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山村何處(一)
關燈
小
中
大
練藝業",實際是一種救濟辦法。
其二是健銳營于乾隆十八年增設了水師教習、漢侍衛十人,又有從外地選送來的水手數十名,附隸于内務府正黃旗旗鼓佐領下(即看作為包衣的身份)--這是健銳營中唯一和内務府在制度組織上發生關系的一個"點"。
曹雪芹如進入健銳營(傳說中以曹雪芹到此為乾隆十六年前後的事,年月較為接近),恐怕隻有是這種機會;而就"養育兵"和"水手"二者來看,當然以前者或能稍合曹雪芹的身份。
而傳說中又毫不及此,卻說是因犯罪而撥歸健銳營(注:張永海傳說,有名鄂比者,住健銳營廂白旗。
未知确否。
為雪芹貧中義交。
參看舒坤批《随園詩話》:"鄂西林(鄂爾泰,著名滿洲宰相,以詩獄獲罪之鄂昌即其侄),詩學家傳;公子鄂容安,字修如;鄂容安之弟,十二公子鄂溥,詩尤佳,以耳聾終于筆帖式;雖有世襲三等伯,而子弟皆窮酸傲慢,鄂氏遂式微矣。
"此鄂比或即此"窮酸傲慢"之鄂氏式微子弟之一?唯鄂氏隸滿洲廂藍旗,傳說中鄂比住廂白旗,不合。
健銳營的廂藍旗在西面極南方,距離亦頗遠。
)。
但是不管怎麼解釋,據敦氏兄弟的詩句的描叙,雪芹所居之地卻仍舊一點也不像是在這個新建的營房裡的樣子。
另外一個可能是,遷居郊外是依傍自家在這一帶的老房産。
傳說中一再提到曹雪芹初到香山住的是"祖居",是"回家"。
這一點本身和确指所居即是健銳營營房是自相矛盾的(注:張永海的傳說,以及後來的說法,都确指正白旗的某一所住房是曹雪芹的"故居",而這所謂正白旗,正就是健銳營的正式的營房,在大營盤圈内,無論如何也沒法與敦氏弟兄所寫的雪芹居處的情景相合。
此皆出于附會,不足憑信。
),卻和我們這裡剛提出的這個可能相符合。
據我們所知,當時依傍郊外墳茔而住的旗人日益加多,其中有的是因"褫職籍其家""遂赤貧"而"寄迹于先人丘壟之側"(注:敦誠《璞翁将軍哀辭·引》。
)的,也有隻是因為"近日生齒日繁,不得不移住墳茔之勢"(注:奕赓《管見所及》。
參看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寫旗人安學海"他家的舊宅子本在後門(地安門)東不壓橋地方,……他自家卻搬到墳園上去居住。
他家這墳園又與别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帶,……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
"此亦反映當時風氣。
)的。
曹雪芹流落村郊,也以"寄迹于先人丘壟之側"為最自然(抄家的,隻有墳園祭田一類許留,不入官,這種制度,連《紅樓夢》小說裡也叙到過)。
但是這裡也有困難點:若說是依住墳茔,曹家隸屬正白旗的墳地例當在東郊,不會在西郊;若說是其他一般房産,則不但曹颙、曹頫等自奏産業情況時并未言及西郊有老房,而且即使有之,也早該在抄沒之數了。
總之,曹雪芹如何到的西郊?到西郊究竟确居何地?這些問題我們都已無法很好地解決了,以上隻不過是推測種種可能性,想借以窺見其生活經曆的重要變化與其原由和意義而已(注:按以上推斷,皆以傳說在健銳營"内"為前提,故如所雲雲。
假如依我個人的看法,未必即在營區之内,而隻在鄰近一帶(參看第二十節),則解釋上可以較為合理,因為當時内務府所屬有香山、玉泉山一帶的"三園"管理處,除管理大臣、郎中之外,靜宜、靜明二園各有員外郎、苑丞、苑副、筆帖式,下面人役又有催長、柏唐阿、披甲人、園丁、園隸、廟戶、園戶、木匠、花匠……、閘軍、蘇拉等名色。
曹雪芹如以内務府包衣人而派來充當下級差事,是完全有可能的。
)。
由于敦誠詩中初次提到曹雪芹在西郊時有過"勸君莫彈食客铗,勸君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的話,我們卻可以得知:曹雪芹在離開宗學之後、到西郊之前,還有過一時期投親靠友和為富家作館作幕的生活階段。
這種困窘已極、以至于不得不向"收稅的親戚""作官的朋友"等人求一時之助、濟燃眉之急的經驗,大概曹雪芹是多少有過一些的。
曹家有不少闊親戚,上面也曾提到過。
以平郡王府一處而言,曹雪芹的親表兄福彭在乾隆十三年十一月逝世,次年三月,由其長子慶甯承襲爵位,十五年九月慶甯又卒,年才十九歲,無嗣,過繼其叔父福秀的長子慶恒為福彭之後,于當年十二月襲封平郡王,十九年八月任廂紅旗漢軍都統。
這是曹家的第一門重要近親。
