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3 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

關燈
:“鎮惡欲反,故田子殺之;修殺田子,豈又欲反也。

    ”義真使左右劉乞殺修。

    修字叔,京兆霸城人。

    初南度見桓玄,玄謂曰:“君平世吏部郎才也。

    ”修既死,人情離異。

    武帝遣右将軍朱齡石代義真鎮關中,使義真疾歸。

    諸将競斂财貨,方軌徐行。

    建威将軍傅弘之曰:“虜騎若至,何以待之?”賊追兵果至。

    至青泥,大敗,義真獨逃草中。

    中兵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義真識其聲,曰:“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

    行矣,必不兩全,可刎身頭以南,使家公望絕。

    ”宏泣曰:“死生共之,下官不忍。

    ”乃束義真于背,單馬而歸。

    義真謂宏曰:“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 初,武帝未得義真審問,怒甚,克日北伐。

    謝晦谏不從,及得宏啓,知義真免乃止。

    義真尋爲司州刺史,加都督。

    以段宏爲義真谘議參軍。

    宏鮮卑人,爲慕容超尚書左仆射,武帝伐廣固歸降。

     義真改揚州刺史,鎮石頭。

    永初元年,封廬陵王。

    武帝始踐阼,義真色不悅,侍讀博士蔡茂之問其故。

    對曰:“安不忘危,何可恃也。

    ”明年遷司徒。

    武帝不豫,以爲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加都督,鎮曆一陽一。

    未之任而武帝崩。

    義真聰敏,一愛一文義,而輕動無德業,與陳郡謝靈運、琅邪顔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異常,雲“得志日,以靈運、延之爲宰相,慧琳道人爲西豫州刺史”。

    徐羨之等嫌義真與靈運、延之昵狎過甚,使故吏範晏戒之。

    義真曰:“靈運空疏,延之隘薄,魏文雲‘鮮能以名節自立’者。

    但一性一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賞,故與遊耳。

    ”将之鎮,列部伍于東府前。

    既有國哀,義真與靈運、延之、慧琳等坐視部伍,因宴舫裡,使左右剔母舫函道施己船而取其勝者,及至曆一陽一,多所求索,羨之等每不盡與。

    深怨執政,表求還都。

     初,少帝之居東宮,多狎群小,謝晦嘗言于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萬代。

    神器至重,不可使負荷非才。

    ”帝曰:“廬陵何如?”晦曰:“臣請觀焉。

    ”晦造義真,義真盛欲與談,晦不甚答,還曰:“德輕于才,非人主也。

    ”由是出居于外。

    及羨之等專一政,義真愈不悅。

    時少帝失德,羨之等謀廢立,次第應在義真。

    以義真輕訬,不任主社稷,因其與少帝不協,奏廢爲庶人,徙新安郡。

    前吉一陽一令張約之上疏谏,徙爲梁州府參軍,尋殺之。

     景平二年,羨之等遣使殺義真于徙所,時年十八。

    元嘉元年八月,诏追複先封,迎靈柩,并孫修華、謝妃一時俱還。

    三年正月,誅徐羨之、傅亮等。

    是日,诏追崇侍中、大将軍,王如故。

    贈張約之以郡。

     義真無子,文帝以第五子紹字休胤嗣,襲廬陵王。

    紹少寬雅,位揚州刺史。

    薨。

    無子,以南平王铄子敬先嗣。

     彭城王義康,永初元年,封彭城王。

    曆南豫、南徐二州刺史,并加都督。

    文帝即位,爲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元嘉三年,改授都督、荊州刺史,給班劍三十人。

