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5 列傳第五十五

關燈
于玄武湖,都督陳景領樓艦五百出于瓜步江。

    上登玄武門觀,宴群臣以觀之。

    因幸樂遊苑,設絲竹會。

    仍重幸大壯觀,集衆軍,振旅而還。

    時方泰當從,啓稱所生母疾,不行。

    因與亡命楊锺期等二十人微行往人間,一婬一淳于岑妻,爲州長流所錄。

    又率人仗抗拒,傷損禁司,爲有司所奏。

    上大怒,下方泰獄。

    方泰初承行一婬一,不承拒格禁司。

    上曰:“不承則上測。

    ”方泰乃投列承引。

    于是兼禦史中丞徐君整奏請解方泰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上可其奏。

     祯明初,爲侍中。

    陳亡,與後主俱入長安。

    隋大業中,爲掖縣令。

     方慶少清警,涉獵書傳。

    及長有幹略。

    天嘉中,封臨汝縣侯。

    至德二年,累遷智武将軍、武州刺史。

     初,廣州刺史馬靖久居嶺表,大得人心,士馬強盛,朝廷疑之,以方慶爲廣州刺史,以兵襲靖。

    靖誅,進号宣毅将軍。

    方慶一性一清謹,甚得人和。

     祯明三年,隋師濟江,都督、東衡州刺史王勇徵兵于方慶,欲與赴援台城。

    時隋行軍總管韋洸帥兵度嶺,宣隋文帝敕雲:“若嶺南平定,留勇與豐州刺史鄭萬頃且依舊職。

    ”方慶聞之,恐勇賣己,且欲觀變,乃不從。

    勇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斬方慶于廣州,而收其兵。

     鄭萬頃,荥一陽一人,梁司州刺史紹叔之始族子也。

    父旻,梁末入魏。

    萬頃通達有材幹,周武帝時,爲司城大夫,出爲溫州刺史。

    至德中,與司馬消難奔陳,拜散騎常侍、昭武将軍、豐州刺史。

    在州甚有惠政,吏人表請立碑,诏許焉。

    初,萬頃在周,甚被隋文帝知遇,及隋文帝踐阼,常思還北。

    及王勇殺方慶,萬頃乃率州兵拒勇降隋,隋授上儀同,尋卒。

     文帝十三男:沈皇後生廢帝、始興王伯茂。

    嚴淑媛生鄱一陽一王伯山、晉安王伯恭。

    潘容華生新安王伯固。

    劉昭華生衡一陽一王伯信。

    王充華生廬陵王伯仁。

    張修容生江夏王伯義。

    韓修華生武陵王伯禮。

    江貴妃生永一陽一王伯智。

    孔貴妃生桂一陽一王伯謀。

    二男早卒,無名;伯信出繼衡一陽一王昌。

     始興王伯茂字郁之,文帝第二子也。

    初,武帝兄始興昭烈王道談仕梁爲東宮直合将軍。

    侯景之亂,援台中流矢卒。

    太平二年,贈南兖州刺史,封長城縣公,諡曰昭烈。

    武帝受禅,重贈太傅,改封始興郡王。

    道談生文帝及宣帝。

    宣帝以梁承聖末遷于長安,至是武帝遙以宣帝襲封始興嗣王,以奉昭烈王祀。

    武帝崩,文帝入纂帝位。

    時宣帝在周未還,文帝以本宗乏飨,徙封宣帝爲安成王,封伯茂爲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

    賜天下爲父後者爵一級。

    舊制,諸王受封未加戎号者,不置佐史。

    于是尚書八坐奏加伯茂甯遠将軍,置佐史,除揚州刺史。

     伯茂一性一聰敏,好學,謙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文帝深一愛一重之。

    時軍人于丹徒盜發晉郗昙墓,大獲晉右軍将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迹。

    事覺,其書并沒縣官,藏于秘府。

    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賜之。

    由是伯茂大工草隸書,甚得右軍法。

     遷東揚州刺史、鎮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廢帝時,伯茂在都,劉師知等矯诏出宣帝,伯茂勸成之。

    師知等誅後,宣帝恐伯茂扇動朝廷,乃進号中衛将軍,令入居禁中,專與廢帝遊處。

    時四海之望,鹹歸宣帝,伯茂深不平,數肆惡言。

    宣帝以其無能,不以爲意。

    及建安人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并一陰一豫其事。

    光大二年,皇太後令黜廢帝爲臨海王,其日又下令降伯茂爲溫麻侯。

    時六門之外有别館,以爲諸王冠昏之所,名爲昏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宣帝遣盜殒之于車中,年十八。

     鄱一陽一王伯山字靜之,文帝第三子也。

    偉容儀,舉止閑雅,喜愠不形于色。

    武帝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阙。

    及伯山受封,文帝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書八坐奏封鄱一陽一郡王,乃遣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于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于太社。

    其年十月,上臨軒策命,策訖,令王公以下,并宴于王第。

    六年,爲緣江都督、平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宣帝輔政,不欲令伯山處邊,光大元年,徙爲東揚州刺史。

    累遷征南将軍,護軍将軍,加開府儀同三司,給鼓吹并扶。

     伯山一性一寬厚,美風儀,又于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

    每朝庭有冠昏飨宴,恒使爲主。

    及遭所生憂,居喪以孝聞。

    後主嘗幸吏部尚書蔡征宅,因往吊之,伯山号恸殆絕,因起爲鎮衛将軍,乃謂群臣曰:“鄱一陽一王至一性一可嘉,又是西第之長,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須遷太尉。

    ”未及發诏,祯明三年薨。

    尋屬陳亡,遂無贈諡。

     長子君範,未襲爵而隋師至。

    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馀人,後主恐其爲變,乃并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又一陰一爲之備。

    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長安。

    隋文帝并配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

    大業二年,隋炀帝以後主第六女婤爲貴人,絕一愛一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随才叙用,由是并爲守宰,遍于天下。

    君範位溫縣令。

     新安王伯固字牢之,文帝第五子也。

    生而龜胸,目通睛揚白,形狀眇小,而俊辯善言論。

    天嘉六年,立爲新安郡王。

    太建七年,累遷都督、南徐州刺史。

    伯固一性一嗜酒,不好積聚,所得祿奉,用度無節。

    酣醉以後,多所乞丐,于諸王中最爲貧窭。

    宣帝每矜之,特加賞賜。

    一性一輕率,好行鞭捶。

    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獵。

    或乘眠輿至于草間,辄呼人從遊,動至旬日。

    所捕獐鹿,多使生緻。

    宣帝頗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