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關燈
薩拉莫阿和萊城、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島、馬紹爾樣島的誇賈林島、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

    到1944年年中時,美國人已占領馬裡亞納群島的塞班島和關島,使日本本土諸島處于新型的B-29轟炸機的射程之内。

    這是結束日本短暫的全盛時期的開端。

     歐洲的解放1944年至1945年,歐洲基本上已被由東挺一進的蘇聯紅軍和從西面的諾曼底登陸海灘入侵的英美聯軍解放。

    在這期間,意大利的戰鬥還在繼續,但它同北部的戰役相比隻是外圍戰。

    同盟國試圖盡快結束意大利的戰争,于1944年1月在離羅馬僅30哩的安齊奧登陸,并襲擊了德國人在蒙特卡西諾修道院裡的據點。

    這兩次行動均告失敗,因而意大利戰役陷入令人沮喪的僵持狀态。

    直到5月中旬,主要由于來自北非的"自一由法國"山地部隊的參戰,卡西諾才被攻占。

    這時,通往羅馬的道路暢通無阻,美法聯軍順着半島的西側推進,英波聯軍則沿着東側挺一進。

    6月5日,馬克·克拉克将軍率美軍第五軍進入羅馬,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

    羅馬是歐洲大一陸上第一個從納粹統治下解放的首都,但這一勝利因第二天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而黯然失色。

     早在1944年2月,同盟國就已開始通過轟炸敵人的工廠、鐵路和海上運輸工具、海岸防禦工事來為"霸王"作戰計劃作準備。

    在預定進攻發起日之前的最後幾天裡,盟軍已對英吉利海峽擁有絕對的制空權,他們派出了每批達1,00O架的一批批轟炸機,每批轟炸機都攜帶5,000噸炸彈。

    在英國,進攻的計劃者能從早些時候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進行的兩栖作戰中吸取經驗教訓,不過,"霸王"行動具有完全不同的規模。

    必須将150萬人連同他們的全部裝備,包括重型大炮、卡車和坦克,一起運過英吉利海峽,還必須保證他們在作戰行動展開時的給養供一應。

    因而,盟軍建造了兩座建用于灘頭陣地的巨大的預制碼頭。

    每一座都和多佛爾港一樣大。

    其時,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德軍正忙于加固由獨立小地堡、機槍網、大炮以及水雷和水下障礙物構成的"大西洋壁壘"。

     随着時間的流逝,當月光和潮汐允許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到歐洲大一陸時,暴風雨卻來了,它好象要無限期地拖延這次遠征。

    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将軍将遠征推遲了一天,然後決定于6月6日冒險發起進攻。

    幸運的是這時暴風雨有所減弱,不過,海上仍波一浪一滔天,許多士兵是在嚴重暈船的情況下到達對岸。

    巨大的艦隊由4,000艘商船和700艘軍艦組成。

    清晨6點30分登陸開始,到第一天結束時,已有326,000人和20,000艘船到達對岸。

    在奧馬哈和猶他灘頭發生了劇烈的戰鬥,好幾個小時裡,整個遠征隊的命運處于危急關頭。

    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最高指揮部懷疑,諾曼底登陸隻是佯攻,主攻會出現在加來,因為在那裡,英吉利海峽最窄。

    因此,德國人一直将裝甲部隊留作預備隊,直到最後才動用,但那時已為時太晚,不能擊退入侵者。

    到預定進攻發起日之後的第五天,灘頭陣地已出現在60哩長的戰線上。

    應該指出,盟軍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法國地下遊擊隊的寶貴援助,遊擊隊炸毀了橋梁,切斷了通訊線路,弄翻了德軍列車。

     盟軍作戰計劃通常認為是由蒙哥馬利制訂的,這一計劃要求左翼的英國和加拿大軍隊擊退德軍的主要進攻,而右翼訓練有素、機動靈活的美國軍隊則沖出據點,從背後襲擊德軍。

    7月25日,1500架重型轟炸機将德軍防線炸開了一個缺口,美軍在這些轟炸機的掩護下攻入聖洛的開闊地帶。

    他們在向前推進時在瑟堡半島俘虜了10萬名德軍。

    到8月初時,勇敢的坦克部隊指揮官喬治·巴頓将軍正迅猛地穿過法國北部,進一逼一尼黎。

    8月15日,美國一個新集一團一軍在亞曆山大·M.帕奇将軍的率領下,同強大的法國增援部隊一起在裡維埃拉海灘登陸,迅速地向羅納河流域挺一進。

    其時,襲擊敵軍駐地和交通線的法國遊擊隊已下山,正在解放法國中部。

    德國人由于遭到四面八方的進攻,便向本國邊境撤退。

    8月19日,抵抗力量在巴黎公開起義,6天後,法國一個裝甲師和美國一個步兵師解放了這座首都。

    這時,衆所公認的法國人民的領袖戴高樂将軍揚揚得意地驅車前往巴黎聖母院,去聆聽感恩節的感恩贊美詩。

     這些巨大的勝利使人們産生了在聖誕節前結束戰争的希望。

    德軍已退卻到齊格菲防線的後面,在萊茵河前作最後的拚死抵抗。

    這時,艾森豪威爾在荷蘭東部的阿納姆附近空投了大約3000名美英傘兵。

    這是一次大膽的冒險行動,其目的是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為打過萊茵河、攻入德國心髒地區掃清道路。

