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雍傳

關燈
難守備。

    士卒散居各處,沒有屏障。

    如賊人乘虛而入,我軍必會狼狽不堪。

    雖想固守,也無法避免各方面的損失。

    臣請求築城儲谷,設兵防守。

    此城由我鎮自行修建,不必煩勞朝廷。

    而且建城的時間,安排于農閑之時,不會廢棄耕作。

    一年、二年不成,三年一定會建成。

    立城的地方,必定要選擇水陸邊緣。

    大小斑下,量力而行。

    ”帝下诏同意。

    到太平真君十年(449)三月,城修好。

    帝下诏說:“卿深思遠慮,憂勤盡忠,朕知道城已修好,邊境沒有了不測之憂,千載有永安之固,朕很贊許你的行為。

    就把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勞。

    ” 興光二年(455),帝下诏讓刁雍還都,拜授特進,将軍如故。

    和平六年(465),刁雍上表說:“臣聽說有國有家者,無不以禮樂為先。

    所以《禮記》說:禮用來約束行動,樂用來修養内心。

    讓和氣中釋,恭敬溫文。

    所以安上治民,沒有比禮更好的了;易俗移風,沒有比樂更好的了。

    而且于一民一俗,尚須崇而用之,何況統治八方,馴化四海呢?所以堯帝修五禮以明典章,作《鹹池》以調諧萬類,彰顯皇軌于雲岱,發揚教化于介丘。

    令木石革心、烏獸起舞。

    包容天地之情,通達神明之德。

    大凡感天動神,沒有比禮樂更近的了。

    所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和,因此萬物生機勃勃;節,故而報天祭地。

    禮行于郊,則上下和肅。

    肅,是禮的情;和,是樂的目的。

    樂至則無怨,禮到則不違。

    揖讓而治理天下,難道說的不就是禮樂嗎? “隻有聖人知道禮樂不可停止,所以作樂以應接皇天,制禮以配于後土。

    所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

    因此王者統治安定而制定禮儀,大功告成而制作音樂。

    虞、夏、殷、周,易代而起。

    到周朝末年,王權衰落。

    孔子感傷禮樂崩亡,痛心文武之道将墜,從衛返魯,整理禮樂,使之各得其所。

    到了秦始皇時代,剪滅廢棄道術,銷毀典籍,坑殺儒士,盲天下之目,絕禮儀之章,《箫韶》來儀,不可恢複矣。

    賴漢代興起,改正朔,易服色,協音樂,制禮儀,正古禮,大體周備。

    至于孝章帝時,每以三代損益,優劣殊途,感歎其薄德,沒有辦法改變百姓視聽,博士曹褒看到這個诏書,知道皇上有制作禮樂的意圖,于是上疏求定諸禮儀,以作為漢禮。

    終而停廢,不能實行。

    到魏晉時代,則修而不備。

     “臣思陛下無為而治以端正自身,任用賢士統治天下,方鳴和鸾以升岱宗,陪群後以升中嶽,而三禮在唐時便已缺欠,象舞在周時已經改變。

    君主的舉措必定記載,這是古代典制。

    祭天祭地之禮,是帝王的盛事。

    臣認為如今是有其時而無其禮儀,有其德而無其樂。

    史缺封石之文,工絕清頌之享,實在是由禮樂不興,王政有缺所導緻的。

    臣聽說樂由禮起,故而像德;禮由樂現,用來防婬。

    五帝異時不相沿,三王異世不相襲,是由于事與時并,名與功偕的緣故。

    為臣見識粗淺,所慮不遠,認為應該修禮正樂,以光大聖人之治。

    ” 高宗下诏讓公卿一起讨論此事,适逢高宗逝世,事情便耽擱下來了。

     皇興年間,刁雍與隴西王源賀以及中書監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優禮,皇帝賜給刁雍幾杖,準他可佩劍上朝,每月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性情寬柔,喜愛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

    所寫的詩賦頌論加上雜文,一共有一百多篇。

    又寬宏愛士,怡靜寡欲。

    笃信佛道,撰教誡二十多篇,用以訓導子孫。

    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朝廷賜給命服一套,贈帛五百匹,贈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将軍如故,谥稱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