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從地區史到全球史
關燈
小
中
大
綜觀世界曆史,我認識到:世界史截然不同于由所有國家的曆史合并而成的曆史。
它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不斷的發展;它不會成為記憶的負擔,相反,将照亮人們的靈魂。
世界史連續不斷地朝請民族均附屬于它的方向發展。
雖然它将根據諸民族對人類的共同命運作出貢獻的不同時間和不同程度來講過它們的故事,但不是為了諸民族本身,而是與一個高級的系統有關,且服從于這一系統。
阿克頓勳爵 世界史若就其确切意義而言,并不是由所有各自獨立、彼此間缺乏普遍聯系或共同目的的民族史和國家史彙集而成的,也不是由大量時常以枯燥無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事件堆積而成的。
……盡避世界上諸民族或者為時間、事件所分隔,或者為高山、大海所分隔,但世界史必須将所有民族的曆史集合為一體,将它們統一成一個協調勻稱的整體,并将它們譜成一首壯麗的詩。
尼古拉·果戈理 為什麼世界曆史應從1500年開始?人類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萬年。
為什麼要挑選這僅占人類全部曆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斷曆史,予以特别注意呢?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
各種族集一團一實際上以完全與世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後,各種族集一團一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從那時起,它們才終于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有教養的中國官吏,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
因此,1500年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我們可以拿哥倫布和宇航員進行比較:前者抵達聖薩爾瓦多,打破了地區間彼此隔絕的束縛;後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間彼此隔絕的束縛。
實際上,嚴格的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曆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航探險時才開始。
在這以前,隻有各民族的相對平行的曆史,而沒有一部統一的人類曆史。
如果關于人類起源的一元發生說是正确的,那麼,在人類曆史開始時,就存在一種統一一性一或共同的起源。
但是,在舊石器時代漫長的數百萬年中,人類逐漸分散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陸地上。
後來,冰期的結束使各大洋的海面升高,從而将非洲和歐洲隔開,将南北美洲和東北亞隔開,将澳大利亞和東南亞隔開——這裡僅提及幾次主要的分隔。
從此以後,人類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地區孤立中。
有些人淪于完全與世隔絕的境地,如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他們最後幾次由東南亞移居澳大利亞到詹姆斯·庫克船長抵達澳大利亞,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系達3000多年。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幾乎同樣與世隔絕,他們最後幾批從西伯利亞渡海至美洲的時間是在哥倫市航海之前約10,O00年時。
其後,雖然挪威的探險隊曾抵達北美洲的東北海岸,波利尼西亞人可能也曾到達南美洲,但都沒有對印第安居民産生任何持久的影響。
約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淪于與世隔絕的境地,因為那時的撒哈拉沙漠已變得非常幹燥,成為阻止人們遷移的一個巨大障礙。
不過,盡避如此,非洲黑人實際上仍與外部世界有着有限的、斷斷續續的聯系。
多半是由于這些聯系,他們享有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所沒有的某些有利條件。
東南亞的航海者帶來了甘薯和香蕉,中東人傳來了開礦、冶煉和鍛鐵的技術,而阿拉伯人則将其文明以及宗教從他們在北非和東非的根據地傳播給黑人。
這些和另外一些進步使黑人能更有效地開發自然資源、更大量地生産食物,從而使其人口相應增長、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世界的其餘部分由歐洲、亞洲和北非組成。
北非在整個曆史上與地中海北岸地區的聯系比起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聯系要密切些。
為了方便起見,這塊從摩洛哥到堪察加、從挪威到馬來亞的大一陸可稱為歐亞大一陸。
正是歐亞大一陸,構成了世界曆史的"中心地帶"。
它占有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的發源地。
1500年以前的世界曆史實質上正如這裡所闡釋的,是歐亞大一陸的曆史。
隻有歐亞大一陸,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間的巨大的、持續的相互影響。
雖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狀态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
它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不斷的發展;它不會成為記憶的負擔,相反,将照亮人們的靈魂。
世界史連續不斷地朝請民族均附屬于它的方向發展。
雖然它将根據諸民族對人類的共同命運作出貢獻的不同時間和不同程度來講過它們的故事,但不是為了諸民族本身,而是與一個高級的系統有關,且服從于這一系統。
阿克頓勳爵 世界史若就其确切意義而言,并不是由所有各自獨立、彼此間缺乏普遍聯系或共同目的的民族史和國家史彙集而成的,也不是由大量時常以枯燥無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事件堆積而成的。
……盡避世界上諸民族或者為時間、事件所分隔,或者為高山、大海所分隔,但世界史必須将所有民族的曆史集合為一體,将它們統一成一個協調勻稱的整體,并将它們譜成一首壯麗的詩。
尼古拉·果戈理 為什麼世界曆史應從1500年開始?人類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萬年。
為什麼要挑選這僅占人類全部曆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斷曆史,予以特别注意呢?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
各種族集一團一實際上以完全與世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後,各種族集一團一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從那時起,它們才終于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有教養的中國官吏,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
因此,1500年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我們可以拿哥倫布和宇航員進行比較:前者抵達聖薩爾瓦多,打破了地區間彼此隔絕的束縛;後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間彼此隔絕的束縛。
實際上,嚴格的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曆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航探險時才開始。
在這以前,隻有各民族的相對平行的曆史,而沒有一部統一的人類曆史。
如果關于人類起源的一元發生說是正确的,那麼,在人類曆史開始時,就存在一種統一一性一或共同的起源。
但是,在舊石器時代漫長的數百萬年中,人類逐漸分散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陸地上。
後來,冰期的結束使各大洋的海面升高,從而将非洲和歐洲隔開,将南北美洲和東北亞隔開,将澳大利亞和東南亞隔開——這裡僅提及幾次主要的分隔。
從此以後,人類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地區孤立中。
有些人淪于完全與世隔絕的境地,如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他們最後幾次由東南亞移居澳大利亞到詹姆斯·庫克船長抵達澳大利亞,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系達3000多年。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幾乎同樣與世隔絕,他們最後幾批從西伯利亞渡海至美洲的時間是在哥倫市航海之前約10,O00年時。
其後,雖然挪威的探險隊曾抵達北美洲的東北海岸,波利尼西亞人可能也曾到達南美洲,但都沒有對印第安居民産生任何持久的影響。
約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淪于與世隔絕的境地,因為那時的撒哈拉沙漠已變得非常幹燥,成為阻止人們遷移的一個巨大障礙。
不過,盡避如此,非洲黑人實際上仍與外部世界有着有限的、斷斷續續的聯系。
多半是由于這些聯系,他們享有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所沒有的某些有利條件。
東南亞的航海者帶來了甘薯和香蕉,中東人傳來了開礦、冶煉和鍛鐵的技術,而阿拉伯人則将其文明以及宗教從他們在北非和東非的根據地傳播給黑人。
這些和另外一些進步使黑人能更有效地開發自然資源、更大量地生産食物,從而使其人口相應增長、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世界的其餘部分由歐洲、亞洲和北非組成。
北非在整個曆史上與地中海北岸地區的聯系比起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聯系要密切些。
為了方便起見,這塊從摩洛哥到堪察加、從挪威到馬來亞的大一陸可稱為歐亞大一陸。
正是歐亞大一陸,構成了世界曆史的"中心地帶"。
它占有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的發源地。
1500年以前的世界曆史實質上正如這裡所闡釋的,是歐亞大一陸的曆史。
隻有歐亞大一陸,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間的巨大的、持續的相互影響。
雖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狀态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