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6 梁本紀上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梁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裡人,姓蕭氏,與齊同承淮一陰一令整。
整生皇高祖轄,位濟一陰一太守。
轄生皇曾祖副子,位州治中從事。
副子生皇祖道賜,位南台治書侍禦史。
道賜生皇考,諱順之,字文緯,于齊高帝爲始族弟。
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懷英氣,與齊高少而款狎。
嘗共登金牛山,路側有枯骨縱橫,齊高謂皇考曰:“周文王以來幾年,當複有掩此枯骨者乎?”言之懔然動色。
皇考由此知齊高有大志,常相随逐。
齊高每外讨,皇考常爲軍副。
及北讨,薛索兒夜遣人入營,提刀徑至齊高眠一床一,皇考手刃之。
頻爲齊高鎮軍司馬、長史。
時宋帝昏虐,齊高謀出外,皇考以爲一旦奔亡,則危幾不測,不如因人之欲,行伊、霍之事,齊高深然之。
曆黃門郎,安西長史,吳郡内史,所經皆着名。
吳郡張緒常稱:“文武兼資,有德有行,吾敬蕭順之。
”袁粲之據石頭,黃回與之通謀,皇考聞難作,率家兵據朱雀橋,回觇人還告曰:“朱雀橋南一長者,英威毅然,坐胡一床一南向。
”回曰:“蕭順之也。
”遂不敢出。
時微皇考,石頭幾不據矣。
及齊高創造皇業,推鋒決勝,莫不垂拱仰成焉。
齊建元末,齊高從容謂皇考曰:“當令阿玉解揚州相授。
”玉,豫章王嶷小名也。
齊武帝在東宮,皇考嘗問訊,及退,齊武指皇考謂嶷曰:“非此翁,吾徒無以緻今日。
”及即位,深相忌憚,故不居台輔。
以參豫佐命,封臨湘縣侯。
曆位侍中,衛尉,太子詹事,領軍将軍,丹一陽一尹,贈鎮北将軍,諡曰懿。
帝以宋孝武大明八年歲次甲辰生于秣陵縣同夏裡三橋宅。
初,皇妣張氏嘗夢抱日,已而有娠,遂産帝。
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日角龍顔,重嶽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扁,身映日無影,兩骻骈骨,項上隆一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帝爲兒時,能蹈空而行。
及長,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
所居室中,常若雲氣,人或遇者,體辄肅然。
初爲衛軍王儉東合祭酒,儉一見深相器異,請爲戶曹屬。
謂廬江何憲曰:“此蕭郎三十内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
”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帝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并遊焉,号曰“八友”。
融俊爽,識鑒過人,尤敬異帝,每謂所親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
”累遷随王鎮西谘議參軍。
行經牛渚,逢風,入泊龍渎,有一老人謂帝曰:“君龍行虎步,相不可言,天下方亂,安之者其在君乎?”問其名氏,忽然不見。
尋以皇考艱去職,歸建邺。
及齊武帝不豫,竟陵王子良以帝及兄懿、王融、劉繪、王思遠、顧暠之、範雲等爲帳内軍主。
融欲因帝晏駕立子良,帝曰:“夫立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融才非負圖,視其敗也。
”範雲曰:“憂國家者,惟有王中書。
”帝曰:“憂國欲爲周、召?欲爲豎、刁邪?”懿曰:“直哉史魚,何其木強也!” 初,皇考之薨,不得志,事見齊魚複侯傳。
至是,郁林失德,齊明帝作輔,将爲廢立計,帝欲助齊明,傾齊武之嗣,以雪心恥,齊明亦知之,每與帝謀。
時齊明将追随王,恐不從,又以王敬則在會稽,恐爲變,以問帝。
帝曰:“随王雖有美名,其實庸劣,既無智謀之士,爪牙惟仗司馬垣曆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耳。
此并惟利是與,若啖以顯職,無不載馳。
