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5 齊本紀下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尚辄托雲神意。
範雲謂光尚曰:“君是天子要人,當思百全計。
”光尚曰:“至尊不可谏正,當托鬼神以達意耳。
”後東入樂遊,人馬忽驚,以問光尚,光尚曰:“向見先帝大瞋,不許數出。
”帝大怒,拔刀與光向等尋覓,既不見處,乃縛菰爲明帝形,北向斬之,縣首苑門。
上自永元以後,魏每來伐,繼以内難,揚、南徐二州人丁,三人取兩,以此爲率。
遠郡悉令上米準行,一人五十斛,輸米既畢,就役如故。
又先是諸郡役人,多依人士爲附隸,謂之“屬名”。
又東境役苦,百姓多注籍詐病,遣外醫巫,在所檢占諸屬名,并取病身。
凡屬名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蔭之家。
凡注病者,或已積年,皆攝充将役。
又追責病者租布,随其年歲多少。
銜命之人,皆給貨賂,随意縱舍。
又橫調徵求,皆出百姓。
群小以陳顯達下數日便敗,崔慧景圍城正得十日,及蕭衍師至,亦謂爲然。
裹糧食、樵刍,凡所須物,爲百日備。
帝謂茹法珍曰:“須來至白門前,當一決。
”及至近郊,乃聚兵爲固守計,召王侯分置尚書都坐及殿省。
尚書舊事,悉充紙铠。
使冠軍将軍王珍國領三萬人據大桁,莫有鬥志,遣王寶孫督戰,呼爲王伥子。
寶孫切罵諸将帥,直合将軍席豪發憤突陣死。
豪,骁将也,既斃,衆軍于是土崩。
軍人從朱雀觀上自投及赴淮水死者無數。
于是閉城自守,城内軍事委王珍國。
兖州刺史張稷入衛,以稷爲副,實甲猶七萬人。
帝着烏帽褲褶,備羽儀,登南掖門臨望。
又虛設铠馬齋仗千人,皆張弓拔白,出東掖門,稱蔣王出蕩。
又受刀敕等教着五音兒衣,登城望戰。
還與禦刀左右及六宮于華光殿立軍壘,以金玉爲铠仗,親自臨陣,詐被創勢,以闆扛将去,以此厭勝。
又于閱武堂設牙門軍頓,每夜嚴警。
帝于殿内騎馬,從鳳莊門入徽明門,馬被銀蓮葉具裝铠,雜羽孔翠寄生,逐馬左右衛從,晝眠夜起如平常。
聞外鼓吹叫一聲,被大紅袍,登景一陽一樓望,一弩一幾中之。
衆皆怠怨,不爲緻力,募兵出戰,至城門數十步,皆坐甲而歸。
慮城外有伏兵,乃燒城傍諸府署,六門之内皆盡。
城中閣道、西掖門内,相聚爲市,販死牛馬肉。
蕭衍長圍既立,塹栅嚴固,然後出蕩,屢戰不捷。
帝尤惜金錢,不肯賞賜,茹法珍叩頭請之,帝曰:“賊來獨取我邪,何爲就我求物?”後堂儲數百具榜,啓爲城防,帝曰:“拟作殿。
”竟不與。
城防巧手,而悉令作殿,晝夜不休。
又催禦府細作三百人一精一仗,須圍解以拟屏除。
金銀雕镂雜物,倍急于常。
法珍、蟲兒又說帝曰:“大臣不留意,使圍不解,宜悉誅之。
”珍國、張稷懼禍,乃謀應蕭衍,以計告後合舍人錢強。
強許之,密令遊蕩主崔叔智夜開雲龍門,稷及珍國勒兵入殿,分軍又從西上合入後宮,禦刀豐勇之爲内應。
是夜,帝在含德殿。
吹笙歌作女兒子,卧未熟,聞兵入,趨出北戶,欲還後宮。
清曜合已閉,Yan人禁防黃泰平刀傷其膝,仆地,顧曰:“奴反邪!”直後張齊斬首,送蕭衍。
