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3 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
關燈
小
中
大
荊州,廟主當随往江陵,文帝下诏褒美勳德及慈蔭之重,追崇丞相,加殊禮,鸾辂九旒,黃屋左纛,給節钺,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劍百人。
及長沙太妃檀氏、臨川太妃曹氏後薨,葬皆準給。
義慶幼爲武帝所知,年十三襲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
元嘉中爲丹一陽一尹。
有百姓黃初妻趙殺子婦遇赦,應避孫雠。
義慶議以爲“周禮父母一之仇,避之海外,蓋以莫大之冤,理不可奪。
至于骨肉相殘,當求之法外。
禮有過失之宥,律無雠祖之文。
況趙之縱暴,本由于酒,論心即實,事盡荒耄。
豈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雠,宜共天同域,無虧孝道”。
六年,加尚書左仆射。
八年,太白犯左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外鎮。
文帝诏谕之,以爲“玄象茫昧,左執法嘗有變,王光祿至今平安。
日蝕三朝,天下之至忌,晉孝武初有此異。
彼庸主耳,猶竟無他”。
義慶固求解仆射,乃許之。
九年,出爲平西将軍、荊州刺史,加都督。
荊州居上流之重,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武帝諸子遍居之。
義慶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
一性一謙虛,始至及去鎮,迎送物并不受。
十二年,普使内外群臣舉士,義慶表舉前臨沮令新野庾實、前征奉朝請武陵龔祈、處士南一陽一師覺授。
義慶留心撫物,州統内官長親老不随在官舍者,一年聽三吏饷家。
先是,王弘爲江州,亦有此制。
在州八年,爲西土所安。
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
又拟班固典引爲典叙,以述皇代之美。
改授江州,又遷南兖州刺史,并帶都督。
尋即本号加開府儀同三司。
一性一簡素,寡嗜欲,一愛一好文義,文辭雖不多,足爲宗室之表。
曆任無浮一婬一之過;唯晚節奉沙門頗緻費損。
少善騎乘,及長,不複跨馬,招聚才學之士,遠近必至。
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爲衛軍谘議。
其馀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并有辭章之美,引爲佐吏國臣。
所着世說十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
文帝每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
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文辭瞻逸。
嘗爲古樂府,文甚遒麗。
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爲美瑞。
照爲河清頌,其序甚工。
照始嘗谒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
”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
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随乎。
”于是奏詩,義慶奇之。
賜帛二十匹,尋擢爲國侍郎,甚見知賞。
遷秣陵令。
文帝以爲中書舍人。
上好爲文章,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旨,爲文章多鄙言累句。
鹹謂照才盡,實不然也。
臨海王子顼爲荊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
子顼敗,爲亂兵所殺。
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麕入府,心甚惡之。
因陳求還,文帝許解州,以本号還朝。
二十一年,薨于都下,追贈司空,諡曰康王。
子哀王晔嗣,爲元兇所殺。
晔子綽嗣,升明三年見殺,國除。
營浦侯遵考,武帝族弟也。
曾祖淳,皇曾祖武原令混之弟,位正員郎。
祖岩,海西令。
