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歐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有利的時機。
到1362年,他們已奪取阿德裡安堡城,進而侵占了馬其頓平原。
1384年,他們攻占索非亞,其後不久,控制了整個保加利亞。
5年後,他們在曆史上著名的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緻使塞爾維亞帝國滅亡。
這些勝利使君士坦丁堡為土耳其人的領地所一團一團一包圍。
1453年,這座經圍困的首都被攻占,從而結束了長達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曆史。
接着,土耳其人又南下進犯穆斯林富國叙利亞和埃及。
經過一場旋風似的大戰,他們于1516年占領了叙利亞,次年占領了埃及。
土耳其人最後階段的征服是在中歐進行。
他們在著名的蘇丹蘇裡曼一世的率領下,渡過多瑙河,在1526年的莫哈奇戰役中,一舉擊潰匈牙利君主國。
3年後,蘇裡曼率軍圍攻維也納,但被打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驟雨陣陣,使他無法将笨重的火炮運至前線。
土耳其人盡避受到這一挫折,但以後仍取得了一些不大的進展:1570年,攻占塞浦路斯島;166一9年,奪得克裡特島;在此後10年中,又占領了波蘭的烏克蘭。
奧斯曼帝國臻于鼎盛時,确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
它地跨三大洲,擁有人口5千萬,而那時英國隻有人口5百萬。
無怪當時的基督教徒對這一不斷擴張的奧斯曼帝國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是"一一團一日益增長的火焰,不管遇上什麼,都緊緊一抓住,并進一步燃一燒下去。
"薩菲帝國這一時期的第二個穆斯林大帝國是波斯的薩菲帝國。
前面提到過,波斯和小亞細亞一樣。
曾為塞爾柱突厥人所征服。
但是,小亞細亞突厥化了,而波斯卻依然保持了波斯即伊朗的種族和文化。
結局之所以不同,很可能是因為波斯與從前曾為基督教拜占庭帝國之一部分的小亞細亞不同,早已接受了伊斯蘭教。
因此,波斯沒有象小亞細亞那樣遭到穆斯林武士的蹂一躏,波斯社會也沒有在人數較少的突厥行政官員和士兵的統治下發生根本的變化。
塞爾柱突厥人對波斯的統治從約公元1000年維持到1258年蒙古人入侵時。
這些新來的蒙古統治者稱為伊兒汗,起先是佛教徒或基督教徒,但約1300年前後,變為穆斯林。
蒙古人毀壞了許多城市和灌溉工程,使波斯遭到相當長久的破壞;但是,這一苦難到1500年伊兒汗王朝為薩菲王朝所取代時,也終止了。
薩菲王朝的君主們是數世紀裡波斯最早的土著統治者;沙·伊斯梅爾一世是這一新王朝的締造者。
他在位24年,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宗教政策統一了整個波斯。
他宣布伊斯蘭教的什葉派為國教,并無情地鎮壓敵對的遜尼派。
穆斯林這兩派之間的分歧早在穆罕默德生前沒有指定他的繼承人即哈裡發時就開始了。
由穆斯林内部選舉産生的最初的三任哈裡發都不是穆罕默德的親屬;直到第四次選舉時,穆罕默德的女婿(也是堂弟)阿裡才當選為哈裡發。
什葉派堅持主張選舉必須在天賦之權屬于穆罕默德家族的基礎上進行,他們認為隻有阿裡及其後裔才是哈裡發的合法繼承人。
而遜尼派則相反,他們認為哈裡發隻是"信仰者社會的首領";凡是由穆斯林内部選舉産生的哈裡發,他們都接受——因此,他們承認穆罕默德去世後的幾位繼任者。
教義上的分歧也使這兩派相對立。
遜尼派将傳統的《古蘭經》教義和由該派學府中有名望的阿匐們口頭流傳下來的教義作為他們行使宗教權力的依據。
而什葉派則予以拒斥,認為這樣做就是提倡凡事都依賴穆罕默德以後幾代人的互相矛盾、難免有錯誤的意見。
對于《古蘭經》上未闡明的問題,什葉派以獨立的個人判斷來代替傳統。