     義康少而聰察,及居方任,職事修理。

    六年,司徒王弘表義康宜還入輔。

    征爲侍中、司徒、錄尚書事、都督、南徐州刺史。

    二府置佐領兵,與王弘共輔朝政。

    弘既多疾,且每事推謙,自是内外衆務一斷之義康。

    太子詹事劉湛有經國才用,義康昔在豫州,湛爲長史,既素情款,至是待遇特隆,動皆谘訪,故前後在藩多善政。

    九年,王弘薨,又領揚州刺史。

    十二年,又領太子太傅。

     義康一性一好吏職,銳意文案,糾剔是非,莫不一精一盡。

    既專朝權,事決自己,生殺大事,皆以錄命斷之。

    凡所陳奏,入無不可,方伯以下,并委義康授用,由是朝野輻湊,權傾天下。

    義康亦自強不息,無有懈倦。

    府門每旦常有數百乘車,雖重定卑人微,皆被接引。

    又聰識過人,一聞必記,嘗所暫遇,終身不忘。

    稠人廣坐,每标題所憶,以示聰明,人物益以此推服之。

    一愛一惜官爵,未嘗以階級私人。

    凡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自下樂爲竭力,不敢欺負。

    文帝有虛勞疾,每意有所想,便覺心中痛裂,屬纩者相系。

    義康入侍醫藥,盡心衛奉,湯藥飲食,非口所嘗不進。

    或連夕不寝,彌日不解一衣。

    内外衆事,皆專決施行。

    十六年,進位大将軍,領司徒。

    義康素無術學,待文義者甚薄。

    袁淑嘗詣義康,義康問其年,答曰:“鄧仲華拜衮之歲。

    ”義康曰:“身不識也。

    ”淑又曰:“陸機入洛之年。

    ”義康曰:“身不讀書,君無爲作才語見向。

    ”其淺陋若此。

    既闇大體,自謂兄弟至親,不複存君臣形迹。

    率心而行,曾無猜防。

    私置僮六千馀人,不以言台。

    時四方獻饋,皆以上品薦義康,而以次者供禦。

    上嘗冬月噉柑,歎其形味并劣,義康在坐,曰:“今年柑殊有佳者。

    ”遣還東府取疤,大供禦者三寸。

     仆射殷景仁爲帝所一寵一,與劉湛素善,而意好晚乖,湛常欲因宰輔之權傾之。

    景仁爲帝所保持,義康屢言不見用,湛愈憤。

    南一陽一劉斌,湛之宗也,有涉俗才用,爲義康所知,自司徒右長史擢爲左長史。

    從事中郎琅邪王履、主簿沛郡劉敬文、祭酒魯郡孔胤秀并以傾側自入,見帝疾笃,皆謂宜立長君。

    上嘗危殆,使義康具顧命诏。

    義康還省,流涕以告湛及景仁。

    湛曰:“天下艱難,讵是幼主所禦。

    ”義康、景仁并不答;而胤秀等辄就尚書儀曹索晉鹹康立康帝舊事,義康不知也。

    及帝疾瘳,微聞之;而斌等既爲義康所一寵一,遂結朋一黨一,若有盡忠奉國不同己者,必構以罪黜。

    每采景仁短長,或虛造同異以告湛,自是主相之勢分矣。

     義康欲以斌爲丹一陽一尹,言其家貧。

    上覺之,曰:“以爲吳郡。

    ”後會稽太守羊玄保求還,義康又欲以斌代之。

    上時未有所拟,倉卒曰:“我已用王鴻。

    ”上以嫌隙既成,将緻大禍,十七年,乃收劉湛;又誅斌及大将軍錄事參軍劉敬文并賊曹孔劭秀、中兵邢懷明、主簿孔胤秀、丹一陽一丞孔文秀、司空從事中郎司馬亮、烏程令盛昙泰;徙尚書庫部郎何默子、餘姚令韓景之、永興令顔遙之、湛弟黃門郎素、斌弟給事中溫于廣州;王履廢于家。

    青州刺史杜骥勒兵殿内,以備非常。

    義康時入宿,留止中書省,遣人宣旨告以湛等罪。

    義康上表遜位,改授江州刺史,出鎮豫章,實幽之也。

    停省十馀日,桂一陽一侯義融、新渝侯義宗、秘書監徐湛之往來慰視。

    于省奉辭,便下渚,上唯對之恸哭,遣沙門慧琳視之。

    義康曰:“弟子有還理不?”琳公曰:“恨公不讀數百卷書。

    ”征虜司馬蕭斌爲義康所昵,劉斌等讒之被斥,乃以斌爲谘議,領豫章太守,事無大小皆委之。

    司徒主簿謝綜素爲義康所狎,以爲記室。

    左右一愛一念者并聽随從至豫章。

    辭州見許,資奉優厚,朝廷大事,皆報示之。

     義康未敗時,東府聽事前井水忽湧,野雉江鷗并入所住齋前。

    龍骧參軍巴東扶令育上表申明義康,奏,即收付建康獄賜死。

     會稽長公主于兄弟爲長,帝所親敬。

    上嘗就主宴集甚歡,主起再拜頓首,悲不自勝。

    上不曉其意,起自扶之,主曰:“車子歲暮,必不見容,特乞其命。

    ”因恸哭。

    上亦流涕,指蔣山曰:“必無此慮,若違今誓,便是負初甯陵。

    ”即封所飲酒賜義康曰:“會稽姊飲憶弟,所飲餘,今封送。

    ”車子,義康小字也。

     二十二年,太子詹事範晔等謀反,事連義康,诏特宥大辟,并子女并免爲庶人,絕屬籍,徙安成郡。

    義康在安成讀漢書見淮南厲王長事,廢書歎曰:“前代乃有此,我得罪爲宜也。

    ” 二十四年,豫章胡誕世、前吳平令袁恽等謀奉戴義康,太尉江夏王義恭奏徙義康廣州,奏可,未行,會魏軍至瓜步,天下擾動,上慮有異志者奉義康爲亂,孝武時鎮彭城及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