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傳
關燈
小
中
大
《漢書》記載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正與今天相同。
國家之中主尊臣卑,上下有序,百民沒有異心。
隻有僭晉卑陋削小,主弱臣強,累世遭到欺淩,故而桓玄逼奪,劉裕握權。
彗孛,為惡氣所生,是應僭晉将滅而劉裕篡權的征兆。
”衆人無人能說出與崔浩不同的話來。
太宗深信不疑。
泰常五年(420),劉裕果然廢了晉君司馬德文自立為帝。
南邊邊鎮奉上劉裕改元赦書。
當時太宗到東南瀉..池射鳥,聽說,馳馬召崔浩,對他說:“往年卿言彗星的蔔占應驗了,朕今天才信天道。
” 當初,崔浩父親病重,崔浩剪指甲截發,晚上在庭院中仰祈北鬥,為父親請求壽命,請求以身代父,叩頭叩得流血。
一年多都不停息,家裡還幾乎沒人知道。
等到父親逝世,守喪盡節盡禮,時人都很稱道他。
崔浩襲爵白馬公。
朝廷禮儀、優文策诏、軍國書記,全是崔浩負責。
崔浩能為雜說議論,并不擅長寫文章,而隻是留心于制度、科律以及經術的言辭。
制作家祭辦法,排列五宗次序,制定蒸嘗之禮,豐儉之節,義理明白可觀。
生性不好老、莊之書,每次讀不過數十行,就丢了,說:“這些矯飾誣妄的論述,不近人情,必定不是老子所寫的。
老聃演習禮義,仲尼師從他,哪裡會著敗壞禮法之書,以亂先王之教呢。
這就是袁生所謂家人筐箧裡的物品,不可在王庭中宣揚。
” 太宗經常有小病纏身,怪異東西屢屢看見,于是他派宦官秘密地問崔浩說:“《春秋》說:星孛北鬥,七國的君主都将有災。
今天日蝕于胃昂,盡扁于趙、代之分野,朕已病了好幾年,醫療救治倒也無大損害,我擔心一旦不行了,諸子都還年少,那該怎麼辦呢?你為我作百年後的打算。
”崔浩說:“陛下您春秋富盛,事業如日中天,以德除災,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況且天道玄渺高遠,或消或應。
過去宋景見災修德,熒惑退居。
臣願陛下排遣諸多憂慮,甯神保和,納禦嘉福,不以愚昧之說,緻損聖恩。
必不得已,請陳妄言。
自皇朝聖化龍興,不設立儲君,所以永興年間開始,國家社稷幾近危難。
今天應早建東宮,選用公卿中忠正賢良、陛下一向信任的臣僚充當師傅,左右侍臣忠誠聖上的充當賓友,讓他入總萬機,出統軍隊政務,監國撫軍,六柄在手。
如這樣,那陛下就可以優遊無為,頤神養壽,進禦醫藥。
陛下百年之後,國有成主,民有所歸,那奸邪之人隻有息望作罷,也沒有什麼空隙可鑽的了。
這乃是萬世的令典,免禍的大略。
而今皇長子焘,年紀将滿十二歲,聰慧敏睿溫良謙和,衆情所系,現在登上儲君的位置,那是天下的幸事。
立子以長,禮儀所定。
如必須等到他們都成人了然後再擇儲君,倒錯天倫,則會生出履霜踐冰之禍,自古以來,典籍所記,興衰存亡,很少不由此的。
”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于是皇上讓崔浩奉策告示宗廟,命世祖為國家副君,居正殿臨朝聽政。
司徒長孫嵩、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為左輔,坐東廂面西;崔浩與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丘堆為右弼,坐西廂面東。