    這一行動最初獲得了成功,但增援部隊未能奮力打過去,結果,德國人包圍并消滅了傘兵的據點。

    隻有四分之一的傘兵撤回到盟軍的防線。

    其時,巴頓将軍的坦克部隊正缺乏燃料,由南挺一進的法美聯軍也正在阿爾薩斯遇到頑強的抵抗。

    到10月時,勢态已很明朗,要在這一年取勝是不可能的。

     在西方列強解放法國的同時,蘇聯紅軍正從東方迅速地向前推進。

    至1944年春,已将德國軍隊趕出克裡米亞和烏克蘭,然後,蘇聯紅軍開始向近200萬德軍發動總攻(而盟軍在法國和意大利面臨的德軍僅100萬)。

    在北部,到9月時,蘇聯人已擊敗芬蘭,使其退出戰争;在中部,他們越過了波蘭的新、老邊界,挺一進到華沙城門下;在南部,他們到達了羅馬尼亞中心地區的多瑙河河口。

    9月,羅馬尼亞年輕的國王米哈伊乘機讓他的國家退出了戰争,從而為蘇聯紅軍打開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門。

    保加利亞也仿照羅馬尼亞的做法,向蘇聯求和并站在蘇聯一邊重新參戰。

    巴爾幹半島上的德軍這時處于被圍殲的危險之中,開始盡快地撤退。

    當他們撤退時,南斯拉夫和希臘共一産一黨一領導的抵抗力量從山上下來,接手控制了他們各自的國家——這一發展不久促成了蘇聯和西方列強之間即将到來的"冷戰"。

    在當地共一産一黨一領導的遊擊隊的援助下,蘇聯紅軍向多瑙河流域上遊地區推進,直到在匈牙利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為止。

     這時,德國人于1944年12月16日在比利時阿登山脈突然發起進攻,将盟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由于使用了大量的重型裝甲部隊,多霧的天氣又妨礙了同盟國空軍的反攻,所以德國人開創了一塊縱橫50哩的突出地。

    令人不安的是,他們差點兒攻占了安特衛普的主要補給基地,如果真發生這樣的情況,那就會打亂盟軍的整個作戰計劃。

    12月24日,天氣終于放晴,盟軍5000架飛機猛轟了德軍的補給線,巴頓和蒙哥馬利分别從南面和北面發起反攻。

    到1945年1月底時,德國人已被迫退回到原先的位置,此後,他們在盟軍的無情壓力下不得不節節敗退。

     在西部的"突出地戰役"猛烈進行的同時,蘇聯人正向波蘭和匈牙利不斷椎進。

    到1945年2月時,他們占領了華沙和布達佩斯,不過在這之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使這兩座都城成為一片廢墟。

    由于那年冬天格外溫和,蘇聯紅軍能開進奧地利和德國。

    4月13日,蘇聯人占領了維也納,并侵占了北部的東普魯斯和西裡西亞。

    到3月末時,他們正在奮力渡過距柏林隻有40哩的奧得河。

     其時,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法國軍隊正在西線取得相應的進展。

    從在阿登遭受的打擊中恢複過來之後,他們攻破了"齊格菲防線",推進到萊茵河。

    在那裡,他們驚訝地發現,退卻的德軍竟忘了炸掉位于波恩以南雷馬根的魯登道夫鐵路大橋。

    盟軍成群地擁過大橋,不到一個月,就占領了萊茵蘭,并俘獲了25萬名俘虜。

    這時,盟軍的7個軍迅速地向東穿過正在土崩瓦解的德意志帝國。

    4月25日,美國一支偵察隊同蘇軍先頭部隊在将德國一分為二的易北河河邊的托爾高村會師。

     當時,馬克·克拉克将軍正率領他的混合部隊将德國人趕出意大利;他的混合部隊中除了有美國的白人、混血人和日裔美人外,還有英國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南非人、印度人、巴勒斯坦人、波蘭人、法國人、巴西人和自一由意大利人。

    意大利遊擊隊同法國遊擊隊一樣使敵人不得安甯,盟軍在他們的大力援助下,于4月10日發起了最後的攻勢。

    兩個星期内,德軍防線就已崩潰,盟軍源源不斷地湧一入波河流域,并越過波河到達阿爾卑斯山脈。

    在米蘭和其他工業城市,抵抗陣線的戰士成功地組織了起義,在盟軍到達前就控制了這些地區。

    5月2日,德軍駐意大利指揮官簽署了無條件投降的協定。

    早5天,墨索裡尼在企圖逃往瑞士時已被遊擊隊逮住,并立即被處決。

    在米蘭,他的一屍一體和他情一婦的一屍一體一起被吊起來示衆。

     此時,希特勒仍堅持不屈,盡避他的東部戰線和西部戰線全已垮掉。

    他始終抱着隻要挑一起蘇聯與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就能避免徹底失敗這樣的希望。

    宣傳部長戈培爾不斷提到那些可以擊敗敵人的"新武器",并安慰他的同胞說:"我确信元首将找到一條出路。

    "這種給自己壯膽的做法是無效的。

    4月16日,朱可夫元帥向德國首都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9天後,他已包圍這座城市,炮彈不斷地落在希特勒設在總理官邸花園裡的混凝土掩體的周圍。

