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雍傳
關燈
小
中
大
到鎮,現在已至仲夏,治下百姓仍沒能春種。
臣心念那些農夫,雖然布滿原野,但官渠缺水,不能廣種。
從前段時間以來,勞動所得不抵租稅,兵人口累,都很饑儉。
臣略加檢查,發現此地耕種困難。
“大凡想養民豐國,必須耕種農田。
此地缺雨,正應引黃河水澆灌。
臣觀察舊渠堰,是上古所建,不是近代的事。
富平西南三十裡,有艾山,南北長二十六裡,東西四十五裡,被鑿穿通向黃河,看起來像大禹當年舊迹。
這兩岸作為灌田用的大渠,寬十多步,從山南面引水到此渠之中,計算過去做這些的時候,渠堤高于黃河水面不過一丈。
黃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于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
渠的位置高懸,黃河水無法入渠。
雖然舊渠各處依然将就引水,水也難得。
現在艾山北面,黃河中有小島,水分為二。
西河小而狹,水寬才一百四十步。
臣現在請求來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面八裡、分河之下五裡處,平地鑿渠,寬五十餘步,深五尺,兩岸築堤,堤高一丈。
北行四十裡,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裡,共一百二十裡,将會出現大片良田。
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時間,便可修成。
所要鑿的新渠口,距河面五尺,河水不得入。
現在臣請求從黃河小河東南岸築堤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寬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
二十天時間便可完工,兩項加起來,合計用工六十天。
小河的水,盡數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萬餘頃。
十天之間,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後,糧食便收成在望。
這樣官稅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 皇帝下诏說:“卿憂國愛民,知道重引黃河水,灌溉農田。
宜立即行動,以做好此事為務,何必要限定日期呢。
有可以便國利民的事情,盡避說來。
” 七年(446),刁雍上表說:“奉诏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交付沃野鎮,以供軍糧。
臣鎮離沃野八百裡,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車往來,尚且困難,假如載谷,隻能裝二十擔,每經沙深的地方,必定會陷沙難行。
又加上谷在黃河西面,轉運到沃野,中間需渡越大河,計車五千輛,運十萬斛糧,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贻誤老百姓耕種之業。
車牛難行,難以全至,一年不過能運上兩次,五十萬斛運完得花去三年。
臣前時奉诏,稱有可以利國利民的計策盡避上報。
臣聽說鄭、白之渠,遠運淮海的糧食,逆流數千裡,一年才能運一次,猶可說是國有餘糧,百姓安樂。
而今臣請求在牽屯山黃河邊,造船兩百艘,二船并為一舫,一條船可裝糧食二千斛,一舫十個人,共計需一千人。
臣鎮内士兵,全都熟悉水性。
一次可送糧二十萬斛。
方舟順流,五天就到了,從沃野牽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計六十天能夠往返一次。
從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運糧六十萬斛,計用人力,少于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棄農時。
”帝下诏說:“朕知卿想造船運糧,一個冬天便可造成,大大節省民力,既不費牛又不廢田,很好。
這種方式不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為一個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
今另命統萬鎮出兵運輸,卿鎮可出百名士兵作為船工,哪能專從你一鎮出人千名呢?雖然是派船匠,仍須卿指授安排,不可專任。
各種類似于這種利國利民的意見,繼續上報。
” 九年(448),刁雍上表說:“臣聽說安不忘亂,是先聖的執政思想。
何況偏遠之地,連接邊城,防守不嚴,即會導緻無從禦敵的情況出現。
臣鎮所統轄的河西,也在邊疆,臣常擔心不測。
平地積谷,實
臣心念那些農夫,雖然布滿原野,但官渠缺水,不能廣種。
從前段時間以來,勞動所得不抵租稅,兵人口累,都很饑儉。
臣略加檢查,發現此地耕種困難。
“大凡想養民豐國,必須耕種農田。
此地缺雨,正應引黃河水澆灌。
臣觀察舊渠堰,是上古所建,不是近代的事。
富平西南三十裡,有艾山,南北長二十六裡,東西四十五裡,被鑿穿通向黃河,看起來像大禹當年舊迹。
這兩岸作為灌田用的大渠,寬十多步,從山南面引水到此渠之中,計算過去做這些的時候,渠堤高于黃河水面不過一丈。
黃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于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
渠的位置高懸,黃河水無法入渠。
雖然舊渠各處依然将就引水,水也難得。
現在艾山北面,黃河中有小島,水分為二。
西河小而狹,水寬才一百四十步。
臣現在請求來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面八裡、分河之下五裡處,平地鑿渠,寬五十餘步,深五尺,兩岸築堤,堤高一丈。
北行四十裡,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裡,共一百二十裡,将會出現大片良田。
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時間,便可修成。
所要鑿的新渠口,距河面五尺,河水不得入。
現在臣請求從黃河小河東南岸築堤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寬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
二十天時間便可完工,兩項加起來,合計用工六十天。
小河的水,盡數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萬餘頃。
十天之間,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後,糧食便收成在望。
這樣官稅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 皇帝下诏說:“卿憂國愛民,知道重引黃河水,灌溉農田。
宜立即行動,以做好此事為務,何必要限定日期呢。
有可以便國利民的事情,盡避說來。
” 七年(446),刁雍上表說:“奉诏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交付沃野鎮,以供軍糧。
臣鎮離沃野八百裡,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車往來,尚且困難,假如載谷,隻能裝二十擔,每經沙深的地方,必定會陷沙難行。
又加上谷在黃河西面,轉運到沃野,中間需渡越大河,計車五千輛,運十萬斛糧,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贻誤老百姓耕種之業。
車牛難行,難以全至,一年不過能運上兩次,五十萬斛運完得花去三年。
臣前時奉诏,稱有可以利國利民的計策盡避上報。
臣聽說鄭、白之渠,遠運淮海的糧食,逆流數千裡,一年才能運一次,猶可說是國有餘糧,百姓安樂。
而今臣請求在牽屯山黃河邊,造船兩百艘,二船并為一舫,一條船可裝糧食二千斛,一舫十個人,共計需一千人。
臣鎮内士兵,全都熟悉水性。
一次可送糧二十萬斛。
方舟順流,五天就到了,從沃野牽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計六十天能夠往返一次。
從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運糧六十萬斛,計用人力,少于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棄農時。
”帝下诏說:“朕知卿想造船運糧,一個冬天便可造成,大大節省民力,既不費牛又不廢田,很好。
這種方式不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為一個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
今另命統萬鎮出兵運輸,卿鎮可出百名士兵作為船工,哪能專從你一鎮出人千名呢?雖然是派船匠,仍須卿指授安排,不可專任。
各種類似于這種利國利民的意見,繼續上報。
” 九年(448),刁雍上表說:“臣聽說安不忘亂,是先聖的執政思想。
何況偏遠之地,連接邊城,防守不嚴,即會導緻無從禦敵的情況出現。
臣鎮所統轄的河西,也在邊疆,臣常擔心不測。
平地積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