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歐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有誰見到過他們最得意的這些時代,他就不可能找到一個比土耳其更好的地方。
H.布朗特,1634年 盡避西歐15世紀時的推動力是由多種力量結合而成的,但是,這一推動力并非促使西歐在以後數世紀裡進行前所未有的擴張的唯一因素。
要充分了解這一擴張,還須考察歐洲即将侵入的世界。
海外諸社會的狀況深深地影響了歐洲擴張主義的趨勢和種種結果。
本章和以後兩章将論述這些海外社會——中東和南亞的穆斯林世界、東亞的儒家世界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非歐亞世界。
在回想大約1500年前後的世界時,西方人通常想到的是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和麥哲倫。
回顧起來,那時的西歐乃世界之富有生氣、積極擴張的部分。
當時,敢于從事一性一命相關的航海探險的不是中國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而是西歐人;是他們,駕着前程遠大的一浪一潮——最終将吞沒整個世界的一浪一潮——前進。
然而,如果當初火星上有一位觀察者,在觀察約1500年前後的世界,那麼,給他印象更深的将是穆斯林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
在某些方面,穆斯林确實比歐洲基督徒更先進。
可以肯定,這一時期的世界并非如現在所時常設想的那樣,由西歐據統治地位。
那種設想隻有在作曆史的回顧時才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用當時人的眼光米看1500年時的世界,那麼,将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穆斯林世界,還有儒家世界,在許多方面使基督教歐洲相形見绌。
一、約1500年前後的穆斯林世界 如果當初火星上真有一位神話中的觀察者,那他首先得到的印象是穆斯林世界的範圍之廣和它不斷進行的擴張。
穆斯林于7和8世紀在中東進行了最初的迅猛擴張後,又在1000至1500年間進行了另一時期的擴張。
到末尾階段,他們已向西進入中歐,向北穿入中亞。
向東突入印度和東南亞,向南深入非洲内地;因此,穆斯林世界擴大了一倍,其面積遠遠超過歐亞大一陸西端的基督教世界和東端的儒家世界。
不僅1500年左右,穆斯林世界是占地面積最為廣闊的,而且那一時期以後,它還繼續大力向外擴張。
那一時期裡,向外擴展疆域的并非如通常所以為的那樣,隻有西歐。
在基督教世界抵達海外的同時,穆斯林世界也正在陸上進行擴張。
16世紀初期,葡萄牙人在印度和東印度群島獲取立足點,西班牙人在美洲大一陸征服一個帝國。
不過當時,奧斯曼土耳其人也正在闖入中歐,蹂一躏匈牙利,并于1529年圍攻哈普斯堡帝國的首都維也納。
同樣,在印度,莫卧兒帝國傑出的皇帝也正在穩步地向南擴展自己的帝國,直到他們成為幾乎整個半島的主地在其他地方,穆斯林信仰繼續在非洲、中亞和東南亞諸"原始"民族中間傳播。
伊斯蘭教的不斷擴張,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它有力地改變了非穆斯林的信仰,不過,穆斯林并不象基督教徒那樣慣于使用強制的手段。
然而,有部15世紀的穆斯林編年史記載道,突厥斯坦的穆罕默德可汗"是一位富有的王子和地道的穆斯林。
他堅持走正義和公正的道路,而且不懈地作出種種努力,以緻在他神聖的統治期間,蒙古人的大部分部落都成為穆斯林。
他在使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時所采用的嚴厲措施非常有名。
例如,如果蒙古人有誰不戴穆斯林頭巾,那就将一根蹄釘打入其頭部。
願真主賜福酬報他。
"同樣,18世紀末葉考察尼日爾河的蘇格蘭人芒戈·帕克也叙述道,有位穆斯林酋長給他的異教徒鄰居送去這樣一封信:"如果達梅爾信奉穆罕默德的信仰,阿蔔杜勒卡德将屈尊用這把刀給他剃頭;如果達梅爾拒絕信奉,阿蔔杜勒卡德将用另一把刀割斷他的喉嚨。
何去何從,任你們選擇。
" 但是,比起這些強有力的措施,穆斯林商人和傳道士的溫和的布道說教要有效得多;他們在文明程度較低的民族中尤為成功。
常常是,商人先露面,他把勸人改宗和推銷商品結合起來。
商人的職業使他與所要勸服的人們建立起經常而密切的聯系。
商人到達異教徒村莊後,由于他一日數次按時禱告和跪拜,而且禱告跪拜時,似乎正在和某位隐身人交談,所以總是很快就引起異教徒們的注意。
他隻要擺出一副在智力和道德上非常優越的樣子,就引起了他們的尊敬和信任。
此外,沒有種族歧視,因為即使商人與村民們不屬于同一種族,他多半還是會娶土著女子為妻。
這種通婚常常導緻該女子的家庭成員接受伊斯蘭教。
很快,為了孩子們而需要有宗教教育,于是,學校建立,不僅穆斯林的孩子常去上學,異教徒的孩子也一樣。
他們學習《古蘭徑》和伊斯蘭教的教義及禮儀。
