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5 列傳第五十五

關燈
陳宗室諸王永修侯拟遂興侯詳宜黃侯慧紀衡一陽一獻 王昌南康湣王昙朗文帝諸子宣帝諸子後主諸子 永修侯拟字公正,陳武帝之疏屬也。

    少孤貧,質直強記。

    武帝南征交址,拟從焉。

    梁紹泰二年,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将軍,以雍州刺史資,監南徐州事。

     武帝踐阼,廣封宗室,诏從子監南徐州拟封永修縣侯,北徐州刺史褒封锺陵縣侯,晃封建城縣侯,炅封上饒縣侯。

    從孫明威将軍訬封虔化縣侯,吉一陽一縣侯喧仍前封,信威将軍祏封豫甯縣侯,青州刺史詳封遂興縣侯,貞威将軍慧紀封宜黃縣侯,敬雅封甯都縣侯,敬泰封平固縣侯。

     文帝嗣位,拟除丹一陽一尹,坐事以白衣知郡,尋複本職。

    卒,諡曰定。

    天嘉二年,配享武帝廟庭。

    子一黨一嗣。

     遂興侯詳字文幾,少出家爲沙門。

    善書記,談論清雅。

    武帝讨侯景,召令還俗,配以兵馬,從定建邺。

    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

    天嘉三年,累遷吳州刺史。

    五年,讨周迪,戰敗,死之。

    以所統失律,無贈諡。

    子正理嗣。

     宜黃侯慧紀字元方,武帝之從孫也。

    涉獵書史,負材任氣。

    從武帝平侯景。

    及帝踐阼,封宜黃縣侯,除黃門侍郎。

     太建十年,吳明徹北侵敗績,以慧紀爲緣江都督、兖州刺史。

    至德二年,爲都督、荊州刺史。

    及梁安平王蕭岩、晉熙王蕭瓛等詣慧紀請降,慧紀以兵迎之。

    以應接功,位開府儀同三司。

     祯明三年,隋師濟江,慧紀率将士三萬人,船艦千馀乘,沿江而下,欲趣台城。

    遣南康太守呂肅将兵據巫峽,以五條鐵鎖橫江,肅竭其私财以充軍用。

    隋将楊素奮兵擊之,四十餘戰,争馬鞍山及磨刀澗守險。

    隋軍死者五千餘人,陳人盡取其鼻,以求功賞。

    既而隋軍屢捷,獲陳之士,三縱之。

    肅乃遁保延洲。

    别帥廖世一寵一領大舫詐降,欲燒隋艦,更決一死戰。

    于是有五黃龍備衆色,各長十馀丈,骧首連接,順流而東,風一浪一大起,雲霧晦冥,陳人震駭,不覺火自一焚。

    隋軍乘高艦,張大一弩一以射之,陳軍大敗,風一浪一應時頓息。

    肅收馀衆東走。

     慧紀時至漢口,爲隋秦王俊拒,不得進。

    聞肅敗,盡燒公安之儲,僞引兵東下,因推湘州刺史晉熙王叔文爲盟主。

    水軍都督周羅睺與郢州刺史荀法尚守江夏。

    及建邺平,隋晉王廣遣一使以慧紀子正業來喻,又使樊毅喻羅睺,其上流城戍悉解甲。

    于是慧紀及巴州刺史畢寶并恸哭俱降。

    慧紀入隋,依例授儀同三司,卒。

    子正平,頗有文學。

     衡一陽一獻王昌字敬業,武帝第六子也。

    梁太清末,武帝南征李贲,命昌與宣後随沈恪還吳興。

    及武帝東讨侯景,昌與宣後、文帝并爲景囚。

    景平,拜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時年十六。

     昌容貌偉麗,神情秀朗,雅一性一聰辯,明習政事。

    武帝遣陳郡謝哲、濟一陽一蔡景曆輔昌臨郡,又遣吳郡杜之偉授昌以經。

    昌讀書一覽便誦,明于義理,剖析如流。

    尋與宣帝俱往荊州。

    魏克荊州,又與宣帝俱遷長安。

     武帝即位,頻遣使請宣帝及昌,周人許而未遣。

    及武帝崩,乃遣之。

    時王琳作梗中流,昌不得還,居于安陸。

    王琳平後,天嘉元年二月,昌發自安陸,由魯山濟江。

    而巴陵王蕭沇等率百僚上表,請以昌爲湘州牧,封衡一陽一郡王。

    诏曰“可”。

    三月甲戌入境,诏令主書舍人緣道迎接。

    丙子濟江,于中流殒之,使以溺告。

    四月庚寅,喪柩至都,上親臨哭。

    乃下诏贈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揚州牧,葬送之儀,一依漢東平憲王、齊豫章文獻王故事,諡曰獻。

    無子,文帝以第七皇子伯信嗣。

     伯信字孚之,位西衡州刺史。

    及隋師濟江,與臨汝侯方慶并爲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南康湣王昙朗,武帝母弟忠壯王休先之子也。

    休先少倜傥有大志,梁簡文之在東宮,深被知遇,爲文德主帥,頃之卒。

    敬帝即位,追贈南徐州刺史,封武康縣公。

    武帝受禅,贈司徒,封南康郡王,諡曰忠壯。

     昙朗少孤,尤爲武帝所一愛一。

    有膽力,善綏禦。

    侯景平後,起家着作郎。

    武帝誅王僧辯,留昙朗鎮京口,知留府事。

     紹泰元年,除中書侍郎,監南徐州。

    二年,齊兵攻一逼一建邺,因請和,求武帝子侄爲質。

    時四方州郡,并多未賓,本根虛弱,糧運不繼,在朝文武,鹹願與齊和親。

    武帝難之,而重違衆議,乃決遣昙朗。

    恐昙朗憚行,或當奔竄,乃自率步騎往京口迎之,使質于齊。

    齊背約,遣蕭軌等随徐嗣徽度江。

    武帝大破之,虜蕭軌、東方老等誅之,齊人亦害昙朗于晉一陽一。

    時陳與齊絕,弗之知。

    武帝踐阼,猶以昙朗襲封南康郡王,奉忠壯王祀,禮秩一同皇子。

    天嘉二年,齊人結好,始知其亡,文帝诏贈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諡曰湣。

    乃遣兼郎中令随聘使江德藻迎昙朗喪柩,三年春至都。

     初,昙朗未質于齊,生子方泰、方慶;及将适齊,以二妾自随,在北又生二子方華、方曠,亦同得還。

     方泰少粗犷,與諸惡少年群聚,遊逸無度,文帝以南康王故,特寬宥之。

    天嘉二年,以爲南康王世子。

    及聞昙朗薨,于是襲爵南康王。

    太建四年,爲都督、廣州刺史。

    爲政殘暴,爲有司奏免。

    六年,授豫章内史,在郡不修政事。

    秩滿之際,屢放部曲爲劫,又縱火延燒邑居,因行暴掠,驅錄富人,徵求财賄。

    代至,又淹留不還。

    至都,以爲宗正卿。

    未拜,爲禦史中丞宗元饒所劾,免官,以王還第。

    十一年,起爲甯遠将軍,直殿省。

    尋加散騎常侍。

    其年八月,宣帝幸大壯觀,因大閱武。

    命都督任忠領步騎十萬,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