這種教義上的争論對于當時的波斯具有很大的意義,它為統一波斯、發展某種民族感情奠定了基礎。
波斯人認為自己是什葉派;這就将他們與基本上是遜尼派的土耳其人和周圍其他穆斯林民族區别開來。
實際上,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一系列戰争,是由這簡個相毗鄰的強大王朝之間的不可避免的政治上的競争引起的,同樣,也是由它們宗教上的分歧引起的。
薩菲王朝的統治者中最傑出的是國王阿拔斯一世(1587-1629年在位)。
他建立火炮部隊,使波斯軍隊現代化。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除了别的人以外,他還雇傭了兩位英國冒險家謝利弟兄。
當時有位作者描述了這一政策的結果: 這位頗有勢力的波斯人[阿披斯一世]學會了謝利弟兄的戰略和戰術。
以前,他不知遣使用大炮;現在,他已擁有500門大炮和6000名滑膛槍手。
……因此,這位阿拔斯已從土耳其人那裡奪得七個大行省,包括從傑爾賓特到巴格達之間的地區;現在,他仍瞪大着眼、張大着嘴、展開着雙手,企圖搜尋、吞咽和獲取包多的東西。
事實上,波斯在薩菲王朝的統治下确已成為一大強國。
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紛紛派使節前往波斯,請求與波斯結成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聯盟,就是一個明證。
實際上,那些年代裡,這兩個穆斯林國家在歐洲各國的外交上據有突出地位。
例如,法國的弗蘭西斯一世曾與蘇裡曼一世合作,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開戰;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又與波斯人合作,反對他們的這兩個共同敵人,基督教國家和穆斯林國家之間的這些關系在當時被譴責為"不虔誠"和"渎聖";但事實是,奧斯曼帝國和薩菲帝國已成為歐洲任何外交家都無法予以忽視的世界強國。
莫卧兒帝國正象薩菲王朝兩位傑出的統治者在波斯創建了一個"民族"王朝那樣,莫卧兒王朝兩位傑出的統治者巴布爾和阿克巴也在印度締造了一個"民族"王朝——這對在印度教占優勢的地區中的穆斯林統治者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穆斯林入侵印度的一浪一潮共有三次,每次都相隔很長時間。
第一次入侵一浪一潮由阿拉泊穆斯林掀起,他們于712年侵入印度河河口附近的信德地區。
這些阿拉伯人未能深入内地,所以,他們對印度的影響很有隊 第二次入侵一浪一潮發生于約公元1000年左右,即突厥穆斯林開始從阿富開境内的根據地不斷侵略印度之時。
這些侵略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四個世紀,使生命和财産遭到巨大損失。
最後結果是:在北印度,有許多穆斯林王國被建立,而在南印度,繼續存在着一批印度教國家。
但是,即使在北印度,大部分人依然在種族上是印度人,在宗教上信奉印度教。
他們并未象小亞細亞的人那樣伊斯蘭教化和突厥化。
其原因仍在于,從北方下來的突厥人與印度原有的千百萬人相比,僅是微不足道的少數。
他們能填滿的隻是政一府和軍隊中的高級職位,種田人。
商人和大部分官吏要靠他們的印度教臣民來充當。
确實,在某些地區,大批大批的居民已改宗伊斯蘭教,尤其是一些低級種姓——他們想通過這一新宗教擺脫剝削。
然而,當1500年第三次穆斯林入侵一浪一潮随着莫卧兒人的到來而開始時,印度事實上仍是一個印度教占壓倒優勢的地區。
這些新來的人也是突厥人,他們的首領是偉大的突厥征服者帖木兒(别名為'跛帖木兒")的直系後裔、引人注目的巴布爾。
巴布爾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在突厥斯坦的費爾幹納小鮑園,但他早年便将它喪失。