其中有些孩子甚至還進而去伊斯蘭教的高等學府求學,然後成為傳教士,回到本國的異教徒居民中傳經布道。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伊斯蘭教自它創立之時起,在争取皈依者方面比其他任何宗教都遠為成功。
基督教目前在信徒數目上的優勢僅始于歐洲海外擴張時,這一擴張為基督教打開了整個非歐亞世界。
尤其在19世紀,基督教從西方技術所提一供的無可比拟的物力中獲得了巨大動力。
然而,即使在今天,伊斯蘭教在非洲反對基督教的鬥争中也不僅僅是做到不被打敗而已,因為它不隻極好地順應了當地人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站在外來白種主人一邊的認識,還獨特地适應了非洲的土著文化。
除了不斷擴展疆域外,約1500年前後的穆斯林世界還以它的三大帝國——地跨中東、北非和巴爾幹半島的奧斯曼帝國、波斯的薩菲帝國和印度的莫卧兒帝國——而聞名于世。
這些帝國當時都已臻于強盛,統治着伊斯蘭教的中心地帶。
為什麼它們會在這一特定階段裡崛起,現在并不完全清楚。
火藥的發明以及利用它造火器和火炮,似乎是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人是發明、應用火藥的先驅者,不過,為了軍事上的目的而率先對這一發明作出種種改進的則是後來的歐洲人。
各種新武器大大地幫助了英國、法國、西班牙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民族君主政體的發展,因為此時封建貴族再也不能躲在石頭建的城堡裡公然反抗配備着火炮的王室軍隊,而且,這些新武器很昂貴,隻有金庫充裕的王室才購置得起。
火藥和火器不僅加強了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力量,也加強了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力量。
奧斯曼土耳其人能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獲勝,主要因為他們是最先大規模地向西方借用火炮和開炮能手的穆斯林。
在波斯,薩菲帝國傑出的統治者阿拔斯一世效法土耳其人,在英國冒險家安東尼·謝利和羅伯特·謝利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火炮部隊。
莫卧兒帝國的創建人巴布爾幹1523年侵入印度時,也以奧斯曼土耳其人為榜樣,将火炮排在自己軍隊的前面,用牛皮擰成的繩條将炮架連接起來,以粉碎騎兵的沖鋒。
不過,火器決不是可以說明這三個穆斯林帝國何以會崛起的唯一因素。
建立王朝的首領極有才幹,當時的形勢特别有利于他們去征服各自的帝國,這兩點與火器同樣重要。
現在,我們來仔細考察一下這些因素是如何結合起來、使這三個穆斯林帝國得以崛起。
二、近代諸穆斯林帝國的崛起 奧斯曼帝國建立這一以他們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來自中亞、廣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
在早先數世紀裡,突厥部落民一批一批、不斷地徙入中東富饒地帶。
他們早在8世紀時就來到中東,滲入伊斯蘭教帝國,最初是當雇傭兵。
10世紀時,蒙古西征的壓力迫使更多的突厥部落徙入中東,其中包括一支塞爾往突厥人。
這些新移民于1055年攻占穆斯林首都巴格達,從而建立了一個輝煌然而短暫的塞爾柱帝國。
這些塞爾柱突厥人使行将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恢複一活力。
他們再一次将這片東起印度邊界、西至地中海海岸、中間穿過波斯的廣闊地區統一起來,并在聖一地成功地擊退了十字軍的進攻;而最重要的是,1071年,他們在決定一性一的曼齊卡特戰役中大敗拜占庭軍隊,突破了小亞細亞的沿托羅斯山脈的傳統邊界——這條邊界已保護羅馬和拜占庭達1400年。
這一勝利成為小亞細亞的曆史轉折點。
大批突厥移民尾随着他們得勝的戰士向北遷移,而安納托利亞的土著居民則接受了伊斯蘭教,并突厥化。
到13世紀,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塞爾柱帝國的一部分,隻有西北角留給了拜占庭人。
不過,塞爾住帝國後來也經曆了與較早的伊斯蘭教哈裡發統治區相似的衰落。
它分裂成許多獨立的公國或蘇丹國。
13世紀後期,一夥夥新來的突厥移民使局面愈益混亂;其中有一夥人定居在塞爾扶帝國的西北最邊緣地帶,那裡距分隔歐、亞兩大洲的戰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還不到50哩。
1299年,這夥人的首領,一個叫做奧斯曼的人,向塞爾柱帝國最高統治者宣布獨立;從這一低微階段開始,以這位原無名氣的奧斯曼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大帝國發展起來。
這一令人目眩的成功的第一步,是在小亞細亞奪取剩餘的拜占庭地區。
