
像半身右向,結帶巾,衣後有花紋方式,略如補服而稍下,其上方題雲:“予得宋人寫無題詩卷子,首列玉溪像,脫失過半,落墨潇灑,非龍眠一輩子不能到。
因屬包山子摹此硯背,及刻成而陸已謝世矣。
仲石記。
”右下角有“秬香心賞”白文印。
左邊稍下,有“憲成”朱文印。
右側題雲:“秬香兄以玉溪生像硯拓本求題,視其神采飛騰如女子,制作之精,可想見矣。
愚有上官周《唐宋詩人像》一冊,至玉溪谷微病其多态,今始知上官氏之學有淵源,非妄為者。
仲石不可考。
嘉慶二年,歲次丁巳,秋八月二日,北平翁方綱。
”“蘇齋”白文印,硯趾左偏,石友題雲: 我讀韓碑詩,頂禮玉溪像。
千古翰墨緣,神交結遐想。
阿翠像硯,高六寸七分,寬四寸四分,厚一寸五分,池琢圓式。
四周隆起而中凹下,上方蓄水處亦凹下,占高一寸六分,凹中左偏,有“半山一侶”白文印。
背面刻阿翠像,倚幾右向側坐,右手持卷軸,全身不露足。
左方題“鹹淳辛未阿翠”六字,分書,像及題款皆凸。
右側題雲:“綠玉宋洮河,池殘曆劫多。
佳人留硯背,疑妾舊秋波。
己醜三月得此硯,墨池魚損去之,背像眉目似妾,面右頰亦有一痣,妾前身耶?阿翠疑蘇翠,果爾,當祝發空門,願來生不再入此孽海。
守貞記。
” 馬字朱文橢圓小印,左側石友題雲: 片石曆四朝,兩美合一影。
想見畫長眉,露滴玉蟾冷。
洗汲綠珠井,貯拟黃金屋。
若問我前身,為疑王百谷。
刻畫入精微,脂香泛墨池。
漢家麟閣上,圖像幾人知。
硯趾安吉吳昌碩跋雲:“石友示蘇翠像硯,馬守貞題,可稱雙絕。
翠樂籍,工墨竹、分隸。
鹹淳辛未,宋度宗七年。
己醜,明萬曆十七年也。
” 蕙風按:《畫史會要》雲:“蘇氏,建甯人。
淳佑間流落樂籍,以蘇翠名。
嘗寫墨竹,旁題八分書。
如倚雲拂雲之類,頗不俗。
亦作梅蘭。
”今此硯像題款,正作分書,則阿翠即蘇翠無疑。
《畫史》雲淳佑間,則鹹淳之誤也。
嘉慶《泾縣志》,洪北江為總修,體例精審,卓然可傳。
其《人物志.志壽考》有雲:“明查萬綱,九都人,年一百二歲;季弟萬彩,年一百歲。
萬綱兄弟四人,仲萬紀,叔萬芒,皆年九十餘。
子友爵,年八十餘,五老一堂。
知縣何大化贈以扁額雲‘壽星五聚’。
又查永闊,九都人,年百歲,知縣李日文,以“天賜百齡”扁額旌之,縣志記永闊,與萬綱相連,蓋為時相去不遠也。
”夫人壽期頤,世不多觏,若查氏一門,跻百齡者三人,誠山川間氣所锺,求之志乘中,殆不能有二焉。
有清之将亡也,叉雀之嬉成為風氣,無賢愚貴賤,舍此末由推襟抱,類性情,而其流弊所極,乃不止敗身謀,或因而誤國計。
相傳青島地方,淪棄于德,其原因則一局之誤也。
當時青島守臣文武大員各一:文為山東道員蔣某,武則總兵章高元也。
歲在丁酉,蔣以阖差調省,高元實專防務。
某日日中,炮台上守兵,偶以遠鏡了望海中,忽見外國兵艦一艘鼓浪而來,亟審睇之,則更有數艘,銜尾繼至,急報高元。
高元有雀癖,方與幕僚數人合局,聞報夷然曰:“彼自遊弋,偶經此耳,胡張皇為?”俄而船已下碇,辨為德國旗幟,移時即有照會抵高元署,勒令于二十四點鐘内,撤兵離境,讓出全島。
高元方專
昔白香山七月識“之、無”,元王恂三歲識“風、丁”,蓋亦經人指授,且僅識此二字耳。
若夫生而識字,則嚴先生而外,未之有聞。
先生父樹萼,聚書至數萬卷,其涵育有自來矣。