百僚各司其職聽從調遣。
太宗避居西宮,時隐而暗察之,聽其決斷朝政,大為高興,對左右侍臣說:“長孫嵩宿德舊臣,曆侍四朝,功存社稷;奚斤辯捷智謀,名聞遐迩;安同通曉俗情,明練政務;穆觀達于政要,識朕意圖;崔浩博聞強識,精于天人之會;丘堆雖無大用,然而在公事上專心嚴謹。
有這六個人作為輔佐,我與你們優遊四境,伐叛安民,可以意氣奮發于天下了。
”群臣不時陳奏疑難問題,太宗說:“這不是我所知道的,應當由你們的國主來決斷。
” 恰聞劉裕死了,太宗想攻取洛陽、虎牢、滑台。
崔浩說:“陛下不以劉裕篡位為懷,接受他的貢物和使者,劉裕也敬侍陛下。
不幸他今天死了,我們乘喪讨伐他們,即使得手也不光彩。
《春秋》說:晉國士丐率軍侵犯齊國,聽說齊侯去世,便撤回軍隊。
君子以不伐喪為大禮,認為恩足以感動孝子,義足以動諸侯。
而今國家也不能一舉而定江南,應該派人前去吊祭慰問,存其孤弱,憐其兇災,布義風于天下,令德好事指的就是這些。
如此,則會教化披蓋荊、揚,南金象牙羽毛之類珍奇,可以不求而自至。
劉裕剛死,黨羽未離,我們兵臨其境,他們必定齊心迎戰,這樣我們不一定能夠得手,不如慢慢處置,等待敵方出現内讧。
假如他們國中強臣争權,變難一定蜂起,然後我們命将揚威出征,就可不勞士卒,坐收淮北之地。
”太宗堅決要南伐,诘難崔浩說:“劉裕因姚興死而滅其國,劉裕死了我讨伐他,怎麼不可以呢?”崔浩堅持說:“姚興死時,二子紛争,劉裕才讨伐他們。
”太宗大怒,不聽崔浩的話,于是派奚斤南伐。
大家在世祖面前讨論說:“先攻城呢?還是先搶地盤?”奚斤說:“請先攻城。
”崔浩說:“南方人善于守城,苻堅攻打襄陽,經年不拔。
今天以大國的力量攻其小城,如不及時攻克,挫損軍勢,敵人便能徐徐嚴整而來。
我疲怠敵人精銳,這是危險的做法。
不如分軍略地,到淮河為限,列置守宰官員,收聚租谷。
滑台、虎牢反而在我軍北面,南邊救援的希望斷絕,必定沿河東逃。
如不這樣,就會成為我們的掌中之物。
”公孫表請求先攻城池。
奚斤等渡過黃河,先攻滑台,經久不拔,上表請求援軍。
太宗發怒,于是親自南巡。
拜崔浩為相州刺史,加左光祿大夫,随軍為參謀。
等到皇帝車駕歸來,崔浩跟随太宗出巡西河、太原。
崔浩登高坡之上,下臨黃河滾滾河水,旁覽山川,感興大發,于是與同僚讨論五等郡縣的是與非,考查秦始皇、漢武帝的得失。
對他的好古識治,大家深為折服。
天師寇謙之每與崔浩談話,聽其論古代治亂之迹,常常自夜達旦,神情嚴肅,從不懈倦。
随既而贊歎說:“你的話很好,都可實行,你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今的臯繇了。
但是世人因為貴遠賤近,不能深刻理解你的話。
”因此對崔浩說:“我行道隐居,不營世務,突然聽到神中訣語,要我應兼修儒教,輔助泰平真君,繼千年斷絕的皇統緒脈。
而我學不稽古,臨事暗昧,卿就為我撰列王治典,并論述其大要吧。
”崔浩于是著文二十多篇,上推太初,下盡秦漢變弊之迹,大意先以複五等郡縣為本。
世祖即位,左右官員忌恨崔浩正直,一起排擠毀謗他。
世祖雖然知道他的才能,但不能不接受衆議,故罷黜崔浩,讓他以公爵的身份歸家閑居。
碰到有什麼疑難,便召來請教。
崔浩皮膚纖細潔白,就如美貌的婦人。
而性情敏達,長于計謀,經常自比張良,說自己通古方面還勝過他。
既然休閑在家,因此打算修煉服食養性之術,而寇謙之有《神中錄圖新經》,崔浩便拜他為師。
