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5 列傳第五十五

關燈
遣使責讓者數矣。

     十年,爲國子祭酒。

    頗知玄理,而墯業無所通;至于擿句問難,往往有奇意。

    爲政嚴苛,國學有墯遊不修習者,重加檟楚,生徒懼焉,由是學業頗進。

     十三年,爲都督、揚州刺史。

    後主初在東宮,與伯固甚親狎。

    伯固又善嘲谑,宣帝每宴集,多引之。

    叔陵在江州,心害其一寵一,一陰一求瑕疵,将中以法。

    及叔陵入朝,伯固懼罪,谄求其意,乃共讪毀朝賢,曆诋文武,雖耆年高位,皆面折無所畏忌。

    伯固一性一好射雉,叔陵又好開發冢墓,出遊田野,必與偕行,于是情好大協,遂謀不軌。

    伯固侍禁中,每有密語,必報叔陵。

    及叔陵奔東府,遣使告之,伯固單馬馳赴,助叔陵指麾。

    知事不捷,便欲走。

    會四門已閉,不得出,因趣白楊道。

    台馬容至,爲亂兵所殺,一屍一于東昌館門,時年二十八。

    诏特許以庶人禮葬。

    子及所生王氏,并特宥爲庶人,國除。

     晉安王伯恭字肅之,文帝第六子。

    天嘉六年封。

    尋爲吳郡太守。

    時年十馀歲,便留心政事,官曹緝理。

    曆位尚書左仆射,後爲中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陳亡入長安。

    大業初,爲成州刺史、太常少卿。

     廬陵王伯仁字壽之,文帝第八子。

    天嘉六年立。

    爲侍中、國子祭酒,領太子中庶子。

    陳亡,卒于長安。

     江夏王伯義字堅之,文帝第九子。

    天嘉六年封。

    位金紫光祿大夫。

    陳亡入長安。

    遷于瓜州,道卒。

     武陵王伯禮字用之,文帝第十子。

    天嘉六年立。

    太建初,爲吳興太守。

    在郡恣行暴掠,後爲有司所劾。

    十一年,被代征還,遂遷延不發,爲禦史中丞徐君整所劾,免。

    陳亡入長安。

    大業中,爲臨洮太守。

     永一陽一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十二子。

    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經史。

    太建中立。

    累遷尚書左仆射,後爲特進。

    陳亡入長安。

    大業中,爲國子司業。

     桂一陽一王伯謀字深之,文帝第十三子。

    太建中立。

    位散騎常侍,薨。

    子酆,大業中,爲番禾令。

     宣帝四十二男:柳皇後生後主。

    彭貴人生始興王叔陵。

    曹淑華生豫章王叔英。

    何淑儀生長沙王叔堅、宜都王叔明。

    魏昭華生建安王叔卿。

    錢貴妃生河東王叔獻。

    劉昭儀生新蔡王叔齊。

    袁昭容生晉熙王叔文、義一陽一王叔達、新會王叔坦。

    王姬生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

    吳姬生始興王叔重。

    徐姬生尋一陽一王叔俨。

    淳于姬生嶽一陽一王叔慎。

    王修華生武昌王叔虞。

    韋修容生湘東王叔平。

    施姬生臨賀王叔敖,沅陵王叔興。

    曾姬生一陽一山王叔宣。

    楊姬生西一陽一王叔穆。

    申婕妤生南安王叔儉、南郡王叔澄、嶽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

    袁姬生新興王叔純。

    吳姬生巴東王叔谟。

    劉姬生臨海王叔顯。

    秦姬生新甯王叔隆、新昌王叔榮。

    其皇子叔叡、叔忠、叔泓、叔毅、叔訓、叔武、叔處、叔封八人,并未及封。

    三子早卒,無名。

     始興王叔陵字子嵩,宣帝之第二子也。

    梁承聖中,生于江陵。

    魏克江陵,宣帝遷關右,叔陵留穰城。

    宣帝之還,以後主及叔陵爲質。

    天嘉三年,随後主還朝,封康樂縣侯。

    叔陵少機辯,狥聲名,強梁無所推屈。

    太建元年,封始興王,奉昭烈王祀。

    位都督、江州刺史,時年十六,政自己出,僚佐莫預焉。

    一性一嚴刻,部下懾憚。

    諸公子侄及罷縣令長,皆一逼一令事己。

    豫章内史錢法成詣府進谒,即配其子季卿将領馬仗。

    季卿慚恥不時至,叔陵大怒,侵辱法成,法成憤怨,自缢而死。

    州縣非其部内,亦征攝案之。

    朝貴及下吏有乖忤者,辄誣奏其罪,陷以重辟。

     四年,遷都督、湘州刺史。

    諸州鎮聞其至,皆震恐股栗。

    叔陵日益橫,征伐夷、獠,所得皆入己,絲毫不以賞賜。

    徵求役使,無有紀極。

    夜常不卧,執燭達曉,呼召賓客,說人間細事,戲谑無所不爲。

    一性一不飲酒,唯多置肴胾,晝夜食噉而已。

    自旦至中,方始寝寐。

    曹局文案,非呼不得辄白。

    笞罪者皆系獄,動數年不省視。

    潇、湘以南,皆一逼一爲左右,廛裡殆無遺者。

    其中脫有逃竄,辄殺其妻子。

    州縣無敢上言,宣帝弗之知。

     九年,除都督、揚州刺史。

    十年,至都,加扶,給油幢車。

    叔陵居東府,事務多關涉省綁,執事之司,承意順旨,即諷上進用之。

    微緻違忤,必抵大罪,重者至殊死。

    道路藉藉,皆言其有非常志。

    叔陵修飾虛名,每入朝,常于車中馬上,執卷讀書,高聲長誦,一陽一陽一自若。

    歸坐齋中,或自執斧斤,爲沐猴百戲。

    又好遊冢墓間,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命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鼻肘胫,持爲翫弄,藏之府庫。

    人間少妻處女,微有色貌者,并即一逼一納。

     十一年,丁所生母彭氏憂,去職。

    頃之,起爲本職。

    晉世王公貴人,多葬梅嶺,及彭氏卒,叔陵啓求梅嶺葬之,乃發故太傅謝安舊墓,棄去安柩,以葬其母。

    初喪日,僞爲哀毀,自稱刺血寫涅盤經。

    未及十旬,乃日進甘膳。

    又私召左右妻女,與之一奸一合,所作尤不軌,侵一婬一上聞。

    宣帝責禦史中丞王政以不舉奏,免政官。

    又黜其典簽、親事,仍加鞭捶。

    宣帝素一愛一叔陵,不繩以法,但責讓而已。

    服阕,又爲侍中、中軍大将軍。

     及宣帝不豫,後主諸王并入侍疾。

    叔陵一陰一有異志,命典藥吏砺切藥刀。

    及倉卒之際,又命左右取劍,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叔陵怒。

    及翌日小斂,後主哀頓俯伏,叔陵以锉藥刀斫後主中項。

    太後馳來救焉,叔陵又斫太後數下。

    後主一乳一媪樂安君吳氏時在太後側,自後掣肘,後主因得起。

    叔陵仍持後主衣,後主自奮得免。

    長沙王叔堅以手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