宣德太後令依漢海昏侯故事,追封東昏侯。
和帝諱寶融,字智昭,明帝第八子也。
建武元年,封随郡王。
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出爲西中郎将、荊州刺史,督七州軍事。
二年十一月甲寅,長史蕭穎胄奉王舉兵。
其日太白及辰星俱見西方。
乙卯,教纂嚴。
丙辰,以雍州刺史蕭衍爲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
戊午,衍表勸進。
十二月乙亥,群僚勸進,并不許。
壬辰,骁騎将軍夏侯亶自建邺至江陵,稱宣德太後令:“西中郎将南康王宜纂承皇祚,光臨億兆,可且封宣城王、相國、荊州牧,加黃钺,置僚屬。
”三年正月乙巳,王受命,大赦;唯梅蟲兒、茹法珍等不在例。
是日,長星見,竟天。
甲寅,建牙于城南。
二月己巳,群僚上尊号,立宗廟及南北郊。
中興元年春三月乙巳,皇帝即位,大赦,改永元三年爲中興,文武賜位二等。
是夜彗星竟天。
以相國左長史蕭穎胄爲尚書令,加雍州刺史蕭衍尚書左仆射、都督征讨諸軍。
以晉安王寶義爲司空,廬陵王寶源爲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丙午,有司奏封庶人寶卷爲零陵侯,诏不許。
又奏爲涪陵王,诏可。
夏四月戊辰,诏凡東讨衆軍及諸向義之衆,普複除五年。
秋七月丁巳,魯山城主孫樂祖以城降。
己未,郢城主薛元嗣降。
八月丙子,平西将軍陳伯之降。
九月己未,诏假黃钺蕭衍,若定京邑,得以便宜從事。
冬十一月壬寅,尚書令、鎮軍将軍蕭穎胄卒。
十二月丙寅,建康城平。
己巳,宣德皇太後令,以征東大将軍蕭衍爲大司馬、錄尚書、骠騎大将軍、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依晉武陵王遵承制故事。
壬申,改封建安王寶寅爲鄱一陽一王。
癸酉,以司徒、揚州刺史晉安王寶義爲太尉,領司徒。
乙酉,以尚書右仆射王瑩爲左仆射。
二年春正月戊戌,宣德皇太後臨朝,入居内殿。
壬寅,大司馬蕭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殊禮。
己酉,以大司馬長史王亮爲守尚書令。
甲寅,加大司馬蕭衍位相國,梁公,備九錫禮。
二月壬戌,誅湘東王寶晊。
丙戌,進梁公蕭衍爵爲王。
三月辛醜,鄱一陽一王寶寅奔魏。
誅邵陵王寶攸、晉熙王寶嵩、桂一陽一王寶貞。
庚戌,車駕東歸至姑孰。
丙辰,遜位于梁。
丁巳,廬陵王寶源薨。
四月辛酉,禅诏至,皇太後遜居外宮。
梁受命,奉帝爲巴陵王,宮于姑孰。
戊辰,巴陵王殂,年十五。
追尊爲齊和帝,葬恭安陵。
初,梁武帝欲以南海郡爲巴陵國邑而遷帝焉,以問範雲,雲俛首未對。
沈約曰:“今古殊事,魏武所雲,‘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
”梁武颔之。
于是遣鄭伯禽進以生金,帝曰:“我死不須金,醇酒足矣。
”乃引飲一升,伯禽就加折焉。
先是,文惠太子與才人共賦七言詩,句後辄雲“愁和帝”,至是其言方驗。
