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傳

關燈
定要在今年,去争逐尺寸之地。

    惟願陛下回思近來的敕令,納降而還,不使聖上屈體而行,久冒炎熱酷暑。

    ”高祖聽從了陸睿的意見。

    陸睿上表請皇帝回到代都,親自參加太師馮熙的葬禮,因此獲罪被削奪了都督三州諸軍事之職。

    不久又被授任為都督恒朔二州諸軍事,進号為征北大将軍。

    因為他曾呈奉順從遷都的表章,加賜食邑四百戶。

     當時穆泰任定州刺史,自陳身患疾病,地氣溫濕病情就加重,請求調任恒州刺史,高祖準許其請求。

    于是就任陸睿為散騎常侍、定州刺史,保留其将軍之職。

    陸睿還沒有動身,就與穆泰等人共同密謀叛逆。

    事發之後陸睿被賜死于監獄裡,免受刀斧屠戮,他的妻子兒女被遷徙到遼西郡為平民。

    高祖下诏給仆射李沖、領軍于烈說:“陸睿、元丕,早先蒙受朝廷寵祿,位極人臣。

    自從他們與你等同受特殊的诏令,朕許諾其以不死之旨,是考慮要使上下相互信任,以保全君臣大義。

    朕與卿等常常不記短處捐棄微瑕,務求相互包容。

    不料陸睿無君之心太甚,以至于得到這種下場!他竟然與穆泰勾結,屢次圖謀反叛。

    由于朕遷都洛陽,朝廷内有人不同意,打算推舉諸王,謀議迎接太子元恂,像這樣的論調,絕不止一次。

    開始想推舉已故的南安王,其次推舉陽平王,他不肯從,就想逼迫樂陵王。

    他們诽謗朝廷,往來書信昭然若揭。

    遷都之事已經告成,陸睿認為洛都美好旺盛,勸說稍加寬緩,在此之後,兩人的構逆之心又強烈了。

    但仍然十分隐蔽而不為人知。

    幸賴陽平王忠貞奮發,獲知穆泰謀逆的消息,立即馳馬來奏,才得以使王使糾發隐匿,恒嶽不染塵埃。

    就憑陸睿的罪行,應當滿門伏誅。

    朕細細追尋先前的旨意,沒有将他滿門抄斬。

    其反逆之志不改,自己背棄而赴幽冥,違背誓言責任在他,與朕毫無關涉。

    其心懷叛逆之志,與别的罪行不同,雖想寬恕,終究無可奈何。

    然而想到朕曾允許他享有有罪免死的特權,加之後來他對謀反頗有異議,所以允許他在獄中自盡,免遭刀斧屠戮,他的子孫,将永世為人所不齒。

    元丕的二子一弟,為叛賊之首,其父無人明确證明其有罪,情理尚為可察。

    但他們由于沒有鮮明的态度,隐瞞實情而不予窮究,按連坐之法理應處死,今特為寬恕免其死而貶為庶人。

    朕本來期望他們有始有終,但他們卻自暴自棄。

    你等之間,忽見今日之事,違心悖理,是何等可悲。

    故此對你等另有所示,想必不至于驚奇吧。

    謀反者之外,皎潔如同白日。

    ” 李沖、于烈上表說:“臣等遭逢幸運之際,一生幸遇昌明之時。

    才識不能盡其所用,而坐列高官;功無汗馬之勞,而蒙受封賞。

    所得的寵幸,自古無與倫比;聖上所予莫大之恩,雖萬死而不能酬報。

    但陸睿、元丕見識乖張有如犬馬,忘恩負義如同枭獍,密謀接引童稚,策劃此次叛逆,違背天常,罪該萬死。

    陸睿心懷叵測,不斷制造陰謀,遊說外戚蕃王,妄圖篡奪朝政。

    雖然目睹朝廷興旺,未曾對他懷有疑惑,而他何曾有片言披露其心志,究其内心與言行,實是叛賊之首。

    元丕之二子,多年跟從邪惡之人,交替在四處煽動,妄圖侵擾并、夏,元丕觀測此種情狀,不能說他一無所知。

    即使聖上心慈予以寬宥,保留其生命,難道他對得起天地!對得起神明!效誠盡節,是臣下的本分;刑罰無私,是皇上的常法。

    況且他蒙受莫大之恩,被獎以忠貞之義,卻又違天背道,包藏奸逆,求情推理,罪當誅殺。

    但聖上仁慈寬恕,再次予以恩免,保留陸睿三斷之骸,還給元丕已絕之魂,再三實行寬宥,實在有虧于憲典。

    聖上還要伸展上天的恩眷,下诏念及昔日之事。

    不以臣等背負餘黨之名,特垂聖明的诏令,重申君臣齊信之恩,再次曉喻皎日之旨,伏讀明诏深感悲慚,謹向陛下表明深切的慚愧警惕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