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2 列傳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爲大司馬谘議參軍,遷侍中。
及帝受禅,降封爲侯。
曆位度支尚書,中書令。
武帝于锺山西造大一愛一敬寺,骞舊墅在寺側者,即王導賜田也。
帝遣主書宣旨,就骞市之,欲以施寺。
答雲:“此田不賣;若敕取,所不敢言。
”酬對又脫略。
帝怒,遂付市評田價,以直一逼一還之。
由是忤旨,出爲吳興太守。
骞一性一侈于味而儉于服,頗以多忌爲累。
又惰于接物,雖主書宣敕,或過時不見。
才望不及弟暕,特以儉之嫡,故不棄于時。
暕爲尚書左丞仆射,當朝用事,骞自中書令爲郡,邑邑不樂,在郡卧不視事。
征複爲度支尚書,加給事中,領射聲校尉。
以母憂去職。
普通三年卒,年四十九。
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諡曰安。
子規。
規字威明,八歲丁所生母憂,居喪有至一性一。
齊太尉徐孝嗣每見必爲流涕,稱曰“孝童”。
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兒吾家千裡駒也。
”年十二,略通五經大義,及長,遂博涉有口辯。
爲本州迎主簿。
起家秘書郎,累遷太子洗馬。
天監十二年,改造太極殿畢,規獻新殿賦,其辭甚工。
後爲晉安王綱雲麾谘議參軍,久之,爲新安太守。
父憂去職,服阕,襲封南昌縣侯。
除中書黃門侍郎,敕與陳郡殷芸、琅邪王錫、範一陽一張緬同侍東宮,俱爲昭明太子所禮。
湘東王繹時爲丹一陽一尹,與朝士宴集,屬規爲酒令。
規從容曰:“江左以來,未有茲舉。
”特進蕭琛、金紫光祿大夫傅昭在坐,并謂爲知言。
朱異嘗因酒卿規,規責以無禮。
普通初,陳慶之北侵,陷洛一陽一,百僚稱慶。
規退曰:“可吊也,又何賀焉。
道家有雲:非爲功難,成功難也。
昔桓溫得而複失,宋武竟無成功。
我孤軍無援,深入寇境,将爲亂階。
”俄見覆沒。
六年,武帝于文德殿餞廣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賦詩,同用五十韻。
規援筆立奏,其文又美,武帝嘉焉,即日授侍中。
後爲晉安王長史。
王立爲太子,仍爲散騎常侍、太子中庶子,侍東宮。
太子賜以所服貂蟬,并降令書,悅是舉也。
尋爲吳郡太守,主書芮珍宗家在吳,前守宰皆傾意附之。
至是珍宗假還,規遇之甚薄,珍宗還都,密奏規不理郡事。
俄征爲左戶尚書。
郡境千餘人詣阙請留,表三奏不許。
求于郡樹碑,許之。
規常以門宗貴盛,恒思減退。
後爲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辭疾不拜,遂于锺山宋熙寺築室居焉。
卒,贈光祿大夫,諡曰文。
皇太子出臨哭,與湘東王繹令曰:“王威明風韻遒上,神峰标映,千裡絕迹,百尺無枝,實俊人也。
一爾過隙,永歸長夜,金刀掩芒,長淮絕涸。
去歲冬中,已傷劉子,今茲寒孟,複悼王生。
俱往之傷,信非虛說。
”規集後漢衆家異同,注續漢書二百卷。
文集二十卷。
子褒,魏克江陵,入長安。
暕字思晦,骞弟也。
年數歲而風神警拔,有成一人之度。
時父儉作宰相,賓客盈門,見暕曰:“公才公望,複在此矣。
”弱冠選尚淮南長公主,拜驸馬都尉,曆秘書丞。
齊明帝诏求異士,始安王遙光薦暕及東海王僧孺。
除暕骠騎從事中郎,天監中,曆位侍中,吏部尚書,領國子祭酒。
門貴,與物隔,不能留心寒素,頗稱刻薄。
後爲尚書左仆射,領國子祭酒。
卒,諡曰靖。
子承、幼、訓,并通顯。