始光年間,晉升崔浩東郡公的爵位,拜他為太常卿。
當時正議論讨伐赫連昌的事。
群臣都認為這是件難事,隻有崔浩說:“往年以來,熒惑星再次守住羽林星,并都形成鈎己之狀,這就預蔔了秦的滅亡。
而且今年五星一齊出于東方,這是有利于西伐的征兆,天應人和,時機到齊了,不可失去這個機會啊。
”世祖于是命令奚斤等人出擊蒲闆一帶,自己親率輕騎奇襲赫連昌的都城,大勝而歸。
後來世祖又要再次征讨赫連昌,到了敵人城下,收集兵馬假裝撤退。
赫連昌鼓噪而來,沖突前進,将陣營舒展鋪開為兩翼,時值風雨從東南而來,沙塵暴虐,天地昏暗,宦官趙倪向世祖進言說:“現在風雨從敵軍後面而來,我軍正向着風沙而敵人則背着風沙,天不助我,況且将士又十分饑渴。
希望陛下領着隊伍躲避他們,待日後再圖大舉。
”崔浩叱責他說:“這是什麼話!千裡之外前來制勝,一日之中怎麼能有變化呢?賊軍現前行不能停止,和後方遠離斷絕,更适宜我軍分隊隐蔽出擊,乘他們不注意而攻打他們。
對付風的辦法在于人的謀劃,有什麼規律可循呢!”世祖說:“對。
”于是分騎奮擊敵軍,赫連昌軍大敗而逃。
先前,太祖曾下诏讓尚書郎鄧淵著寫《國記》十餘卷,編年記事,體例未能完成。
到了太宗,作廢而不再著撰,神..二年(429),下诏征集諸多文人撰寫著錄國書,崔浩及其弟崔覽及高谠、鄧颍、晁繼、範亨、黃輔等人共同參與著述,著成《國書》三十卷。
這年,讨論攻伐蠕蠕,朝廷内外都不想成行,保太後堅決勸止世祖,世祖都不聽,獨有崔浩贊同這個策略,尚書令劉潔、左仆射安原等人于是讓黃門侍郎仇齊推薦赫連昌太史張淵、徐辯勸阻世祖說:“今年是己巳年,三陰之歲,歲星襲月,太白星在西方,不可以舉兵。
北伐必然要失敗,即使勝利了也不利于皇上。
”另外有些大臣也共同贊附張淵、徐辯,說張淵過去曾經勸阻符堅不能南征,符堅不聽而敗,現在天時人事都并不協和,怎麼可
國家之中主尊臣卑,上下有序,百民沒有異心。
隻有僭晉卑陋削小,主弱臣強,累世遭到欺淩,故而桓玄逼奪,劉裕握權。
彗孛,為惡氣所生,是應僭晉将滅而劉裕篡權的征兆。
”衆人無人能說出與崔浩不同的話來。
太宗深信不疑。
泰常五年(420),劉裕果然廢了晉君司馬德文自立為帝。
南邊邊鎮奉上劉裕改元赦書。
當時太宗到東南瀉..池射鳥,聽說,馳馬召崔浩,對他說:“往年卿言彗星的蔔占應驗了,朕今天才信天道。
” 當初,崔浩父親病重,崔浩剪指甲截發,晚上在庭院中仰祈北鬥,為父親請求壽命,請求以身代父,叩頭叩得流血。
一年多都不停息,家裡還幾乎沒人知道。
等到父親逝世,守喪盡節盡禮,時人都很稱道他。
崔浩襲爵白馬公。
朝廷禮儀、優文策诏、軍國書記,全是崔浩負責。
崔浩能為雜說議論,并不擅長寫文章,而隻是留心于制度、科律以及經術的言辭。
制作家祭辦法,排列五宗次序,制定蒸嘗之禮,豐儉之節,義理明白可觀。
生性不好老、莊之書,每次讀不過數十行,就丢了,說:“這些矯飾誣妄的論述,不近人情,必定不是老子所寫的。
老聃演習禮義,仲尼師從他,哪裡會著敗壞禮法之書,以亂先王之教呢。
這就是袁生所謂家人筐箧裡的物品,不可在王庭中宣揚。
” 太宗經常有小病纏身,怪異東西屢屢看見,于是他派宦官秘密地問崔浩說:“《春秋》說:星孛北鬥,七國的君主都将有災。
今天日蝕于胃昂,盡扁于趙、代之分野,朕已病了好幾年,醫療救治倒也無大損害,我擔心一旦不行了,諸子都還年少,那該怎麼辦呢?你為我作百年後的打算。
