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歐擴張的根源
關燈
小
中
大
世界與西方之間的沖突至今已持續了四、五百年。
在這場沖突中,到目前為止,有重大教訓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擊,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擊——狠狠的打擊。
阿諾德·J.湯因比 中世紀後期,歐亞世界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重大發展。
一方面,伊斯蘭教帝國和儒家帝國閉關自守,愈來愈僵化;另一方面,歐亞大一陸西端正經曆着一場空前的、徹底的變革。
西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在發生深遠的變化。
向海外的大規模擴張就是西歐所具有的新動力的一個表現。
這一擴張給整個世界後來的曆史以極其重要的影響。
它使西歐人控制了外洋航線,能夠抵達、征服南北美洲和澳大利西亞的人迹稀少的廣闊地區,并移居那裡;從而,改變了世界各種族傳統的地區分布。
最後,通過擴張,西歐财富迅速增加、力量大大加強的19世紀時,已能滲入并控制位于中東、印度和中國的古老的歐亞文明中心。
所有這一切确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世界的一個地區成功地控制其餘地區,以前從未有過;因之,其影響必然深遠。
世界達到了新的、獨特的統一。
到世界曆史上的歐亞階段結束、全球一性一階段開始以前,地區間的聯系——經濟的、思想的和政治的聯系——已經形成;這種形成最初雖頗緩慢,然是平穩的、不可阻擋的。
這些重大發展有一個似乎有悻常理的特點,即它們是由歐亞大一陸上一向最不發達、最默默無聞的地區引起并完成的。
中世紀末以前,西歐大部分領域都很落後。
在文化上,它從外界得到的多于它所能給予的;在經濟上,某些方面也很落後,它極想求得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自己卻沒有什麼可用以交換;在軍事上,可以肯定地說,東方對西方的入侵遠遠多于西方對東方的入侵。
那麼,如何解釋這一出乎意料的驚人轉變呢?為什麼西歐會突然成為世界事務中的一種原動力呢?僅從任何單獨的因素或事件——如哥倫布登上美洲大一陸——中,是不可能得到解釋的。
11世紀時,維金人偶然發現北美洲;他們花了約一百年時間,試圖保持在那裡的拓居地,但失敗了。
與此相反,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各國的人步其後塵,大批地、勢不可擋地侵入南北美洲。
兩次事件的結局全然不同;這表明:在11世紀至15世紀的500年中,歐洲有了某些使它要求并能夠向海外擴張的發展。
這些發展的一性一質及其進行的方式是我們現在要探讨的題目。
一、好戰的基督教世界 歐洲的擴張在某種程度上可用歐洲基督教的擴張主義來解釋。
與歐洲其他大宗教完全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濟主義、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一精一神。
從一開始起,基督教就強調四海一家,宣稱自己是世界宗教;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
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會總是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
基督教的好戰一性一源自猶太遊牧民所崇拜的複仇和懲罰之神。
基督教作家常用戰争作比喻,将人間世界看作上帝與撒旦交戰的戰場。
因之,絲毫不奇怪:基督教首領在執行"到世界各地去,将福音傳播給每一個人"(《馬可福音》16:15)的命令時,時常采用種種強有力的方法。
基督教世界的好戰也是對東方在較早幾個時期裡頻頻入侵歐洲的一種反應。
歐洲是歐亞大一陸的邊遠地區,落後、人口稀少,早先常遭到野蠻的、信異教的印歐人、日耳曼人、匈奴人、馬紮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蹂一躏。
因此,中世紀時居住在這一大塊邊遠地區的歐洲人東臨信異教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南迎穆斯林阿拉伯人。
歐洲人的反應是發動接二連三的十字軍東侵;其中,矛頭指向"聖一地"的幾次十字軍東侵最雄心勃勃、最舉世聞名,但是,也最不成功。
13世紀時,基督教在叙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立足點相繼淪于穆斯林手中,不過,其他幾次十字軍東侵取得了較持久的成果。