仁和葉登南,乾隆十六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補江西建昌令,居官口不言阿堵物,避俗如仇,人以為迂,而民甚安之。
藩狀貌臞瘠甚,趨府白事,在公所罕與人言,人常怪之。
一日,值赀郎在坐,藩殊不耐,閉目坐久。
同官問何為,閉目不答,微語曰:“癡人去否?”郎大恨,卒為所中,以微譴罷歸。
夫赀郎誠癡,亦複可人;赀郎而不癡,則益弗可耐耳。
曾文正官翰林時,一日,閱海王村書肆。
同時買書者先有二人在。
其一人遺一錢于地,一人亟蹑之。
俟遺錢者行,亟俯而拾之,亦遂行,意若甚得者。
文正微詢肆中人,皆得二人姓名。
迨後文正開府江南,有知縣新到省來見者,閱其姓名,則當年拾錢人也。
文正愀然曰:“若人一錢如命,一旦膺民社,欲無剝民脂膏,得乎?”亟劾罷之。
大臣留意人才,淑慝之鑒,操之有素。
即其憶力過人,亦迥乎弗可及已。
滬語謂男女私識曰姘頭。
按:《倉颉篇》:“男女私合曰姘。
”茲字意乃絕古。
《漢律》雲:“與妻婢奸曰姘。
”又别一義。
友人某君告餘,某日送某參政北行,歸途宴集某所,晤東陽方伯。
東陽自言:“日來甚欲填詞,因叩以近作,則拟賦《鹧鸪天》,僅得起句雲:‘從此蕭郎是路人。
’适案頭有《北山移文》,雒誦至再。
俄而客至,遂不竟作。
”此七字含意無盡,真黃絹幼婦也。
吾廣右古文家,平南彭子穆,永福呂月淪,馬平王定甫,臨桂唐子實、朱伯韓、龍翰臣皆得桐城嫡傳,所作多名言精理,不同率爾操觚。
地本偏僻,士唯治樸學,不屑标榜通聲氣,以故姓名或不出裡闬,而其流弊所極,乃至不唯不标榜,而反相傾軋。
一二穎異少俊稍脫略邊幅,辄局蹐不見容,往往垂老殊鄉,不敢言旋邦族,言之增于邑焉。
因論諸鄉先生,不能無感。
定甫先生有《龍壁山房文集》梓行,其《計豢龍傳》一首,事屬異聞,移錄如左。
“計豢龍,馬平人。
先世山東,祖國選,從征粵西蠻,至柳州,以功授五都都亳鎮巡檢。
卒,子仲政貧不能以歸,家焉,而熟知瑤壯情。
知縣張霖薦其材,以諸生承父職。
溪洞反者,多所擒滅,諸蠻畏之。
仲政卒,子永清業于農,日行龍溪隴上,拾巨卵異之。
歸翼以鵝,生龍子,畜之缽,缽盈,泳以池,将溢焉,乃縱之沖豪山潭間,日投飲以牛羊之血,人皆馴之。
一日,女紅裳者過潭側,龍謂血也,起吞之。
永清怒,僞為投牛羊血者,龍出飲,而遽手刃斷其尾,龍自是潛不出。
或言大風雨晦冥之日,升天行矣。
永清死,将出葬,龍降于庭,家人駭奔,徐寤其為缽中物也。
前而祝曰:“爾不忘豢者耶?”則往蔔諸幽。
将舁葬焉,龍蜿蜒,衆尾之,龍伏計東寨山之崖下,衆以永清窆焉。
” 餘幼聞諸父老言,與志傳小異。
籲,亦神怪矣哉。
嗣計氏子孫,為馬平望族,天順、成化間,登甲乙科者不絕雲。
閱蕭山湯紀尚《盤薖文乙集》,有《紫缰頌》一首,為合肥相國李文忠作。
偶與漚尹談及,謂羌無故實,殊難工也。
漚尹因言近有一紫缰掌故。
先是,浙中某閨秀矢志,非極品大臣不嫁,職是桃夭梅摽,芳期屢愆,迨後仁和相國王文勤由樞相告歸,有續膠之舉,竟如願相償焉。
文勤曾蒙賞用紫缰,結褵日,其公子某先意承歡,備極優禮,彩輿八座,特換紫缰,其它鹵簿稱是。
旁觀者鹹啧啧稱羨,新夫人尤躊躇滿志雲。
海虞沈石友自号鈍居士,有硯癖,藏硯絕夥。
比贻餘二拓本,因記之。