父涓子,彭城内史。
始武帝諸子并弱,宗室唯有遵考。
及北伐平定,以爲并州刺史,領河東太守,鎮蒲阪。
關中失守,南還,再遷冠軍将軍。
晉帝遜位,居秣陵宮,遵考領兵防衛。
武帝初即位,封營浦縣侯。
元嘉中,累遷甯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爲政嚴暴,聚斂無節,爲有司所糾,上寝不問。
孝武大明中,位尚書左仆射,領崇憲太仆。
後老疾失明。
元徽元年卒,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元公。
子澄之,升明末貴達。
澄之弟琨之爲竟陵王誕司空主簿。
誕有寶琴,左右犯其徽,誕罰焉。
琨之谏,誕曰:“此馀寶也。
”琨之曰:“前哲以善人爲寶,不以珠玉爲寶,故王孫圉稱觀父爲楚國之寶。
未聞以琴瑟爲寶。
”誕忸然不悅。
誕之叛,以爲中兵參軍。
辭曰:“忠孝不得并,琨之老父在,将安之乎。
”誕殺之。
後贈黃門郎,诏謝莊爲诔。
遵考從父弟思考亦官曆清顯,卒于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
子季連字惠續,早曆清官。
齊高帝受禅,将及誅,太宰褚彥回素善之,固請乃免。
建武中,爲平西蕭遙欣長史、南郡太守。
遙欣多招賓客,明帝甚惡之。
季連有憾于遙欣,乃密表明帝言其有異迹。
明帝乃以遙欣爲雍州刺史,而心德季連,以爲益州刺史,令據遙欣上流。
季連父思考,宋時爲益州,雖無政績,州人猶以義故,故善待之。
季連存問故老,見父時人吏皆泣對之。
遂甯人龔惬累世有學行,辟爲府主簿。
及聞東昏失德,稍自驕矜。
一性一忌褊,遂嚴愎酷佷,土人始怨。
永元元年九月,因聲講武,遂遣中兵參軍宋買以兵襲中水穰人李托。
買戰不利,退還,州郡遂多叛亂。
明年十月,巴西人趙續伯反,奉其鄉人李弘爲聖主。
弘乘佛輿,以五彩裹青石,诳百姓雲,天與己玉印,當王蜀。
季連遣中兵參軍李奉伯大破獲之。
将刑,謂刑人曰:“我須臾飛去。
”複曰:“汝空殺我,我三月三日會更出。
”遂斬之。
梁武帝平建邺,遣左右陳建孫送季連二子及弟通直郎子深喻旨,季連受命,修還裝。
武帝以西台将鄧元起爲益州刺史。
元起,南郡人,季連爲南郡時,待之素薄。
元起典簽朱道琛者,嘗爲季連府都錄,無賴,季連欲殺之,逃免。
至是說元起請先使檢校緣路奉迎。
及至,言語不恭;又曆造府州人士,見器物辄奪之,曰“會屬人,何須苦惜”。
軍府大懼,言于季連,季連以爲然。
又惡昔之不禮元起,益憤懑。
司馬朱士略說季連求爲巴西郡守,三子爲質,季連許之。
既而召兵算之,一精一甲十萬。
臨軍歎曰:“據天嶮之地,握此盛兵,進可以匡社稷,退不失作劉備,欲以此安歸乎。
”遂矯稱齊宣德皇後令,複反,收朱道琛殺之。
書報朱士略,兼召涪令李膺,并不受命。
天監元年六月,元起至巴西,季連遣其将李奉伯拒戰,見敗。
季連固守,元起圍之。
城中餓死者相枕,又從而相食。
二年,乃肉袒請罪。
元起遷季連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禮。
季連謝曰:“早知如此,豈有前日之事。
”元起誅李奉伯,送季連還都。
将發,人莫之視,唯龔惬送焉。
初,元起在道,懼事不集無以賞,士之至者皆許以辟命,于是受别駕、中從事檄者将二千人。
季連既至,詣阙謝罪,自東掖門入,數步一稽首以至帝前。
帝笑謂曰:“卿欲慕劉備而曾不及公孫述,豈無卧龍之臣乎。
”赦爲庶人。
四年,出建一陽一門,爲蜀人蔺相如所殺。
季連在蜀,殺其父。
變名走建邺,至是報焉。
乃面縛歸罪,帝壯而赦之。
宋武帝七男:張夫人生少帝,孫修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婕妤生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桓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一陽一文王義季。
廬陵孝獻王義真,美儀貌,神情秀徹。
初封桂一陽一縣公。
年十二,從北征。
及關中平,武帝東還,欲留偏将,恐不足固人心,乃以義真爲雍州刺史,加都督。
以太尉谘議參軍京兆王修爲長史,委以關中任。
帝将還,三秦父老泣訴曰:“殘生不沾王化,于今百年。
始睹衣冠,方仰聖澤。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鹹一陽一宮殿,是公家屋宅,舍此何之?”武帝爲之憫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
今留第二兒與文武才賢共鎮此境。
”臨還,自執義真手以授王修,令修執其子孝孫手授帝。
義真又進都督并、東秦二州,領東秦州刺史。
