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6 梁本紀上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傳檄江南,風之一靡一草,不足比也,政小引日月耳。
江陵本憚襄一陽一人,加唇亡齒寒,必不孤立,甯得不闇見同邪。
挾荊、雍之兵,掃定東夏,韓、白重出,不能爲計,況以無算之昏主,役禦刀應敕之徒哉。
”及山一陽一至巴陵,帝複令天武齎書與穎胄兄弟。
去後,帝謂張弘策曰:“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次之;心戰爲上,兵戰次之,今日是也。
近遣天武往州府,人皆有書,今段止有兩封,與行一事兄弟,雲‘一二天武口具’。
及問天武,口無所說。
天武是行一事心膂,彼聞必謂行一事與天武共隐其事,則人人生疑。
山一陽一惑于衆口,判相嫌貳,則行一事進退無以自明,是馳兩空函定一州矣。
”山一陽一至江安,聞之,果疑不上。
柳忱勸斬天武,送首山一陽一,穎胄乃謂天武曰:“天下之事,縣之在卿,今就卿借頭,以詐山一陽一;昔樊于期亦以頭借荊轲。
”于是斬之,送首山一陽一,山一陽一信之,馳入城,将踰阈,縣門發,折其車轅,投車而走,中兵參軍陳秀拔戟逐之,斬于門外,傳首于帝。
仍以南康王尊号之議來告,且曰:“時有未利,當須來年二月。
遽便進兵,恐非廟算。
”帝答曰:“今坐甲十萬,糧用自竭,若頓兵十旬,必生悔吝。
且太白出西方,仗義而動,天時人謀,有何不利?昔武王伐纣,行逆太歲,複須待年月乎?”竟陵太守曹景宗遣杜思沖勸帝迎南康,都襄一陽一,待正尊号,帝不從。
王茂又私于張弘策曰:“今以南康置人手中,彼挾天子以令諸侯,節下前去爲人所使,此豈歲寒之計。
”弘策言之于帝,帝曰:“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蘭艾同焚;若功業克建,誰敢不從?豈是碌碌受人處分!“于沔南立新野郡,以集新附。
三年二月,南康王爲相國,以帝爲征東将軍。
戊申,帝發襄一陽一。
自冬積霰,至是開霁,士卒鹹悅。
帝遂留弟偉守襄一陽一城,謂曰:“當置心于襄一陽一人腹中,推誠信之,勿有疑也。
天下一家,乃當相見。
”遂移檄建邺,闡揚威武。
及至竟陵,命長史王茂與太守曹景宗爲前軍,中兵參軍張法安守竟陵城。
茂、景宗帥衆濟岸,進頓九裡。
其日,郢州刺史張沖迎戰,茂等大破之。
荊州遣冠軍将軍鄧元起、軍主王世興、田安等會大軍于夏口。
帝築漢口城以守魯山,命水軍主張惠紹、朱思遠等遊遏中江,絕郢、魯二城信使。
時張沖死,其衆推軍主薛元嗣及沖長史程茂爲主。
三月乙巳,南康王即帝位于江陵。
遙廢東昏爲涪陵王,以帝爲尚書左仆射,加征東大将軍、都督征讨諸軍,假黃钺。
西台又遣冠軍将軍蕭穎達領兵來會。
四月,帝出沔,命王茂、蕭穎達等一逼一郢城。
五月己酉,帝移屯漢南。
是日,有紫雲如蓋,蔭于壘幕。
甲寅,東昏遣甯朔将軍吳子一陽一、光子衿等十三軍救郢州,進據巴口。
七月,帝命王茂帥軍主曹仲宗、康絢、武會超等潛師襲加湖,将一逼一子一陽一。
水涸不通艦,子衿喜。