又永明中,望氣者雲新林、婁湖、青溪并有天子氣,于其處大起樓苑宮觀,武帝屢遊幸以應之;又起舊宮于青溪,以弭其氣。
而明帝舊居東府城西,延興末,明帝龍飛,至是梁武帝衆軍城于新林,而武帝舊宅亦在征虜。
百姓皆着下屋白紗帽,而反裙覆頂。
東昏曰:“裙應在下,今更在上,不祥。
”命斷之。
于是百姓皆反裙向下,此服祅也。
帽者首之所寄,今而向下,天意若曰,元首方爲猥賤乎。
東昏又令左右作逐鹿帽,形甚窄狹,後果有逐鹿之事。
東昏宮裡又作散叛發,反髻根向後,百姓争學之,及東昏狂惑,天下散叛矣。
東昏又與群小别立帽,骞其口而舒兩翅,名曰“鳳度三橋“。
裙向後,總而結之,名曰“反縛黃麗”。
東昏與刀敕之徒親自着之,皆用金寶,鑿以璧璫。
又作着調帽,镂以金玉,間以孔翠,此皆天意。
梁武帝舊宅在三橋,而“鳳度”之名,鳳翔之驗也。
“黃麗”者“皇離”,爲日而反縛之,東昏戮死之應也。
“調”者,梁武帝至都,而風俗和調。
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兩”,此又服祅。
假非正名也,儲兩而假之,明不得真也。
東昏誅,其子廢爲庶人,假兩之意也。
論曰:郁林地居長嫡,瑕釁未彰,而武皇之心,不變周道,故得保茲守器,正位尊極。
既而愆鄙内作,兆自宮闱,雖爲害未遠,而足傾社稷。
郭璞稱永昌之名,有二日之象,隆昌之号,實亦同焉。
明帝越自支庶,任當負荷,乘機而作,大緻殲夷,流涕行誅,非雲義舉,事苟非安,能無内愧。
既而自樹本枝,根胤孤弱,贻厥所授,屬在兇愚,用覆宗祊,亦其理也。
夫名以行義,往賢垂範,備而之禅,術士誡之,東昏以“卷”名,“藏”以終之,其兆先征,蓋亦天所命矣。
範雲謂光尚曰:“君是天子要人,當思百全計。
”光尚曰:“至尊不可谏正,當托鬼神以達意耳。
”後東入樂遊,人馬忽驚,以問光尚,光尚曰:“向見先帝大瞋,不許數出。
”帝大怒,拔刀與光向等尋覓,既不見處,乃縛菰爲明帝形,北向斬之,縣首苑門。
上自永元以後,魏每來伐,繼以内難,揚、南徐二州人丁,三人取兩,以此爲率。
遠郡悉令上米準行,一人五十斛,輸米既畢,就役如故。
又先是諸郡役人,多依人士爲附隸,謂之“屬名”。
又東境役苦,百姓多注籍詐病,遣外醫巫,在所檢占諸屬名,并取病身。
凡屬名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蔭之家。
凡注病者,或已積年,皆攝充将役。
又追責病者租布,随其年歲多少。
銜命之人,皆給貨賂,随意縱舍。
又橫調徵求,皆出百姓。
群小以陳顯達下數日便敗,崔慧景圍城正得十日,及蕭衍師至,亦謂爲然。
裹糧食、樵刍,凡所須物,爲百日備。
帝謂茹法珍曰:“須來至白門前,當一決。
”及至近郊,乃聚兵爲固守計,召王侯分置尚書都坐及殿省。
尚書舊事,悉充紙铠。
使冠軍将軍王珍國領三萬人據大桁,莫有鬥志,遣王寶孫督戰,呼爲王伥子。
寶孫切罵諸将帥,直合将軍席豪發憤突陣死。
豪,骁将也,既斃,衆軍于是土崩。
軍人從朱雀觀上自投及赴淮水死者無數。
于是閉城自守,城内軍事委王珍國。
兖州刺史張稷入衛,以稷爲副,實甲猶七萬人。
帝着烏帽褲褶,備羽儀,登南掖門臨望。