約1100年前後,諾曼底人将阿拉伯人逐出西西裡島。
伊比利亞的基督教徒進行了長達二個世紀的反穆斯林的"再征服"運動;到1250年,已收複了除局促于半島南部一隅的格拉納達王國以外的整個半島。
條頓騎士一團一在12和13世紀時,用利劍将基督教傳播到普魯士和波羅的海諸國家。
因此,歐洲有曆時很久的遠征傳統,海外擴張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一傳統的繼續。
早期的探險者及其支持者之所以要東征,部分地是出于宗教上的考慮。
他們想到達印度和中國;自13世紀馬可·波羅東遊以來,歐洲人已知道那裡有一些大國。
歐洲人還知道,這些國家不屬于穆斯林,所以希望它們能同基督教徒聯合起來。
此外,中世紀時有關約翰牧師的傳說也在人們中間長期流傳;人們傳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塊地方的人民信仰基督教,約翰牧師是他們的強有力的統治者。
因此,好幾個世紀裡,基督教首領一直向往能同約翰牧師建立聯系,從東、西兩方大舉夾攻穆斯林世界。
歐洲人沒有找到約翰牧師,但是,他們确在非洲和南北美洲仍然碰見了一些奇怪的新民族——這些民族還未開化、不信教,因此,是适于征服、拯救、使他們歸依的合格臣民。
促使歐洲人開始海外冒險事業的動機很多,為上帝服務和尋求黃金可能是其中最強烈的動機。
達·伽馬抵達卡利庫達時,曾向當地驚訝不己的印度人解釋說,他來這裡是為了尋找基督教徒和香料。
同樣,征服者伯納爾·迪亞斯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一陸,"是為了象所有男子漢都欲做到的那樣,為上帝和陛下服務、将光明帶給那些尚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和發财緻富。
"北歐的新教徒之所以從事海外冒險活動,也是出于宗教上的考慮,隻是程度上比起伊比利亞人稍微差一些。
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在為美洲的殖民地進行宣傳時這樣寫道: 他們将得到的是有關我們宗教信仰的知識, 而我們将得到的是這一地區所擁有的那種财富。
這種好戰一性一和努力改變異端信仰的一精一神顯然是歐亞其他民族所缺乏的。
确實,穆斯林用刀劍征服了遼闊的地區;在這一意義上說,他們也是好戰的。
但總的來說,他們對自己臣民的宗教信仰漠然置之。
通常,他們更感興趣的不是自己的臣民是否信奉伊斯蘭教,而是向自己納貢了沒有。
穆斯林缺乏基督教徒那種必須将異教徒的靈魂從地獄中拯救出來的壓倒一切的熱情。
同樣,佛教為印度以外地區所接受,與其說是因為僧人盡心竭力地從事傳教活動,不如說是由于一愛一好和平的旅行者和移民使印度文化逐漸傳播開來的緣故。
彿教的傳播不是倚仗武力,而是憑借其教義和儀式的吸引力。
中國人在宗教上可能是最不教條主義的。
早期去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對他們在那裡所遇見的人們互相容忍的态度,都有着極深的印象。
他們對中國人允許他們自一由地傳播福音這一點,又驚又喜。
1326年,佩魯賈的安德魯主教曾這樣寫道:"實際上,在這幅員廣大的帝國,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包括每個民族、每個教派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自一由自在地生活;因為他們持有這樣一種看法,或者更确切地說,持有這樣一種錯誤觀點:人人都能夠在他自己的宗教中得到靈魂的拯救。
不過,盡避如此,我們仍可自一由地、毫無阻礙地傳經講道。
"傑出的意大利耶稣會會上利瑪窦曾在1582至1610年間居住中國,他對中國人的不好戰、不尚侵略和宗教信仰自一由也同樣大為驚異。
他寫道: 現在,我們對話宗教教派的探讨即将結束。
中國人中真正受過教育的那些人最一緻公認的見解是,這些…信仰其實可以合并為一,所有這些信仰都是可以而且應該信奉的。
當然,在作如此判斷時,他們也正在使自己和其他人陷于一個令人魂不守舍的錯誤,即相信談論宗教問題的不同方式愈多,對公衆利益就愈有好處。
……如果我們停下來細想一下,這一點似乎很出人意外,在一個幾乎可以說其疆域廣闊無邊、人口不計其數、物産多種多樣且極其豐富的王國裡,盡避他們擁有裝備一精一良、可輕而易舉地征服鄰近國家的陸軍和海軍,但不論國王還是他的人民,竟然都從未想到去進行一場侵略戰争。
他們完全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并不熱望着征服。
在這方面,他們截然不同于歐洲人;歐洲人常常對自己的政一府不滿,垂涎其他人所享有的東西。
現在,西方諸國家似乎已被稱霸世界的念頭消磨得一精一疲力竭,它們甚至不能象中國人在長達數千年的時期裡所做的那樣,保持其祖先留下的遺産。
