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關燈
漸漸處于被包圍的危險之中。

    德軍司令弗裡德裡希·保盧斯将軍想奮力沖出這一危險的陷阱,但希特勒命令他堅決死守,戈林答應派空軍支援他.其時,蘇軍已向前推進,以巨大的鉗形運動包圍了德軍。

    一支從東南面過來的德軍救援部隊遭到了阻擊,損失慘重,而蘇軍則不斷前進,占領了越來越多的飛機場,使戈林無法進行空運。

    德軍這時已絕望地陷入困境。

    由于希特勒的固執,他們将忍受挨餓、受凍和患病的痛苦。

    1943年2月2日,終于出現了結局,保盧斯率部12萬人投降,他們是原先那支有334000人的部隊的可憐的幸存者。

    希特勒曾希望不久前由他提拔為陸軍元帥的保盧斯自一殺,從而上升到"永生和民族不朽"的境界;但事與願違,"元首"尖刻地評論道,"他甯願到莫斯科去"。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消滅德軍的同時,又在這條戰線上的其他地方發動了一系列攻勢。

    到3月底時,他們已收複1942年丢失的全部領土。

    為拚命阻止蘇聯紅軍無情的推進,德軍在庫爾斯克向蘇軍陣地的一個突角發動了全面的進攻。

    盡避他們在每一哩的範圍内就集中了160輛坦克,但隻推進了20哩,并為此損失了40000人,1400架飛機和3000輛坦克。

    7月12日,蘇軍反攻,迅速奪回了他們失去的陣地,然後不斷向前推進,直至後勤方面的困難迫使他們停止前進為止。

     庫爾斯克戰役成為蘇-德戰争的轉折點。

    它是納粹在東部戰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從這以後,蘇聯人掌握了主動權,德國人則反攻為守,以防止他們的撤退變成大潰逃。

    勢力均衡的這一轉變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對蘇聯紅軍的大規模援助,這種援助大約始于斯大林格勒戰役時。

    但西方給蘇聯的40萬輛吉普車和卡車、22000架飛機(主要是戰鬥機)和12000輛坦克總共隻占蘇聯紅軍所使用的全部軍用物資的10%左右。

    如果蘇聯不能生産出另外90%的軍用物資,如果蘇聯最高指揮部面對頭兩年驚人的軍事和經濟損失不能建立和訓練新軍隊,蘇聯的勝利原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本人也促成了蘇聯的勝利,因為他為了給德國移民騰出地方而推行消滅或削弱東方諸"低劣的"斯拉夫民族的種族主義政策。

    希特勒明确表示,他準備對英國和法國進行一場"常規的、有紳土派頭的"戰争,但在東方,德國應消滅蘇聯,應除去它的古老的首府,應殺戮它的官員和知識分子,應大批殺死它的農民群衆,使他們成為優秀種族的奴仆。

    這一政策使被占領區的數百萬蘇聯人除了為自己的生存進行抵抗外别無選擇。

    情況原本可以完全不是這樣,因為戰争初期大規模的逃亡和投降表明,相當多的蘇聯人至少對布爾什維克政權是冷淡的。

    如果希特勒當初為這些人提一供的東西比斯大林給予他們的東西更多,他們原會以足夠的人數作出響應,從而決定一性一地影響了戰争的進程。

    但是,希特勒的為優秀種族獲取"生存空間"的政策迫使整個東歐的斯拉夫人加入地下組織和遊擊隊。

     在德國人在蘇聯被迫撤退的同時,他們及其意大利盟軍也在被徹底地趕出北非。

    1942年8月底,隆美爾企圖繼續向埃及發動攻勢,但被徹底擊退了。

    這時,在這條戰線上,英國人有了一位新的指揮官伯納德·蒙哥馬利爵士,他是一位很有個一性一的人,同時又是一位嚴格執行紀律者、一位謹慎的戰略家。

    在來自美國的新的重型坦克的援助下,蒙哥馬利于10月8日發動了他自己的攻勢。

    1000門大炮的預先轟擊為前進的坦克掃清了道路。

    經過12天的苦戰之後,德國人和意大利人被擊潰。

    當他們沿着沿海的道路撤退時,又遭到了空軍和海軍的轟炸。

    到1943年1月24日時,蒙哥馬利已占領的黎波裡,于是,通往突尼斯的道路暢通無阻。

     其時,英美聯軍已于1942年11月7日至8日在北非的另一端即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