玉溪生像硯,高七寸五分,寬五寸二分,厚一寸三分。
琢池方式,近趾處稍狹,背面琢圓式凹下,而像凸起。
像半身右向,結帶巾,衣後有花紋方式,略如補服而稍下,其上方題雲:“予得宋人寫無題詩卷子,首列玉溪像,脫失過半,落墨潇灑,非龍眠一輩子不能到。
因屬包山子摹此硯背,及刻成而陸已謝世矣。
仲石記。
”右下角有“秬香心賞”白文印。
左邊稍下,有“憲成”朱文印。
右側題雲:“秬香兄以玉溪生像硯拓本求題,視其神采飛騰如女子,制作之精,可想見矣。
愚有上官周《唐宋詩人像》一冊,至玉溪谷微病其多态,今始知上官氏之學有淵源,非妄為者。
仲石不可考。
嘉慶二年,歲次丁巳,秋八月二日,北平翁方綱。
”“蘇齋”白文印,硯趾左偏,石友題雲: 我讀韓碑詩,頂禮玉溪像。
千古翰墨緣,神交結遐想。
阿翠像硯,高六寸七分,寬四寸四分,厚一寸五分,池琢圓式。
四周隆起而中凹下,上方蓄水處亦凹下,占高一寸六分,凹中左偏,有“半山一侶”白文印。
背面刻阿翠像,倚幾右向側坐,右手持卷軸,全身不露足。
左方題“鹹淳辛未阿翠”六字,分書,像及題款皆凸。
右側題雲:“綠玉宋洮河,池殘曆劫多。
佳人留硯背,疑妾舊秋波。
己醜三月得此硯,墨池魚損去之,背像眉目似妾,面右頰亦有一痣,妾前身耶?阿翠疑蘇翠,果爾,當祝發空門,願來生不再入此孽海。
守貞記。
” 馬字朱文橢圓小印,左側石友題雲: 片石曆四朝,兩美合一影。
想見畫長眉,露滴玉蟾冷。
洗汲綠珠井,貯拟黃金屋。
若問我前身,為疑王百谷。
刻畫入精微,脂香泛墨池。
漢家麟閣上,圖像幾人知。
硯趾安吉吳昌碩跋雲:“石友示蘇翠像硯,馬守貞題,可稱雙絕。
翠樂籍,工墨竹、分隸。
鹹淳辛未,宋度宗七年。
己醜,明萬曆十七年也。
” 蕙風按:《畫史會要》雲:“蘇氏,建甯人。
淳佑間流落樂籍,以蘇翠名。
嘗寫墨竹,旁題八分書。
如倚雲拂雲之類,頗不俗。
亦作梅蘭。
”今此硯像題款,正作分書,則阿翠即蘇翠無疑。
《畫史》雲淳佑間,則鹹淳之誤也。
嘉慶《泾縣志》,洪北江為總修,體例精審,卓然可傳。
其《人物志.志壽考》有雲:“明查萬綱,九都人,年一百二歲;季弟萬彩,年一百歲。
萬綱兄弟四人,仲萬紀,叔萬芒,皆年九十餘。
子友爵,年八十餘,五老一堂。
知縣何大化贈以扁額雲‘壽星五聚’。
又查永闊,九都人,年百歲,知縣李日文,以“天賜百齡”扁額旌之,縣志記永闊,與萬綱相連,蓋為時相去不遠也。
”夫人壽期頤,世不多觏,若查氏一門,跻百齡者三人,誠山川間氣所锺,求之志乘中,殆不能有二焉。
有清之将亡也,叉雀之嬉成為風氣,無賢愚貴賤,舍此末由推襟抱,類性情,而其流弊所極,乃不止敗身謀,或因而誤國計。
相傳青島地方,淪棄于德,其原因則一局之誤也。
當時青島守臣文武大員各一:文為山東道員蔣某,武則總兵章高元也。
歲在丁酉,蔣以阖差調省,高元實專防務。
某日日中,炮台上守兵,偶以遠鏡了望海中,忽見外國兵艦一艘鼓浪而來,亟審睇之,則更有數艘,銜尾繼至,急報高元。
高元有雀癖,方與幕僚數人合局,聞報夷然曰:“彼自遊弋,偶經此耳,胡張皇為?”俄而船已下碇,辨為德國旗幟,移時即有照會抵高元署,勒令于二十四點鐘内,撤兵離境,讓出全島。
高元方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