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筆墨生涯

關燈
生活得有相對的穩定感;他的差事也不是如何繁重,工餘暇豫的時間較多:所有這一切,都給他安排好一個便利寫作的環境。

    他充分利用了這個對他說來已然是十分難得的條件,決意要完成他蓄志已久的小說創作事業,--恐怕這可能是當日的實際情況。

     以乾隆九年而計,那時曹雪芹才不過二十歲剛過:這樣年輕的人,會創作出《紅樓夢》這樣深刻巨麗的作品嗎?這個疑問是很自然的。

    但是我們也應當想到,開始創稿時的《紅樓夢》,當然不會是十分完整和成熟的,實際到雪芹逝世為止,這部小說始終是在經曆着一個慘淡經營的過程。

    到甲戌年"再評"本出現時,曹雪芹已然是一個成熟的中年人了,何況甲戌年還遠遠不就是他最後寫定的時期。

    "再評"本首回裡"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的自白,就說明了這整整十年都是他在不斷寫作、豐富、提高的歲月。

    現在所能見到的許多乾隆年間的舊抄本《紅樓夢》,文字章回,種種差異,或巨或細,沒有一個本子是和另一本完全相同的,這也說明了《紅樓夢》随時都在修訂、潤色,并不是一下子就成為一個完整的定型的。

    曹雪芹天姿極高,絕頂聰明,而又早慧,二十歲過便開始經營《紅樓夢》,并不是什麼出乎常理之外的事情(注:明清時期特别早慧的文人,有确鑿證據證明并非記載誇誕的,例子甚多,舉不勝舉。

    袁枚七歲能作律句(十二歲中秀才);王士禛八歲能詩;吳興幼女嚴靜甫九歲善書,兼工墨竹;陳洪绶四歲即能畫十餘尺巨像。

    邵二雲五歲能作排律詩,龔自珍二十三歲就作政論文章了。

    至張岱自狀其亡父張耀芳,雲:"少極靈敏,九歲即通人道,病瘵幾死,日服參藥,大父母夾持之同宿,至十六而方就外傅。

    "(《瑯澴文集》卷四《家傳》)則封建時代之人子豈有捏造此等情事以厚自誣其尊親者乎?故知為實錄無疑。

    我舉這後一例證,有人甚至頗為驚怪,以為"欠妥"。

    但這是曆史事實,我們豈能自設清規戒律,連史實都不敢講一講?)。

     由于曹雪芹的特殊身世和經曆,他自幼便飽經憂患,閱盡滄桑,從較為切近的人情物态,一直看到了較大範圍的種種世間相,對那個使他不勝其憎惡、憤疾的社會,日益走上叛離的道路。

    他認識到,在那個社會裡他不可能作出什麼有意義的事業;他看到,要想達到抒寫自己一腔憤慨、發揮個人文學才能的目的,在士大夫所熱中的那些文學形式裡是找不到出路的,于是他就下決心要徹底作個"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人,發誓要以一生的精力來寫一部為大雅所不齒的"演義閑書""小說稗史"。

     他一經這樣決定了,便再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

    他把他此後活着的目的,緊密地和完成這部小說的事業結合在一起。

    香山一帶的傳說說過一句話:"曹雪芹活着就是為了《紅樓夢》。

    "(注:張永海說。

    )這話恐怕也是出于傳說者的"自撰",但傳說者的文化水平似不太高,卻能創造出這句話,倒是非常樸素、簡要而有力地說明了這一意義。