其夜流星墜其城,四更中無雨而水暴長,衆軍乘流齊進,鼓噪攻之,俄而大潰,子一陽一等竄走,衆盡溺于江,王茂虜其馀而旋。
郢、魯二城相視奪氣。
先是,東昏遣冠軍将軍陳伯之鎮江州,爲子一陽一等聲援。
帝謂諸将曰:“夫征讨未必須實力,所聽威聲耳。
今加湖之敗,誰不讋服。
陳武牙即伯之之子,狼狽奔歸,彼間人情,理當兇懼。
我謂九江傳檄可定也。
”因命搜所獲俘囚,得伯之幢主蘇隆之,厚加賞賜,使緻命焉。
戊午,魯山城主孫樂祖降。
己未夜,郢城有數百一毛一人踰堞且泣,因投黃鹄矶,蓋城之一精一也。
及旦,其城主程茂、薛元嗣遣參軍朱曉求降。
帝謂曰:“城中自可不識天命,何意恒罵?“曉曰:“明公未之思耳,桀犬何嘗不吠堯。
”初,郢城之閉,将佐文武男一女口十餘萬人,疾疫流腫死者十七八。
及城開,帝并加隐恤,其死者命給棺槥。
東昏聞郢城沒,乃爲城守計,簡二尚方二冶囚徒以配軍。
其不可活者,于朱雀門内日斬百馀人。
尚書令王亮苦谏,不從。
陳伯之遣蘇隆之反命,求未便進軍。
帝曰:“伯之此言,意懷首鼠,可及其猶豫一逼一之。
”乃命鄧元起即日沿流。
八月,天子遣兼黃門郎蘇回勞軍。
帝登舟,命諸軍以次進路,留上庸太守韋叡守郢城,行州事。
鄧元起将至尋一陽一,陳伯之猶懼,乃收兵退保湖口,留其子武牙守盆城。
及帝至,乃束甲請罪。
九月,天子诏帝平定東夏,以便宜從事。
前軍之次蕪湖,南豫州刺史申胄棄姑孰走,至是大軍進據之。
自發雍州,帝所乘艦恒有兩龍導引,左右莫不見者。
緣道奉迎百姓,皆如挾纩。
仍遣曹景宗、蕭穎達領馬步進頓江甯。
東昏遣征虜将軍李居士迎戰,景宗擊走之。
于是王茂、鄧元起、呂僧珍進據赤鼻邏,曹景宗、陳伯之爲遊兵。
是日,新亭城主江道林率兵出戰,衆軍禽之于陣。
大軍次新林,建康士庶傾都而至,送款或以血爲書。
命王茂進據越城,曹景宗據皁莢橋,鄧元起據道士墩,陳伯之據籬門。
道林馀衆退屯航南,迫之,因複散走,退保朱雀,憑淮自固。
時李居士猶據新亭壘,請東昏燒南岸邑屋,以開戰場。
自大航以西,新亭以北,蕩然矣。
十月,東昏石頭軍主朱僧勇歸降。
東昏又遣征虜将軍王珍國列陣于航南大路,悉配一精一手利器,尚十餘萬,Yan人王伥子持白虎幡督諸軍。
王茂、曹景宗等掎角奔之,珍國之衆,一時土崩。
衆軍追至宣一陽一門,李居士以新亭壘,徐元瑜以東府城降,石頭、白下諸軍并宵潰。
壬午,帝鎮石頭,命衆軍圍六門。
東昏悉焚門内,驅一逼一營署官府并入城,有衆二十萬。
青州刺史桓和紿東昏出戰,因降。
先是,俗語謂密相欺變者爲“和欺”。
于是蟲兒、法珍等曰:“今日敗于桓和,可謂和欺矣。
”帝命諸軍築長圍。
初,衆軍既一逼一,東昏遣軍主左僧慶鎮京口,常僧景鎮廣陵,李叔獻屯瓜步。
及申胄自姑孰奔歸,又使屯破墩,以爲東北聲援。
至是帝遣曉喻,并降。
帝乃遣弟輔國将軍秀鎮京口,輔國将軍恢屯破墩,從弟甯朔将軍景鎮廣陵。
吳郡太守蔡夤棄郡赴降。
十二月丙寅,兼衛尉張稷、北徐州刺史王珍國斬東昏,其夜以黃油裹首送軍。
帝命呂僧珍、張彌勒兵封府庫及圖籍。
帝乃入,收嬖妾潘妃誅之,及兇一黨一王咺之以下四十八人屬吏,以宮女二千人,分赉将士。