承字安期,初爲秘書郎,累遷中書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
時膏腴貴遊,鹹以文學相尚,罕以經術爲業;唯承獨好儒業。
遷長兼侍中,俄轉國子祭酒。
承祖儉父暕皆爲此職,三世爲國師,前代未之有。
久之,出爲東一陽一太守。
政存寬惠,吏人悅之。
卒郡,諡曰章。
承一性一簡貴,有風格。
右衛朱異當朝用事,每休下,車馬填門。
有魏郡申英者,門寒才俊,好危言高論以忤權右。
嘗指異門曰:“此中輻湊,皆爲利往,能不至者,唯大小王東一陽一耳。
”小東一陽一即承弟幼也。
時唯承兄弟及褚翔不至異門,世并稱之。
訓字懷範,生而紫胞,師媪雲“法當貴”。
幼聰警,有識量,僧正惠超見而奇之,謂門人羅智國曰:“四郎眉目疏朗,舉動和韻,此是興門戶者。
”智國以白暕,暕亦曰:“不墜基業,其在文殊。
”文殊,訓小字也。
年十三,暕亡,憂毀,家人莫識。
十六召見文德殿,應對爽徹,上目送久之,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
”初補國子生,問說師袁昂。
昂曰:“久籍高名,有勞虛想,及觀容止,若披雲霧。
”俄而諸袁子弟來,昂謂諸助教曰:“我兒出十數,若有一子如此,實無所恨。
”射策,除秘書郎,累遷秘書丞。
嘗賦詩雲:“旦奭匡世功,蕭曹佐甿俗。
”追祖儉之志也。
後拜侍中,入見武帝。
帝問何敬容曰:“褚彥回年幾爲宰相?”敬容曰:“少過三十。
”上曰:“今之王訓,無謝彥回。
”訓美容儀,善進止,文章爲後進領袖。
年二十六,卒,諡溫子。
僧虔,金紫光祿大夫僧綽弟也。
父昙首,與兄弟集會子孫,任其戲适。
僧達跳下地作彪子。
時僧虔累十二博棋,既不墜一落,亦不重作。
僧綽采蠟燭珠爲鳳皇,僧達奪取打壞,亦複不惜。
伯父弘歎曰:“僧達俊爽,當不減人;然亡吾家者,終此子也。
僧虔必至公,僧綽當以名義見美。
”或雲僧虔采燭珠爲鳳皇,弘稱其長者雲。
僧虔弱冠,雅善隸書,宋文帝見其書素扇,歎曰:“非唯迹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
”爲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
與袁淑、謝莊善,淑每歎之曰:“卿文情鴻麗,學解深拔,而韬光潛實,物莫之窺,雖魏一陽一元之射,王汝南之騎,無以加焉。
”遷司徒左西屬。
兄僧綽爲宋元兇所害,親賓鹹勸之逃,僧虔泣曰:“吾兄奉國以忠貞,撫我以慈一愛一,今日之事,苦不見及耳。
若同歸九泉,猶羽化也。
”孝武初,出爲武陵太守,攜諸子侄。
兄子儉中塗得病,僧虔爲廢寝食,同行客慰喻之。
僧虔曰:“昔馬援處子侄之間,一情不異,鄧攸于弟子,更逾所生,吾實懷其心,誠未異古。
亡兄之胤,不宜忽諸,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
”還爲中書郎,再遷太子中庶子。
孝武欲擅書名,僧虔不敢顯迹,大明世常用掘筆書,以此見容。
後爲禦史中丞,領骁騎将軍。
甲族由來多不居憲台,王氏分枝居烏衣者,位宦微減。
僧虔爲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坐處,我亦可試爲耳。
”泰始中,爲吳興太守。
始王獻之善書,爲吳興郡,及僧虔工書,又爲郡,論者稱之。
徙會稽太守。
中書舍人阮佃夫家在東,請假歸,客勸僧虔以佃夫要幸,宜加禮接。
僧虔曰:“我立身有素,豈能曲意此輩;彼若見惡,當拂衣去耳。
”佃夫言于宋明帝,使禦史中丞孫敻奏僧虔,坐免官。