又虛設铠馬齋仗千人,皆張弓拔白,出東掖門,稱蔣王出蕩。
又受刀敕等教着五音兒衣,登城望戰。
還與禦刀左右及六宮于華光殿立軍壘,以金玉爲铠仗,親自臨陣,詐被創勢,以闆扛将去,以此厭勝。
又于閱武堂設牙門軍頓,每夜嚴警。
帝于殿内騎馬,從鳳莊門入徽明門,馬被銀蓮葉具裝铠,雜羽孔翠寄生,逐馬左右衛從,晝眠夜起如平常。
聞外鼓吹叫一聲,被大紅袍,登景一陽一樓望,一弩一幾中之。
衆皆怠怨,不爲緻力,募兵出戰,至城門數十步,皆坐甲而歸。
慮城外有伏兵,乃燒城傍諸府署,六門之内皆盡。
城中閣道、西掖門内,相聚爲市,販死牛馬肉。
蕭衍長圍既立,塹栅嚴固,然後出蕩,屢戰不捷。
帝尤惜金錢,不肯賞賜,茹法珍叩頭請之,帝曰:“賊來獨取我邪,何爲就我求物?”後堂儲數百具榜,啓爲城防,帝曰:“拟作殿。
”竟不與。
城防巧手,而悉令作殿,晝夜不休。
又催禦府細作三百人一精一仗,須圍解以拟屏除。
金銀雕镂雜物,倍急于常。
法珍、蟲兒又說帝曰:“大臣不留意,使圍不解,宜悉誅之。
”珍國、張稷懼禍,乃謀應蕭衍,以計告後合舍人錢強。
強許之,密令遊蕩主崔叔智夜開雲龍門,稷及珍國勒兵入殿,分軍又從西上合入後宮,禦刀豐勇之爲内應。
是夜,帝在含德殿。
吹笙歌作女兒子,卧未熟,聞兵入,趨出北戶,欲還後宮。
清曜合已閉,Yan人禁防黃泰平刀傷其膝,仆地,顧曰:“奴反邪!”直後張齊斬首,送蕭衍。
宣德太後令依漢海昏侯故事,追封東昏侯。
和帝諱寶融,字智昭,明帝第八子也。
建武元年,封随郡王。
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出爲西中郎将、荊州刺史,督七州軍事。
二年十一月甲寅,長史蕭穎胄奉王舉兵。
其日太白及辰星俱見西方。
乙卯,教纂嚴。
丙辰,以雍州刺史蕭衍爲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
戊午,衍表勸進。
十二月乙亥,群僚勸進,并不許。
壬辰,骁騎将軍夏侯亶自建邺至江陵,稱宣德太後令:“西中郎将南康王宜纂承皇祚,光臨億兆,可且封宣城王、相國、荊州牧,加黃钺,置僚屬。
”三年正月乙巳,王受命,大赦;唯梅蟲兒、茹法珍等不在例。
是日,長星見,竟天。
甲寅,建牙于城南。
二月己巳,群僚上尊号,立宗廟及南北郊。
中興元年春三月乙巳,皇帝即位,大赦,改永元三年爲中興,文武賜位二等。
是夜彗星竟天。
以相國左長史蕭穎胄爲尚書令,加雍州刺史蕭衍尚書左仆射、都督征讨諸軍。
以晉安王寶義爲司空,廬陵王寶源爲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丙午,有司奏封庶人寶卷爲零陵侯,诏不許。
又奏爲涪陵王,诏可。
夏四月戊辰,诏凡東讨衆軍及諸向義之衆,普複除五年。
秋七月丁巳,魯山城主孫樂祖以城降。
己未,郢城主薛元嗣降。
八月丙子,平西将軍陳伯之降。
九月己未,诏假黃钺蕭衍,若定京邑,得以便宜從事。
冬十一月壬寅,尚書令、鎮軍将軍蕭穎胄卒。
十二月丙寅,建康城平。
己巳,宣德皇太後令,以征東大将軍蕭衍爲大司馬、錄尚書、骠騎大将軍、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依晉武陵王遵承制故事。