較為原始的突徽部落民之所以能戰勝曆史悠久的拜占庭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宗教的重要影響。
奧斯曼及其後繼者的力量大部分來自源源而來的伊斯蘭教勇士,他們不斷地從中東各地前來與伊斯蘭教的基督教敵人作戰。
而信基督教的農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會官員的殘酷剝削,也大為不滿,他們接受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歡呼緻賀,把他們當作将自己從無法忍受的命運中解救出來的救助者。
到1340年,整個小亞細亞已在伊斯蘭教勢力的控制下。
1354年,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設置要塞,從而獲得了他們在歐洲的第一個立足點。
恰好一個世紀後,他似成為包括君士坦丁堡這一堂皇的帝國首都在内的整個巴爾幹半島的主人。
在那以後,他們又耀武揚威地闖過匈牙利平原,一逼一抵維也納城下。
奧斯曼帝國對拜占庭的勝利是十分驚人的。
這些土耳其人為數較少,如何能保持進攻的銳氣、長一驅一直一入歐洲的中心地區呢?回答是:14世紀時,整個基督教世界已非常衰落,分裂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怕的瘟疫黑死病整批整批地奪去了許多基督教國家的居民的生命;災難一性一的百年戰争使英、法兩國無力動彈(這場沖突的起訖日期頗值得注意:戰争開始于1338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正在完成他們對小亞細亞的征服;戰争結束于1453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意大利諸國因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長期争鬥,也無力反對土耳其人;巴爾幹半島則由于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異教的鮑格米勒派三者間的宗教鬥争以及全都早已過了全盛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塞爾維亞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相互間的競争而被無可挽回地分裂了;而且,在巴爾幹半島與在小亞細亞一樣,基督教農民的不滿情緒已達到使他們對土耳其人的猛烈進攻很少抵抗甚至不加抵抗的程度。
土耳其人如要侵入歐洲,不大可能找到一個比此時更
H.布朗特,1634年 盡避西歐15世紀時的推動力是由多種力量結合而成的,但是,這一推動力并非促使西歐在以後數世紀裡進行前所未有的擴張的唯一因素。
要充分了解這一擴張,還須考察歐洲即将侵入的世界。
海外諸社會的狀況深深地影響了歐洲擴張主義的趨勢和種種結果。
本章和以後兩章将論述這些海外社會——中東和南亞的穆斯林世界、東亞的儒家世界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非歐亞世界。
在回想大約1500年前後的世界時,西方人通常想到的是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和麥哲倫。
回顧起來,那時的西歐乃世界之富有生氣、積極擴張的部分。
當時,敢于從事一性一命相關的航海探險的不是中國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而是西歐人;是他們,駕着前程遠大的一浪一潮——最終将吞沒整個世界的一浪一潮——前進。
然而,如果當初火星上有一位觀察者,在觀察約1500年前後的世界,那麼,給他印象更深的将是穆斯林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
在某些方面,穆斯林确實比歐洲基督徒更先進。
可以肯定,這一時期的世界并非如現在所時常設想的那樣,由西歐據統治地位。
那種設想隻有在作曆史的回顧時才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用當時人的眼光米看1500年時的世界,那麼,将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穆斯林世界,還有儒家世界,在許多方面使基督教歐洲相形見绌。
一、約1500年前後的穆斯林世界 如果當初火星上真有一位神話中的觀察者,那他首先得到的印象是穆斯林世界的範圍之廣和它不斷進行的擴張。
穆斯林于7和8世紀在中東進行了最初的迅猛擴張後,又在1000至1500年間進行了另一時期的擴張。
到末尾階段,他們已向西進入中歐,向北穿入中亞。
向東突入印度和東南亞,向南深入非洲内地;因此,穆斯林世界擴大了一倍,其面積遠遠超過歐亞大一陸西端的基督教世界和東端的儒家世界。
不僅1500年左右,穆斯林世界是占地面積最為廣闊的,而且那一時期以後,它還繼續大力向外擴張。
那一時期裡,向外擴展疆域的并非如通常所以為的那樣,隻有西歐。