世界諸宗教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這一
在這場沖突中,到目前為止,有重大教訓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擊,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擊——狠狠的打擊。
阿諾德·J.湯因比 中世紀後期,歐亞世界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重大發展。
一方面,伊斯蘭教帝國和儒家帝國閉關自守,愈來愈僵化;另一方面,歐亞大一陸西端正經曆着一場空前的、徹底的變革。
西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在發生深遠的變化。
向海外的大規模擴張就是西歐所具有的新動力的一個表現。
這一擴張給整個世界後來的曆史以極其重要的影響。
它使西歐人控制了外洋航線,能夠抵達、征服南北美洲和澳大利西亞的人迹稀少的廣闊地區,并移居那裡;從而,改變了世界各種族傳統的地區分布。
最後,通過擴張,西歐财富迅速增加、力量大大加強的19世紀時,已能滲入并控制位于中東、印度和中國的古老的歐亞文明中心。
所有這一切确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世界的一個地區成功地控制其餘地區,以前從未有過;因之,其影響必然深遠。
世界達到了新的、獨特的統一。
到世界曆史上的歐亞階段結束、全球一性一階段開始以前,地區間的聯系——經濟的、思想的和政治的聯系——已經形成;這種形成最初雖頗緩慢,然是平穩的、不可阻擋的。
這些重大發展有一個似乎有悻常理的特點,即它們是由歐亞大一陸上一向最不發達、最默默無聞的地區引起并完成的。
中世紀末以前,西歐大部分領域都很落後。
在文化上,它從外界得到的多于它所能給予的;在經濟上,某些方面也很落後,它極想求得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自己卻沒有什麼可用以交換;在軍事上,可以肯定地說,東方對西方的入侵遠遠多于西方對東方的入侵。
那麼,如何解釋這一出乎意料的驚人轉變呢?為什麼西歐會突然成為世界事務中的一種原動力呢?僅從任何單獨的因素或事件——如哥倫布登上美洲大一陸——中,是不可能得到解釋的。
11世紀時,維金人偶然發現北美洲;他們花了約一百年時間,試圖保持在那裡的拓居地,但失敗了。
與此相反,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各國的人步其後塵,大批地、勢不可擋地侵入南北美洲。
兩次事件的結局全然不同;這表明:在11世紀至15世紀的500年中,歐洲有了某些使它要求并能夠向海外擴張的發展。
這些發展的一性一質及其進行的方式是我們現在要探讨的題目。
一、好戰的基督教世界 歐洲的擴張在某種程度上可用歐洲基督教的擴張主義來解釋。
與歐洲其他大宗教完全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濟主義、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一精一神。
從一開始起,基督教就強調四海一家,宣稱自己是世界宗教;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
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會總是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
基督教的好戰一性一源自猶太遊牧民所崇拜的複仇和懲罰之神。
基督教作家常用戰争作比喻,将人間世界看作上帝與撒旦交戰的戰場。
因之,絲毫不奇怪:基督教首領在執行"到世界各地去,将福音傳播給每一個人"(《馬可福音》16:15)的命令時,時常采用種種強有力的方法。
基督教世界的好戰也是對東方在較早幾個時期裡頻頻入侵歐洲的一種反應。
歐洲是歐亞大一陸的邊遠地區,落後、人口稀少,早先常遭到野蠻的、信異教的印歐人、日耳曼人、匈奴人、馬紮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蹂一躏。
因此,中世紀時居住在這一大塊邊遠地區的歐洲人東臨信異教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南迎穆斯林阿拉伯人。
歐洲人的反應是發動接二連三的十字軍東侵;其中,矛頭指向"聖一地"的幾次十字軍東侵最雄心勃勃、最舉世聞名,但是,也最不成功。
13世紀時,基督教在叙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立足點相繼淪于穆斯林手中,不過,其他幾次十字軍東侵取得了較持久的成果。
約1100年前後,諾曼底人将阿拉伯人逐出西西裡島。