其馀我們一時不能盡詳的一定還很多,境況
其二是健銳營于乾隆十八年增設了水師教習、漢侍衛十人,又有從外地選送來的水手數十名,附隸于内務府正黃旗旗鼓佐領下(即看作為包衣的身份)--這是健銳營中唯一和内務府在制度組織上發生關系的一個"點"。
曹雪芹如進入健銳營(傳說中以曹雪芹到此為乾隆十六年前後的事,年月較為接近),恐怕隻有是這種機會;而就"養育兵"和"水手"二者來看,當然以前者或能稍合曹雪芹的身份。
而傳說中又毫不及此,卻說是因犯罪而撥歸健銳營(注:張永海傳說,有名鄂比者,住健銳營廂白旗。
未知确否。
為雪芹貧中義交。
參看舒坤批《随園詩話》:"鄂西林(鄂爾泰,著名滿洲宰相,以詩獄獲罪之鄂昌即其侄),詩學家傳;公子鄂容安,字修如;鄂容安之弟,十二公子鄂溥,詩尤佳,以耳聾終于筆帖式;雖有世襲三等伯,而子弟皆窮酸傲慢,鄂氏遂式微矣。
"此鄂比或即此"窮酸傲慢"之鄂氏式微子弟之一?唯鄂氏隸滿洲廂藍旗,傳說中鄂比住廂白旗,不合。
健銳營的廂藍旗在西面極南方,距離亦頗遠。
)。
但是不管怎麼解釋,據敦氏兄弟的詩句的描叙,雪芹所居之地卻仍舊一點也不像是在這個新建的營房裡的樣子。
另外一個可能是,遷居郊外是依傍自家在這一帶的老房産。
傳說中一再提到曹雪芹初到香山住的是"祖居",是"回家"。
這一點本身和确指所居即是健銳營營房是自相矛盾的(注:張永海的傳說,以及後來的說法,都确指正白旗的某一所住房是曹雪芹的"故居",而這所謂正白旗,正就是健銳營的正式的營房,在大營盤圈内,無論如何也沒法與敦氏弟兄所寫的雪芹居處的情景相合。
此皆出于附會,不足憑信。
),卻和我們這裡剛提出的這個可能相符合。
據我們所知,當時依傍郊外墳茔而住的旗人日益加多,其中有的是因"褫職籍其家""遂赤貧"而"寄迹于先人丘壟之側"(注:敦誠《璞翁将軍哀辭·引》。
)的,也有隻是因為"近日生齒日繁,不得不移住墳茔之勢"(注:奕赓《管見所及》。
參看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寫旗人安學海"他家的舊宅子本在後門(地安門)東不壓橋地方,……他自家卻搬到墳園上去居住。
他家這墳園又與别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帶,……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
"此亦反映當時風氣。
)的。
曹雪芹流落村郊,也以"寄迹于先人丘壟之側"為最自然(抄家的,隻有墳園祭田一類許留,不入官,這種制度,連《紅樓夢》小說裡也叙到過)。
但是這裡也有困難點:若說是依住墳茔,曹家隸屬正白旗的墳地例當在東郊,不會在西郊;若說是其他一般房産,則不但曹颙、曹頫等自奏産業情況時并未言及西郊有老房,而且即使有之,也早該在抄沒之數了。
總之,曹雪芹如何到的西郊?到西郊究竟确居何地?這些問題我們都已無法很好地解決了,以上隻不過是推測種種可能性,想借以窺見其生活經曆的重要變化與其原由和意義而已(注:按以上推斷,皆以傳說在健銳營"内"為前提,故如所雲雲。
假如依我個人的看法,未必即在營區之内,而隻在鄰近一帶(參看第二十節),則解釋上可以較為合理,因為當時内務府所屬有香山、玉泉山一帶的"三園"管理處,除管理大臣、郎中之外,靜宜、靜明二園各有員外郎、苑丞、苑副、筆帖式,下面人役又有催長、柏唐阿、披甲人、園丁、園隸、廟戶、園戶、木匠、花匠……、閘軍、蘇拉等名色。
曹雪芹如以内務府包衣人而派來充當下級差事,是完全有可能的。
)。
由于敦誠詩中初次提到曹雪芹在西郊時有過"勸君莫彈食客铗,勸君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的話,我們卻可以得知:曹雪芹在離開宗學之後、到西郊之前,還有過一時期投親靠友和為富家作館作幕的生活階段。
這種困窘已極、以至于不得不向"收稅的親戚""作官的朋友"等人求一時之助、濟燃眉之急的經驗,大概曹雪芹是多少有過一些的。
曹家有不少闊親戚,上面也曾提到過。
以平郡王府一處而言,曹雪芹的親表兄福彭在乾隆十三年十一月逝世,次年三月,由其長子慶甯承襲爵位,十五年九月慶甯又卒,年才十九歲,無嗣,過繼其叔父福秀的長子慶恒為福彭之後,于當年十二月襲封平郡王,十九年八月任廂紅旗漢軍都統。
這是曹家的第一門重要近親。
其馀我們一時不能盡詳的一定還很多,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