時隴上流戶多在關中,望得歸本。
及置東秦州,父老知無複經略隴右、固關中之意,鹹共歎息。
而赫連勃勃寇一逼一交至。
沈田子既殺王鎮惡,王修又殺田子,兼裁減義真賜左右物。
左右怨之,因白義真曰
及長沙太妃檀氏、臨川太妃曹氏後薨,葬皆準給。
義慶幼爲武帝所知,年十三襲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
元嘉中爲丹一陽一尹。
有百姓黃初妻趙殺子婦遇赦,應避孫雠。
義慶議以爲“周禮父母一之仇,避之海外,蓋以莫大之冤,理不可奪。
至于骨肉相殘,當求之法外。
禮有過失之宥,律無雠祖之文。
況趙之縱暴,本由于酒,論心即實,事盡荒耄。
豈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雠,宜共天同域,無虧孝道”。
六年,加尚書左仆射。
八年,太白犯左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外鎮。
文帝诏谕之,以爲“玄象茫昧,左執法嘗有變,王光祿至今平安。
日蝕三朝,天下之至忌,晉孝武初有此異。
彼庸主耳,猶竟無他”。
義慶固求解仆射,乃許之。
九年,出爲平西将軍、荊州刺史,加都督。
荊州居上流之重,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武帝諸子遍居之。
義慶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
一性一謙虛,始至及去鎮,迎送物并不受。
十二年,普使内外群臣舉士,義慶表舉前臨沮令新野庾實、前征奉朝請武陵龔祈、處士南一陽一師覺授。
義慶留心撫物,州統内官長親老不随在官舍者,一年聽三吏饷家。
先是,王弘爲江州,亦有此制。
在州八年,爲西土所安。
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
又拟班固典引爲典叙,以述皇代之美。
改授江州,又遷南兖州刺史,并帶都督。
尋即本号加開府儀同三司。
一性一簡素,寡嗜欲,一愛一好文義,文辭雖不多,足爲宗室之表。
曆任無浮一婬一之過;唯晚節奉沙門頗緻費損。
少善騎乘,及長,不複跨馬,招聚才學之士,遠近必至。
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爲衛軍谘議。
其馀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并有辭章之美,引爲佐吏國臣。
所着世說十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
文帝每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
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文辭瞻逸。
嘗爲古樂府,文甚遒麗。
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爲美瑞。
照爲河清頌,其序甚工。
照始嘗谒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
”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
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随乎。
”于是奏詩,義慶奇之。
賜帛二十匹,尋擢爲國侍郎,甚見知賞。
遷秣陵令。
文帝以爲中書舍人。
上好爲文章,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旨,爲文章多鄙言累句。
鹹謂照才盡,實不然也。
臨海王子顼爲荊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
子顼敗,爲亂兵所殺。
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麕入府,心甚惡之。
因陳求還,文帝許解州,以本号還朝。
二十一年,薨于都下,追贈司空,諡曰康王。
子哀王晔嗣,爲元兇所殺。
晔子綽嗣,升明三年見殺,國除。
營浦侯遵考,武帝族弟也。
曾祖淳,皇曾祖武原令混之弟,位正員郎。
祖岩,海西令。
父涓子,彭城内史。
始武帝諸子并弱,宗室唯有遵考。
及北伐平定,以爲并州刺史,領河東太守,鎮蒲阪。
關中失守,南還,再遷冠軍将軍。
晉帝遜位,居秣陵宮,遵考領兵防衛。
武帝初即位,封營浦縣侯。
元嘉中,累遷甯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爲政嚴暴,聚斂無節,爲有司所糾,上寝不問。