    他們的作戰方針是從東、西兩面把軸心國軍隊置于巨大的鉗形攻勢之中,從而将他們從這一戰場上徹底消滅。

    1942年巨月7日夜晚,約850艘船隻由三支龐大的護航隊護送抵達卡薩布蘭卡、奧蘭和阿爾及爾,這三支護航隊一支來自美國,另外兩支來自英國。

    三個星期之内,有185,000人制一服維希法國軍隊的象征一性一抵抗,登上陸地。

    英美聯軍向突尼斯挺一進,打算在聖誕節前征服該地。

    然而,由于希特勒趕緊派增援部隊渡過地中海,這一計劃被打亂。

    突尼斯的戰鬥非常艱苦,由西進攻的英美聯軍得到了從東推進的蒙哥馬利和由南而來的"戰鬥的法國人"的軍隊的支持。

    最後,到1943年5月中旬時,盟軍征服了突尼斯。

     這些軍事上的發展伴有幕後激烈的政治鬥争。

    同盟國已承認一位名叫讓一弗朗索瓦·達爾朗的海軍上将為被占領的法屬非洲的首腦。

    他是以貝當元帥為首的、統治着未被希特勒占領的法國南部的維希政權的主要支持者。

    坦率地說,選擇達爾朗是軍事上的權宜之計,它既激怒了西方各自一由一黨一黨一派,也激怒了"自一由法國"的領一導一人戴高樂将軍。

    1942年的聖誕節前夜,達爾朗被一名刺客槍殺,但戴高樂卻又被忽視了,這主要是因為羅斯福本人對他反感。

    新當選的領一導一人是亨利·吉羅将軍,一個勇敢的但政治上不起作用的人。

    他缺乏戴高樂所享有的民衆的支持,這一點很快就變得十分明顯,固此,羅斯福終于在他人的勸說下允許"自一由法國"的領一導一人去阿爾及爾分享權力。

    吉羅一開始就因其強有力的對手而黯然失色,到1943年秋時,吉羅下了台,戴高樂成為法蘭西帝國臨時政一府實際上的——即使不是名義上的——首腦。

    由于同盟國剛侵入摩洛哥和阿爾及爾,希特勒使占領了維希法國,因此,戴高樂這時顯然已成為所有未投靠德國人的法國人的無可争議的領袖。

     英美聯軍在征服北非之後,又向西西裡島推進,并于7月10日侵入該島。

    盡避德國軍隊奮力作戰,但意大利人由于因接連不斷的失敗而土氣沮喪、因其夥伴的飛揚跋扈而心懷不滿,隻進行了象征一性一的抵抗。

    7月22比西西裡島首府巴勒莫失陷,到8月中旬時,盟軍正迫擊退卻的敵人,放過墨西拿海峽,進入意大利大一陸。

     墨索裡尼為這些災難付出了他的職位,最終付出了他的一性一命。

    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在君主主義者和法西斯持不同意見者的勸說下解除了墨索裡尼的職務,将他關進了監獄。

    這件事發生在巴勒莫淪陷後的第三天即7月25日。

    這時,最高權力歸屬國王和埃塞俄比亞征服者皮埃特羅·巴多格裡奧元帥。

    巴多格裡奧試圖在盡可能不再流血、不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使意大利退出這場戰争。

    在這個目标上,他無疑得到了絕大多數意大利人的支持,因為意大利人對這場戰争、對同令人憎惡的德國人的結盟,極為厭惡。

    但是,和平不是這麼容易得到的;意大利人還得面臨第二階段的戰争,這一階段的戰争将證明比第一階段的戰争殘酷得多。

     9月3日,巴多格裡奧經國王批準與同盟國簽訂了一個停戰協定。

    與此同時,英國軍隊在意大利半島最南端的卡拉布裡亞登陸,美軍則在那不勒斯南部的薩勒諾發動進攻。

    德國人立即作出反應,攻取了羅馬,占領了這個國家的中部和北部地區。

    納粹傘兵大膽襲擊,将墨索裡尼從監獄裡營救出來。

    這位飽經風霜的"領袖"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一個"法西斯共和國",并表示了他将戰鬥到底的決心。