”崔浩說:“陛下您春秋富盛,事業如日中天,以德除災,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況且天道玄渺高遠,或消或應。
過去宋景見災修德,熒惑退居。
臣願陛下排遣諸多憂慮,甯神保和,納禦嘉福,不以愚昧之說,緻損聖恩。
必不得已,請陳妄言。
自皇朝聖化龍興,不設立儲君,所以永興年間開始,國家社稷幾近危難。
今天應早建東宮,選用公卿中忠正賢良、陛下一向信任的臣僚充當師傅,左右侍臣忠誠聖上的充當賓友,讓他入總萬機,出統軍隊政務,監國撫軍,六柄在手。
如這樣,那陛下就可以優遊無為,頤神養壽,進禦醫藥。
陛下百年之後,國有成主,民有所歸,那奸邪之人隻有息望作罷,也沒有什麼空隙可鑽的了。
這乃是萬世的令典,免禍的大略。
而今皇長子焘,年紀将滿十二歲,聰慧敏睿溫良謙和,衆情所系,現在登上儲君的位置,那是天下的幸事。
立子以長,禮儀所定。
如必須等到他們都成人了然後再擇儲君,倒錯天倫,則會生出履霜踐冰之禍,自古以來,典籍所記,興衰存亡,很少不由此的。
”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于是皇上讓崔浩奉策告示宗廟,命世祖為國家副君,居正殿臨朝聽政。
司徒長孫嵩、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為左輔,坐東廂面西;崔浩與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丘堆為右弼,坐西廂面東。
百僚各司其職聽從調遣。
太宗避居西宮,時隐而暗察之,聽其決斷朝政,大為高興,對左右侍臣說:“長孫嵩宿德舊臣,曆侍四朝,功存社稷;奚斤辯捷智謀,名聞遐迩;安同通曉俗情,明練政務;穆觀達于政要,識朕意圖;崔浩博聞強識,精于天人之會;丘堆雖無大用,然而在公事上專心嚴謹。
有這六個人作為輔佐,我與你們優遊四境,伐叛安民,可以意氣奮發于天下了。
”群臣不時陳奏疑難問題,太宗說:“這不是我所知道的,應當由你們的國主來決斷。
” 恰聞劉裕死了,太宗想攻取洛陽、虎牢、滑台。
崔浩說:“陛下不以劉裕篡位為懷,接受他的貢物和使者,劉裕也敬侍陛下。
不幸他今天死了,我們乘喪讨伐他們,即使得手也不光彩。
《春秋》說:晉國士丐率軍侵犯齊國,聽說齊侯去世,便撤回軍隊。
君子以不伐喪為大禮,認為恩足以感動孝子,義足以動諸侯。
而今國家也不能一舉而定江南,應該派人前去吊祭慰問,存其孤弱,憐其兇災,布義風于天下,令德好事指的就是這些。
如此,則會教化披蓋荊、揚,南金象牙羽毛之類珍奇,可以不求而自至。
劉裕剛死,黨羽未離,我們兵臨其境,他們必定齊心迎戰,這樣我們不一定能夠得手,不如慢慢處置,等待敵方出現内讧。
假如他們國中強臣争權,變難一定蜂起,然後我們命将揚威出征,就可不勞士卒,坐收淮北之地。
”太宗堅決要南伐,诘難崔浩說:“劉裕因姚興死而滅其國,劉裕死了我讨伐他,怎麼不可以呢?”崔浩堅持說:“姚興死時,二子紛争,劉裕才讨伐他們。
”太宗大怒,不聽崔浩的話,于是派奚斤南伐。
大家在世祖面前讨論說:“先攻城呢?還是先搶地盤?”奚斤說:“請先攻城。
”崔浩說:“南方人善于守城,苻堅攻打襄陽,經年不拔。
今天以大國的力量攻其小城,如不及時攻克,挫損軍勢,敵人便能徐徐嚴整而來。
我疲怠敵人精銳,這是危險的做法。
不如分軍略地,到淮河為限,列置守宰官員,收聚租谷。
滑台、虎牢反而在我軍北面,南邊救援的希望斷絕,必定沿河東逃。