以後,他曾占領帖木兒的華美異常的故都撒馬爾罕,但又很快地失去。
此後,他又進行了多次的冒險、征服和逃跑,直到他本人承認他對這種"象棋盤上的王在格子之間移來移去"的流一浪一生活已十分厭倦時為止。
1504年,意外的幸運突然降臨,他率領300名衣衫檻褛的部下攻占了阿富汗的喀布爾。
從那裡,巴布爾将貪婪的目光投向南面的印度肥沃平原。
大約20年後,勝利來了:他在由奧斯曼土耳其人一操一縱的火繩點火滑膛槍和火炮的支援下,竟奇迹般地以12,000人的小部隊打敗了印度的10萬大軍。
他乘勝占領德裡,作為他的新首都。
四年後,巴布爾去世,但他的兒子們繼續走他的道路,帝國迅速發展。
在巴布爾的孫子、著名的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統治期間,帝國臻于鼎盛。
阿克巴是莫卧兒王朝最傑出的皇帝。
他征服了西方的拉傑布達納和古吉拉特、東方的孟加拉和南方德幹高原上的幾個小一柄一,使帝國領土大為擴展。
當時,莫卧兒人的統治已從喀布爾和克什米爾擴大到德幹高原,後來,在奧期則布(1658-1707年在位)的統治下,更進一步擴大——幾乎擴大到半島南端。
除了赫赫戰績外,貝克巴還是一位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極為了不起的人物。
他雖然未受過教育,但多思好問、智力敏捷;對此,就連那些熟識他的耶稣會會士也不得不表示欽佩。
他活動範圍之驚人,會使人聯想到彼得大帝一世。
阿克巴同這位俄國沙皇一樣,酷一愛一機械,他在冶金方面的研究以及對火力更大的槍炮的設計,就是很好的證明。
他學習繪畫,一愛一好音樂,是打馬球的好手,而且會演奏各種樂器——鍋鼓是他最喜一愛一的一種。
阿克巴對宗教和哲學的興趣尤其濃厚,他不斷地尋找一種能滿足他個人及其臣民的需要的教義。
最初,他的思考局限在伊斯蘭紙範圍内;但1575年,33歲時,他修建了一座禮拜堂,在那裡,他與各種宗教的學者讨論神學。
阿克巴被印度教徒、印度襖教徒、祆教徒、耆那教徒和基督教徒講解的教義強烈地吸引住了。
耆那教徒使他不食肉、禁止殺害動物。
葡萄牙耶稣會會士使他派人将《福音書》譯成波斯文、使他在自己的脖子上挂上聖母瑪利亞大像章和參加集體聖禮。
此時,耶稣會會士認為阿克巴可能會皈依他們的宗教,但最終他卻創立了良己的一種全新的宗教"丁一伊拉赫教",即"神聖宗教"。
其主要特點是:含糊的一神論;阿克巴為神主在人間的代理人,是教義的唯一解釋者。
這一新家教的教義是折衷主義的,它一揉一合了許多宗教各自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印度祆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的部分教義。
阿克巴的動機不僅是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還想提一供一種能使他的印度教臣民和穆斯林臣民聯合起來、能錘煉出一個新印度的共同的宗教信仰。
無論"神聖宗教"多麼滿足他自己的宗教需要,它對國家沒産生什麼影響。
這一宗教過于需要智力,不能吸引群衆,甚至在宮廷,也沒有多少皈依者。
但是,阿克巴借助他的合成宗教未能得到的東西,他在結束對印度教徒的歧視、規定他們與穆斯林地位平等時獲得了。
他廢除了印度教徒前往聖一地朝拜時須繳納的香客稅。
取消了對印度教徒的人頭稅——這種稅,所有穆斯林國家都向它們國内的非伊斯蘭教徒征收。
阿克巴還讓印度教徒擔任國家高級職務;印度教徒不再把莫卧兒帝國看作是敵國。
阿克巴夢寐以求的新印度——一個民族國家而不是一個由穆斯林主人和印度教臣民組成的分裂的國家開始出現。
不過,這裡應該強調一下:莫卧兒帝國與無疑是穆斯林的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大不相同,其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