随王止須折簡耳。
敬則志安江東,窮其富貴,宜選美一女以娛其心。
”齊明曰:“亦吾意也。
”即征曆生爲太子左衛率,白龍遊擊将軍,并至。
續召随王至都,賜自盡。
豫州刺史崔慧景既齊武舊臣,不自安,齊明憂之,乃起帝鎮壽一陽一,外聲備魏,實防慧景。
師次長濑,慧景懼罪,白服來迎,帝撫而宥之。
将軍房伯玉、徐玄慶并曰:“慧景反迹既彰,實是見賊,我曹武将,譬如韝上鷹,将軍一言見命,便即制之。
”帝笑曰:“其如掌中嬰兒,殺之不武。
”于是曲意和釋之,慧景遂安。
隆昌元年,拜中書侍郎,遷黃門侍郎。
建武二年,魏将王肅、劉昶攻司州刺史蕭誕甚急,齊明遣左衛将軍王廣之赴救,帝爲偏帥隸廣之。
行次熨鬥洲,有人長八尺馀,容貌衣冠皓然皆白,緣江呼曰:“蕭王大貴。
”帝既屢有征祥,心益自負。
時去誕百裡,衆軍以魏軍盛,莫敢前。
帝欲大振威略,謂諸将曰:“今屯下梁之城,塞鑿岘之險,守雉腳之路,據賢首之山,以通西關,以臨賊壘,三方掎角,出其不備,破賊必矣。
”廣之等不從。
後遣徐玄慶進據賢首山,魏絕其糧道,衆懼,莫敢援之,惟帝獨奮請先進。
于是廣之益帝一精一甲,銜枚夜前。
失道,望見如持兩炬者,随之果得道,徑上賢首山,廣之軍因得前。
魏軍來脅,帝堅壁不進。
時王肅自攻城,一鼓而退,劉昶有疑心,帝因與書,間成其隙。
一旦,有風從西北起,陣雲随之來,當肅營,尋而風回雲轉,還向西北,帝曰:“此所謂歸氣,魏師遁矣。
”令軍中曰:“望麾而進,聽鼓而動。
”肅乃傾壁十萬,陣于水北,帝揚麾鼓噪,響振山谷,敢死之士,執短兵先登,長戟翼之。
城中見援至,因出軍攻魏栅,魏軍表裡受敵,因大崩。
肅、昶單騎走,斬獲千計,流血绛野。
得肅、昶巾箱中魏帝敕曰:“聞蕭衍善用兵,勿與争鋒,待吾至;若能禽此人,則江東吾有也。
”以功封建一陽一縣男。
尋爲司州刺史。
有沙門自稱僧恽,謂帝曰:“君項有伏龍,非人臣也。
”複求,莫知所之。
帝在州,甚有威名。
嘗有人饷馬,帝不受,饷者密以馬系齋柱而去。
帝出見馬,答書殷勤,縛之馬首,令人驅出城外,馬自還。
還都爲太子中庶子,領四廂直。
出鎮石頭。
齊明一性一猜忌,帝避時嫌,解遣部曲,常乘折角小牛車。
齊明每稱帝清儉,勖勵朝臣。
四年,魏孝文帝自率大衆一逼一雍州,刺史曹武度沔守樊城,武舊齊武腹心,齊明忌之,欲使後弟劉暄爲雍州,暄不願出外,因江祏得留。
齊明帝拟帝雍州,受密旨出頓,聲爲軍事發遣。
又命五兵尚書崔慧景、征南将軍陳顯達相續援襄一陽一。
慧景與帝進行鄧城,魏孝文帥十餘萬騎奄至,慧景引退,帝止之,不從,于是大敗。
帝帥衆拒戰,獨得全軍。
及魏軍退,以帝爲輔國将軍,監雍州事。
先是,雍州相傳樊城有王氣,至是謠言更甚。
及齊明崩,遺诏以帝爲都督、雍州刺史。
時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更直内省,分日帖敕,世所謂“六貴”。
又有禦刀茹法珍、梅蟲兒、豐勇之等八人,号爲“八要”,及舍人王咺之等四十馀人,皆口擅王言,權行國憲。
帝謂張弘策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
當今避禍,惟有此地,勤行仁義,可坐作西伯;但諸弟在都,恐離時患,須與益州圖之耳。
”時上長兄懿罷益州還,仍行郢州事,乃使弘策詣郢,陳計于懿,語在懿傳。
言既不從,弘策還,帝乃召弟偉及憺,是歲至襄一陽一。
乃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沈于檀溪,密爲舟裝之備。
時帝所住齋常有氣,五色回轉,狀若蟠龍。
季秋出九日台,忽暴風起,煙塵四合,帝所居獨白日清朗,其上紫雲騰起,形如傘扒,望者莫不異焉。
尋而大臣相次誅戮。
永元二年冬,懿又被害。
信至,帝密召長史王茂、中兵呂僧珍、别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謀之。
既定,以十一月乙巳召僚佐集于聽事,告以舉兵。
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裝舸艦,旬日大辦。
百姓願從者,得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
先是,東昏以劉山一陽一爲巴西太守,使過荊州就行一事蕭穎胄以襲襄一陽一。
帝知其謀,乃遣參軍王天武、龐慶國詣江陵,遍與州府人書論軍事。