如不這樣,就會成為我們的掌中之物。
”公孫表請求先攻城池。
奚斤等渡過黃河,先攻滑台,經久不拔,上表請求援軍。
太宗發怒,于是親自南巡。
拜崔浩為相州刺史,加左光祿大夫,随軍為參謀。
等到皇帝車駕歸來,崔浩跟随太宗出巡西河、太原。
崔浩登高坡之上,下臨黃河滾滾河水,旁覽山川,感興大發,于是與同僚讨論五等郡縣的是與非,考查秦始皇、漢武帝的得失。
對他的好古識治,大家深為折服。
天師寇謙之每與崔浩談話,聽其論古代治亂之迹,常常自夜達旦,神情嚴肅,從不懈倦。
随既而贊歎說:“你的話很好,都可實行,你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今的臯繇了。
但是世人因為貴遠賤近,不能深刻理解你的話。
”因此對崔浩說:“我行道隐居,不營世務,突然聽到神中訣語,要我應兼修儒教,輔助泰平真君,繼千年斷絕的皇統緒脈。
而我學不稽古,臨事暗昧,卿就為我撰列王治典,并論述其大要吧。
”崔浩于是著文二十多篇,上推太初,下盡秦漢變弊之迹,大意先以複五等郡縣為本。
世祖即位,左右官員忌恨崔浩正直,一起排擠毀謗他。
世祖雖然知道他的才能,但不能不接受衆議,故罷黜崔浩,讓他以公爵的身份歸家閑居。
碰到有什麼疑難,便召來請教。
崔浩皮膚纖細潔白,就如美貌的婦人。
而性情敏達,長于計謀,經常自比張良,說自己通古方面還勝過他。
既然休閑在家,因此打算修煉服食養性之術,而寇謙之有《神中錄圖新經》,崔浩便拜他為師。
始光年間,晉升崔浩東郡公的爵位,拜他為太常卿。
當時正議論讨伐赫連昌的事。
群臣都認為這是件難事,隻有崔浩說:“往年以來,熒惑星再次守住羽林星,并都形成鈎己之狀,這就預蔔了秦的滅亡。
而且今年五星一齊出于東方,這是有利于西伐的征兆,天應人和,時機到齊了,不可失去這個機會啊。
”世祖于是命令奚斤等人出擊蒲闆一帶,自己親率輕騎奇襲赫連昌的都城,大勝而歸。
後來世祖又要再次征讨赫連昌,到了敵人城下,收集兵馬假裝撤退。
赫連昌鼓噪而來,沖突前進,将陣營舒展鋪開為兩翼,時值風雨從東南而來,沙塵暴虐,天地昏暗,宦官趙倪向世祖進言說:“現在風雨從敵軍後面而來,我軍正向着風沙而敵人則背着風沙,天不助我,況且将士又十分饑渴。
希望陛下領着隊伍躲避他們,待日後再圖大舉。
”崔浩叱責他說:“這是什麼話!千裡之外前來制勝,一日之中怎麼能有變化呢?賊軍現前行不能停止,和後方遠離斷絕,更适宜我軍分隊隐蔽出擊,乘他們不注意而攻打他們。
對付風的辦法在于人的謀劃,有什麼規律可循呢!”世祖說:“對。
”于是分騎奮擊敵軍,赫連昌軍大敗而逃。
先前,太祖曾下诏讓尚書郎鄧淵著寫《國記》十餘卷,編年記事,體例未能完成。
到了太宗,作廢而不再著撰,神..二年(429),下诏征集諸多文人撰寫著錄國書,崔浩及其弟崔覽及高谠、鄧颍、晁繼、範亨、黃輔等人共同參與著述,著成《國書》三十卷。
這年,讨論攻伐蠕蠕,朝廷内外都不想成行,保太後堅決勸止世祖,世祖都不聽,獨有崔浩贊同這個策略,尚書令劉潔、左仆射安原等人于是讓黃門侍郎仇齊推薦赫連昌太史張淵、徐辯勸阻世祖說:“今年是己巳年,三陰之歲,歲星襲月,太白星在西方,不可以舉兵。
北伐必然要失敗,即使勝利了也不利于皇上。
”另外有些大臣也共同贊附張淵、徐辯,說張淵過去曾經勸阻符堅不能南征,符堅不聽而敗,現在天時人事都并不協和,怎麼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