    4月的最後一天,希特勒和幾天前剛同他結婚的伴侶一愛一娃·布勞恩一起自一殺。

    他們的一屍一體在總理官邸的院子裡被澆上汽油焚燒了,人們始終沒有找到痕迹。

    5月8日,柏林向蘇聯人投降,在以後的一個星期中,納粹密使在蘭斯向西方列強、在柏林向蘇聯無條件投降。

     日本的投降德國的投降使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前景更加慘淡。

    到1944年年中時,他們的本士諸島已遭到以馬裡亞納群島為基地的B-29轟炸機的轟炸。

    這年年底,美軍在菲律賓登陸,到1945年2月底時.他們已迫使日本駐軍投降。

    對敵人來說更為嚴重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3個師于3月攻占了硫黃島。

    這場戰鬥的野蠻程度反映在以下傷亡數字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30,000人中有20000人死傷,日本人死亡20000人,被俘200人。

    硫黃島離日本本土隻有750哩,而沖繩島離日本本土隻有350哩,6月,經過另一次殘酷的戰鬥之後,沖繩島也被占領。

    這時,美國空軍将這兩座島嶼用作基地,使日本人口擁擠的城市象德國那樣遭到暴風雨般的轟炸。

    日本人更易受傷害,因為他們的薄木闆和紙闆結構的房屋在烈火中就象許多引火物一樣被燒毀。

    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日本人投降的9個月裡,B-29轟炸機對日本進行了32000架次的轟炸,平均每天100多架次。

    日本人中死亡的或無家可歸的人數猛增到800多萬。

     更糟糕的是,日本人還得準備對付來自東方的進攻,因為蘇聯政一府已于1945年4且終止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不過,應對日本參戰負責的軍國主義者不願承認他們的錯誤,不願開始認真的和平談判。

    就在他們遲疑不決、試圖維護自己的尊嚴時,一連串前所未有的大災難突然來臨,結束了他們的優柔寡斷。

     1945年8月6日,美國的一架B-29轟炸機将一顆原一子一彈扔在廣島上,炸毀了五分之三的城市,炸死了78,150個居民。

    第二天,杜魯門總統在電台講話中直布:"16小時前,一架美國飛機向日軍重要基地廣島投了一顆原一子一彈,這顆原一子一彈的威力比20000噸梯思梯炸藥的威力還大。

    它的爆炸力相當于英國'大滿貫'爆炸力的2000多倍,是戰争史上迄今為止所使用過的最大的炸彈。

    "在杜魯門發表講話的第二天,即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迅速地越過邊境進入滿洲。

    蘇聯在德國投降3個月後入侵,其目的是為了履行斯大林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見羅斯福和丘吉爾期間所同意承擔的義務。

    除蘇聯從陸路入侵外,英國太平洋艦隊在6天航行25000哩之後也加入了海軍對日本的日益猛烈的進攻。

    最後的打擊是8月9日在長崎市上空投下了第二顆原一子一彈,結果使這座城市遭到了同廣島一樣的破壞。

    極端的日本軍國主義者這時仍反對全面投降,一時間,戰争似乎将惡化成由頑固的軍官領導的遊擊戰。

    但是,天皇在内閣和政界元老的勸說下決定投降,幹8月14日接受了同盟國的最後通牒。

    9月2日,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号戰艦的甲闆上,舉行了正式的投降簽字儀式,麥克阿瑟将軍、尼米茲海軍上将和盟軍高級軍官出席了這一儀式。

     三、世界曆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對歐洲的全球霸權的破壞,這一破壞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

    因此,總的說來,這兩次大戰對世界曆史具有相似的意義。

    不過,它們在細節上存在着種種差别,這些差别對當今的國際舞台有着重要意義。

    比起先前的霍亨索倫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歐洲和亞洲舊秩序的破壞要大得多。

    德國人侵占了整個歐洲大一陸,日本人則侵占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

    但是,這兩大帝國都是短命的。

    它們到1945年已不複存在,留下了兩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的地區在内的權力真空。

    同任何意識形态方面的原因差不多,這兩大權力真空的存在導緻了冷戰的爆發,使各交戰國不能在1945年之後立即達成全面的和平解決辦法。

     兩次大戰戰後時期的另一差别是1945年以後殖民地臣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這與1918年以後帝國權力的加強形成鮮明對照。

    20年内,歐洲諸幅員廣大的帝國幾乎全已消失。

    從這一意義上說,這20年是歐洲在政治和軍事上衰落的20年。

    但與此同時,由于全球日益統一,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技術正以不斷加快的速度傳遍全球。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時期既是歐洲衰落的時期,又是歐洲勝利的時期——這一點似乎是有悖常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