統治國家的王朝和宮廷是穆斯林的,一般的藝術和
到1362年,他們已奪取阿德裡安堡城,進而侵占了馬其頓平原。
1384年,他們攻占索非亞,其後不久,控制了整個保加利亞。
5年後,他們在曆史上著名的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緻使塞爾維亞帝國滅亡。
這些勝利使君士坦丁堡為土耳其人的領地所一團一團一包圍。
1453年,這座經圍困的首都被攻占,從而結束了長達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曆史。
接着,土耳其人又南下進犯穆斯林富國叙利亞和埃及。
經過一場旋風似的大戰,他們于1516年占領了叙利亞,次年占領了埃及。
土耳其人最後階段的征服是在中歐進行。
他們在著名的蘇丹蘇裡曼一世的率領下,渡過多瑙河,在1526年的莫哈奇戰役中,一舉擊潰匈牙利君主國。
3年後,蘇裡曼率軍圍攻維也納,但被打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驟雨陣陣,使他無法将笨重的火炮運至前線。
土耳其人盡避受到這一挫折,但以後仍取得了一些不大的進展:1570年,攻占塞浦路斯島;166一9年,奪得克裡特島;在此後10年中,又占領了波蘭的烏克蘭。
奧斯曼帝國臻于鼎盛時,确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
它地跨三大洲,擁有人口5千萬,而那時英國隻有人口5百萬。
無怪當時的基督教徒對這一不斷擴張的奧斯曼帝國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是"一一團一日益增長的火焰,不管遇上什麼,都緊緊一抓住,并進一步燃一燒下去。
"薩菲帝國這一時期的第二個穆斯林大帝國是波斯的薩菲帝國。
前面提到過,波斯和小亞細亞一樣。
曾為塞爾柱突厥人所征服。
但是,小亞細亞突厥化了,而波斯卻依然保持了波斯即伊朗的種族和文化。
結局之所以不同,很可能是因為波斯與從前曾為基督教拜占庭帝國之一部分的小亞細亞不同,早已接受了伊斯蘭教。
因此,波斯沒有象小亞細亞那樣遭到穆斯林武士的蹂一躏,波斯社會也沒有在人數較少的突厥行政官員和士兵的統治下發生根本的變化。
塞爾柱突厥人對波斯的統治從約公元1000年維持到1258年蒙古人入侵時。
這些新來的蒙古統治者稱為伊兒汗,起先是佛教徒或基督教徒,但約1300年前後,變為穆斯林。
蒙古人毀壞了許多城市和灌溉工程,使波斯遭到相當長久的破壞;但是,這一苦難到1500年伊兒汗王朝為薩菲王朝所取代時,也終止了。
薩菲王朝的君主們是數世紀裡波斯最早的土著統治者;沙·伊斯梅爾一世是這一新王朝的締造者。
他在位24年,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宗教政策統一了整個波斯。
他宣布伊斯蘭教的什葉派為國教,并無情地鎮壓敵對的遜尼派。
穆斯林這兩派之間的分歧早在穆罕默德生前沒有指定他的繼承人即哈裡發時就開始了。
由穆斯林内部選舉産生的最初的三任哈裡發都不是穆罕默德的親屬;直到第四次選舉時,穆罕默德的女婿(也是堂弟)阿裡才當選為哈裡發。
什葉派堅持主張選舉必須在天賦之權屬于穆罕默德家族的基礎上進行,他們認為隻有阿裡及其後裔才是哈裡發的合法繼承人。
而遜尼派則相反,他們認為哈裡發隻是"信仰者社會的首領";凡是由穆斯林内部選舉産生的哈裡發,他們都接受——因此,他們承認穆罕默德去世後的幾位繼任者。
教義上的分歧也使這兩派相對立。
遜尼派将傳統的《古蘭經》教義和由該派學府中有名望的阿匐們口頭流傳下來的教義作為他們行使宗教權力的依據。
而什葉派則予以拒斥,認為這樣做就是提倡凡事都依賴穆罕默德以後幾代人的互相矛盾、難免有錯誤的意見。
對于《古蘭經》上未闡明的問題,什葉派以獨立的個人判斷來代替傳統。
這種教義上的争論對于當時的波斯具有很大的意義,它為統一波斯、發展某種民族感情奠定了基礎。