壬申,改封建安王寶寅爲鄱一陽一王。
癸酉,以司徒、揚州刺史晉安王寶義爲太尉,領司徒。
乙酉,以尚書右仆射王瑩爲左仆射。
二年春正月戊戌,宣德皇太後臨朝,入居内殿。
壬寅,大司馬蕭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殊禮。
己酉,以大司馬長史王亮爲守尚書令。
甲寅,加大司馬蕭衍位相國,梁公,備九錫禮。
二月壬戌,誅湘東王寶晊。
丙戌,進梁公蕭衍爵爲王。
三月辛醜,鄱一陽一王寶寅奔魏。
誅邵陵王寶攸、晉熙王寶嵩、桂一陽一王寶貞。
庚戌,車駕東歸至姑孰。
丙辰,遜位于梁。
丁巳,廬陵王寶源薨。
四月辛酉,禅诏至,皇太後遜居外宮。
梁受命,奉帝爲巴陵王,宮于姑孰。
戊辰,巴陵王殂,年十五。
追尊爲齊和帝,葬恭安陵。
初,梁武帝欲以南海郡爲巴陵國邑而遷帝焉,以問範雲,雲俛首未對。
沈約曰:“今古殊事,魏武所雲,‘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
”梁武颔之。
于是遣鄭伯禽進以生金,帝曰:“我死不須金,醇酒足矣。
”乃引飲一升,伯禽就加折焉。
先是,文惠太子與才人共賦七言詩,句後辄雲“愁和帝”,至是其言方驗。
又永明中,望氣者雲新林、婁湖、青溪并有天子氣,于其處大起樓苑宮觀,武帝屢遊幸以應之;又起舊宮于青溪,以弭其氣。
而明帝舊居東府城西,延興末,明帝龍飛,至是梁武帝衆軍城于新林,而武帝舊宅亦在征虜。
百姓皆着下屋白紗帽,而反裙覆頂。
東昏曰:“裙應在下,今更在上,不祥。
”命斷之。
于是百姓皆反裙向下,此服祅也。
帽者首之所寄,今而向下,天意若曰,元首方爲猥賤乎。
東昏又令左右作逐鹿帽,形甚窄狹,後果有逐鹿之事。
東昏宮裡又作散叛發,反髻根向後,百姓争學之,及東昏狂惑,天下散叛矣。
東昏又與群小别立帽,骞其口而舒兩翅,名曰“鳳度三橋“。
裙向後,總而結之,名曰“反縛黃麗”。
東昏與刀敕之徒親自着之,皆用金寶,鑿以璧璫。
又作着調帽,镂以金玉,間以孔翠,此皆天意。
梁武帝舊宅在三橋,而“鳳度”之名,鳳翔之驗也。
“黃麗”者“皇離”,爲日而反縛之,東昏戮死之應也。
“調”者,梁武帝至都,而風俗和調。
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兩”,此又服祅。
假非正名也,儲兩而假之,明不得真也。
東昏誅,其子廢爲庶人,假兩之意也。
論曰:郁林地居長嫡,瑕釁未彰,而武皇之心,不變周道,故得保茲守器,正位尊極。
既而愆鄙内作,兆自宮闱,雖爲害未遠,而足傾社稷。
郭璞稱永昌之名,有二日之象,隆昌之号,實亦同焉。
明帝越自支庶,任當負荷,乘機而作,大緻殲夷,流涕行誅,非雲義舉,事苟非安,能無内愧。
既而自樹本枝,根胤孤弱,贻厥所授,屬在兇愚,用覆宗祊,亦其理也。
夫名以行義,往賢垂範,備而之禅,術士誡之,東昏以“卷”名,“藏”以終之,其兆先征,蓋亦天所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