    自然,他的新政權完全依靠德國人。

    艾伯特·凱塞林将軍負責軍事行動,他能将盟軍限制在南部沿海的據點中。

    盡避丘吉爾再三将南歐稱為歐洲大一陸"易受攻擊的區域",但事實是,多山的地形使它決不是易受攻擊的軍事目标。

    以後的一年半裡,意大利成為分裂的、遭受戰争破壞的國家;德國人與他們的傀儡墨索裡尼在北部,同盟國與巴多格裡奧的臨時政一府在南部。

     其時,第三帝國本土正遭受着日益增多的飛機的轟炸。

    這種轟炸在1941年6月之後首次開始進行,當時,納粹德國空軍的大多數飛機已轉向蘇聯戰線,從而使皇家空軍在西方占據了優勢。

    1942年,英國的空襲擴大到魯爾河流域和德國北部所有的大城市。

    到1943年時,美國人也加入了這種空襲,從而使晝夜不停的轟炸成為可能,即英國人在夜裡襲擊,美國人在白天襲擊。

    德國城市遭到了所謂的每小時800架轟炸機的"集中"進攻和每小時1,800架轟炸機的"超集中"即"飽和"進攻。

    這時,每小時扔在德國城市裡的炸彈比整個不列颠戰役中所扔的炸彈還要多。

    整個戰争中,德國由空襲造成的平民死亡數據估計為305,000人。

    西方列強将這種前所未有的空襲用作對蘇聯不斷提出的在法國開辟第二戰線這一要求的部分回答。

    不過,所有這些轟炸的有效一性一仍是一個有争議的問題。

    工廠和鐵路通常在大空襲之後的幾天内就已全面運轉。

    據德國人提一供的數字,1944年,德國的軍用品生産達到了最高一峰,而這一年也是轟炸最厲害的一年。

     當時,日本人正遭受着與其軸心國同伴在歐洲所遭受的相類似的失敗。

    日本人在取得最初6個月的驚人勝利之後,終于受到了阻止,然後被迫以不斷加快的速度後退。

    造成戰争進程中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資源和生産率的絕對優勢。

    戰争開始時,在生産率方面,日本的經濟大緻比得上法國的經濟。

    但如表1所示,它與美國的經濟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表1世界生産的百分比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協約國同盟國協約國同盟國協約國同盟國生鐵222216255015192116255816394331846355851340 為什麼美國經濟一旦轉入戰争狀态,就能不顧日本人的狂一熱一精一神而完全壓倒日本經濟,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例如,戰争初期的災難使美國隻剩下3艘第一線的航空母艦,但珍珠港事件後的兩年内,航空母艦的數目便猛增到50艘。

    同樣,海軍飛機的數量從1941年的3638架上升到1944年的3007O架,潛艇的數量也從1941年的11艘增加到1944年的77艘。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登陸艇即從小型浮橋到能使坦克和步兵一團一登陸的300呎長的運輸船的生産。

    這些船隻的總數從1911年的123艘猛增到1945年的54206艘。

     日本人甚至不能同美國工廠的這股一浪一潮相對抗。

    雖然他們所征服的帝國擁有豐富的原料資源,但他們卻無法将這些原料轉變成軍需品。

    一個原因是美國飛機和潛艇炸毀了他們的大部分商船。

    戰争開始時,日本擁有大約70O萬噸位的商船;到1945年夏時,僅剩下100萬噸位。

    因此,日本人發現,不論是将物資運給他們在國外的軍隊還是将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到國内各個工廠,都越來越困難。

    同樣嚴重的是日本重工業的薄弱。

    即使日本能得到足夠的原料,但它缺乏利用這些原料的工業手段。

    人力供一應也不足,盡避當時擁擠在本國諸島上的人口有7300萬。

    因為這一人口中,至少有40%的人從事一精一耕細作的稻米生産,沒有剩餘的人力來從事工業的大規模發展。

    如果日本那時能有10年或2O年的和平時期來開發它新赢得的地區,它原可能成為世界上的強大帝國。

    但是,它并沒有獲得和平,而是遭受了災難一性一的失敗。

     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瓜達卡納爾島登陸,邁出了通往東京的漫長道路上的第一步。

    美國和澳大利亞聯軍在付出沉重代價之後,逐步攻占了新不列颠和新幾内亞的重要基地。

    被俘的日本人極少極少,因為日本人認為當俘虜是可恥的,很少有人願意當俘虜。

    拒絕投降的日本官兵所進行的自一殺一性一的拚死沖鋒幾乎已成為盟軍攻取日本人陣地的出現的一般高一潮。

    盡避有這樣的抵抗,美國人的反攻還是席卷了新喬治亞的蒙達、新不列颠的拉包爾、新幾内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