波斯人認為自己是什葉派;這就将他們與基本上是遜尼派的土耳其人和周圍其他穆斯林民族區别開來。
實際上,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一系列戰争,是由這簡個相毗鄰的強大王朝之間的不可避免的政治上的競争引起的,同樣,也是由它們宗教上的分歧引起的。
薩菲王朝的統治者中最傑出的是國王阿拔斯一世(1587-1629年在位)。
他建立火炮部隊,使波斯軍隊現代化。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除了别的人以外,他還雇傭了兩位英國冒險家謝利弟兄。
當時有位作者描述了這一政策的結果: 這位頗有勢力的波斯人[阿披斯一世]學會了謝利弟兄的戰略和戰術。
以前,他不知遣使用大炮;現在,他已擁有500門大炮和6000名滑膛槍手。
……因此,這位阿拔斯已從土耳其人那裡奪得七個大行省,包括從傑爾賓特到巴格達之間的地區;現在,他仍瞪大着眼、張大着嘴、展開着雙手,企圖搜尋、吞咽和獲取包多的東西。
事實上,波斯在薩菲王朝的統治下确已成為一大強國。
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紛紛派使節前往波斯,請求與波斯結成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聯盟,就是一個明證。
實際上,那些年代裡,這兩個穆斯林國家在歐洲各國的外交上據有突出地位。
例如,法國的弗蘭西斯一世曾與蘇裡曼一世合作,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開戰;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又與波斯人合作,反對他們的這兩個共同敵人,基督教國家和穆斯林國家之間的這些關系在當時被譴責為"不虔誠"和"渎聖";但事實是,奧斯曼帝國和薩菲帝國已成為歐洲任何外交家都無法予以忽視的世界強國。
莫卧兒帝國正象薩菲王朝兩位傑出的統治者在波斯創建了一個"民族"王朝那樣,莫卧兒王朝兩位傑出的統治者巴布爾和阿克巴也在印度締造了一個"民族"王朝——這對在印度教占優勢的地區中的穆斯林統治者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穆斯林入侵印度的一浪一潮共有三次,每次都相隔很長時間。
第一次入侵一浪一潮由阿拉泊穆斯林掀起,他們于712年侵入印度河河口附近的信德地區。
這些阿拉伯人未能深入内地,所以,他們對印度的影響很有隊 第二次入侵一浪一潮發生于約公元1000年左右,即突厥穆斯林開始從阿富開境内的根據地不斷侵略印度之時。
這些侵略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四個世紀,使生命和财産遭到巨大損失。
最後結果是:在北印度,有許多穆斯林王國被建立,而在南印度,繼續存在着一批印度教國家。
但是,即使在北印度,大部分人依然在種族上是印度人,在宗教上信奉印度教。
他們并未象小亞細亞的人那樣伊斯蘭教化和突厥化。
其原因仍在于,從北方下來的突厥人與印度原有的千百萬人相比,僅是微不足道的少數。
他們能填滿的隻是政一府和軍隊中的高級職位,種田人。
商人和大部分官吏要靠他們的印度教臣民來充當。
确實,在某些地區,大批大批的居民已改宗伊斯蘭教,尤其是一些低級種姓——他們想通過這一新宗教擺脫剝削。
然而,當1500年第三次穆斯林入侵一浪一潮随着莫卧兒人的到來而開始時,印度事實上仍是一個印度教占壓倒優勢的地區。
這些新來的人也是突厥人,他們的首領是偉大的突厥征服者帖木兒(别名為'跛帖木兒")的直系後裔、引人注目的巴布爾。
巴布爾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在突厥斯坦的費爾幹納小鮑園,但他早年便将它喪失。
以後,他曾占領帖木兒的華美異常的故都撒馬爾罕,但又很快地失去。
此後,他又進行了多次的冒險、征服和逃跑,直到他本人承認他對這種"象棋盤上的王在格子之間移來移去"的流一浪一生活已十分厭倦時為止。