尋以白衣領侍中。
元徽中,爲吏部尚書,尋加散騎常侍,轉右仆射。
升明二年,爲尚書令
及帝受禅,降封爲侯。
曆位度支尚書,中書令。
武帝于锺山西造大一愛一敬寺,骞舊墅在寺側者,即王導賜田也。
帝遣主書宣旨,就骞市之,欲以施寺。
答雲:“此田不賣;若敕取,所不敢言。
”酬對又脫略。
帝怒,遂付市評田價,以直一逼一還之。
由是忤旨,出爲吳興太守。
骞一性一侈于味而儉于服,頗以多忌爲累。
又惰于接物,雖主書宣敕,或過時不見。
才望不及弟暕,特以儉之嫡,故不棄于時。
暕爲尚書左丞仆射,當朝用事,骞自中書令爲郡,邑邑不樂,在郡卧不視事。
征複爲度支尚書,加給事中,領射聲校尉。
以母憂去職。
普通三年卒,年四十九。
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諡曰安。
子規。
規字威明,八歲丁所生母憂,居喪有至一性一。
齊太尉徐孝嗣每見必爲流涕,稱曰“孝童”。
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兒吾家千裡駒也。
”年十二,略通五經大義,及長,遂博涉有口辯。
爲本州迎主簿。
起家秘書郎,累遷太子洗馬。
天監十二年,改造太極殿畢,規獻新殿賦,其辭甚工。
後爲晉安王綱雲麾谘議參軍,久之,爲新安太守。
父憂去職,服阕,襲封南昌縣侯。
除中書黃門侍郎,敕與陳郡殷芸、琅邪王錫、範一陽一張緬同侍東宮,俱爲昭明太子所禮。
湘東王繹時爲丹一陽一尹,與朝士宴集,屬規爲酒令。
規從容曰:“江左以來,未有茲舉。
”特進蕭琛、金紫光祿大夫傅昭在坐,并謂爲知言。
朱異嘗因酒卿規,規責以無禮。
普通初,陳慶之北侵,陷洛一陽一,百僚稱慶。
規退曰:“可吊也,又何賀焉。
道家有雲:非爲功難,成功難也。
昔桓溫得而複失,宋武竟無成功。
我孤軍無援,深入寇境,将爲亂階。
”俄見覆沒。
六年,武帝于文德殿餞廣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賦詩,同用五十韻。
規援筆立奏,其文又美,武帝嘉焉,即日授侍中。
後爲晉安王長史。
王立爲太子,仍爲散騎常侍、太子中庶子,侍東宮。
太子賜以所服貂蟬,并降令書,悅是舉也。
尋爲吳郡太守,主書芮珍宗家在吳,前守宰皆傾意附之。
至是珍宗假還,規遇之甚薄,珍宗還都,密奏規不理郡事。
俄征爲左戶尚書。
郡境千餘人詣阙請留,表三奏不許。
求于郡樹碑,許之。
規常以門宗貴盛,恒思減退。
後爲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辭疾不拜,遂于锺山宋熙寺築室居焉。
卒,贈光祿大夫,諡曰文。
皇太子出臨哭,與湘東王繹令曰:“王威明風韻遒上,神峰标映,千裡絕迹,百尺無枝,實俊人也。
一爾過隙,永歸長夜,金刀掩芒,長淮絕涸。
去歲冬中,已傷劉子,今茲寒孟,複悼王生。
俱往之傷,信非虛說。
”規集後漢衆家異同,注續
文集二十卷。
子褒,魏克江陵,入長安。
暕字思晦,骞弟也。
年數歲而風神警拔,有成一人之度。
時父儉作宰相,賓客盈門,見暕曰:“公才公望,複在此矣。
”弱冠選尚淮南長公主,拜驸馬都尉,曆秘書丞。
齊明帝诏求異士,始安王遙光薦暕及東海王僧孺。
除暕骠騎從事中郎,天監中,曆位侍中,吏部尚書,領國子祭酒。
門貴,與物隔,不能留心寒素,頗稱刻薄。
後爲尚書左仆射,領國子祭酒。
卒,諡曰靖。
子承、幼、訓,并通顯。
承字安期,初爲秘書郎,累遷中書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
時膏腴貴遊,鹹以文學相尚,罕以經術爲業;唯承獨好儒業。