伊比利亞的基督教徒進行了長達二個世紀的反穆斯林的"再征服"運動;到1250年,已收複了除局促于半島南部一隅的格拉納達王國以外的整個半島。
條頓騎士一團一在12和13世紀時,用利劍将基督教傳播到普魯士和波羅的海諸國家。
因此,歐洲有曆時很久的遠征傳統,海外擴張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一傳統的繼續。
早期的探險者及其支持者之所以要東征,部分地是出于宗教上的考慮。
他們想到達印度和中國;自13世紀馬可·波羅東遊以來,歐洲人已知道那裡有一些大國。
歐洲人還知道,這些國家不屬于穆斯林,所以希望它們能同基督教徒聯合起來。
此外,中世紀時有關約翰牧師的傳說也在人們中間長期流傳;人們傳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塊地方的人民信仰基督教,約翰牧師是他們的強有力的統治者。
因此,好幾個世紀裡,基督教首領一直向往能同約翰牧師建立聯系,從東、西兩方大舉夾攻穆斯林世界。
歐洲人沒有找到約翰牧師,但是,他們确在非洲和南北美洲仍然碰見了一些奇怪的新民族——這些民族還未開化、不信教,因此,是适于征服、拯救、使他們歸依的合格臣民。
促使歐洲人開始海外冒險事業的動機很多,為上帝服務和尋求黃金可能是其中最強烈的動機。
達·伽馬抵達卡利庫達時,曾向當地驚訝不己的印度人解釋說,他來這裡是為了尋找基督教徒和香料。
同樣,征服者伯納爾·迪亞斯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一陸,"是為了象所有男子漢都欲做到的那樣,為上帝和陛下服務、将光明帶給那些尚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和發财緻富。
"北歐的新教徒之所以從事海外冒險活動,也是出于宗教上的考慮,隻是程度上比起伊比利亞人稍微差一些。
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在為美洲的殖民地進行宣傳時這樣寫道: 他們将得到的是有關我們宗教信仰的知識, 而我們将得到的是這一地區所擁有的那種财富。
這種好戰一性一和努力改變異端信仰的一精一神顯然是歐亞其他民族所缺乏的。
确實,穆斯林用刀劍征服了遼闊的地區;在這一意義上說,他們也是好戰的。
但總的來說,他們對自己臣民的宗教信仰漠然置之。
通常,他們更感興趣的不是自己的臣民是否信奉伊斯蘭教,而是向自己納貢了沒有。
穆斯林缺乏基督教徒那種必須将異教徒的靈魂從地獄中拯救出來的壓倒一切的熱情。
同樣,佛教為印度以外地區所接受,與其說是因為僧人盡心竭力地從事傳教活動,不如說是由于一愛一好和平的旅行者和移民使印度文化逐漸傳播開來的緣故。
彿教的傳播不是倚仗武力,而是憑借其教義和儀式的吸引力。
中國人在宗教上可能是最不教條主義的。
早期去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對他們在那裡所遇見的人們互相容忍的态度,都有着極深的印象。
他們對中國人允許他們自一由地傳播福音這一點,又驚又喜。
1326年,佩魯賈的安德魯主教曾這樣寫道:"實際上,在這幅員廣大的帝國,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包括每個民族、每個教派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自一由自在地生活;因為他們持有這樣一種看法,或者更确切地說,持有這樣一種錯誤觀點:人人都能夠在他自己的宗教中得到靈魂的拯救。
不過,盡避如此,我們仍可自一由地、毫無阻礙地傳經講道。
"傑出的意大利耶稣會會上利瑪窦曾在1582至1610年間居住中國,他對中國人的不好戰、不尚侵略和宗教信仰自一由也同樣大為驚異。
他寫道: 現在,我們對話宗教教派的探讨即将結束。
中國人中真正受過教育的那些人最一緻公認的見解是,這些…信仰其實可以合并為一,所有這些信仰都是可以而且應該信奉的。
當然,在作如此判斷時,他們也正在使自己和其他人陷于一個令人魂不守舍的錯誤,即相信談論宗教問題的不同方式愈多,對公衆利益就愈有好處。
……如果我們停下來細想一下,這一點似乎很出人意外,在一個幾乎可以說其疆域廣闊無邊、人口不計其數、物産多種多樣且極其豐富的王國裡,盡避他們擁有裝備一精一良、可輕而易舉地征服鄰近國家的陸軍和海軍,但不論國王還是他的人民,竟然都從未想到去進行一場侵略戰争。
他們完全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并不熱望着征服。
在這方面,他們截然不同于歐洲人;歐洲人常常對自己的政一府不滿,垂涎其他人所享有的東西。
現在,西方諸國家似乎已被稱霸世界的念頭消磨得一精一疲力竭,它們甚至不能象中國人在長達數千年的時期裡所做的那樣,保持其祖先留下的遺産。
世界諸宗教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