宣德皇後令追廢涪陵王爲東昏侯,授帝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骠騎大将軍、都督、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萬戶,給班劍四十人,黃钺、侍中、征讨諸軍事并如故。
依晉武陵王遵承制故事,百僚緻敬。
己卯,帝入屯閱武堂,下令大赦。
丙戌,入鎮殿内。
是日,鳳皇集建邺。
又下令:“凡昏制謬賦、一婬一刑濫役,外可詳檢前源,悉皆除蕩。
其主守散失,諸所損耗,一精一立科條,鹹從原例。
”丁亥,遣豫州刺史李元履以兵五千慰勞東方十二郡。
二年正月辛卯,下令:“通檢尚書衆曹東昏時諸诤訟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時施行者,一精一加訊辯,依事議奏。
其義師臨陣緻命,疾病死亡者,并加葬斂,收恤遺孤。
”甲午,天子遣兼侍中席闡文、兼黃門侍郎樂法才慰勞都下。
追贈皇祖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皇考侍中、丞相。
乙未,下令:“朱雀之捷,逆徒送死者,特許家人殡葬;若無親屬,或有貧苦,二縣長尉即爲埋掩。
建康城内不達天命,自取淪滅,亦同此科。
”又下令減損浮費,自非奉粢盛,修绂冕,習禮樂之容,繕甲兵之備,此外一皆禁絕。
禦府中署,量宜罷省,命外詳爲條格。
戊戌,宣德皇後臨朝,入居内殿,拜帝大司馬,解承制,百僚緻敬如前。
壬寅,诏進帝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各四人,并依舊辟士,馀并如故。
甲寅,齊帝進帝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爲梁公,備九錫之禮
江陵本憚襄一陽一人,加唇亡齒寒,必不孤立,甯得不闇見同邪。
挾荊、雍之兵,掃定東夏,韓、白重出,不能爲計,況以無算之昏主,役禦刀應敕之徒哉。
”及山一陽一至巴陵,帝複令天武齎書與穎胄兄弟。
去後,帝謂張弘策曰:“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次之;心戰爲上,兵戰次之,今日是也。
近遣天武往州府,人皆有書,今段止有兩封,與行一事兄弟,雲‘一二天武口具’。
及問天武,口無所說。
天武是行一事心膂,彼聞必謂行一事與天武共隐其事,則人人生疑。
山一陽一惑于衆口,判相嫌貳,則行一事進退無以自明,是馳兩空函定一州矣。
”山一陽一至江安,聞之,果疑不上。
柳忱勸斬天武,送首山一陽一,穎胄乃謂天武曰:“天下之事,縣之在卿,今就卿借頭,以詐山一陽一;昔樊于期亦以頭借荊轲。
”于是斬之,送首山一陽一,山一陽一信之,馳入城,将踰阈,縣門發,折其車轅,投車而走,中兵參軍陳秀拔戟逐之,斬于門外,傳首于帝。
仍以南康王尊号之議來告,且曰:“時有未利,當須來年二月。
遽便進兵,恐非廟算。
”帝答曰:“今坐甲十萬,糧用自竭,若頓兵十旬,必生悔吝。
且太白出西方,仗義而動,天時人謀,有何不利?昔武王伐纣,行逆太歲,複須待年月乎?”竟陵太守曹景宗遣杜思沖勸帝迎南康,都襄一陽一,待正尊号,帝不從。
王茂又私于張弘策曰:“今以南康置人手中,彼挾天子以令諸侯,節下前去爲人所使,此豈歲寒之計。
