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山村何處(一)

關燈
宗學畢竟隻能是曹雪芹的一個暫屈苟安的栖身地,絕不會成為他的久戀之鄉,他是"斷不能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驅制駕馭"(注:《紅樓夢》首回語。

    這句話恐不應理解為曹雪芹因其階級偏見而看不起奴仆等級的人,恰恰相反,他這話有他自己的特殊具體内容,因為他本身是包衣奴隸,世遭庸人之驅制駕馭者也。

    這實際是極憤激的反抗語。

    )的人;況且宗學本是皇家用以"教化"其族人子弟的機構,學中特設稽查官,負責考核教師和學員的"成績",其實也就包括着管理監視的意義--這地方忽然出現了曹雪芹這樣一位詩酒狂放的當差者,如何能與"教化"諧調?則曹雪芹之必不為宗學主管者所樂、所容,就是意中之事了。

    所以他最後不能不離開宗學而另覓立錐之地。

    曹雪芹,也許經過了更多的流蕩遷徙,路經了海澱一帶(注:我在京西海澱的時候,有人告訴我,當地人有傳述曹雪芹曾在海澱一帶住過的說法。

    雖未知确否,但不無可能。

    蓋當時有圓明園駐防上三旗,又有隸屬于内務府的圓明園的管理處,設管理大臣、郎中、主事、庫掌、苑丞、筆帖式等;其下人役,又有庫守、學習筆貼式、效力柏唐阿、園戶頭目、園戶、園隸、匠役等等人色。

    則曹雪芹無論為當差或投靠同旗親友,皆可以至此地一帶居住。

    (内府包衣籍名詩人法式善,即因乾隆十九年祖父罷官、家業中落,移居海澱;而他的過繼父親和順,即做圓明園庫掌,此例可作參考。

    )其移居西山腳下,應非一次直接之遠路遷徙,固當是逐步流落,愈徙愈遠之故,揆其情理,亦必路經海澱一帶。

    又庚辰本《石頭記》脂批曾提及剛丙廟,剛丙當作剛炳,綽号剛鐵,是明朝的司禮太監,(當時"有錢的老公"〔雪芹語〕專愛修廟,也使人為自己立生祠〕,剛炳廟座落在今北京大學東部,即原來燕京大學的"燕東園"(俗呼"東大地")内,曾見舊地圖,确然無誤。

    則此正亦海澱境内之事,似可參看。

    關于"園戶",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曾叙"苑戶常明","海澱二格"等人;震鈞《天咫偶聞》也提過"老園戶"。

    ),終于來到了西郊的一處山村地方。

    從迹象看,他此後就絕大部分歲月安居終老于此,直到他離開了人世(注:還有一個傳說:曹雪芹一度到京西蔚縣教過館。

    )。

    這西郊山村,到底是何處呢?年代既遠,遺迹久湮,本已不好确指。

    不過現存的許多傳說,都集中在香山附近的健銳營這裡,有的并指出了比較确切的地點。

    因為這些傳說并不出于一源,竟能不謀而合,似乎其來有自,不盡屬虛,因此應該予以應有的重視。

    過分倚賴書面材料而輕看民間的口碑,特别是當考查像曹雪芹這樣的人物,那可能是不對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感覺到一點:曹雪芹而居住于健銳營裡,這說法裡面是存在着很大的無法解釋的困難的。

    健銳營,前身是雲梯兵,就是專門練習登高攻城的那個兵種;其建營之始,是因為在乾隆十三年夏天,控制金川的軍事久而無成,就想到利用雲梯進攻金川的碉堡,命令在香山山麓下建築石碉,以便練兵。

    後來練得雲梯兵二千人,這些兵都是從八旗前鋒、護軍兩營中選取的壯健人材。

    及至出戰"凱旋",恐怕一旦分遣歸營後技藝弛廢,遂決定把這一批兵設為專營,使其永遠存在;事在乾隆十四年,具名是"健銳雲梯營"。

    又于石碉之側修建實勝寺,築了大碑亭,立有巨大四面見方的石碑,刻着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注:實勝寺非新建,而是改建舊寺,原名表忠寺、鮑家寺。

    碑亭很雄偉,可惜已然幸存到最近,卻給拆掉了。

    ),寺之兩翼(從香山循北山往東,為左翼,循西山往南,為右翼)蓋造房屋,以居兵丁。

    大練兵場中有皇帝閱武的一座圍城式的講武台,前有黃琉璃瓦的殿閣。

    由此可見,這是個很大的嶄新的營盤,其中成員都是八旗兵将,絕不會包括着内務府包衣人在内,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組織,無由淆混交互,曹雪芹由城内流落西郊,如何會選取到這樣的地方?--即使他自己"願意",這種地方也不會容許閑人入居的。

    勉強尋找制度上的可能性,則隻有兩個:一是乾隆十七年曾在健銳營屬下增設"養育兵"百名,上三旗、下五旗各五十;所謂養育兵,是由雍正初年興起的一種"制度",目的是借以收容貧窘至"不能養其妻子"的閑散滿洲和八旗人,每月給銀三或二兩,至乾隆十八年增額減饷,改為一兩五錢;名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