天武既發,帝謂谘議參軍張弘策曰:“今日天武坐收天下矣。
荊州得天武至,必回遑無計,若不見同,取之如拾地芥耳。
斷三峽,據巴、蜀,分兵定湘中,便全有上流。
以此威聲,臨九派,斷彭蠡,
整生皇高祖轄,位濟一陰一太守。
轄生皇曾祖副子,位州治中從事。
副子生皇祖道賜,位南台治書侍禦史。
道賜生皇考,諱順之,字文緯,于齊高帝爲始族弟。
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懷英氣,與齊高少而款狎。
嘗共登金牛山,路側有枯骨縱橫,齊高謂皇考曰:“周文王以來幾年,當複有掩此枯骨者乎?”言之懔然動色。
皇考由此知齊高有大志,常相随逐。
齊高每外讨,皇考常爲軍副。
及北讨,薛索兒夜遣人入營,提刀徑至齊高眠一床一,皇考手刃之。
頻爲齊高鎮軍司馬、長史。
時宋帝昏虐,齊高謀出外,皇考以爲一旦奔亡,則危幾不測,不如因人之欲,行伊、霍之事,齊高深然之。
曆黃門郎,安西長史,吳郡内史,所經皆着名。
吳郡張緒常稱:“文武兼資,有德有行,吾敬蕭順之。
”袁粲之據石頭,黃回與之通謀,皇考聞難作,率家兵據朱雀橋,回觇人還告曰:“朱雀橋南一長者,英威毅然,坐胡一床一南向。
”回曰:“蕭順之也。
”遂不敢出。
時微皇考,石頭幾不據矣。
及齊高創造皇業,推鋒決勝,莫不垂拱仰成焉。
齊建元末,齊高從容謂皇考曰:“當令阿玉解揚州相授。
”玉,豫章王嶷小名也。
齊武帝在東宮,皇考嘗問訊,及退,齊武指皇考謂嶷曰:“非此翁,吾徒無以緻今日。
”及即位,深相忌憚,故不居台輔。
以參豫佐命,封臨湘縣侯。
曆位侍中,衛尉,太子詹事,領軍将軍,丹一陽一尹,贈鎮北将軍,諡曰懿。
帝以宋孝武大明八年歲次甲辰生于秣陵縣同夏裡三橋宅。
初,皇妣張氏嘗夢抱日,已而有娠,遂産帝。
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日角龍顔,重嶽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扁,身映日無影,兩骻骈骨,項上隆一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帝爲兒時,能蹈空而行。
及長,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
所居室中,常若雲氣,人或遇者,體辄肅然。
初爲衛軍王儉東合祭酒,儉一見深相器異,請爲戶曹屬。
謂廬江何憲曰:“此蕭郎三十内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
”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帝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并遊焉,号曰“八友”。
融俊爽,識鑒過人,尤敬異帝,每謂所親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
”累遷随王鎮西谘議參軍。
行經牛渚,逢風,入泊龍渎,有一老人謂帝曰:“君龍行虎步,相不可言,天下方亂,安之者其在君乎?”問其名氏,忽然不見。
尋以皇考艱去職,歸建邺。
及齊武帝不豫,竟陵王子良以帝及兄懿、王融、劉繪、王思遠、顧暠之、範雲等爲帳内軍主。
融欲因帝晏駕立子良,帝曰:“夫立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融才非負圖,視其敗也。
”範雲曰:“憂國家者,惟有王中書。
”帝曰:“憂國欲爲周、召?欲爲豎、刁邪?”懿曰:“直哉史魚,何其木強也!” 初,皇考之薨,不得志,事見齊魚複侯傳。
至是,郁林失德,齊明帝作輔,将爲廢立計,帝欲助齊明,傾齊武之嗣,以雪心恥,齊明亦知之,每與帝謀。
時齊明将追随王,恐不從,又以王敬則在會稽,恐爲變,以問帝。
帝曰:“随王雖有美名,其實庸劣,既無智謀之士,爪牙惟仗司馬垣曆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耳。
此并惟利是與,若啖以顯職,無不載馳。
随王止須折簡耳。
敬則志安江東,窮其富貴,宜選美一女以娛其心。
”齊明曰:“亦吾意也。
”即征曆生爲太子左衛率,白龍遊擊将軍,并至。
續召随王至都,賜自盡。
豫州刺史崔慧景既齊武舊臣,不自安,齊明憂之,乃起帝鎮壽一陽一,外聲備魏,實防慧景。