”弘策言之于帝,帝曰:“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蘭艾同焚;若功業克建,誰敢不從?豈是碌碌受人處分!“于沔南立新野郡,以集新附。
三年二月,南康王爲相國,以帝爲征東将軍。
戊申,帝發襄一陽一。
自冬積霰,至是開霁,士卒鹹悅。
帝遂留弟偉守襄一陽一城,謂曰:“當置心于襄一陽一人腹中,推誠信之,勿有疑也。
天下一家,乃當相見。
”遂移檄建邺,闡揚威武。
及至竟陵,命長史王茂與太守曹景宗爲前軍,中兵參軍張法安守竟陵城。
茂、景宗帥衆濟岸,進頓九裡。
其日,郢州刺史張沖迎戰,茂等大破之。
荊州遣冠軍将軍鄧元起、軍主王世興、田安等會大軍于夏口。
帝築漢口城以守魯山,命水軍主張惠紹、朱思遠等遊遏中江,絕郢、魯二城信使。
時張沖死,其衆推軍主薛元嗣及沖長史程茂爲主。
三月乙巳,南康王即帝位于江陵。
遙廢東昏爲涪陵王,以帝爲尚書左仆射,加征東大将軍、都督征讨諸軍,假黃钺。
西台又遣冠軍将軍蕭穎達領兵來會。
四月,帝出沔,命王茂、蕭穎達等一逼一郢城。
五月己酉,帝移屯漢南。
是日,有紫雲如蓋,蔭于壘幕。
甲寅,東昏遣甯朔将軍
七月,帝命王茂帥軍主曹仲宗、康絢、武會超等潛師襲加湖,将一逼一子一陽一。
水涸不通艦,子衿喜。
其夜流星墜其城,四更中無雨而水暴長,衆軍乘流齊進,鼓噪攻之,俄而大潰,子一陽一等竄走,衆盡溺于江,王茂虜其馀而旋。
郢、魯二城相視奪氣。
先是,東昏遣冠軍将軍陳伯之鎮江州,爲子一陽一等聲援。
帝謂諸将曰:“夫征讨未必須實力,所聽威聲耳。
今加湖之敗,誰不讋服。
陳武牙即伯之之子,狼狽奔歸,彼間人情,理當兇懼。
我謂九江傳檄可定也。
”因命搜所獲俘囚,得伯之幢主蘇隆之,厚加賞賜,使緻命焉。
戊午,魯山城主孫樂祖降。
己未夜,郢城有數百一毛一人踰堞且泣,因投黃鹄矶,蓋城之一精一也。
及旦,其城主程茂、薛元嗣遣參軍朱曉求降。
帝謂曰:“城中自可不識天命,何意恒罵?“曉曰:“明公未之思耳,桀犬何嘗不吠堯。
”初,郢城之閉,将佐文武男一女口十餘萬人,疾疫流腫死者十七八。
及城開,帝并加隐恤,其死者命給棺槥。
東昏聞郢城沒,乃爲城守計,簡二尚方二冶囚徒以配軍。
其不可活者,于朱雀門内日斬百馀人。
尚書令王亮苦谏,不從。
陳伯之遣蘇隆之反命,求未便進軍。
帝曰:“伯之此言,意懷首鼠,可及其猶豫一逼一之。
”乃命鄧元起即日沿流。
八月,天子遣兼黃門郎蘇回勞軍。
帝登舟,命諸軍以次進路,留上庸太守韋叡守郢城,行州事。
鄧元起将至尋一陽一,陳伯之猶懼,乃收兵退保湖口,留其子武牙守盆城。
及帝至,乃束甲請罪。
九月,天子诏帝平定東夏,以便宜從事。
前軍之次蕪湖,南豫州刺史申胄棄姑孰走,至是大軍進據之。
自發雍州,帝所乘艦恒有兩龍導引,左右莫不見者。
緣道奉迎百姓,皆如挾纩。
仍遣曹景宗、蕭穎達領馬步進頓江甯。
東昏遣征虜将軍李居士迎戰,景宗擊走之。
于是王茂、鄧元起、呂僧珍進據赤鼻邏,曹景宗、陳伯之爲遊兵。
是日,新亭城主江道林率兵出戰,衆軍禽之于陣。
大軍次新林,建康士庶傾都而至,送款或以血爲書。
命王茂進據越城,曹景宗據皁莢橋,鄧元起據道士墩,陳伯之據籬門。
道林馀衆退屯航南,迫之,因複散走,退保朱雀,憑淮自固。