在基督教世界抵達海外的同時,穆斯林世界也正在陸上進行擴張。
16世紀初期,葡萄牙人在印度和東印度群島獲取立足點,西班牙人在美洲大一陸征服一個帝國。
不過當時,奧斯曼土耳其人也正在闖入中歐,蹂一躏匈牙利,并于1529年圍攻哈普斯堡帝國的首都維也納。
同樣,在印度,莫卧兒帝國傑出的皇帝也正在穩步地向南擴展自己的帝國,直到他們成為幾乎整個半島的主地在其他地方,穆斯林信仰繼續在非洲、中亞和東南亞諸"原始"民族中間傳播。
伊斯蘭教的不斷擴張,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它有力地改變了非穆斯林的信仰,不過,穆斯林并不象基督教徒那樣慣于使用強制的手段。
然而,有部15世紀的穆斯林編年
他堅持走正義和公正的道路,而且不懈地作出種種努力,以緻在他神聖的統治期間,蒙古人的大部分部落都成為穆斯林。
他在使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時所采用的嚴厲措施非常有名。
例如,如果蒙古人有誰不戴穆斯林頭巾,那就将一根蹄釘打入其頭部。
願真主賜福酬報他。
"同樣,18世紀末葉考察尼日爾河的蘇格蘭人芒戈·帕克也叙述道,有位穆斯林酋長給他的異教徒鄰居送去這樣一封信:"如果達梅爾信奉穆罕默德的信仰,阿蔔杜勒卡德将屈尊用這把刀給他剃頭;如果達梅爾拒絕信奉,阿蔔杜勒卡德将用另一把刀割斷他的喉嚨。
何去何從,任你們選擇。
" 但是,比起這些強有力的措施,穆斯林商人和傳道士的溫和的布道說教要有效得多;他們在文明程度較低的民族中尤為成功。
常常是,商人先露面,他把勸人改宗和推銷商品結合起來。
商人的職業使他與所要勸服的人們建立起經常而密切的聯系。
商人到達異教徒村莊後,由于他一日數次按時禱告和跪拜,而且禱告跪拜時,似乎正在和某位隐身人交談,所以總是很快就引起異教徒們的注意。
他隻要擺出一副在智力和道德上非常優越的樣子,就引起了他們的尊敬和信任。
此外,沒有種族歧視,因為即使商人與村民們不屬于同一種族,他多半還是會娶土著女子為妻。
這種通婚常常導緻該女子的家庭成員接受伊斯蘭教。
很快,為了孩子們而需要有宗教教育,于是,學校建立,不僅穆斯林的孩子常去上學,異教徒的孩子也一樣。
他們學習《古蘭徑》和伊斯蘭教的教義及禮儀。
其中有些孩子甚至還進而去伊斯蘭教的高等學府求學,然後成為傳教士,回到本國的異教徒居民中傳經布道。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伊斯蘭教自它創立之時起,在争取皈依者方面比其他任何宗教都遠為成功。
基督教目前在信徒數目上的優勢僅始于歐洲海外擴張時,這一擴張為基督教打開了整個非歐亞世界。
尤其在19世紀,基督教從西方技術所提一供的無可比拟的物力中獲得了巨大動力。
然而,即使在今天,伊斯蘭教在非洲反對基督教的鬥争中也不僅僅是做到不被打敗而已,因為它不隻極好地順應了當地人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站在外來白種主人一邊的認識,還獨特地适應了非洲的土著文化。
除了不斷擴展疆域外,約1500年前後的穆斯林世界還以它的三大帝國——地跨中東、北非和巴爾幹半島的奧斯曼帝國、波斯的薩菲帝國和印度的莫卧兒帝國——而聞名于世。
這些帝國當時都已臻于強盛,統治着伊斯蘭教的中心地帶。
為什麼它們會在這一特定階段裡崛起,現在并不完全清楚。
火藥的發明以及利用它造火器和火炮,似乎是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人是發明、應用火藥的先驅者,不過,為了軍事上的目的而率先對這一發明作出種種改進的則是後來的歐洲人。
各種新武器大大地幫助了英國、法國、西班牙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民族君主政體的發展,因為此時封建貴族再也不能躲在石頭建的城堡裡公然反抗配備着火炮的王室軍隊,而且,這些新武器很昂貴,隻有金庫充裕的王室才購置得起。
火藥和火器不僅加強了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力量,也加強了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力量。
奧斯曼土耳其人能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獲勝,主要因為他們是最先大規模地向西方借用火炮和開炮能手的穆斯林。
在波斯,薩菲帝國傑出的統治者阿拔斯一世效法土耳其人,在英國冒險家安東尼·謝利和羅伯特·謝利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火炮部隊。
莫卧兒帝國的創建人巴布爾幹1523年侵入印度時,也以奧斯曼土耳其人為榜樣,将火炮排在自己軍隊的前面,用牛皮擰成的繩條将炮架連接起來,以粉碎騎兵的沖鋒。
不過,火器決不是可以說明這三個穆斯林帝國何以會崛起的唯一因素。
建立王朝的首領極有才幹,當時的形勢特别有利于他們去征服各自的帝國,這兩點與火器同樣重要。