師次長濑,慧景懼罪,白服來迎,帝撫而宥之。
将軍房伯玉、徐玄慶并曰:“慧景反迹既彰,實是見賊,我曹武将,譬如韝上鷹,将軍一言見命,便即制之。
”帝笑曰:“其如掌中嬰兒,殺之不武。
”于是曲意和釋之,慧景遂安。
隆昌元年,拜中書侍郎,遷黃門侍郎。
建武二年,魏将王肅、劉昶攻司州刺史蕭誕甚急,齊明遣左衛将軍王廣之赴救,帝爲偏帥隸廣之。
行次熨鬥洲,有人長八尺馀,容貌衣冠皓然皆白,緣江呼曰:“蕭王大貴。
”帝既屢有征祥,心益自負。
時去誕百裡,衆軍以魏軍盛,莫敢前。
帝欲大振威略,謂諸将曰:“今屯下梁之城,塞鑿岘之險,守雉腳之路,據賢首之山,以通西關,以臨賊壘,三方掎角,出其不備,破賊必矣。
”廣之等不從。
後遣徐玄慶進據賢首山,魏絕其糧道,衆懼,莫敢援之,惟帝獨奮請先進。
于是廣之益帝一精一甲,銜枚夜前。
失道,望見如持兩炬者,随之果得道,徑上賢首山,廣之軍因得前。
魏軍來脅,帝堅壁不進。
時王肅自攻城,一鼓而退,劉昶有疑心,帝因與書,間成其隙。
一旦,有風從西北起,陣雲随之來,當肅營,尋而風回雲轉,還向西北,帝曰:“此所謂歸氣,魏師遁矣。
”令軍中曰:“望麾而進,聽鼓而動。
”肅乃傾壁十萬,陣于水北,帝揚麾鼓噪,響振山谷,敢死之士,執短兵先登,長戟翼之。
城中見援至,因出軍攻魏栅,魏軍表裡受敵,因大崩。
肅、昶單騎走,斬獲千計,流血绛野。
得肅、昶巾箱中魏帝敕曰:“聞蕭衍善用兵,勿與争鋒,待吾至;若能禽此人,則江東吾有也。
”以功封建一陽一縣男。
尋爲司州刺史。
有沙門自稱僧恽,謂帝曰:“君項有伏龍,非人臣也。
”複求,莫知所之。
帝在州,甚有威名。
嘗有人饷馬,帝不受,饷者密以馬系齋柱而去。
帝出見馬,答書殷勤,縛之馬首,令人驅出城外,馬自還。
還都爲太子中庶子,領四廂直。
出鎮石頭。
齊明一性一猜忌,帝避時嫌,解遣部曲,常乘折角小牛車。
齊明每稱帝清儉,勖勵朝臣。
四年,魏孝文帝自率大衆一逼一雍州,刺史曹武度沔守樊城,武舊齊武腹心,齊明忌之,欲使後弟劉暄爲雍州,暄不願出外,因江祏得留。
齊明帝拟帝雍州,受密旨出頓,聲爲軍事發遣。
又命五兵
慧景與帝進行鄧城,魏孝文帥十餘萬騎奄至,慧景引退,帝止之,不從,于是大敗。
帝帥衆拒戰,獨得全軍。
及魏軍退,以帝爲輔國将軍,監雍州事。
先是,雍州相傳樊城有王氣,至是謠言更甚。
及齊明崩,遺诏以帝爲都督、雍州刺史。
時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更直内省,分日帖敕,世所謂“六貴”。
又有禦刀茹法珍、梅蟲兒、豐勇之等八人,号爲“八要”,及舍人王咺之等四十馀人,皆口擅王言,權行國憲。
帝謂張弘策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
當今避禍,惟有此地,勤行仁義,可坐作西伯;但諸弟在都,恐離時患,須與益州圖之耳。
”時上長兄懿罷益州還,仍行郢州事,乃使弘策詣郢,陳計于懿,語在懿傳。
言既不從,弘策還,帝乃召弟偉及憺,是歲至襄一陽一。
乃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沈于檀溪,密爲舟裝之備。
時帝所住齋常有氣,五色回轉,狀若蟠龍。
季秋出九日台,忽暴風起,煙塵四合,帝所居獨白日清朗,其上紫雲騰起,形如傘扒,望者莫不異焉。
尋而大臣相次誅戮。
永元二年冬,懿又被害。
信至,帝密召長史王茂、中兵呂僧珍、别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謀之。
既定,以十一月乙巳召僚佐集于聽事,告以舉兵。
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裝舸艦,旬日大辦。
百姓願從者,得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
先是,東昏以劉山一陽一爲巴西太守,使過荊州就行一事蕭穎胄以襲襄一陽一。
帝知其謀,乃遣參軍王天武、龐慶國詣江陵,遍與州府人書論軍事。
天武既發,帝謂谘議參軍張弘策曰:“今日天武坐收天下矣。
荊州得天武至,必回遑無計,若不見同,取之如拾地芥耳。
斷三峽,據巴、蜀,分兵定湘中,便全有上流。
以此威聲,臨九派,斷彭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