遷長兼侍中,俄轉國子祭酒。
承祖儉父暕皆爲此職,三世爲國師,前代未之有。
久之,出爲東一陽一太守。
政存寬惠,吏人悅之。
卒郡,諡曰章。
承一性一簡貴,有風格。
右衛朱異當朝用事,每休下,車馬填門。
有魏郡申英者,門寒才俊,好危言高論以忤權右。
嘗指異門曰:“此中輻湊,皆爲利往,能不至者,唯大小王東一陽一耳。
”小東一陽一即承弟幼也。
時唯承兄弟及褚翔不至異門,世并稱之。
訓字懷範,生而紫胞,師媪雲“法當貴”。
幼聰警,有識量,僧正惠超見而奇之,謂門人羅智國曰:“四郎眉目疏朗,舉動和韻,此是興門戶者。
”智國以白暕,暕亦曰:“不墜基業,其在文殊。
”文殊,訓小字也。
年十三,暕亡,憂毀,家人莫識。
十六召見文德殿,應對爽徹,上目送久之,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
”初補國子生,問說師袁昂。
昂曰:“久籍高名,有勞虛想,及觀容止,若披雲霧。
”俄而諸袁子弟來,昂謂諸助教曰:“我兒出十數,若有一子如此,實無所恨。
”射策,除秘書郎,累遷秘書丞。
嘗賦詩雲:“旦奭匡世功,蕭曹佐甿俗。
”追祖儉之志也。
後拜侍中,入見武帝。
帝問何敬容曰:“褚彥回年幾爲宰相?”敬容曰:“少過三十。
”上曰:“今之王訓,無謝彥回。
”訓美容儀,善進止,文章爲後進領袖。
年二十六,卒,諡溫子。
僧虔,金紫光祿大夫僧綽弟也。
父昙首,與兄弟集會子孫,任其戲适。
僧達跳下地作彪子。
時僧虔累十二博棋,既不墜一落,亦不重作。
僧綽采蠟燭珠爲鳳皇,僧達奪取打壞,亦複不惜。
伯父弘歎曰:“僧達俊爽,當不減人;然亡吾家者,終此子也。
僧虔必至公,僧綽當以名義見美。
”或雲僧虔采燭珠爲鳳皇,弘稱其長者雲。
僧虔弱冠,雅善隸書,宋文帝見其書素扇,歎曰:“非唯迹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
”爲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
與袁淑、謝莊善,淑每歎之曰:“卿文情鴻麗,學解深拔,而韬光潛實,物莫之窺,雖魏一陽一元之射,王汝南之騎,無以加焉。
”遷司徒左西屬。
兄僧綽爲宋元兇所害,親賓鹹勸之逃,僧虔泣曰:“吾兄奉國以忠貞,撫我以慈一愛一,今日之事,苦不見及耳。
若同歸九泉,猶羽化也。
”孝武初,出爲武陵太守,攜諸子侄。
兄子儉中塗得病,僧虔爲廢寝食,同行客慰喻之。
僧虔曰:“昔馬援處子侄之間,一情不異,鄧攸于弟子,更逾所生,吾實懷其心,誠未異古。
亡兄之胤,不宜忽諸,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
”還爲中書郎,再遷太子中庶子。
孝武欲擅書名,僧虔不敢顯迹,大明世常用掘筆書,以此見容。
後爲禦史中丞,領骁騎将軍。
甲族由來多不居憲台,王氏分枝居烏衣者,位宦微減。
僧虔爲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坐處,我亦可試爲耳。
”泰始中,爲吳興太守。
始王獻之善書,爲吳興郡,及僧虔工書,又爲郡,論者稱之。
徙會稽太守。
中書舍人阮佃夫家在東,請假歸,客勸僧虔以佃夫要幸,宜加禮接。
僧虔曰:“我立身有素,豈能曲意此輩;彼若見惡,當拂衣去耳。
”佃夫言于宋明帝,使禦史中丞孫敻奏僧虔,坐免官。
尋以白衣領侍中。
元徽中,爲吏部尚書,尋加散騎常侍,轉右仆射。
升明二年,爲尚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