1504年,意外的幸運突然降臨,他率領300名衣衫檻褛的部下攻占了阿富汗的喀布爾。
從那裡,巴布爾将貪婪的目光投向南面的印度肥沃平原。
大約20年後,勝利來了:他在由奧斯曼土耳其人一操一縱的火繩點火滑膛槍和火炮的支援下,竟奇迹般地以12,000人的小部隊打敗了印度的10萬大軍。
他乘勝占領德裡,作為他的新首都。
四年後,巴布爾去世,但他的兒子們繼續走他的道路,帝國迅速發展。
在巴布爾的孫子、著名的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統治期間,帝國臻于鼎盛。
阿克巴是莫卧兒王朝最傑出的皇帝。
他征服了西方的拉傑布達納和古吉拉特、東方的孟加拉和南方德幹高原上的幾個小一柄一,使帝國領土大為擴展。
當時,莫卧兒人的統治已從喀布爾和克什米爾擴大到德幹高原,後來,在奧期則布(1658-1707年在位)的統治下,更進一步擴大——幾乎擴大到半島南端。
除了赫赫戰績外,貝克巴還是一位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極為了不起的人物。
他雖然未受過教育,但多思好問、智力敏捷;對此,就連那些熟識他的耶稣會會士也不得不表示欽佩。
他活動範圍之驚人,會使人聯想到彼得大帝一世。
阿克巴同這位俄國沙皇一樣,酷一愛一機械,他在冶金方面的研究以及對火力更大的槍炮的設計,就是很好的證明。
他學習繪畫,一愛一好音樂,是打馬球的好手,而且會演奏各種樂器——鍋鼓是他最喜一愛一的一種。
阿克巴對宗教和哲學的興趣尤其濃厚,他不斷地尋找一種能滿足他個人及其臣民的需要的教義。
最初,他的思考局限在伊斯蘭紙範圍内;但1575年,33歲時,他修建了一座禮拜堂,在那裡,他與各種宗教的學者讨論神學。
阿克巴被印度教徒、印度襖教徒、祆教徒、耆那教徒和基督教徒講解的教義強烈地吸引住了。
耆那教徒使他不食肉、禁止殺害動物。
葡萄牙耶稣會會士使他派人将《福音書》譯成波斯文、使他在自己的脖子上挂上聖母瑪利亞大像章和參加集體聖禮。
此時,耶稣會會士認為阿克巴可能會皈依他們的宗教,但最終他卻創立了良己的一種全新的宗教"丁一伊拉赫教",即"神聖宗教"。
其主要特點是:含糊的一神論;阿克巴為神主在人間的代理人,是教義的唯一解釋者。
這一新家教的教義是折衷主義的,它一揉一合了許多宗教各自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印度祆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的部分教義。
阿克巴的動機不僅是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還想提一供一種能使他的印度教臣民和穆斯林臣民聯合起來、能錘煉出一個新印度的共同的宗教信仰。
無論"神聖宗教"多麼滿足他自己的宗教需要,它對國家沒産生什麼影響。
這一宗教過于需要智力,不能吸引群衆,甚至在宮廷,也沒有多少皈依者。
但是,阿克巴借助他的合成宗教未能得到的東西,他在結束對印度教徒的歧視、規定他們與穆斯林地位平等時獲得了。
他廢除了印度教徒前往聖一地朝拜時須繳納的香客稅。
取消了對印度教徒的人頭稅——這種稅,所有穆斯林國家都向它們國内的非伊斯蘭教徒征收。
阿克巴還讓印度教徒擔任國家高級職務;印度教徒不再把莫卧兒帝國看作是敵國。
阿克巴夢寐以求的新印度——一個民族國家而不是一個由穆斯林主人和印度教臣民組成的分裂的國家開始出現。
不過,這裡應該強調一下:莫卧兒帝國與無疑是穆斯林的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大不相同,其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
統治國家的王朝和宮廷是穆斯林的,一般的藝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