孝武大明中,位尚書左仆射,領崇憲太仆。
後老疾失明。
元徽元年卒,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元公。
子澄之,升明末貴達。
澄之弟琨之爲竟陵王誕司空主簿。
誕有寶琴,左右犯其徽,誕罰焉。
琨之谏,誕曰:“此馀寶也。
”琨之曰:“前哲以善人爲寶,不以珠玉爲寶,故王孫圉稱觀父爲楚國之寶。
未聞以琴瑟爲寶。
”誕忸然不悅。
誕之叛,以爲中兵參軍。
辭曰:“忠孝不得并,琨之老父在,将安之乎。
”誕殺之。
後贈黃門郎,诏謝莊爲诔。
遵考從父弟思考亦官曆清顯,卒于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
子季連字惠續,早曆清官。
齊高帝受禅,将及誅,太宰褚彥回素善之,固請乃免。
建武中,爲平西蕭遙欣長史、南郡太守。
遙欣多招賓客,明帝甚惡之。
季連有憾于遙欣,乃密表明帝言其有異迹。
明帝乃以遙欣爲雍州刺史,而心德季連,以爲益州刺史,令據遙欣上流。
季連父思考,宋時爲益州,雖無政績,州人猶以義故,故善待之。
季連存問故老,見父時人吏皆泣對之。
遂甯人龔惬累世有學行,辟爲府主簿。
及聞東昏失德,稍自驕矜。
一性一忌褊,遂嚴愎酷佷,土人始怨。
永元元年九月,因聲講武,遂遣中兵參軍宋買以兵襲中水穰人李托。
買戰不利,退還,州郡遂多叛亂。
明年十月,巴西人趙續伯反,奉其鄉人李弘爲聖主。
弘乘佛輿,以五彩裹青石,诳百姓雲,天與己玉印,當王蜀。
季連遣中兵參軍李奉伯大破獲之。
将刑,謂刑人曰:“我須臾飛去。
”複曰:“汝空殺我,我三月三日會更出。
”遂斬之。
梁武帝平建邺,遣左右陳建孫送季連二子及弟通直郎子深喻旨,季連受命,修還裝。
武帝以西台将鄧元起爲益州刺史。
元起,南郡人,季連爲南郡時,待之素薄。
元起典簽朱道琛者,嘗爲季連府都錄,無賴,季連欲殺之,逃免。
至是說元起請先使檢校緣路奉迎。
及至,言語不恭;又曆造府州人士,見器物辄奪之,曰“會屬人,何須苦惜”。
軍府大懼,言于季連,季連以爲然。
又惡昔之不禮元起,益憤懑。
司馬朱士略說季連求爲巴西郡守,三子爲質,季連許之。
既而召兵算之,一精一甲十萬。
臨軍歎曰:“據天嶮之地,握此盛兵,進可以匡社稷,退不失作劉備,欲以此安歸乎。
”遂矯稱齊宣德皇後令,複反,收朱道琛殺之。
書報朱士略,兼召涪令李膺,并不受命。
天監元年六月,元起至巴西,季連遣其将李奉伯拒戰,見敗。
季連固守,元起圍之。
城中餓死者相枕,又從而相食。
二年,乃肉袒請罪。
元起遷季連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禮。
季連謝曰:“早知如此,豈有前日之事。
”元起誅李奉伯,送季連還都。
将發,人莫之視,唯龔惬送焉。
初,元起在道,懼事不集無以賞,士之至者皆許以辟命,于是受别駕、中從事檄者将二千人。
季連既至,詣阙謝罪,自東掖門入,數步一稽首以至帝前。
帝笑謂曰:“卿欲慕劉備而曾不及公孫述,豈無卧龍之臣乎。
”赦爲庶人。
四年,出建一陽一門,爲蜀人蔺相如所殺。
季連在蜀,殺其父。
變名走建邺,至是報焉。
乃面縛歸罪,帝壯而赦之。
宋武帝七男:張夫人生少帝,孫修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婕妤生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桓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一陽一文王義季。
廬陵孝獻王義真,美儀貌,神情秀徹。
初封桂一陽一縣公。
年十二,從北征。
及關中平,武帝東還,欲留偏将,恐不足固人心,乃以義真爲雍州刺史,加都督。
以太尉谘議參軍京兆王修爲長史,委以關中任。
帝将還,三秦父老泣訴曰:“殘生不沾王化,于今百年。
始睹衣冠,方仰聖澤。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鹹一陽一宮殿,是公家屋宅,舍此何之?”武帝爲之憫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
今留第二兒與文武才賢共鎮此境。
”臨還,自執義真手以授王修,令修執其子孝孫手授帝。
義真又進都督并、東秦二州,領東秦州刺史。
時隴上流戶多在關中,望得歸本。
及置東秦州,父老知無複經略隴右、固關中之意,鹹共歎息。
而赫連勃勃寇一逼一交至。
沈田子既殺王鎮惡,王修又殺田子,兼裁減義真賜左右物。
左右怨之,因白義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