現在,我們來仔細考察一下這些因素是如何結合起來、使這三個穆斯林帝國得以崛起。
二、近代諸穆斯林帝國的崛起 奧斯曼帝國建立這一以他們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來自中亞、廣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
在早先數世紀裡,突厥部落民一批一批、不斷地徙入中東富饒地帶。
他們早在8世紀時就來到中東,滲入伊斯蘭教帝國,最初是當雇傭兵。
10世紀時,蒙古西征的壓力迫使更多的突厥部落徙入中東,其中包括一支塞爾往突厥人。
這些新移民于1055年攻占穆斯林首都巴格達,從而建立了一個輝煌然而短暫的塞爾柱帝國。
這些塞爾柱突厥人使行将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恢複一活力。
他們再一次将這片東起印度邊界、西至地中海海岸、中間穿過波斯的廣闊地區統一起來,并在聖一地成功地擊退了十字軍的進攻;而最重要的是,1071年,他們在決定一性一的曼齊卡特戰役中大敗拜占庭軍隊,突破了小亞細亞的沿托羅斯山脈的傳統邊界——這條邊界已保護羅馬和拜占庭達1400年。
這一勝利成為小亞細亞的曆史轉折點。
大批突厥移民尾随着他們得勝的戰士向北遷移,而安納托利亞的土著居民則接受了伊斯蘭教,并突厥化。
到13世紀,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塞爾柱帝國的一部分,隻有西北角留給了拜占庭人。
不過,塞爾住帝國後來也經曆了與較早的伊斯蘭教哈裡發統治區相似的衰落。
它分裂成許多獨立的公國或蘇丹國。
13世紀後期,一夥夥新來的突厥移民使局面愈益混亂;其中有一夥人定居在塞爾扶帝國的西北最邊緣地帶,那裡距分隔歐、亞兩大洲的戰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還不到50哩。
1299年,這夥人的首領,一個叫做奧斯曼的人,向塞爾柱帝國最高統治者宣布獨立;從這一低微階段開始,以這位原無名氣的奧斯曼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大帝國發展起來。
這一令人目眩的成功的第一步,是在小亞細亞奪取剩餘的拜占庭地區。
較為原始的突徽部落民之所以能戰勝曆史悠久的拜占庭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宗教的重要影響。
奧斯曼及其後繼者的力量大部分來自源源而來的伊斯蘭教勇士,他們不斷地從中東各地前來與伊斯蘭教的基督教敵人作戰。
而信基督教的農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會官員的殘酷剝削,也大為不滿,他們接受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歡呼緻賀,把他們當作将自己從無法忍受的命運中解救出來的救助者。
到1340年,整個小亞細亞已在伊斯蘭教勢力的控制下。
1354年,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設置要塞,從而獲得了他們在歐洲的第一個立足點。
恰好一個世紀後,他似成為包括君士坦丁堡這一堂皇的帝國首都在内的整個巴爾幹半島的主人。
在那以後,他們又耀武揚威地闖過匈牙利平原,一逼一抵維也納城下。
奧斯曼帝國對拜占庭的勝利是十分驚人的。
這些土耳其人為數較少,如何能保持進攻的銳氣、長一驅一直一入歐洲的中心地區呢?回答是:14世紀時,整個基督教世界已非常衰落,分裂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怕的瘟疫黑死病整批整批地奪去了許多基督教國家的居民的生命;災難一性一的百年戰争使英、法兩國無力動彈(這場沖突的起訖日期頗值得注意:戰争開始于1338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正在完成他們對小亞細亞的征服;戰争結束于1453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意大利諸國因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長期争鬥,也無力反對土耳其人;巴爾幹半島則由于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異教的鮑格米勒派三者間的宗教鬥争以及全都早已過了全盛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塞爾維亞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相互間的競争而被無可挽回地分裂了;而且,在巴爾幹半島與在小亞細亞一樣,基督教農民的不滿情緒已達到使他們對土耳其人的猛烈進攻很少抵抗甚至不加抵抗的程度。
土耳其人如要侵入歐洲,不大可能找到一個比此時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