時李居士猶據新亭壘,請東昏燒南岸邑屋,以開戰場。
自大航以西,新亭以北,蕩然矣。
十月,東昏石頭軍主朱僧勇歸降。
東昏又遣征虜将軍王珍國列陣于航南大路,悉配一精一手利器,尚十餘萬,Yan人王伥子持白虎幡督諸軍。
王茂、曹景宗等掎角奔之,珍國之衆,一時土崩。
衆軍追至宣一陽一門,李居士以新亭壘,徐元瑜以東府城降,石頭、白下諸軍并宵潰。
壬午,帝鎮石頭,命衆軍圍六門。
東昏悉焚門内,驅一逼一營署官府并入城,有衆二十萬。
青州刺史桓和紿東昏出戰,因降。
先是,俗語謂密相欺變者爲“和欺”。
于是蟲兒、法珍等曰:“今日敗于桓和,可謂和欺矣。
”帝命諸軍築長圍。
初,衆軍既一逼一,東昏遣軍主左僧慶鎮京口,常僧景鎮廣陵,李叔獻屯瓜步。
及申胄自姑孰奔歸,又使屯破墩,以爲東北聲援。
至是帝遣曉喻,并降。
帝乃遣弟輔國将軍秀鎮京口,輔國将軍恢屯破墩,從弟甯朔将軍景鎮廣陵。
吳郡太守蔡夤棄郡赴降。
十二月丙寅,兼衛尉張稷、北徐州刺史王珍國斬東昏,其夜以黃油裹首送軍。
帝命呂僧珍、張彌勒兵封府庫及圖籍。
帝乃入,收嬖妾潘妃誅之,及兇一黨一王咺之以下四十八人屬吏,以宮女二千人,分赉将士。
宣德皇後令追廢涪陵王爲東昏侯,授帝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骠騎大将軍、都督、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萬戶,給班劍四十人,黃钺、侍中、征讨諸軍事并如故。
依晉武陵王遵承制故事,百僚緻敬。
己卯,帝入屯閱武堂,下令大赦。
丙戌,入鎮殿内。
是日,鳳皇集建邺。
又下令:“凡昏制謬賦、一婬一刑濫役,外可詳檢前源,悉皆除蕩。
其主守散失,諸所損耗,一精一立科條,鹹從原例。
”丁亥,遣豫州刺史李元履以兵五千慰勞東方十二郡。
二年正月辛卯,下令:“通檢尚書衆曹東昏時諸诤訟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時施行者,一精一加訊辯,依事議奏。
其義師臨陣緻命,疾病死亡者,并加葬斂,收恤遺孤。
”甲午,天子遣兼侍中席闡文、兼黃門侍郎樂法才慰勞都下。
追贈皇祖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皇考侍中、丞相。
乙未,下令:“朱雀之捷,逆徒送死者,特許家人殡葬;若無親屬,或有貧苦,二縣長尉即爲埋掩。
建康城内不達天命,自取淪滅,亦同此科。
”又下令減損浮費,自非奉粢盛,修绂冕,習禮樂之容,繕甲兵之備,此外一皆禁絕。
禦府中署,量宜罷省,命外詳爲條格。
戊戌,宣德皇後臨朝,入居内殿,拜帝大司馬,解承制,百僚緻敬如前。
壬寅,诏進帝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各四人,并依舊辟士,馀并如故。
甲寅,齊帝進帝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爲梁公,備九錫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